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有了新進展

2021-01-15 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內容由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編譯自「IEEE」,謝謝。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TSMC,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近年來,人們對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興趣有所增加,因為它們有可能比矽電晶體更進一步縮小尺寸,並提供一種生產電路堆疊層的方法比在矽中做起來容易得多。該團隊發明了一種生產更好的柵極電介質(gate dielectric)的工藝。那是柵電極和電晶體溝道區之間的絕緣層。在操作中,柵極處的電壓會在溝道區中建立電場,從而切斷電流。然而,隨著幾十年來矽電晶體的規模縮小,由二氧化矽製成的絕緣層必須越來越薄,以便使用較少的電壓來控制電流,從而降低了能耗。最終,絕緣屏障非常薄,以至於電荷實際上可以通過它隧穿,從而帶來電流洩漏並浪費能量。大約十多年前,矽半導體工業通過切換到新的介電材料二氧化鉿(hafnium dioxide)解決了這個問題。與先前使用的二氧化矽相比,該材料具有較高的介電常數(high-k),這意味著相對較厚的高k介電層在電氣上等效於非常薄的氧化矽層。碳納米管電晶體還使用HfO 2柵極電介質。碳納米管的問題在於,它們不允許在控制按比例縮小的設備所需的薄層中形成電介質。沉積high-k電介質的方法稱為原子層沉積。顧名思義,它一次可建造一個原子層的材料。但是,它需要一個開始的地方。在矽中,這是在表面自然形成的原子的原子薄層。碳納米管不提供這種立足點來開始沉積。它們不會自然形成氧化物層,畢竟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氣體。納米管中任何會導致所需「懸掛鍵」(dangling bonds)的缺陷都會限制其傳導電流的能力。到目前為止,在碳納米管上生長一層薄薄的high-k電介質二氧化鉿是不可能的。史丹福大學和臺積電的研究人員通過在它們之間添加中間k介電層解決了這一問題。「形成high-k電介質一直是一個大問題。」 領導這項工作的臺積電(TSMC)首席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Philip Wong(黃漢森)說。「因此您必須將比納米管更厚的氧化物傾倒在納米管的頂部,而不是在縮小的電晶體中」,黃漢森建議。「要了解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可以想像一下柵極電壓的作用,就是試圖用腳踩踏來阻止水流過花園軟管。如果在腳和軟管之間放一堆枕頭(類似於厚的門氧化物),則枕頭會變得更難」,黃漢森進一步指出。臺積電的Matthias Passlack和UCSD的Andrew Kummel教授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將HfO2的原子層沉積與沉積中間介電常數材料氧化鋁的新方法結合在一起。Al2O3是使用UCSD發明的納米霧工藝沉積的。像水蒸氣凝結形成霧一樣,Al2O3凝結成簇,覆蓋納米管表面。然後可以使用該界面電介質作為立足點開始HfO2的原子層沉積。這兩種電介質的綜合電學特性使該團隊能夠構建一種器件,該器件的柵極電介質在寬度僅為15納米的柵極下的厚度小於4納米。最終的器件具有與矽CMOS器件相似的開/關電流比特性,並且仿真表明,即使具有較小柵極電介質的較小器件也能正常工作。但是,在碳納米管器件能夠匹配矽電晶體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些問題已單獨解決,但尚未合併到單個設備中。例如,黃漢神團隊設備中的單個納米管限制了電晶體可以驅動的電流量。他表示,要使多個相同的納米管完美對齊一直是一個挑戰。北京大學彭練矛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近成功地使每微米排列250個碳納米管,這表明解決方案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另一個問題是設備的金屬電極和碳納米管之間的電阻,特別是當這些觸點的尺寸縮小到接近當今先進矽晶片所使用的尺寸時。去年,黃漢森的一名學生Greg Pitner(現為臺積電研究人員和IEDM研究的主要作者)報告了一種方法,可以將一種接觸類型(p型)的電阻提高到兩倍以下接觸的理論極限僅為10納米。但是,與碳納米管的n型接觸尚未達到相似的性能水平,而CMOS邏輯則需要兩種類型。最後,需要摻雜碳納米管以增加柵極兩側的載流子數量。通過用其他元素替換晶格中的一些原子,可以在矽中完成這種摻雜。這在碳納米管中是行不通的,因為它將破壞結構的電子能力。相反,碳納米管電晶體使用的是靜電摻雜。在此,有意操縱介電層的成分以將電子捐贈給納米管或將其抽出。黃漢森表示,他的學生Rebecca Park在該層中使用氧化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說:「我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地將所有這些難題都擊倒。」 「下一步就是將它們放在一起……如果我們可以將所有這些結合起來,我們將擊敗矽。」


★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查看本文原連結。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讚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524內容,歡迎關注。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實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識別二維碼,回復下方關鍵詞,閱讀更多

ICCAD2020|存儲|晶圓|華為|汽車晶片|聯電|高通|射頻|封測

回復 投稿,看《如何成為「半導體行業觀察」的一員 》

回復 搜索,還能輕鬆找到其他你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焦點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正走入現實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臺積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 矽半導體的完美替代品?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黃琨 • 2019-12-19 15:56:19 來源:前瞻網 E1790問題在於,現實難以佐證這種說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替代材料既能有效地維持新設備的計算能力,又具備良好的能源效率。當然,在過去幾年中,全球科學家們也為這件事做了不少準備,至少有幾種可能可以替代CMOS器件的產品已經提出。其中最有潛力的當屬基於碳納米管(CNT)的電子器件。
  • 矽基晶片已到天花板,新材料彎道超車,碳納米管未來是否有潛力?
    相對於傳統的矽晶體晶片,碳基晶片更具有應用前景,而且國內在這方面一直在布局,我們從2000年就開始碳基晶片的研究,終於在今年碳基晶片亮相了,國內也傳來了好消息,北大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突破了半導體碳納米管關鍵材料的瓶頸,使其製備出的器件和電路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首次超過了矽基產品。
  • 北京大學劉開輝課題組:單根碳納米管復極化率測量的研究進展
    目前,矽基CMOS技術逐漸接近其性能極限,矽基電晶體的運行速度和性能難有突破性進展。因此,尋找能夠替代當前矽晶片的材料,成為各國激烈競爭的焦點。在不多的幾種候選新型材料中,一維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結構穩定性、極高的電子遷移率、1 nm 量級的特徵尺寸等優點,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的主要載體。
  • 碳納米管複合薄膜/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進展
    宏觀碳納米管薄膜具有良好的力學、電學、光學等性質,而且是柔性的。通過調節生長參數,可以獲得高透光率(可達95%)、高電導率(105 S m-1)的碳納米管薄膜。碳納米管和矽可以在室溫下形成p-n結,無需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中的高溫摻雜,這種新型的低成本太陽能電池易大規模生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 碳納米管接連實現重大突破
    近日,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清華大學魏飛教授團隊成功製備出單根長度達半米以上的碳納米管,創造了新世界紀錄,這也是目前所有一維納米材料長度的最高值。與此同時,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強度極好且十分輕巧的碳制導線,由許多碳納米管組成,其強度是銅導線的30倍,重量不到銅線的十分之一。
  • 碳納米管邁出取代矽第一步
    多年來,人們一直期望找到一種新的材料,可以替代傳統晶片中的矽,從而更深入地推進半導體製造工藝,獲得更小、更快、更強的計算機晶片,IBM則邁出了用碳納米管在此領域投入商業化應用的第一步。作為一種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有著很多優於矽的天然屬性,特別適合在幾千個原子的尺度上建造納米級電晶體,其中的電子也可以比矽電晶體更輕鬆地轉移,實現更快速的數據傳輸,納米管的形狀也是在原子尺度上組成電晶體的上佳之選。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矽作為電池負極材料的飛躍:一種碳納米管/矽微球結構
    因此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數字革命的核心材料——矽。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 )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穎方法來使用這種有應用潛力但是目前仍問題的儲能材料。矽被用於電腦晶片和許多其他產品,因具有十倍於石墨負極的儲鋰容量,被認為是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理想負極。
  • 碳納米電晶體材料新進展!臺積電史丹福大學等研發柵極電介質新工藝
    簡單地說,該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製造柵極電介質的新工藝。柵極電介質是一種在柵電極和電晶體溝道區之間的絕緣層,在工作時,柵極處的電壓會在溝道區中形成電場,從而切斷電流。近年來,人們對碳納米電晶體的興趣越來越高,主要原因在於它們有可能做到比矽電晶體縮得更小,並提供了一種比矽電晶體更容易製造出多層電路的方法。得益於一系列發展,如今的碳納米管也逐漸接近矽的功能。
  • 碳納米電晶體材料新進展!臺積電史丹福大學等研發柵極電介質工藝
    得益於一系列發展,如今的碳納米管也逐漸接近矽的功能。,但碳納米管有一個問題是——它們無法在按比例縮小的設備所需薄層中形成高K電介質。臺積電首席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黃漢森談到,必須基本上將比納米管更厚的氧化物傾倒在納米管頂部,而不是倒在縮小的電晶體中。
  • 臺積電分享碳納米管的最新進展
    矽基器件已經成為我們行業60多年的基礎,這非常令人驚訝,因為最初的鍺基器件將難以大規模集成。(值得一提,GaAs器件還開發了一個獨特的微電子市場領域。)最近,令人驚訝的是,通過引入諸如FinFETs之類的拓撲結構以及即將到來的納米片,矽場效應器件獲得了新的生命。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半導體碳納米管首次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因此,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用新結構或新材料來解決這一問題,進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在諸多的新型半導體材料中,半導體碳納米管引起了部分關注:它具有超高的電子和空穴遷移率、原子尺度的厚度、以及穩定的結構,是構建高性能CMOS器件的理想溝道材料。
  • 史上最長的碳納米管森林有多長?
    日本科學家培育出的碳納米管森林創造了新的「長度」紀錄,其長度是現有碳納米管森林的7碳納米管(CNTs)具有質量輕、導熱性強等眾多優點,引領了光學、電子、水淨化和藥物輸送等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然而,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工業需求,碳納米管產量還需不斷升級,這也是碳納米管應用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 碳納米管:「特立獨行」的神奇材料
    請看——    性能優異的「材料之王」在碳納米管沒有出現在世人面前之前,矽是半導體家族中當之無愧的「王者」。現有每個電晶體的核心都是由矽製成的半導體組件。根據電晶體的「開啟」和「關閉」狀態,來顯示是否有電流通過,進而在計算機中呈現出1和0的「計算機語言」。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納米管的瑕疵倒是可以形成沉積點,但這又會限制其導電能力。那麼,怎麼才能在不影響其性能的情況下,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呢?這時候,我們書歸正傳,來看看這項新研究提出的解決方案:在碳納米管和二氧化鉿之間加入一個中間k介質。
  • 更強CPU:碳納米電晶體性能首次超越矽電晶體-CPU,處理器,碳納米...
    晶片製造商現在面臨一定的困難,它們要用更小的製程製造更快的CPU,正因如此,晶片企業已經開始尋找「矽」的替代品,比如碳納米管,最近,碳納米管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最近,碳納米管內存已經走出實驗室,開始投入生產,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如果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能夠推廣,NRAM內存就可以與碳納米管CPU搭配使用。要校準納米管在圓晶上的位置、保證其純度是一大挑戰,威斯康星大學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人員稱,消除金屬雜質是一大關鍵,因為它會破壞碳納米管的半導體性能。
  • 清華大學教授談碳納米管的觸控螢幕應用
    物理性質特別    範教授向《平板顯示文摘》介紹說:「碳納米管有三個很重要的性質,一個是力學性非常好,抗拉強度很高,而且柔性也很好;第二個是它的導熱性高,特別是沿著軸向的導熱性;第三個是它的導電性比較特別,碳納米管可以是半導體特性的、也可以是金屬性質的導電性。這是由於它形成管結構時候的六元環的螺旋度不一樣造成的。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但碳納米管不會自然形成氧化層啊,這就導致它並不能為沉積提供「起始點」。納米管的瑕疵倒是可以形成沉積點,但這又會限制其導電能力。這時候,我們書歸正傳,來看看這項新研究提出的解決方案:在碳納米管和二氧化鉿之間加入一個中間k介質。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並且,導電更快、效率更高。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