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分享 | Nanoscale | 2020 | 基於三維DNA Walker和催化髮夾組裝構建病原菌檢測的螢光生物傳感器

2021-01-14 X sensors


       本期特邀分享:四川大學分析儀器研究中心段憶翔課題組李丹碩士發表在《Nanoscale》的一篇三維DNA Walker領域研究工作,文章題為「An Enzyme-Mediated Universal Fluorescence Biosensor Template for Pathogen Detection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DNA Walker and Catalyzed Hairpin Assembly」。這篇研究通過動力學研究,探究了不同聚腺苷酸長度對於病原菌檢測性能的影響,並建立了用於多種病原菌檢測的傳感器模板。



       由食物和水等傳播途徑引起的病原菌傳染病對公共衛生和全球經濟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每年世界上幾乎有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汙染的食品而生病,因此為了防止病原菌傳染病的傳播,開發一種超靈敏、高準確的分析檢測方法對食品安全、全球和公共衛生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基於三維DNA Walker和催化髮夾組裝反應構建了一種用於病原菌檢測的螢光生物傳感器。在文中通過改變構建功能性納米金的聚腺苷酸(PolyA)長度,探究了納米金表面DNA探針的密度和構型對傳感器性能的影響,實現了鼠傷寒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的靈敏檢測;同時,構建的傳感器具有高特異性,且能應用於實際樣品的檢測。



       1.通過研究Vmax、Km和Kcat的變化,明確了納米金表面DNA探針密度對檢測性能的影響。

       2.構建了一種傳感器模版,通過簡單的鹼基改變實現不同目標物的靈敏分析。

       

       構建的病原菌檢測體系可分為三個階段(圖1所示),第一階段:鏈置換反應—通過病原菌與特異性核酸適配體的高結合力,使得與適配體互補的核酸序列(c-Apt)以自由狀態釋放在溶液中。第二階段:DNA Walker反應—釋放的c-Apt作為行走鏈與DNA Walker的軌道發卡探針進行鹼基互補配對,並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Nt.BbvCI)的特異性驅動下,逐個釋放酶解片段(Ef)。第三階段:催化發卡組裝(CHA)反應—Ef片段作為CHA反應的引發鏈與設計為發卡結構的H1結合釋放出H1的功能域;隨後H1的功能域與H2鹼基互補配對將Ef片段釋放,形成H1@H2的二聚體;最後在分子信標F@Q加入後,H1@H2與F鏈結合導致螢光基團與粹滅基團分離而產生被螢光光譜儀檢測的螢光信號,實現目標物的高靈敏檢測分析。


       為了探究不同長度PolyA對檢測性能的影響,文章中對米氏方程和動力學參數進行了計算和比較,將數據整理在圖2中。圖中通過對米氏常數(Km)和轉化數(Kcat),Kcat/Km,Vmax和檢測限的計算,結果發現當PolyA長度為10時,處於這一狀態的功能性納米金是酶的最佳底物,對鼠傷寒沙門氏菌的檢測達到了22.8 CFU/mL。文章中採用相同的實驗和計算方式,對大腸桿菌也進行了螢光測定和數據統計,實驗結果得到了相同的結果,PolyA的最佳長度為10,實現了大腸桿菌的靈敏檢測,檢測限為28.1 CFU/mL。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三個:首先,適當數量的DNA表面覆蓋導致AuNP表面帶負電荷的磷酸基團數量減少,降低了AuNP表面鹽濃度,使得受鹽濃度影響酶解效率現象降低;其次,適當的PolyA-DNA附著在AuNPs表面可以防止DNA探針的非特異性吸附,從而使探針保持直立方向,方便目標鏈和PolyA-DNA的雜交和提高酶解效率。最後,適當的PolyA-DNA改變了最終DNA探針在AuNPs表面的密度,大大降低了相鄰DNA鏈間的空間和靜電排斥。


圖2. 表面覆蓋率對生物傳感器檢測性能的影響。


       為了探究不同長度PolyA對檢測性能的影響,文章中對米氏方程和動力學參數進行了計算和比較,將數據整理在圖2中。圖中通過對米氏常數(Km)和轉化數(Kcat),Kcat/Km,Vmax和檢測限的計算,結果發現當PolyA長度為10時,處於這一狀態的功能性納米金是酶的最佳底物,對鼠傷寒沙門氏菌的檢測達到了22.8 CFU/mL。文章中採用相同的實驗和計算方式,對大腸桿菌也進行了螢光測定和數據統計,實驗結果得到了相同的結果,PolyA的最佳長度為10,實現了大腸桿菌的靈敏檢測,檢測限為28.1 CFU/mL。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三個:首先,適當數量的DNA表面覆蓋導致AuNP表面帶負電荷的磷酸基團數量減少,降低了AuNP表面鹽濃度,使得受鹽濃度影響酶解效率現象降低;其次,適當的PolyA-DNA附著在AuNPs表面可以防止DNA探針的非特異性吸附,從而使探針保持直立方向,方便目標鏈和PolyA-DNA的雜交和提高酶解效率。最後,適當的PolyA-DNA改變了最終DNA探針在AuNPs表面的密度,大大降低了相鄰DNA鏈間的空間和靜電排斥。

圖3. 生物傳感器的特異性驗證。


      生物傳感器的成功構建不僅需要獲得靈敏度,還需要滿足特異性的要求。圖3對鼠傷寒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檢測體系進行了特異性驗證,從低中高三個層面檢測螢光強度,實驗結果均表明了良好的特異性,而這一特異性取決於核酸適配體和細菌的高特異性結合。


       本研究構建了一種螢光生傳感器實現病原菌的分析檢測,文章中主要探究了納米金表面DNA探針的密度和構型對檢測性能的影響。然而文章中還存在不足:構建的檢測體系只能實現一種病原菌的分析檢測,而不能實現多種細菌的同時檢測,這對於實際應用能力有所影響;而且構建的三維軌道存在不穩定性,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發生團聚。在之後的研究中可以著重關注這兩個問題實現病原菌的更好檢測。



四川大學分析儀器研究中心(RCAI)由國家級特聘教授段憶翔教授於2010年創建。RCAI重點開展高端分析儀器研發、應用及產業轉化。RCAI研究領域包括:1.雷射光譜儀器的研發;2.質譜儀器的研發;3.高端分析儀器的研發;4.新型傳感器及光纖傳感技術;5.分析儀器用於體外醫學診斷。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9/D0QM00266F

撰稿人: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析儀器研究中心 李丹

微信號|X sensors

歡迎來稿:X_sensors@163.com

相關焦點

  • 文獻分享| Science:DNA催化的熵驅動反應網絡
    必須確定一種快速而強大的催化機制,並且必須有可構造的複雜電路,以產生多種動力學行為,並且不同信號之間不應有洩漏或串擾。基於Watson-Crick鹼基互補配對的核酸因其鹼基互補配對的可預測性和特異性有助於電路的設計,並且序列多樣性組合可以實現信號載體的多樣性,進而實現複雜生化電路網絡的構建。
  • 文獻分享︱ACS Nano: 細胞內非酶的三維DNA納米結構的原位生長用於活細胞內特定生物分子的成像
    該課題組開發了一種3D的DNA納米結構的非酶回文催化的組件(NEPA)。通過將相同的三個回文片段分別引入三個髮夾式探針中,催化Y形DNA的形成以及隨後的維持裝配高階結構。基於NEPA的策略可以實現3D納米Y-DNA球形結構(NS)的原位指數增長,以響應癌細胞中的內源性刺激,從而實現了通過化學修飾髮夾探針來對細胞內miRNA進行原位螢光成像。
  • Advanced Materials :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類新型的生物傳感平臺,實現了對基因和蛋白質高性能檢測。
  • 第十三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會議指南(大會日程安排)
    劉曉亞江南大學P9磁珠輔助的催化髮夾組裝和雙供體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用於核酸檢測羊小海字琴江周川華雲南大學P17基於三維多孔類石墨烯的對乙醯氨基酚和對氨基苯酚電化學檢測33種茶葉原產地尹橋波付海燕中南民族大學P44磁珠輔助的催化髮夾組裝和雙供體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用於
  • 技術解析:基於石墨烯的光學生物傳感器的研究進展
    目前,人們已將基於石墨烯的材料廣泛應用於諸多領域,如吸附劑、催化劑、藥物載體等。石墨烯具有的奇特性質,使得其能夠滿足高靈敏性傳感器設計的需求,並已用於構建光學、電化學及場效應傳感器、細胞標記及實時監測等。本文介紹了基於石墨烯材料的光學生物傳感器的研究進展,重點評述了基於石墨烯基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以及比色法傳感器。
  • 南開郭瑋煒《先進材料》DNA水/微凝膠在生物傳感和醫學的應用
    智能DNA水凝膠通過改變其溶脹體積,交聯密度以及光學或機械特性對外部刺激的響應性,促進了基於DNA水凝膠的體外生物傳感系統和致動器的開發。此外,將DNA水凝膠的尺寸減小至微米和納米級,可以提高響應速度和傳遞能力,從而使其成為快速檢測,體內實時傳感和藥物釋放應用的極佳候選者。
  • 南開大學郭瑋煒《先進材料》DNA水/微凝膠在生物傳感和醫學的應用
    Tan和他的同事首先證明了響應性DNA水凝膠從凝膠到溶膠的轉變是一種可行的策略,用於控制釋放包埋的Au納米顆粒(NPs)(作為信號讀出)來檢測腺苷(圖1A)。捕獲能力還使DNA水凝膠成為封裝催化物質的良好平臺,催化物質釋放後可進一步催化反應以產生放大的輸出信號。
  • 化工學院仰大勇團隊: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
    細胞就像一個精密的小型工廠,細胞器是細胞內分工合作的車間,是細胞進行特定生化反應和執行特定生理功能的重要場所。通過在胞內原位構建類細胞器結構有望實現細胞功能重塑和疾病進程幹預。發展可精準調控的胞內原位動態組裝系統,進而在複雜的胞內環境中實現分子精準可控動態組裝和拓撲結構調控,是胞內原位構建類細胞器的重要途徑,且存在極大的挑戰和困難。
  • 基於適配體雜交鏈式反應檢測郫縣豆瓣中黃麴黴毒素B1
    西華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黃玉坤、陶璇和陳祥貴*等人基於適配體識別作用構建郫縣豆瓣中AFB1的HCR檢測體系。該體系主要由AFB1適配體、互補鏈(cDNA)、氧化石墨烯(GO)、FAM標記的髮夾1(HP1)和髮夾2(HP2)組成。在此體系中,無AFB1存在時,HP1螢光被淬滅;AFB1存在時,HP1螢光恢復。在一定範圍內,螢光強度與樣品中AFB1的含量呈線性關係。最後將該方法用於多種郫縣豆瓣樣品中AFB1的測定,旨在為複雜基質的樣品中AFB1的檢測提供新的方法。
  • 江蘇海洋大學在多功能複合材料及工業催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系列論文通過快速、高效的剝離自組裝技術和客體-客體交換法,在主客體材料之間的協同效應下,構建三種具有良好穩定性、重現性以及抗幹擾性的新型電化學傳感器,可有效地用於亞硝酸鹽和多巴胺的定量檢測,且表現出較小的檢測下限,在電催化和傳感器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 基於葫蘆脲的生物大分子組裝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葫蘆[n]脲(CB,n = 5-8、10和14)是在酸催化下由甘脲和甲醛縮合反應得到的一類大環主體化合物,其具有剛性分子結構,內部空腔疏水,上下邊緣具有羰基這進一步拓展了葫蘆脲的研究範疇,尤其是在生物領域,從小分子檢測、蛋白可控修飾和聚集到核磁共振成像,基於葫蘆脲的分析方法和生物傳感技術已相繼建立起來,並被用於定性和定量分析多種生物活性分子。近年來,葫蘆脲作為超分子化學和生物學的橋梁,得到了快速發展。
  • 全國生命分析化學研討會:生物納米技術
    DNA分析  免疫分析和特定序列DNA分析新技術的構建多年來一直吸引著國內外學者們的熱情,檢測方法涵蓋了電化學、色譜、質譜、比色、螢光、同位素和化學發光法(CL)等。  劉紹琴教授研究小組採用層層自組裝技術構築基於量子點的生物傳感系統:(1)將具有可逆光致變色性能的多金屬氧酸鹽Na-POMs與具有螢光性能的CdSs@CdS量子點有序組裝在玻璃、石英或矽基底表面,成功構建了具有可逆光控螢光開關功能的納米複合薄膜;(2)將量子點與酶進行有序組裝,利用量子點光學特性與酶的催化活性和特異性相結合,構建了可直接用於檢測血清樣品中葡萄糖以及果蔬中有機磷農藥殘留的光學和光電生物傳感器
  • 科學家構建RNA三級結構自動化新方法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肖奕教授,肖教授1984年獲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院所理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理論生物物理和非線性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為「對稱蛋白質摺疊物理機制的非常規分子動力學研究」,以及「非編碼RNA摺疊問題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 2020年第3期「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 特約專欄
    《紅外與雷射工程》「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特約專欄於2020年3期正式上線啦!此次專欄由陳錢、趙慧潔、左超三位老師精心策劃,涵蓋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相關領域熱點研究方向。廣大讀者請隨小編一道,來了解下國內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吧!
  • 【分析】L-Cys-hemin/G-四分體構建新型電化學自催化平臺用於高靈敏生物分析檢測
    然而,人工酶對底物缺乏結合位點,導致其對底物的親和力相對較低,限制了催化效率的提高。因此,人們迫切需要一種簡便的新方法來增強hemin/G-四分體與其底物結合的親和力。最近,為了提高人工酶的催化效率,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控制酶和底物在一定空間區域內的距離,以提高親和力,從而縮短酶與底物的距離。但酶的封裝具有隨機性,其無序分布引起空間效應,仍然抑制了催化效率的提高。
  • 基於轉錄因子和螢光珠的快速檢測小分子傳感器
    Dennis教授研究組設計了一種可用於TF/DNA/分析物系統的基於模塊化微珠的生物傳感器。DNA官能化的珠子可實現有效的混合和空間分離,而TF標記的半導體量子點可作為TF-DNA結合(在珠子上)和未結合狀態的螢光指示劑。通過目測檢測抗生素四環素衍生物可以達到納摩爾級別的靈敏度。傳感器通過簡單的修改就可實現傳感器響應調整,而無需更改生物分子親和力。
  • 基於ESIPT機理香豆素螢光化合物的合成和光學性質研究
    由於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螢光量子產率高、結構易於修飾和生物相容性好等優點,近年來被廣泛地應用於螢光化學傳感器等領域。其作為螢光傳感器可以實現對金屬離子、生物活性物質、細胞微環境等的識別與檢測。相比於其他光學過程,ESIPT過程具有響應速度快、光穩定性好、高的螢光量子產率和雙波長比率檢測等優點。由於ESIPT在化學反應過程、生物生命體系以及新型功能材料開發等領域的重要性,吸引了許多科研人員的關注,許多課題組合成出了基於ESIPT機理的螢光化合物,但以香豆素為母體的螢光化合物卻比較少見。
  • 基於肌節的集成生物傳感器在活心肌細胞顫動收縮水平實時檢測肌絲激活配體
    Metzger的研究團隊在JMCC雜誌2020年8月發表了題為「Sarcomere integrated biosensor detects myofilament-activating ligands in real time during twitch contractions in live cardiac muscle」的最新研究論文。
  • 曾令文:核酸生物傳感器在重金屬離子檢測中的應用
    大會第二天,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員在「食品與農產品中重金屬元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檢測」專題中做了題為「核酸生物傳感器在重金屬離子檢測中的應用」的報告。重金屬汙染源主要有工業汙染、農業汙染、生活汙染和環境事故汙染等。具有不可逆轉性、生物積累性、難以降解、生物催化以後毒性會轉變等特點。   同時曾令文提到,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重金屬汙染相對比較嚴重。大氣、土壤、水體都存在重金屬汙染的現象,汙染一旦產生,面積會不斷擴大。   其次,曾令文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目前重金屬的檢測方法。
  • 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構建下一代生物傳感器的通用技術
    原標題: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構建下一代生物傳感器的通用技術   原標題:加開發出構建下一代生物傳感器的通用技術   用顏色顯現細胞中蛋白間「小動作」   科技日報多倫多1月26日電(記者馮衛東)據26日出版的《自然·方法學》報導,活細胞中蛋白間相互作用的檢測和成像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要歸功於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的一種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