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分享︱ACS Nano: 細胞內非酶的三維DNA納米結構的原位生長用於活細胞內特定生物分子的成像

2021-01-14 YaolabHNU


MicroRNA(miRNA)是一類的小的內源非編碼RNA,在植物和動物的基因組中普遍存在。其異常表達與多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因此miRNA被認為是臨床上有價值的潛在診斷和預後生物標誌物,也是藥物和基因治療的有希望的靶標。所以對microRNA進行靈敏和選擇性地檢測,特別是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特定miRNA,對其亞細胞定位和分布的原位可視化對於理解miRNA的生物學功能,發現藥物靶標和個性化治療非常有價值。但是由於miRNA很小且豐度低,準確分析與癌症相關的miRNA仍然具有挑戰性。


最近,福州大學吳再生課題組在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Intracellular Nonenzymatic In Situ Growth of Three-Dimensional DNA Nanostructures for Imaging Specific Biomolecules in Living Cells」的研究論文。該課題組開發了一種3D的DNA納米結構的非酶回文催化的組件(NEPA)。通過將相同的三個回文片段分別引入三個髮夾式探針中,催化Y形DNA的形成以及隨後的維持裝配高階結構。基於NEPA的策略可以實現3D納米Y-DNA球形結構(NS)的原位指數增長,以響應癌細胞中的內源性刺激,從而實現了通過化學修飾髮夾探針來對細胞內miRNA進行原位螢光成像。這種方法可以檢測到低至1.4 pM的靶標miRNA,並對其家族成員的區分可達到接近100%的準確度。基於NEPA的傳感策略也適用於癌症相關蛋白受體的細胞內原位螢光成像,可為開發傳感提供有價值的借鑑,從而加深對重要生物分子在疾病發病機理和未來治療應用中的生物學功能的了解。



       

                                     

原理圖. 觸發探針(TP)引發的NEPA原位合成3D DNA納米結構的示意圖。DNA構建塊組件HA,HB和HC被設計為彼此部分互補,並且在3'端具有相同的迴文序列,因此易於組裝成Y-DNA單元,每個單元均具有基於回文的三個粘性末端,然後通過回文粘性末端的雜交形成高級的DNA超結構。在TP刺激下,自主NEPA組裝以高度有序、回文依賴的方式發生,該方式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TP通過打開HA的莖環結構促進的鏈之間迴文序列的雜交反應。第二階段:開放的HA與HB雜交,生成TP / HA / HB依賴性的三鏈體或多重結構,具有更多活性的粘性末端,這些粘性末端可以彼此相互作用並穩定過渡態中間體。第三階段:HB可以與HC雜交,並藉助開放的PF的回文粘性末端促進HC與HA的雜交,從而導致TP移位並形成Y形HA / HB / HC三元組。釋放的TP能夠與另一個HA雜交並啟動下一輪組裝反應。階段IV:通過回文粘性末端的雜交,大量的Y-DNA被交聯。


圖1. (a)基於NEPA檢測miR-21的方法示意圖。(b)PAGE驗證基於NEPA的系統用於miR-21檢測的可行性。第1、2、3和4泳道中的表示存在TH,HA,HB和HC。在沒有靶標miR-21D的情況下,泳道5中的單條帶表明四個髮夾探針可以通過莖有效地自鎖,並且不會發生分子間雜交。在泳道9中觀察到了凝膠條帶有實質性變化,包括非常少量的殘留DNA髮夾和出現了具有極低凝膠遷移率的最高條帶,這證明了具有高分子量的NEPA組裝產品的形成。(c)700 nm×700 nm視野中的AFM圖像,說明自組裝的產物是納米級球形結構,其直徑為148±14納米。比例尺為140 nm。(d)螢光測量證明基於NEPA的系統用於miR-21檢測的可行性。對於不存在目標miR-21D的空白樣品(樣品5),未觀察到可檢測到的螢光變化,表明未發生基於NEPA的信號傳導過程。而即使添加的靶標miR-21D濃度(25 nM)比靶標識別的TH濃度(100 nM)低得多,基於NEPA的系統也會發出非常高的螢光信號,從而有很高的螢光(樣品1),達到約9倍的信噪比。(e)基於NEPA的系統檢測miR-21的特異性。


圖2. a)基於NEPA組裝的DNA納米球原位合成示意圖,用於活細胞內miR-21成像。(b)MCF-7細胞(第I組),有明顯的綠色和紅色螢光。而雌二醇(E2)中基於NEPA的miRNA-21成像處理的MCF-7細胞(II組),螢光明顯減弱,這是因為E2抑制了miR-21的表達。當抗miR-21D(與microRNA-21互補)共轉染到MCF-7細胞中時(III組),活細胞中miR-21與TH-FAM和抗miR-21D之間的競爭會損害NEPA組裝的效率,螢光強度明顯降低,證實DNA納米結構的形成。無觸發髮夾TH的MCF-7細胞(IV組)和L-02細胞為陰性對照(V組)。比例尺:10μm。(c)圖(b)中描述的相應細胞的流式細胞儀定量,實驗結果與螢光成像結果吻合。藍色峰表示細胞,紅色峰表示NEPA產物。(d)通過NEPA(上半部分)和FISH(下半部分)技術對MCF-7細胞進行圖示(左圖)和共聚焦螢光圖像(右圖)。結果表明NEPA系統有明顯的綠色或紅色螢光信號。尤其是,來自「 Cy5」圖像和相應「 CCFI」圖像的螢光信號遠高於通過FISH方法測得的信號。此外,「合併」圖像中的黃色斑點表明TH-FAM探針的綠色螢光信號與HC-Cy5摻入的DNA NS結構產生的紅色螢光重疊良好,從而證實了T雜交和NEPA組裝之間的共定位。比例尺:10 μm。(e)僅對MCF-7細胞,FISH探針處理過的細胞和NEPA探針處理過的MCF-7細胞進行流式細胞分析。驗證了優於傳統FISH方法的NEPA系統理想的螢光成像能力,從而驗證了對靶miRNA的細胞內成像的敏感性大大提高。(f)通過計數至少10,000個細胞,從(e)中描述的相應MCF-7細胞記錄的螢光。CCFI指示顏色編碼的螢光強度。


圖3. (a)HeLa細胞中形成的NEPA產物的隨時間延長的研究。紅點代表帶有Cy5標記探針的DNA納米球。合併的圖像表示與基於DIC顯微鏡的圖像合併的螢光圖像。(b)在給定區域中在(a)面板中標記的放大的紅點。儘管區域1、2和3中的螢光強度互不相同,但是隨著孵育時間的增加,整個區域中的螢光強度逐漸增加,這表明DNA NS納米結構逐漸生長。區域1、2和3的比例分別為5.0×5.0 μm,6.0×6.0 μm和5.0×5.0 μm。(c)孵育時間依賴性螢光強度(圖a)的整個區域及其局部區域如圖(b)所示。(d)通過NEPA探針處理的MCF-7細胞的Z-堆疊圖像。在「合併」面板中,每個面板上都有明顯不同大小的黃色或橙色螢光點Z軸平面。此外,FAM和Cy5的螢光峰絕大多數出現在同一位置,而MOC的最小值(0.833)仍遠高於文獻報導的0.6,表示在任何Z軸平面上幾乎完全共定位。。這些光學測量表明,在內源性生物分子的特定刺激下,3D DNA納米結構的非酶原位自主生長可以在活細胞的複雜內部環境中有效地進行。Cy5和FAM的螢光強度通過ImageJ軟體估算。比例尺為10μm。MOC表示曼德斯重疊係數,用於量化兩個螢光信號的共定位程度。



總之,作者提出了一種非酶回文催化的完全自主細胞內級聯反應的組裝方法,這種方法不需要任何組裝中間體和非核酸輔助材料,完全由原始DNA髮夾結構單元完成的,以響應極其複雜的細胞內環境中的內源性刺激,並在原位產生3D納米級DNA球形體系結構。通過在NEPA組裝過程中測量螢光團偶聯的DNA髮夾結構的螢光變化,可以將感興趣的患病生物標記物在活細胞中進行原位成像。在實時共聚焦螢光成像的時間尺度和空間解析度下監測NS納米結構的細胞內分布和動態變化。利用NEPA系統,可以高靈敏和特異地對細胞內靶標miRNA進行成像,準確檢測出相同或不同細胞系中miRNA的不同表達水平。因此,能夠容易地區分健康細胞和癌細胞,甚至不同的癌細胞系。此外,由於觸發探針具有突出的序列可編程性,因此僅通過更改其序列即可通過引入合適的適體配體,NEPA系統能夠用於其他內源性靶標(例如細胞膜表面蛋白)的成像分析。基於NEPA的系統提供了一種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實時監控工具,用於在活細胞中超敏感地原位觀察miRNA和蛋白質表達,為基礎生物學研究和生物醫學診斷開闢了道路。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9995


吳再生,福州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化學學院教授、博導。於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分子診斷、核酸適體構型轉換探針、核酸砌合納米器件與G-四股螺旋核酸探針生化檢測體系等領域取得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0.7),Biomaterials (IF=8.3),Analytical Chemistry (IF=5.8),Nucleic Acids Research (IF=8.8)與Chemical Communications (IF=6.7)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60篇。(曾)主持國家自科青年-面上連續資助項目基金或其它項目基金8項;是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等7項國家自科基金項目重要參與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及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實質承擔人。

教育工作經歷:

2002年-2008年,湖南大學分析化學博士;

2006年-2012年,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成員;

2010年-2013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ichael G.DeGroote 國際人才重點專項基金博士後研究員;

2013年-2014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生物化學與生物醫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2014年-至今,福州大學化學學院閩江學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化學生物傳感;功能化核酸;核酸納米器件;生物化學納米技術。




編輯:ffffish

審核:123

推送:hh


相關焦點

  • 化工學院仰大勇團隊: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
    細胞就像一個精密的小型工廠,細胞器是細胞內分工合作的車間,是細胞進行特定生化反應和執行特定生理功能的重要場所。通過在胞內原位構建類細胞器結構有望實現細胞功能重塑和疾病進程幹預。發展可精準調控的胞內原位動態組裝系統,進而在複雜的胞內環境中實現分子精準可控動態組裝和拓撲結構調控,是胞內原位構建類細胞器的重要途徑,且存在極大的挑戰和困難。
  • 文獻分享| Nano Letter:雙官能團可生物降解的帶有氟烷基尾部的樹枝狀聚合物分子用於高效蛋白遞送
    該方法可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用於將無法穿透細胞膜的蛋白質藥物高效的遞送進入胞質內,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圖1:雙親性樹枝狀分子的合成以及負載目的蛋白後遞送過程的示意圖。選用多種不同的運載工具,通過流式以及螢光成像實驗表徵各方法的遞送效果。
  • ACS Nano:混合型納米系統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本文要點:(1)無機/有機混合型納米系統因其多功能性和具有克服非雜化納米系統難以解決的問題的能力而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目前,混合型納米系統除了用於組織再生、疫苗、抗菌、生物分子檢測、成像探針和治療外,還可用於基因治療、藥物遞送和光學治療。這些納米體系雖然有很多的不同點,但可以根據無機/有機的基本組分、附屬組分和混合雜化結構對其進行分類。
  • 中國科大實現Nano-CT直接觀察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
    ,文章標題為《Directly observing intracellular nanoparticle formation with nanocomputed tomography》。該文章報導了一種含碘小分子在細胞內自組裝成富碘納米粒子的「智能」策略,並用納米計算機斷層掃描(Nano-CT)直接觀察到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Sci Adv, 2020, 6, eaba3190. DOI: 10.1126/sciadv.aba3190)。
  • 頂刊動態 AM/JACS/Nano Lett.等生物材料前沿最新科研成果精選【第21期】
    現有的高效液相層析(HPLC)、質譜分析和放射性標記等獲取細胞化學信息的技術,耗時且不適用於活體的原位檢測。小分子螢光探針不僅能進行細胞水平成像,還可實現亞細胞成像,已在生物化學、臨床診斷和藥物輸送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西工大《納米快報》生物標記觸發分解DNA智能納米凝膠藥釋載體
    最近,西北工業大學Tianhu Li、Teck-Peng Loh等人首次描述了智能DNA納米凝膠的創建,其主鏈可以通過襟翼內切核酸酶1(FEN1)徹底分解,該酶是一種生物酶標記,在大多數癌細胞中高度過表達,但在正常癌細胞中卻沒有過表達。細胞內FEN1對分叉的DNA結構的催化作用導致DNA納米凝膠發生癌症特異性分解,並控制藥物在靶癌細胞中的釋放。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
  • Nature Methods:看清活細胞內任何活動的新型成像技術
    生物谷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今天宣布說,運用類似X光CT掃描的方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成像技術,可在不用螢光標記或其他外加對比試劑的情況下展現活細胞內的任何活動。該技術使人類首次能夠對活體細胞在自然狀態下的各種功能加以研究。
  • 文獻分享 | ACS Nano: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毒性的超穩定AgBiS2空心納米球用於多模態腫瘤治療
    他們通過在弱極性溶劑溶劑中快速析出的方法製備了具有窄帶隙的AgBiS2空心納米粒球。在TME下,能夠降低了本徵能隙,產生高活性的•OH。製備的AgBiS2空心納米顆粒具有較高的光熱轉化效率(44.2%),並且被發現具有類過氧化酶特性,誘導腫瘤細胞產生特異性毒性,而對正常細胞的毒性可以忽略不計。AgBiS2的這種中空結構特徵使其成為腫瘤治療的一個很有前途的候選者。
  • Chem.】BC@DNA-Mn3(PO4)2 納米酶用於實時檢測活細胞中的超氧化物
    活細胞釋放的小信號分子的電化學原位傳感在早期診斷、病理分析和藥物發現中具有越來越重要意義。為實現快速、可靠地檢測活細胞中釋放的O2•-,西南大學包淑娟教授課題組使用BC@DNA-Mn3(PO4)2納米酶構建了一種活細胞固定傳感平臺,他們將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細菌纖維素與微小的Mn3(PO4)2耦合;使得該複合材料不僅對超氧陰離子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對細胞的吸附和生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ACS Nano》綜述:用於組織工程的磁性納米複合水凝膠
    為此,該領域依賴於能夠在組織形成的初始階段提供結構支撐的人造複合材料(支架)的開發。這些工程支架應具有以下特徵:(i)從納米到宏觀模擬天然組織的複雜結構;(ii)滿足組織的機械,電氣和結構特性,這些特性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都是異質的;(iii)提供所需的生物物理和生化線索,以誘導所需的包囊細胞生長,增殖和分化;(iv)確保按需設計腳手架設計的技術可擴展性。
  • 神經元中特化纖毛內基於微管的細胞骨架三維結構
    (評論:作為第一篇剪接體重塑機制的結構研究,首次揭示了位於剪接體原位的 ATPase/helicase 高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的研究論文, 解析了機械力感受神經元中特化細胞骨架的三維結構,並初步揭示了其形成的分子機制。機械力信號轉導是細胞將胞外機械力信號轉換為胞內信號的過程,它是觸覺、痛覺、平衡覺等重要生理學過程的細胞生物學基礎。
  • 核-衛星納米結構組裝用於細胞內光熱治療
    然而miR-21的低豐度特性和複雜的細胞內環境使得在細胞內同時進行miR-21的成像和絕對定量仍然具有挑戰性。(CS nanostructure)組裝策略,用於對細胞內的miR-21進行原位螢光成像和拉曼定量,並且能夠在螢光指導下對腫瘤進行光熱治療。
  • ACS nano:對於納米醫療,細胞的性別很關鍵!
    結果是,細胞的性別能夠顯著影響納米顆粒被細胞捕獲的效率,而且男性與女性來源的細胞對於重編程處理的反應也不盡相同。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ACS Nano》雜誌上。這項研究結果或許能夠幫助研究者們更加安全有效地進行納米醫療。
  • 放大率3.3倍,發現細胞內天然生物放大鏡,可用於亞波長成像!
    利用活細胞作為微型透鏡,對小於光波長的物體進行成像和操縱,研究展示了亞衍射極限成像和非侵入性設備對納米物體的操作,該設備是通過在纖維頂端捕獲一個細胞來構建。被捕獲的細胞在白光顯微鏡下形成了一個生物放大鏡,可以以100納米的解析度放大納米結構。研究人員利用生物放大鏡形成了一個納米光學陷阱,可以精確地操縱半徑為50納米的單個納米顆粒。
  • 梁高林課題組研製成功新型釓納米顆粒T2核磁共振造影劑
    該文報導了一種由γ-穀氨醯轉肽酶(GGT)誘導的細胞內原位組裝釓納米顆粒的策略,並實現了高強磁場下腫瘤的橫向(T2)磁共振成像增強(Nano Lett.2019, DOI: 10.1021/acs.nanolett.8b05154)。
  • 帝國理工學院《ACS Nano》幹細胞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納米級分子定量
    還進行了直接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dSTORM)來量化整聯蛋白α5β1與生物材料之間的分子相互作用,出乎意料地揭示出,整聯蛋白在水凝膠-細胞界面處的聚集增加與可用的RGD結合位點較少相關。該定量方法揭示了對特定幹細胞-水凝膠相互作用的機理見解,其中dSTORM對整聯蛋白α5β1的細胞表面定位中RGD依賴的差異提供了納米靈敏度。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這些蛋白出現後被作為一種新型的探針,在活細胞成像中及對蛋白質動力學的研究中最為理想。 而最新的研究則在珊瑚蟲及其親緣物種發現了新型螢光色素,這為生產生化研究用的先進標記物提供了無價的先導結構,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意義是在活體細胞中的非侵入式動態過程研究。 這種蛋白即EosFP,一種從造礁紅色腦珊瑚中提取出來的螢光蛋白。
  • Nano Lett. | 雙功能金納米粒子對金屬的螢光增強作用,用於蛋白水解酶的高靈敏度和簡單檢測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8月發表在Nano Letter上的文章,通訊作者是韓國西江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的Jeong-Woo
  • 唐本忠院士團隊《ACS Nano》:腦腫瘤「終結者」——仿自然殺傷細胞...
    通過NK細胞膜與血腦屏障上的細胞特異性相互作用而打開血腦屏障、調控血腦屏障表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TJs),引發TJs破損和細胞骨架重排,導致細胞間隙增大而形成細胞間「綠色通道」,以幫助自己穿越血腦屏障 (圖2);同時,利用NK細胞膜與腫瘤細胞膜表面受體的特異性識別在跨越血腦屏障後富集到腦膠質瘤細胞內,實現高信噪比腦部腫瘤近紅外螢光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