納米科學:調整螢光碳管的波長!

2020-12-06 一顆心住二個人

納米科學:調整螢光碳管的波長!

碳不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它還具有自身的迷人特性。石墨烯 - 一種原子厚度的純碳片 - 是最強的材料之一。將石墨烯轉化為圓柱體,您將獲得碳納米管(CNT),這是許多新興技術的關鍵。

現在,在化學通訊報導的一項研究中,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學會了控制碳納米管的螢光,可能允許新的應用。

CNT是天然螢光的 - 當置於光下時,它們通過釋放它們自己的光來響應,這一過程稱為光致發光。螢光的波長(顏色)取決於管的結構,例如它們被捲起的角度。已經研究了螢光CNT用於LED照明和醫學成像。

九州團隊的目標是更好地控制發射波長。「當電子利用光能射入原子周圍的更高軌道時,會發生螢光,」主要作者解釋道。「它們沉入較低的軌道,然後以光的形式釋放出多餘的能量。發射光的波長與輸入光不同,這取決於發射軌道的能量。」雖然螢光通常與黃色材料相關,但這些CNT的螢光是紅外線,這對於眼睛是不可見的,但可以通過傳感器檢測到。

研究人員使用化學方法將有機分子 -碳原子的六邊形 - 束縛在碳納米管上。這會使軌道向上或向下推動,從而調整螢光。每個六邊形中的六個原子之一與CNT結合,將分子錨定在管上。另一種與另外一組原子(取代基)鍵合。由於六邊形形狀,兩個鍵合的碳可以相鄰(表示為「o」),或者由一個碳(「m」)或兩個(「p」)分開。大多數研究使用「p」排列,其中取代基指向遠離CNT,但九州團隊比較所有三個。

「o」圖案產生與「m」和「p」非常不同的螢光 - 而不是一個紅外波長,CNT現在發射兩個。這是由於取代基使管子變形而擠壓在管壁上。同時,對於「m」和「p」排列,能量取決於取代基中的哪些元素。例如,NO2在軌道之間產生比溴更大的間隙。這並不奇怪,因為NO2更能吸引電子,產生電場(偶極子)。但是,效果的大小在「m」和「p」之間不同。

作者說:「不同取代基的軌道能量的變化使我們可以在很寬的範圍內精確控制碳納米管的發射波長。」「最重要的結果是了解偶極子如何影響螢光,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設計生物醫學設備所需的非常精確波長的碳納米管。這對於不久的將來生物成像的發展非常重要。」

文章「在局部功能化單壁碳納米管中使用芳基異構體通過缺陷位點設計進行近紅外光致發光調製」發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

相關焦點

  • 利用碳點納米顆粒從單一光源發射出的多波長光
    來源:韓科院韓科院的研究人員合成了一組被稱為碳點的納米粒子,它們能夠從單個粒子發射出多種波長的光。此外,研究小組發現碳點的分散,或者每個點之間的粒子間距,會影響碳點發出的光的性質。這一發現將使研究人員了解如何控制這些碳點,並創建新的、對環境負責的顯示器、照明和傳感技術。
  • 黑色矽管上的CVD生長碳納米管分支,在寬波長範圍內實現超高吸收
    本文要點:一種通過在黑色矽側壁上集成黑色矽莖和CVD生長的緻密CNT來構建高性能黑色矽碳納米管雜化結構的方法。成果簡介 一種黑色矽碳納米管(bSi-CNT)混合結構,可在寬波長範圍(300–1200 nm)內實現超高吸收。通過均勻地塗覆Fe催化劑/化學氣相沉積(CVD),CNT在整個黑色矽莖上緻密生長。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橙紅光波段最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碳納米點
    發光碳納米點是近十年興起的新型納米發光材料,其無毒、發光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原料廣泛等優點,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該領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缺少調控碳納米點發光帶隙的手段和增強其螢光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碳納米點在藍光和綠光波段已實現較為高效的發光,但在可見區長波長波段,特別是橙光到紅光波段,缺少高效率發光的碳納米點。
  • 科學家合成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
    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碳納米點方面的研究獲得進展,首次理論上設計並在實驗中實現了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相關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納米快報》。
  • 用螢光納米傳感器檢測細菌
    他們使用螢光納米傳感器比現有方法更快更容易地追蹤病原體。傳統的細菌檢測方法需要採集組織樣本進行分析。塞巴斯蒂安·克魯·古恩和他的團隊希望通過使用微型光學傳感器直接在感染部位觀察病原體,消除採集樣本的需要。螢光在細菌分子存在時發生變化該傳感器是基於直徑小於1納米的改性碳納米管。
  •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這種通過三個彎曲型分子連接兩個石墨烯單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納米籠狀結構,為構建封端鋸齒型碳納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德國應用化學》上。  無獨有偶。幾乎在同時,以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而聞名於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化碳納米管生產出首個能在室溫下使用通信波長發射單光子的碳納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納米管,為何如此受各國科學家追捧?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該工作利用靜電誘導自組裝過程,通過碳納米點表面電荷逐步靜電吸附離子並原位形成無機包覆層,實現具有超高穩定性、強發光的碳納米點複合材料,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電器件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碳納米管技術獲突破 全新應用領域將開啟
    研究團隊首次將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XRF)中的造影劑,密封進比人類頭髮還細5萬倍的碳納米管中進行成像。造影劑是介入放射學中常用的藥物之一,通常被注入人體組織或器官後用於增強放射成像,由於多為非生物的化學製品,對人體有一定傷害。運用碳納米管技術的造影劑將不再對人體產生傷害,造影成像也更為清晰。
  • 科學網—首次實現碳納米點在「黃金窗口」激發螢光
    本報訊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單崇新團隊,在具有多光子上轉換螢光的紅光/近紅外碳納米點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
  • 清華化工系碳納米管團隊重大突破:發現碳納米管驚人的耐疲勞性能
    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Super-durable Ultralong Carbon Nanotubes)為題,於 8 月 28 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上,這也是清華大學化工系首次發表在《科學》的文章。
  • 清華化工系碳納米管團隊重大突破:發現碳納米管驚人的耐疲勞性能
    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Super-durable Ultralong Carbon Nanotubes)為題,於 8 月 28 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上,這也是清華大學化工系首次發表在《科學》的文章。
  • 最新成果:碳納米管振動與微波成功耦合,邁向納米量子交換機時代
    雷根斯堡大學物理學家將一種大分子碳納米管的振動,耦合到微波腔中,創造了一種新穎高度小型化的光學機械系統。安德烈亞斯·K·胡特爾博士團隊通過使用電荷的量子化,即電荷由單電子攜帶,作為一種強大的放大機制,實現了這一點,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
  • 最新成果:碳納米管振動與微波成功耦合,邁向納米量子交換機時代
    雷根斯堡大學物理學家將一種大分子碳納米管的振動,耦合到微波腔中,創造了一種新穎高度小型化的光學機械系統。安德烈亞斯·K·胡特爾博士團隊通過使用電荷的量子化,即電荷由單電子攜帶,作為一種強大的放大機制,實現了這一點,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它們代表了將完全不同的量子技術結合在一個設備中的重要一步(例如電子自旋量子比特和超導量子比特)。
  • 蘇州醫工所提出納米碳點螢光增強的方法
    ,並獲得碳納米點螢光發射增強方面的相關結果。值依賴和非依賴的螢光激發特性在碳納米點中已經有相關的報導,少量的研究者對碳納米點與金屬、玻璃、濾紙等不同基質之間相互作用影響進行了探索。   近期,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對碳納米點的相互作用進行實驗設計,並獲得碳納米點螢光發射增強方面的相關結果。
  • MIT開發出基於碳納米管FET的RISC-V微處理器
    Shulaker表示,他是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EECS)系Emanuel E Landsman職業發展教授助理,也是微系統技術實驗室(Microsystems Technology Laboratories,MTL)的成員。他說, 「矽有局限性,如果我們想繼續在計算領域取得進展,碳納米管是最有希望克服這些限制的方法之一。這篇論文徹底改變了我們採用碳納米管制造晶片的方式。」
  • 碳納米管全球高校應用研究7大領域!
    哈佛大學開發出一種以碳納米管作為電極的「人造肌肉」。在「人造肌肉」中,科學家們使用一層薄的碳納米管取代了傳統介電彈性體中充當電極的碳潤滑脂,由於碳納米管既不會減小能量密度,也不會增加彈性體的硬度,可以在保證彈性體延展性的同時為其提供電力。該「人造肌肉」可用於製造可穿戴設備、柔性夾具、外科手術工具、柔性機器人以及其它機器人柔性部件。
  • 碳納米管接連實現重大突破
    另外,有研究指出,碳納米管將取代矽,成為新一代處理器晶片材料。國內外碳納米管研究的重大突破,將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帶來推動作用,碳納米管相關個股南風化工(000737)、江海股份(002484)、中國寶安(000009)等值得關注。
  • 清華成果登《科學》:超長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超所有已知材料
    8月28日,根據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魏飛團隊成功用一種新型的聲學共振方法對釐米級碳納米管的耐久程度進行了測量,結果顯示,單根碳納米管可以被連續拉伸上億次而不發生斷裂,並在去掉載荷後依然保持初始的超高抗拉強度,論文題為《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Super-durable ultralong carbon nanotubes),揭示了超長碳納米管用於製造超強超耐疲勞纖維的光明前景
  • 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應用
    碳納米管海綿體是由相互交錯的碳納米管組成的三維結構,在複合材料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具有釐米量級尺寸的碳納米管海綿體已經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成功製備並且研究了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機械壓縮性能。
  • 碳納米管與金屬納米導線成功連接
    美國羅斯塞拉(Rensselaer)工學院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一種能將碳納米管和金屬導線相連接的新工藝,並用它研製出結合了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導線最佳特性的納米導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