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理化所量子點螢光檢測病變研究獲新進展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生物傳感器在醫學領域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臨床上用免疫傳感器等生物傳感器來檢測體液中的各種化學成分,為醫生的診斷提供依據。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理化所青年基金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唐芳瓊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超聲霧化法製備的水溶性碲化鎘量子點,實現對乳酸脫氫酶(LDH)活性的定性定量分析。

  日前,該研究成果在國際電化學與傳感器領域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雜誌《生物傳感器與生物電子學》(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相繼發表兩篇論文。相關工作已申請兩項中國發明專利。

  拓展納米材料的應用

  生物傳感器已應用於監測多種細菌、病毒及其毒素。生物傳感器還可以用來測量乙酸、乳酸、乳糖、尿酸、尿素、抗生素、穀氨酸等各種胺基酸,以及各種致癌和致變物質。

  乳酸脫氫酶存在於機體所有組織細胞的胞質內,並有著一定的正常範圍。機體代謝異常,出現病變會引起乳酸脫氫酶含量的變化。因此,開發新型、快速、高效檢測乳酸脫氫酶活性水平的方法可實現對常見的心肌炎、心肌梗塞、腎病、肝癌等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實時調控。

  「而將具有激發範圍寬,發射光譜窄,螢光量子產率高,可通過調節尺寸、組成或結構來調節發射峰位,實現多色發光等優異光學特性的量子點用於開發信息容量大、響應速度快、靈敏度高、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便於攜帶的生物傳感器,成為光學生物傳感器研究的新熱點。」 該團隊成員之一、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任湘菱說。

  唐芳瓊領導的納米材料可控制備與應用研究室一直致力於用價廉、可工程化的方法製備量子點並應用於生化檢測,採用超聲霧化法製備的水溶性碲化鎘(CdTe)量子點實現對乳酸脫氫酶活性的定性定量分析。她們製備的新型生物傳感器的檢測範圍為150~1500U/L,最低檢測限達75U/L。

  研究人員進而把這種方法拓展到血清中葡萄糖濃度的測定,並初步實現了對這兩種物質的同時檢測。她們構建的新型光學生物傳感器與其他的量子點光學生物傳感器(例如基於螢光能量共振轉移的光學生物傳感器)相比,不需要昂貴而複雜的生化分子修飾,方法簡單快捷,操作易於掌握。此方法拓展了納米材料的應用領域,為開拓生化檢測分析的新途徑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實驗和理論基礎,促進了酶生物傳感器的實用化發展。

  「我們的目標是家庭化」

  「通常用於檢測乳酸脫氫酶的傳感器製備過程複雜,需要一些複雜的分子,或者酶自身需要修飾,這樣就需要一兩天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需要經過專門培訓的人來操作。我們這個檢測體系可以用一些商品化的酶,醫療或生物製品市場可以買到的酶直接進行配製,配製過程一般只需要半個小時。」任湘菱說。

  大多數人會每年進行一次體檢,醫生們卻認為這個時間過長。不過,去醫院體檢是件很麻煩的事。通常要排隊、掛號、檢查要花上大半天時間,過幾天還要再去取結果。很多人嫌麻煩,就不去體檢了。

  「如果我們能做到檢測設備微型化,檢測方法很容易掌握,而且能快速檢測。自己在家隔幾個月檢查一下,既能發現疾病隱患,又方便了居民。」 任湘菱說,「現在家庭自己檢查血壓、血糖的多些,檢測其他指標的比較少,主要是因為檢測設備技術複雜,我們的目標就是實現體檢家庭化。」

  該團隊用這一新技術作了血清檢測,其結果和醫院常用的設備對比十分吻合。

  「要實現體檢家庭化,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未來我們會考慮做成試劑盒或試紙,和現在的血糖儀一樣是用試紙插進去讀數。」任湘菱說,「這屬於光學傳感器,我們主要的研究領域是生物試劑和納米材料,因此也希望能和進行光傳感、光器件研究的人合作,將比色轉化成讀數。」

相關焦點

  • 理化所在量子點螢光檢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開發新型、快速、高效檢測乳酸脫氫酶(LDH)活性水平的方法可實現對常見的心肌炎、心肌梗塞、腎病、肝癌等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實時調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此,將具有激發範圍寬,發射光譜窄,螢光量子產率高,可通過調節尺寸、組成或結構來調節發射峰位,實現多色發光等優異光學特性的量子點用於開發信息容量大、響應速度快、靈敏度高、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便於攜帶的生物傳感器,成為光學生物傳感器研究的新熱點。
  • 理化所發光碳量子點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伴隨C60、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納米碳材料的發展,近兩年碳量子點成為研究熱點。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開展碳量子點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量子點作為生物螢光標記物的研究進展
    量子點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並大有希望成為新一代生物螢光標記物。 量子點(Quantum dots,QDs)又稱半導體納米晶體(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是一種由Ⅱ-Ⅵ族(如CdSe、CdTe、CdS、ZnSe等)或Ⅲ-Ⅴ族(如InP、InAs等)元素組成的納米顆粒,目前研究較多的是CdSe、CdTe等。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基於有機溶劑合成石墨烯量子點領域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輝與林文楚合作,在基於有機溶劑合成石墨烯量子點(GQDs)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發展具有特定結構的有機溶劑(雙鍵、苯環或多極性基團)可直接碳化並形成GQDs,相關結果以Direct carbonization of organic solvent
  • 2018年度危爆品痕量檢測技術學術研討會在新疆理化所召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協、新疆物理學會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新疆理化所小組協辦,上海新漫傳感技術研究發展有限公司、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及華信中安(北京)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贊助的「2018年度危爆品痕量檢測技術學術研討會」於7月20日至21日在新疆理化所召開。
  • 上海光機所等在鈣鈦礦量子點微納雷射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重慶大學合作,在實現鈣鈦礦量子點穩定發光的合成控制及微納雷射性能提升領域取得新進展。此外,單個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存在螢光閃爍性,阻礙了其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納米雷射、固態照明等領域的應用。該研究中,首次將CdS納米材料對單顆粒的CsPbBr3量子點進行包覆,有效提高了其在高溼度、高溫度下的穩定性。通過螢光顯微鏡技術對包覆前後的量子點進行閃爍性測試,結果表明包覆後的CsPbBr3/CdS量子點呈現出明顯的非閃爍性特徵。
  • 新疆理化所無鈹無層狀習性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通過材料結構性能關係研究,建立功能基元資料庫,探索平衡制約性能微觀機理,篩選並引入新的功能基團來平衡矛盾綜合品質因子是突破深紫外用晶體的有效手段。  根據以上思路,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新型光電功能材料實驗室潘世烈研究團隊開展了系統研究。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LED用稀土發光材料研究獲進展
    寧波材料所所屬二級所先進位造所的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 Ba 9 Lu 2 Si 6 O 24 :Ce 3 矽酸鹽青色螢光粉;在160℃時,其螢光量子效率可維持室溫的94%,表現出良好的熱穩定性。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鈣鈦礦單晶中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超快時間分辨光譜與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11T5組)研究員金盛燁領導的科研團隊在金屬有機鈣鈦礦(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單晶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實現了對單個鈣鈦礦單晶納米線/納米片中載流子擴散過程的可視化和定量研究。
  • 檢測細胞內氧化還原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6月1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克利研究員所帶團隊在模擬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中心構建用於檢測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變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2016-03-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Reactive Oxygen Species,以下簡稱ROS)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並首次觀測到了新鮮傷口處釋放的羥基自由基。
  • 病毒RNA單分子標記與示蹤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與武漢大學教授何治柯合作構建了一種價態可控的新型量子點納米信標,實現了活細胞內單個RNA的可視化檢測,並利用該量子點信標實現了愛滋病毒粒子內單個RNA的螢光標記和單病毒脫殼過程動態示蹤。
  • POCT專題|量子點——新一代高效螢光標記物
    量子點(簡稱QDs,又稱半導體納米粒子)是近 20 年來發展起來的半導體納米晶材料,是由Ⅱ~Ⅵ族或Ⅲ~V族元素組成的,半徑小於或接近於雷射玻爾半徑,能夠接受激發光產生螢光的一類半導體納米顆粒,其中研究較多的主要是CdX(x=S、Se、Te),直徑約為2nm-6nm,存在顯著的量子尺寸效應和表面效應,具有常規材料所不具備的光吸收特性,使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免疫生物學和臨床檢驗學等研究中潛在的應用價值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3-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為此,潘建偉小組發展了新穎的量子點共振激發、多雷射綴飾態、高效螢光提取和單光子濾波技術。在此基礎上,在國際上首次證實通過雷射操縱量子點的自發輻射路徑之間的量子幹涉來控制自發輻射,實現對單光子光譜的動態調製,並系統證明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該實驗不僅解決了一個重要的量子光學基礎問題,同時也展示了量子點體系的魯棒性和多參數可調節性,為未來的固態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基礎。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新疆理化所含孤立硼氧基元硼酸鹽結構化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功能晶體實驗室科研人員通過調節陽離子與硼之比,並引入共價性陽離子調控合成了新的含有兩種高硼氧聚合度B-O基元的硼酸鹽化合物,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雜誌,並被編輯推薦為Very Important Paper(VIP,5%)。該工作得到了中科院「西部之光」、「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等資助。  文章連結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療法治療深度腫瘤獲進展—新聞...
  • 一步合成發光碳量子點方法建立
    中科院理化技術所分散體系化學與材料研究組建立了在高溫溶劑中一步合成發光碳量子點方法,通過選擇性使用溶劑和表面包覆劑,獲得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