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檢測細菌和感染的新方法。他們使用螢光納米傳感器比現有方法更快更容易地追蹤病原體。
傳統的細菌檢測方法需要採集組織樣本進行分析。塞巴斯蒂安·克魯·古恩和他的團隊希望通過使用微型光學傳感器直接在感染部位觀察病原體,消除採集樣本的需要。
螢光在細菌分子存在時發生變化
該傳感器是基於直徑小於1納米的改性碳納米管。如果它們受到可見光的照射,它們會發出近紅外範圍的光(波長1000納米以上),這對人類是不可見的。當納米管與環境中的某些分子發生碰撞時,螢光行為會發生變化。由於細菌分泌一種特殊的分子組合,因此傳感器發出的光可以表明某些病原體的存在。在最近的論文中,研究小組描述了傳感器,可以探測和區分有害病原體,例如與植入物感染有關的病原體。
「事實上,近紅外範圍的傳感器工作特別相關的光學成像,因為在這個範圍有更少的背景信號,可以腐敗的結果,」塞巴斯蒂安·克魯人說,功能接口和生物系統組負責人在摩擦和魯爾探索卓越溶解集群成員(決心)。由於這種波長的光比可見光更能穿透人體組織,這可能使細菌傳感器即使在傷口敷料或植入物下也能讀出。
其他的應用領域是可以想像的
「在未來,這將為智能植入物感染的光學檢測奠定基礎,因為不再需要取樣。」因此,它可以讓癒合過程或可能的感染迅速被發現,從而提高病人的護理水平,」來自哥廷根大學的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羅伯特·尼·厄格勒說。「可能的應用領域並不僅限於此,」Kru顏補充道。「例如,在膿毒症的背景下改善血液培養的快速診斷也是可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