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分享碳納米管的最新進展

2021-01-07 EDA365網

矽基器件已經成為我們行業60多年的基礎,這非常令人驚訝,因為最初的鍺基器件將難以大規模集成。(值得一提,GaAs器件還開發了一個獨特的微電子市場領域。)

最近,令人驚訝的是,通過引入諸如FinFETs之類的拓撲結構以及即將到來的納米片,矽場效應器件獲得了新的生命。矽基互補FET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CFET)設計達到量產狀態,其中nMOS和pMOS器件是垂直製造的,從而消除了當前單元設計中的橫向n-p間距。

另外,材料工程學的進步已經將(拉伸和壓縮)應力納入矽通道晶體結構中,以增強自由載流子遷移率。

但是,矽設備收益遞減的點正在逼近:

由於高電場下的速度飽和,無矽載流子遷移率接近最大值

尺寸的持續縮小降低了矽半導體的導帶和價帶邊緣的「自由載流子態密度」(DoS)–填充更大範圍的載流子態需要更多的能量

與Fin圖案相關的統計過程變化很大

散熱片的熱傳導導致局部「自熱」溫度升高,從而影響了幾種可靠性機制(HCI,電遷移)

為解決以上問題,目前業界正在進行大量研究,以評估與矽完全不同的場效應電晶體材料的潛力,但這也與當前的大批量製造操作相一致。一種選擇是探索 器件通道的單層二維半導體材料,例如二硫化鉬(MoS2)。

另一個有希望的選擇是從碳納米管(CNT)構造設備溝道。下圖提供了碳鍵獨特性質的簡單圖示。(我對化學反應有些不熟悉,但我記得「 sp2」鍵是指原子核周圍亞軌道「 p殼」中相鄰碳原子的電子配對。沒有「懸掛鍵」,並且碳材料是惰性的。)

請注意,石墨,石墨烯和CNT的化學結構相似-使用石墨進行的實驗材料分析更加容易,並且最終可以擴展到CNT處理。

在最近的IEDM會議上,臺積電提供了有關CNT器件製造進展的有趣更新。本文總結了該演講的重點。

CNT設備具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功能:

極高的載流子遷移率(>3,000cm在/V-sec,「彈道運輸」(ballistic transport),散射最小)

非常薄的CNT主體尺寸(例如,直徑1nm)

低寄生電容

優良的導熱性

低溫(<400C)處理

最後一個功能特別有趣,因為它還為基於矽的高溫製造與後續的CNT處理集成提供了潛力。

門介電(Gate Dielectric)

臺積電開發了獨特的工藝流程來為CNT器件提供「高K」電介質等效柵極氧化物,類似於當前矽FET的HKMG處理。

上面的TEM圖說明了CNT的橫截面。為了與獨特的碳表面兼容,需要沉積初始界面電介質(Al2O3)–即需要在碳上對該薄層進行適當的成核和整合。

隨後,添加高K HfO2膜的原子級沉積(ALD)。(如前所述,這些關於材料性能的介電實驗是在石墨基底上完成的。)

這些柵極電介質層的最小厚度受到非常低的柵極洩漏電流(例如,柵極長度為10nm的<1 pA/CNT)的限制。下面說明用於測量柵極到CNT洩漏電流的測試結構。(對於這些電測量,CNT結構使用石英襯底。)

實驗得出的「最佳」尺寸為t_Al2O3=0.35nm和t_HfO2=2.5nm。由於這些極薄的層,Cgate_ox非常高,從而改善了靜電控制。(請注意,這些層厚於CNT的直徑,其影響將在稍後討論。)

門方向(Gate Orientation)

臺積電評估的CNT器件採用了獨特的「頂柵加背柵」拓撲。

頂柵提供常規的半導體場效應器件輸入,而(較大的)背柵提供對S/D擴展區域中載流子的靜電控制,以有效降低寄生電阻Rs和Rd。而且,背柵會影響CNT與鈀金屬之間的源極和漏極接觸電勢,從而降低肖特基二極體勢壘以及在該半導體-金屬界面處的相關電流行為。

設備電流

CNT pFET的IV曲線(線性和對數Ids(用於亞閾值斜率測量))如下所示。對於此實驗,Lg=100nm,S/D間距為200nm,CNT直徑=1nm,t_Al2O3= 1.25nm,t_HfO2=2.5nm。

對於此測試(製造在石英基板上),單個CNT支持超過10uA的Ids。接近上述目標尺寸的更薄電介質將實現進一步的改進。

最終將在生產製造中使用平行CNT-相關的製造指標將是「每微米CNT的數量」。例如,4nm的CNT間距將被引用為「 250CNTs/um」。

挑戰

規劃CNT生產時肯定要解決一些挑戰(僅舉幾例):

規則/均勻的CNT沉積,具有非常乾淨的表面,用於介電成核

需要最小化柵極電介質堆棧中的載流子「陷阱密度」

最佳S / D接觸電位材料工程

設備建模設計

上面的最後一個挑戰尤其值得注意,因為當前用於場效應電晶體的緊湊型器件模型肯定不夠用。CNT柵氧化層拓撲與平面或FinFET矽通道完全不同。由於柵極到溝道的電場本質上是徑向的,因此與平面器件一樣,「有效柵極氧化物」並不存在簡單的關係。

此外,S/D擴展需要唯一的Rs和Rd模型。而且,CNT柵氧化層的厚度比CNT的直徑厚,從而導致從柵到S/D延伸以及到(小間距分隔)平行CNT的大量邊緣場。為基於CNT的設計開發合適的緊湊模型是一項持續的工作。

順便說一句,CNT「環繞柵極」氧化物(類似於納米片周圍的所有柵極)將比沉積的頂部柵極氧化物有所改進,但難以製造。

臺積電顯然正在投入大量研發資源,為「不可避免的」後矽器件技術的引入做準備。CNT的製造和電學表徵結果證明了該器件替代產品的巨大潛力。

相關焦點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有了新進展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TSMC,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正走入現實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臺積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
  • 碳納米電晶體材料新進展!臺積電史丹福大學等研發柵極電介質新工藝
    但由於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屬於氣體,碳納米管並沒有能形成沉積的「立足點」,無法自然形成氧化層。同時,納米管中任何可能導致所需「懸掛鍵」的缺陷都會限制其傳導電流的能力。臺積電首席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黃漢森談到,必須基本上將比納米管更厚的氧化物傾倒在納米管頂部,而不是倒在縮小的電晶體中。他認為,如果要弄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可以把柵極電壓的作用想像成用腳踩在花園的水管上,嘗試阻止水從水管中流過,但如果在腳和水管之間放一堆枕頭(類似一個厚的氧化物),想要阻止水流經過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 碳納米電晶體材料新進展!臺積電史丹福大學等研發柵極電介質工藝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夠更好地控制碳納米電晶體沉積高K電介質,這種控制對於確保電晶體在需要時完全關閉至關重要。得益於一系列發展,如今的碳納米管也逐漸接近矽的功能。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現在,由臺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領導,來自臺積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
  • 武漢工程大學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領域獲進展
    近日,世界知名出版社愛思唯爾(Elsevier)的學術期刊Composites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一區,IF:6.309)報導了武漢工程大學特聘教授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苯胺複合熱電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題為「Facilegreen strategy for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碳基晶片研發突破,採用碳納米管工藝,性能將提升10倍以上
    隨著納米工藝的升級,目前以臺積電為首的晶片生產廠家已經完成5nm工藝的量產,晶片內部包含的電晶體已經達到了上百億顆。為了讓大家了解更加深刻,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納米管,什麼樣的碳納米管才能用來製作晶片呢。
  • 碳納米管在太空飛行器上的應用進展
    最早是由日本電子公司(NEC)的飯島澄男(S.Iijima)博士採用電弧放電法製備C60時,在陰極處發現直徑4-30nm、長1μm的石墨管狀結構,即碳納米管,隨後在Nature上報導了這種新型碳材料。近年來,碳納米管以其優異的性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形成了碳納米管研究的熱潮。
  • 碳基晶片迎來突破!石墨烯材料碳納米管如何製作,西瓜視頻告訴你
    碳基晶片工藝的發展我國高端晶片的製造工藝因受到光刻機的影響,一直無法突破14nm工藝,然而臺積電已經實現了5nm工藝的量產。為了超越臺積電,三星集團也在著手3nm的工藝的開發,試圖想要在矽基晶片的製作工藝中超越臺積電。這兩家高端晶片生產廠家在製作工藝的拼比上如火如荼,我們只能望梅止渴。
  • 北京大學劉開輝課題組:單根碳納米管復極化率測量的研究進展
    目前,矽基CMOS技術逐漸接近其性能極限,矽基電晶體的運行速度和性能難有突破性進展。因此,尋找能夠替代當前矽晶片的材料,成為各國激烈競爭的焦點。在不多的幾種候選新型材料中,一維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結構穩定性、極高的電子遷移率、1 nm 量級的特徵尺寸等優點,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的主要載體。
  • 碳納米管接連實現重大突破
    另外,有研究指出,碳納米管將取代矽,成為新一代處理器晶片材料。國內外碳納米管研究的重大突破,將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帶來推動作用,碳納米管相關個股南風化工(000737)、江海股份(002484)、中國寶安(000009)等值得關注。
  • 碳納米管與金屬納米導線成功連接
    美國羅斯塞拉(Rensselaer)工學院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一種能將碳納米管和金屬導線相連接的新工藝,並用它研製出結合了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導線最佳特性的納米導線。
  • 超短碳納米管電學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自1991年被發現以來,碳納米管因其在眾多領域的應用前景吸引了廣泛關注尤其是在納米電子學領域,由於單壁納米碳管隨直徑和手性的不同,可以具有金屬或半導體的導電特性,將可能取代傳統的矽電子器件,獲得更高的效率與集成度。但是隨著納米電子器件尺寸的進一步縮小,碳管的長度對電學性能的影響逐漸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所陳立桅研究員課題組長期從事單壁碳納米管的電學性能研究。
  • 東華大學劉豔彪教授團隊【綜述】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劉豔彪教授團隊與哈佛大學Chad Vecitis教授和南京大學高冠道教授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聯合發表了題為「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在環境方面的應用與展望
  • 高性能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
    高性能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 發表時間:2018/5/16
  • 臺積電研發副總裁黃漢森:2050年電晶體能做到0.1納米,氫原子尺度!
    年電晶體做到0.1納米,約等於氫原子的大小。不過,作為晶圓代工龍頭的臺積電卻非常樂觀。黃漢森表示,摩爾定律進展良好,並大膽地預測了到2050年的進展,儘管他沒有提供任何詳細的計劃。Real World Technologies的分析師David Kanter則更為謹慎。由於臺積電現在與英特爾已經是並列,而不是在英特爾之後,臺積電不得不承擔更多的領導責任,加大研發投入,因此聽到該公司如此樂觀並不令人意外。
  •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這種通過三個彎曲型分子連接兩個石墨烯單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納米籠狀結構,為構建封端鋸齒型碳納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德國應用化學》上。  無獨有偶。幾乎在同時,以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而聞名於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化碳納米管生產出首個能在室溫下使用通信波長發射單光子的碳納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納米管,為何如此受各國科學家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