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螢光納米傳感器檢測細菌

2020-12-04 明明明玉米粥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檢測細菌和感染的新方法。他們使用螢光納米傳感器比現有方法更快更容易地追蹤病原體。

傳統的細菌檢測方法需要採集組織樣本進行分析。塞巴斯蒂安·克魯·古恩和他的團隊希望通過使用微型光學傳感器直接在感染部位觀察病原體,消除採集樣本的需要。

螢光在細菌分子存在時發生變化

該傳感器是基於直徑小於1納米的改性碳納米管。如果它們受到可見光的照射,它們會發出近紅外範圍的光(波長1000納米以上),這對人類是不可見的。當納米管與環境中的某些分子發生碰撞時,螢光行為會發生變化。由於細菌分泌一種特殊的分子組合,因此傳感器發出的光可以表明某些病原體的存在。在最近的論文中,研究小組描述了傳感器,可以探測和區分有害病原體,例如與植入物感染有關的病原體。

「事實上,近紅外範圍的傳感器工作特別相關的光學成像,因為在這個範圍有更少的背景信號,可以腐敗的結果,」塞巴斯蒂安·克魯人說,功能接口和生物系統組負責人在摩擦和魯爾探索卓越溶解集群成員(決心)。由於這種波長的光比可見光更能穿透人體組織,這可能使細菌傳感器即使在傷口敷料或植入物下也能讀出。

其他的應用領域是可以想像的

「在未來,這將為智能植入物感染的光學檢測奠定基礎,因為不再需要取樣。」因此,它可以讓癒合過程或可能的感染迅速被發現,從而提高病人的護理水平,」來自哥廷根大學的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羅伯特·尼·厄格勒說。「可能的應用領域並不僅限於此,」Kru顏補充道。「例如,在膿毒症的背景下改善血液培養的快速診斷也是可以想像的。」

相關焦點

  • 一種細菌傳感器可用於腸道疾病無創檢測
    健康一線(vodjk.com)訊:近日,美國萊斯大學和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運用合成生物學研究設計構建出了一種特定化學物質的細菌傳感器,它能夠幫助發現某些腸道疾病的微小信號。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分子系統生物學》期刊上。
  • 中科院理化所量子點螢光檢測病變研究獲新進展
    生物傳感器在醫學領域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臨床上用免疫傳感器等生物傳感器來檢測體液中的各種化學成分,為醫生的診斷提供依據。  日前,該研究成果在國際電化學與傳感器領域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雜誌《生物傳感器與生物電子學》(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相繼發表兩篇論文。相關工作已申請兩項中國發明專利。  拓展納米材料的應用  生物傳感器已應用於監測多種細菌、病毒及其毒素。
  • 簡單高效,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
  • 中國藥科大學成功構建納米傳感器,用於藥效自檢測
    同時,構建的納米傳感器GO–HA/Cou–DHA/Apt能夠自檢測DHA的藥效,即在線粒體凋亡通路被激活後,Apt發出紅色螢光,成功實現DHA藥效的可視化檢測。該研究中建立的GO–HA/Cou–DHA/Apt納米傳感器,為未來中藥活性成分新型給藥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技術方法,也為診斷藥物療效優化癌症患者的治療提供了可能。
  • 艾輝旺團隊發明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新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但是,現有的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通常動態範圍小,在細胞內易聚集,以及存在光轉化等問題。
  • 飛秒雷射納米結構有效減少非晶合金上的細菌粘附
    本文評估了四種鋯基塊體金屬玻璃的飛秒雷射納米結構表面的細菌粘附特性。在不同能量強度(0.23和2.3 J/mm)下,飛秒雷射輻照製備了雷射誘導的周期性表面結構和納米粒子結構)。塊狀金屬玻璃(BMG),也稱為非晶態合金或液態金屬,由於其在醫療設備、傳感器和納米技術等領域的廣泛潛在應用,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理化所在量子點螢光檢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開發新型、快速、高效檢測乳酸脫氫酶(LDH)活性水平的方法可實現對常見的心肌炎、心肌梗塞、腎病、肝癌等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實時調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此,將具有激發範圍寬,發射光譜窄,螢光量子產率高,可通過調節尺寸、組成或結構來調節發射峰位,實現多色發光等優異光學特性的量子點用於開發信息容量大、響應速度快、靈敏度高、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便於攜帶的生物傳感器,成為光學生物傳感器研究的新熱點。
  • 新型納米級光纖應力傳感器
    然而,由於力反饋機制和有源元件,縮小納米機械傳感器的尺寸仍然具有挑戰性。具有緊湊的力傳感器可以使很多測量得到實現,包括細胞內監測,微創探測和高解析度檢測。理想情況下,傳感器足夠小以使炎症反應最小化,同時具有高解析度和同時跟蹤多個力學事件的能力。和尺寸同樣重要的是以不同模式操作並檢測各種類型的納米力特徵的能力。
  • 流式細胞儀大顯身手 高通量納米材料生物毒性檢測技術取得進展
    隨著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納米材料不斷出現並迅速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因此,發展快速、高通量的生物檢測手段對納米毒性的快速安全評估極為重要。流式細胞術是毒理學檢測的常用技術,具有高通量、快速、準確的特點。
  • 特約分享 | Nanoscale | 2020 | 基於三維DNA Walker和催化髮夾組裝構建病原菌檢測的螢光生物傳感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每年世界上幾乎有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汙染的食品而生病,因此為了防止病原菌傳染病的傳播,開發一種超靈敏、高準確的分析檢測方法對食品安全、全球和公共衛生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基於三維DNA Walker和催化髮夾組裝反應構建了一種用於病原菌檢測的螢光生物傳感器。
  • 納米科學:調整螢光碳管的波長!
    納米科學:調整螢光碳管的波長!碳不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它還具有自身的迷人特性。石墨烯 - 一種原子厚度的純碳片 - 是最強的材料之一。將石墨烯轉化為圓柱體,您將獲得碳納米管(CNT),這是許多新興技術的關鍵。現在,在化學通訊報導的一項研究中,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學會了控制碳納米管的螢光,可能允許新的應用。CNT是天然螢光的 - 當置於光下時,它們通過釋放它們自己的光來響應,這一過程稱為光致發光。
  • 基於螢光金剛石微粒,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型量子傳感器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由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牽頭的一個項目展示了摻雜螢光微粒的玻璃光纖如何充當磁場傳感器。發表在APL Materials雜誌上的這項突破性研究可能會使這類傳感器的製造和部署變得更加容易,以開拓量子計量學領域的新應用。
  • 納米纖維膜上氯黴素的比色生物傳感器的設計與製備
    Talanta: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納米纖維膜上氯黴素的比色生物傳感器的設計與製備DOI:10.1016/j.talanta.2020.121054酶聯免疫分析法(ELISA)對靶分子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選擇性,並且便於現場檢測。
  • 最智能的傳感器是什麼?納米傳感器的種類
    研究和開發納米技術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對整個微觀世界的有效控制。 納米傳感器即是形狀大小或者靈敏度達到納米級,或者傳感器與待檢測物質或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距離是納米級的。因為具有了亞微米的尺寸、換能器、探針或者納米微系統,該種傳感器的化學和物理性質和其對生物分子或者細胞的檢測靈敏度大幅提高,檢測的反應時間也得以縮短,並且可以實現高通量的實時檢測分析。
  • 一種檢測上皮-間充質轉化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
    此外,微分脈衝伏安法顯示,由於量子點和納米碳管金納米顆粒的協同作用,電化學信號的響應是快速而靈敏的。研究表明:電化學傳感是一種有效的EMT檢測技術,在分析各種細胞類型的躍遷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金納米顆粒(CNT-AuNP)修飾電極作為檢測平臺,研製了一種EMT電化學生物傳感器。
  • 如何用FITC螢光標記細菌(細菌與真菌的螢光素標記)
    真菌;醋酸菌螢光(GFP)標記細菌螢光染色標記細菌(fluorescence labeled bacteria,FLB)>螢光標記噬菌體技術螢光蛋白標記細菌AlexaFluor 488(AF488)螢光染料標記細菌綠色螢光蛋白基因pEGFP標記細菌
  • Adv Mater:基於螢光碳點的診斷治療納米藥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孫再成研究小組和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謝志剛和景遐斌課題組合作開發了基於螢光碳點的診斷治療納米藥物,為實現個性化治療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Min Zheng et al. Adv. Mater. DOI: 10.1002/adma. 201306192)。
  • 新加坡通過「自下而上」的分子工程研發水凝膠分子傳感器
    水凝膠傳感器已經開發出來,可以檢測幾乎所有可能的分析物類別,包括離子,中性分子,氣體,化學戰劑,甚至包括微生物,例如細菌和病毒。(A)Liu的富含T的DNA功能化的螢光水凝膠,用於檢測Hg2+。(B)Gu的基於IFP的Hg2+感測水凝膠。(C)Wang的光子晶體水凝膠傳感器在製造和Hg2+檢測期間的尺寸變化。2.陰離子檢測和定量水溶液中陰離子的濃度非常重要,因為許多陰離子在低濃度下可能有用,但在較高濃度下(例如F–,I–和NO3–)有毒。
  • 湖南高校研發促進病原體高效檢測的石墨烯生物傳感器
    在控制病原體引發的流行病傳播過程中,能否在第一時間實現高效檢測和有效隔離是阻止疫情擴散的關鍵。因此,針對病原體(細菌、病毒等)發展有力的檢測技術顯得十分重要。隨著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納米材料輔助生物傳感器以提升檢測性能備受關注。納米石墨烯具有優良的光、電理化特性,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基於石墨烯的光學、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得到了大力發展。
  • 皮膚貼片式微生物納米纖維素可穿戴式電化學傳感器汗液分析
    巴西聖保羅大學(USP)的研究人員與阿拉拉誇拉的聖保羅州立大學(UNESP)的同事,阿拉拉誇拉大學的同事在巴西共同創造了一種印在微生物納米纖維素(一種天然聚合物)上的可穿戴傳感器。 (UNIARA),坎皮納斯大學(UNICAMP)和巴西國家納米技術實驗室(LNNano)。皮膚粘附傳感器是印刷在塑料表面上的常規傳感器的改進替代品。它可用於無創檢測和監測汗液中存在的體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