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矽管上的CVD生長碳納米管分支,在寬波長範圍內實現超高吸收

2020-12-05 材料分析與應用

本文要點:

一種通過在黑色矽側壁上集成黑色矽莖和CVD生長的緻密CNT來構建高性能黑色矽碳納米管雜化結構的方法。

成果簡介

一種黑色矽碳納米管(bSi-CNT)混合結構,可在寬波長範圍(300–1200 nm)內實現超高吸收。通過均勻地塗覆Fe催化劑/化學氣相沉積(CVD),CNT在整個黑色矽莖上緻密生長。bSi-CNT不僅增加了表面粗糙度以增強光抑制能力,而且由於CNT的帶隙較小,還允許在寬的波長範圍內吸收Si帶隙,在低於Si帶隙(<1000 nm)的短波長下,bSi-CNT的吸光度顯示平均值為98.1%,而黑色矽顯示為89.4%,這是由於bSi-CNT的高表面粗糙度會增強光捕獲。

在矽帶隙上方的長波長處,由於在CNT中的吸收,bSi-CNT的吸收率保持在96.3%而黑色矽的吸光度會隨著波長的增加而突然降低。特別是,bSi-CNT在1200nm處的吸光度顯示為93.5%,比先前報導的bSi高約3090%。碳納米管在黑色矽上的簡單生長可以顯著提高吸光度,而無需使用任何抗反射塗層。因此,該研究可用於實現高效的光伏,光催化應用。

圖文導讀

圖1、(a)bSi-CNT結構的製造過程的三維示意圖。(b–d)SEM圖像顯示了對應於(a)的bSi-CNT樣品的側視圖(頂圖)和頂視圖(底圖)。

a)bSi-CNT雜化結構的三維示意圖。插入圖是裸矽和bSi-CNT混合樣品的光學圖像。(b)對應的SEM圖像的BSI-CNT的樣品在((橫截面圖)一個)。(c)bSi-CNT樣品的拉曼光譜在532nm的波長下進行。(d)在300–1200 nm波長範圍內測得的bSi-CNT樣品的吸收光譜。

圖3、(a)SEM圖像顯示CNT密度與CVD生長時間的關係:分別為5、15和30分鐘。不同激發波長的吸光度與CNT生長時間的關係:(b)λ= 300 nm(紫外範圍),(c)λ= 532 nm(可見範圍),(d)λ= 1200 nm(IR範圍)。(e)比較在不同波長下隨著CNT生長時間的吸光度。

圖4、在bSi莖上生長的CNT的重要性

小結

一種通過在黑色矽側壁上集成bSi莖和CVD生長的緻密CNT來構建高性能bSi-CNT雜化結構的方法。碳納米管在bSi上的簡單生長可以顯著提高吸光度,而無需使用任何抗反射塗層。因此,研究可用於開發高性能的光伏和光催化水分解應用。

文獻:CVD-Grown Carbon Nanotube Branches on Black Silicon Stems for Ultrahigh Absorbance in Wide Wavelength Range

相關焦點

  • 類似蒲公英的碳納米管,具有超高吸收能力和發射率的最黑人造材料
    本文要點:類似於蒲公英的結構碳納米管(FCNT),具有超高吸收能力和發射率的最黑人造材料。本研究,通過使用兩步生長方法,合成新穎的分層蒲公英狀花碳納米結構(FCNT)。FCNT在300-2000nm的波長範圍內(變化的光束角度(10°至60°))顯示出近乎完美的吸收≥99.9%。加上0.98的發射率,FCNT被認為是最深色的人造材料之一。觀察到的行為源自FCNT微觀結構內部入射光束的多次散射和隨後的捕獲。
  • 碳納米管接連實現重大突破
    另外,有研究指出,碳納米管將取代矽,成為新一代處理器晶片材料。國內外碳納米管研究的重大突破,將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帶來推動作用,碳納米管相關個股南風化工(000737)、江海股份(002484)、中國寶安(000009)等值得關注。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正走入現實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臺積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 納米科學:調整螢光碳管的波長!
    納米科學:調整螢光碳管的波長!碳不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它還具有自身的迷人特性。石墨烯 - 一種原子厚度的純碳片 - 是最強的材料之一。將石墨烯轉化為圓柱體,您將獲得碳納米管(CNT),這是許多新興技術的關鍵。現在,在化學通訊報導的一項研究中,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學會了控制碳納米管的螢光,可能允許新的應用。CNT是天然螢光的 - 當置於光下時,它們通過釋放它們自己的光來響應,這一過程稱為光致發光。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有了新進展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TSMC,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 Nature刊發化學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碳納米管結構可控生長研究的新...
    材料是碳基電子學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然而迄今人們仍沒有辦法實現碳納米管的結構可控生長,這已經成為制約碳基電子學發展的瓶頸問題。單壁碳納米管可看作是由石墨烯沿一定方向捲曲而成的空心圓柱體,根據捲曲方式(通常稱為「手性」)的不同,可以是金屬性導體或帶隙不同的半導體。
  • 碳納米管:「特立獨行」的神奇材料
    你知道世界上最「黑」的材料是什麼嗎?近期,國外一所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一款材料,可吸收99.96%以上的入射光,堪稱材料家族中的「黑洞」。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半導體碳納米管首次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在諸多的新型半導體材料中,半導體碳納米管引起了部分關注:它具有超高的電子和空穴遷移率、原子尺度的厚度、以及穩定的結構,是構建高性能CMOS器件的理想溝道材料。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2017年就曾在《科學》上發文表明,根據前期實驗結果,碳納米管CMOS電晶體採用平面結構即可縮減到5nm柵長,且相較於同等柵長的矽基CMOS器件有10倍的本徵性能功耗綜合優勢。
  • 碳納米管邁出取代矽第一步
    藍色巨人IBM的科學家們再次展示了他們雄厚的科研實力: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標準的主流半導體工藝,將一萬多個碳納米管打造的電晶體精確地放置在了一顆晶片內,並通過了可行性測試。多年來,人們一直期望找到一種新的材料,可以替代傳統晶片中的矽,從而更深入地推進半導體製造工藝,獲得更小、更快、更強的計算機晶片,IBM則邁出了用碳納米管在此領域投入商業化應用的第一步。
  • 矽作為電池負極材料的飛躍:一種碳納米管/矽微球結構
    然而,矽負極在鋰化/去鋰化過程中涉及巨大的體積變化,導致其循環穩定性較差,並且太弱而無法承受電極製造的壓力,制約了矽基負極的實際應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NNL研究人員Jiguang Zhang(Jason)和 Xiaolin Li帶領的團隊開發了一種獨特的納米結構,該結構利用碳材料在限制矽膨脹的同時還強化了矽。
  • 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應用
    碳納米管海綿體是由相互交錯的碳納米管組成的三維結構,在複合材料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具有釐米量級尺寸的碳納米管海綿體已經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成功製備並且研究了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機械壓縮性能。
  • 北大科研團隊破解碳納米管應用難題
    原標題:北大科研團隊破解碳納米管應用難題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在單壁碳納米管手性可控生長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成果日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 碳納米管耦合了光和物質 有望實現有機半導體雷射源
    通過他們對光電子納米材料上的研究,海德堡大學和聖·安德魯斯大學(蘇格蘭)的科學家首次成功地在半導體碳納米管上證明了光與物質的強相互作用。這種強烈的光與物質之間的耦合是實現新光源的重要一步,例如基於有機半導體的電泵浦雷射器。除了其他一些應用之外,他們在電信應用中也很重要。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
  • 青島科技大學:碳纖維促進的催化劑活化,可有效生長單壁碳納米管
    以提高單壁碳納米管(SWNT)的生長效率。在化學氣相沉積(CVD)過程中,在碳纖維和基材表面之間會形成微空間,這會改變CO的Knudsen數並增加其與氧化鈷納米顆粒的有效接觸,從而增強催化劑的還原和單壁碳納米管的成核。用下的碳纖維生長表面生長的單壁碳納米管,而不覆蓋碳纖維,單壁碳納米管相比表現出高得多的催化劑效率,即SWNT密度高達~140的SWNT / μ米2。
  • 各種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方法大合集
    實現碳納米管的各種應用, 首先要實現結構和性能可控的碳納米管批量製備,而宏量製備的核心是在緩和的條件下獲得高質量、高純度的碳納米管。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幾種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在多壁碳納米管的CVD法宏量製備中, 過渡金屬催化劑, 特別是Fe, Co和Ni, 在生長碳納米管的過程中具有極好的催化活性。一般,多壁碳納米管批量製備往往在粉末狀催化劑上進行, 生成三維網狀結構的碳納米管聚團結構。流化床法得到的多壁碳納米管呈現聚團形貌,經過壓縮可以形成粉體或者塊體;如果採用浮遊催化劑方法,可得到由多壁碳納米管形成的疏鬆的碳納米管海綿結構。
  •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這種通過三個彎曲型分子連接兩個石墨烯單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納米籠狀結構,為構建封端鋸齒型碳納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德國應用化學》上。  無獨有偶。幾乎在同時,以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而聞名於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化碳納米管生產出首個能在室溫下使用通信波長發射單光子的碳納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納米管,為何如此受各國科學家追捧?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介電常數高,也就意味著更厚的二氧化鉿層,就能實現更薄的二氧化矽層的性能。碳納米管電晶體上同樣採用了二氧化鉿柵極電介質。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
  • 碳納米管產業深度研究:優秀的新型導電材料
    碳納米管,英文簡稱 CNT,屬於富勒碳系,其長度為微米級,直徑為納米級,最富特徵的一維納米材料。在宏觀尺度上看,碳納米管是黑色粉末,在微觀尺度上,碳納米管是由同軸碳管組成的碳分子。每層碳管由碳原子按六邊形密鋪而成,與石墨烯的層狀結構類似,層與層之間則保持約 0.34nm 的固定距離。碳納米管的結構雖然與高分子材料的結構相似,但其結構卻比高分子材料穩定得多,是目前已知的熔點最高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