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正走入現實

2021-01-07 快科技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臺積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近年來,人們對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興趣有所增加,因為它們有可能比矽電晶體更進一步縮小尺寸,並提供一種生產電路堆疊層的方法比在矽中做起來容易得多。

該團隊發明了一種生產更好的柵極電介質(gate dielectric)的工藝。那是柵電極和電晶體溝道區之間的絕緣層。在操作中,柵極處的電壓會在溝道區中建立電場,從而切斷電流。

然而,隨著幾十年來矽電晶體的規模縮小,由二氧化矽製成的絕緣層必須越來越薄,以便使用較少的電壓來控制電流,從而降低了能耗。最終,絕緣屏障非常薄,以至於電荷實際上可以通過它隧穿,從而帶來電流洩漏並浪費能量。

大約十多年前,矽半導體工業通過切換到新的介電材料二氧化鉿(hafnium dioxide)解決了這個問題。與先前使用的二氧化矽相比,該材料具有較高的介電常數(high-k),這意味著相對較厚的高k介電層在電氣上等效於非常薄的氧化矽層。

碳納米管電晶體還使用HfO 2柵極電介質。碳納米管的問題在於,它們不允許在控制按比例縮小的設備所需的薄層中形成電介質。

沉積high-k電介質的方法稱為原子層沉積。顧名思義,它一次可建造一個原子層的材料。但是,它需要一個開始的地方。在矽中,這是在表面自然形成的原子的原子薄層。

碳納米管不提供這種立足點來開始沉積。它們不會自然形成氧化物層,畢竟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氣體。納米管中任何會導致所需「懸掛鍵」(dangling bonds)的缺陷都會限制其傳導電流的能力。

到目前為止,在碳納米管上生長一層薄薄的high-k電介質二氧化鉿是不可能的。史丹福大學和臺積電的研究人員通過在它們之間添加中間k介電層解決了這一問題。

「形成high-k電介質一直是一個大問題。」 領導這項工作的臺積電(TSMC)首席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Philip Wong(黃漢森)說。「因此您必須將比納米管更厚的氧化物傾倒在納米管的頂部,而不是在縮小的電晶體中」,黃漢森建議。「要了解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可以想像一下柵極電壓的作用,就是試圖用腳踩踏來阻止水流過花園軟管。如果在腳和軟管之間放一堆枕頭(類似於厚的門氧化物),則枕頭會變得更難」,黃漢森進一步指出。

臺積電的Matthias Passlack和UCSD的Andrew Kummel教授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將HfO2的原子層沉積與沉積中間介電常數材料氧化鋁的新方法結合在一起。Al2O3是使用UCSD發明的納米霧工藝沉積的。像水蒸氣凝結形成霧一樣,Al2O3凝結成簇,覆蓋納米管表面。然後可以使用該界面電介質作為立足點開始HfO2的原子層沉積。

這兩種電介質的綜合電學特性使該團隊能夠構建一種器件,該器件的柵極電介質在寬度僅為15納米的柵極下的厚度小於4納米。最終的器件具有與矽CMOS器件相似的開/關電流比特性,並且仿真表明,即使具有較小柵極電介質的較小器件也能正常工作。

但是,在碳納米管器件能夠匹配矽電晶體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些問題已單獨解決,但尚未合併到單個設備中。例如,黃漢森團隊設備中的單個納米管限制了電晶體可以驅動的電流量。他表示,要使多個相同的納米管完美對齊一直是一個挑戰。北京大學彭練矛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近成功地使每微米排列250個碳納米管,這表明解決方案可能很快就會出現。

另一個問題是設備的金屬電極和碳納米管之間的電阻,特別是當這些觸點的尺寸縮小到接近當今先進矽晶片所使用的尺寸時。去年,黃漢森的一名學生Greg Pitner(現為臺積電研究人員和IEDM研究的主要作者)報告了一種方法,可以將一種接觸類型(p型)的電阻提高到兩倍以下接觸的理論極限僅為10納米。但是,與碳納米管的n型接觸尚未達到相似的性能水平,而CMOS邏輯則需要兩種類型。

最後,需要摻雜碳納米管以增加柵極兩側的載流子數量。通過用其他元素替換晶格中的一些原子,可以在矽中完成這種摻雜。這在碳納米管中是行不通的,因為它將破壞結構的電子能力。相反,碳納米管電晶體使用的是靜電摻雜。在此,有意操縱介電層的成分以將電子捐贈給納米管或將其抽出。黃漢森表示,他的學生Rebecca Park在該層中使用氧化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說:「我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地將所有這些難題都擊倒。」 「下一步就是將它們放在一起……如果我們可以將所有這些結合起來,我們將擊敗矽。」

- THE END -

#臺積電#半導體#碳納米管

原文連結:半導體行業觀察 責任編輯:萬南

相關焦點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有了新進展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TSMC,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 碳納米管:「特立獨行」的神奇材料
    請看——    性能優異的「材料之王」在碳納米管沒有出現在世人面前之前,矽是半導體家族中當之無愧的「王者」。現有每個電晶體的核心都是由矽製成的半導體組件。根據電晶體的「開啟」和「關閉」狀態,來顯示是否有電流通過,進而在計算機中呈現出1和0的「計算機語言」。
  • 矽半導體的完美替代品?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矽半導體的完美替代品?問題在於,現實難以佐證這種說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替代材料既能有效地維持新設備的計算能力,又具備良好的能源效率。當然,在過去幾年中,全球科學家們也為這件事做了不少準備,至少有幾種可能可以替代CMOS器件的產品已經提出。其中最有潛力的當屬基於碳納米管(CNT)的電子器件。
  • 碳納米管邁出取代矽第一步
    多年來,人們一直期望找到一種新的材料,可以替代傳統晶片中的矽,從而更深入地推進半導體製造工藝,獲得更小、更快、更強的計算機晶片,IBM則邁出了用碳納米管在此領域投入商業化應用的第一步。作為一種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有著很多優於矽的天然屬性,特別適合在幾千個原子的尺度上建造納米級電晶體,其中的電子也可以比矽電晶體更輕鬆地轉移,實現更快速的數據傳輸,納米管的形狀也是在原子尺度上組成電晶體的上佳之選。
  • 矽作為電池負極材料的飛躍:一種碳納米管/矽微球結構
    然而,矽負極在鋰化/去鋰化過程中涉及巨大的體積變化,導致其循環穩定性較差,並且太弱而無法承受電極製造的壓力,制約了矽基負極的實際應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NNL研究人員Jiguang Zhang(Jason)和 Xiaolin Li帶領的團隊開發了一種獨特的納米結構,該結構利用碳材料在限制矽膨脹的同時還強化了矽。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14000個碳納米管電晶體,造出16...
    在這個過程中,碳納米管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它自然地以半導體形式存在,具有出色的電性能,並且非常小。但此前,大多研究人員都發現——製造晶片時,要將納米管這種「挑剔」的材料放到「正確」的位置,操作簡直太難了!不過,最近來自MIT的研究人員和ADI公司的科學家聯手創造了奇蹟——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它包含了14000多個碳納米管(CNT)電晶體。
  • 碳納米管複合薄膜/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進展
    宏觀碳納米管薄膜具有良好的力學、電學、光學等性質,而且是柔性的。通過調節生長參數,可以獲得高透光率(可達95%)、高電導率(105 S m-1)的碳納米管薄膜。碳納米管和矽可以在室溫下形成p-n結,無需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中的高溫摻雜,這種新型的低成本太陽能電池易大規模生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 碳納米管打造世界最小電晶體,碳...
    而且,像行動裝置中使用的 WiFi 晶片,28納米的製程工藝已經足夠好了,完全沒必要花費大筆研發經費去升級到 10 納米 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正因為上述這些原因,讓近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言論越來越盛行。使用了五十多年的矽基 CMOS 電晶體製造工藝,如果在未來無法找到可行的替代方案,我們或許真的會遭遇計算力瓶頸。
  • 碳納米電晶體性能跟矽越來越接近 不久後有望打敗矽
    碳納米電晶體性能跟矽越來越接近 不久後有望打敗矽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 發表於 2021-01-16 09:40:08 研究人員尋求通過在納米管和電晶體柵極之間,使用更薄的絕緣體來更好地控制碳納米電晶體。
  • 碳納米管接連實現重大突破
    另外,有研究指出,碳納米管將取代矽,成為新一代處理器晶片材料。國內外碳納米管研究的重大突破,將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帶來推動作用,碳納米管相關個股南風化工(000737)、江海股份(002484)、中國寶安(000009)等值得關注。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半導體碳納米管首次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論文描述在4英寸基底上製備了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突破了碳納米管集成電路關鍵的材料瓶頸。張志勇對澎湃新聞表示,該研究團隊目前實際已經可以在8英寸晶圓上製備這種碳管,並開發了全自動的提純和組裝設備,完全具備量產的技術積累。
  • 黑色矽管上的CVD生長碳納米管分支,在寬波長範圍內實現超高吸收
    本文要點:一種通過在黑色矽側壁上集成黑色矽莖和CVD生長的緻密CNT來構建高性能黑色矽碳納米管雜化結構的方法。成果簡介 一種黑色矽碳納米管(bSi-CNT)混合結構,可在寬波長範圍(300–1200 nm)內實現超高吸收。通過均勻地塗覆Fe催化劑/化學氣相沉積(CVD),CNT在整個黑色矽莖上緻密生長。
  • MIT開發出基於碳納米管FET的RISC-V微處理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採用碳納米管電晶體(Carbon Nanotube Transistors)成功研製出16位RISC-V微處理器,其設計流程和工藝均遵照行業標準,但能效比矽基微處理器高10倍。
  •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可以將碳納米管聯想為頭髮絲,而實際上它的直徑只有頭髮絲的幾萬分之一,即幾萬根碳納米管並排起來才與一根頭髮絲相當。」杜平武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作為典型的一維納米結構,單層碳原子和多層碳原子網格捲曲而成的單壁與多壁碳納米管,直徑通常為0.8—2納米和5—20納米,目前報導的最細碳納米管直徑可小至0.4納米。
  • 矽基晶片已到天花板,新材料彎道超車,碳納米管未來是否有潛力?
    相對於傳統的矽晶體晶片,碳基晶片更具有應用前景,而且國內在這方面一直在布局,我們從2000年就開始碳基晶片的研究,終於在今年碳基晶片亮相了,國內也傳來了好消息,北大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突破了半導體碳納米管關鍵材料的瓶頸,使其製備出的器件和電路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首次超過了矽基產品。
  • 清華大學教授談碳納米管的觸控螢幕應用
    就像是一張紙,可以對摺起來,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斜著捲起來、碳納米管中的六元環的邊和卷的軸所形成的角度不一樣,就可能是半導體、也可能金屬特性的導電性。」    關於碳納米管的特性,在電特性、導熱性和機械特性三方面均遠遠高於其他材料。電特性方面,單層CNT的載流子遷移率在室溫環境下理論上為10萬~20萬cm2/Vs,實測值也達到3萬cm2/Vs,是矽的20~100倍。
  • 碳納米管行業深度報告:動力電池驅動,碳納米管需求迎來爆發
    >在鋰電導電劑領域,目前常用的鋰電導電劑包括炭黑、科琴黑、碳納米管、石墨 烯等四種,其中碳納米管作為新型導電劑材料正處於快速導入期(3)碳納米管:憑藉良好的 導電性及獨特的管狀結構,通過與正極材料形成線性連接可大幅改善正極材料電 導率,目前其正處於產業應用層面快速導入期。 (4)石墨烯:於 2004 年被首次發 現,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多應用於高科技領域,鋰電 池領域的應用尚處於研究階段。
  • 碳納米管行業深度報告:動力電池驅動,碳納米管需求迎來爆發
    (2)在導電塑料領域,碳納米管憑藉其優越的導電性能和 力學性能,用來提升導電塑料的導電性和結構強度,已經顯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在鋰電導電劑領域,目前常用的鋰電導電劑包括炭黑、科琴黑、碳納米管、石墨 烯等四種,其中碳納米管作為新型導電劑材料正處於快速導入期: (1)炭黑:種 類相對較多,在鋰電池領域應用最多的是 SP(Supper P),
  • 碳納米電晶體體積更小 性能跟矽越來越接近
    近日的IEEE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會議上,碳納米管期間的最新研究成果揭曉。最近,人們對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興趣有所增加,因為它們有望比矽電晶體更進一步縮小尺寸,並且提供了一種比矽更容易製造電路堆疊層的方法。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製造更好柵介質的方法。這是柵極和電晶體溝道區域之間的絕緣層。在工作中,柵極上的電壓在溝道區域形成電場,切斷電流。
  • 北大碳基晶片研發突破,採用碳納米管工藝,性能將提升10倍以上
    為了讓大家了解更加深刻,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納米管,什麼樣的碳納米管才能用來製作晶片呢。碳納米管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片層捲曲而成,根據石墨烯片的層數,可以分為單壁碳納米管和多壁碳納米管,常用的碳納米管制備方法主要有:電弧放電法、雷射燒蝕法、化學氣相沉積法(碳氫氣體熱解法)、固相熱解法、輝光放電法、氣體燃燒法以及聚合反應合成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