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指出了標準GB 18401—2010規定的主觀評定方法的缺陷,結合日常異味檢出樣品的情況,歸納總結出了幾種易產生異味的紡織品。通過文獻的查閱,總結了產生常見異味的化學物質。介紹了幾種可用於異味客觀評價的儀器測試方法,提出了主客觀相結合的異味測試方法,規避了人為因素造成的風險,為解決主觀評定爭議提供了較為有力的技術支撐。
關鍵詞:紡織品;異味;檢測方法;電子鼻;氣質聯用法
作為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規定必檢的九大項目之一,紡織服裝產品中的異味問題,已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針對異味的檢測還停留在主觀嗅覺法[1],出現爭議時,沒有一個公認的客觀評價方法。同時,發出異味的物質很多,來源不明確。因此,本文主要從產生異味的物質種類著手,歸納紡織品中異味的來源,並歸納總結了幾種目前可用於異味客觀檢測的方法。
1 異味物質及其來源
GB 18401—2010[2]規定:如紡織品中檢測出有黴味、高沸程石油味、魚腥味和芳香烴氣味中的一種或多種,則判定「有異味」。在日常檢測中,發現有些紡織品帶有一定香水味,這個現象應該引起廣泛重視,這很可能是對某種異味的修飾。這個時候單憑主觀嗅覺的評判,則很難加以辨別,需要藉助一些比較客觀的評價方法加以驗證。結合日常檢驗中大量樣品的檢出情況,總結出以下幾種極易產生比較明顯異味的紡織品[3]。
1.1 棉織物以及毛羽類產品[4]
儲存或運輸不當時,棉織物會發生黴變,產生黴味;因毛羽類產品本身具有獨特的氣味,為了去除這些氣味,會使用大量的洗毛劑等有機溶劑,這些殘留在毛羽類產品中的揮發性有機物會散發出石油氣味。
1.2 滌綸染色織物
水楊酸甲酯、氯苯等分散染料染色載體也會發出較大的氣味,殘留在紡織品上會使紡織品帶有芳香味。
1.3 樹脂整理織物
在樹脂整理的過程中,會有刺激性氣體甲醛的釋放。同時,過高的焙烘溫度以及不充分的洗滌後處理,會導致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等低級胺類的殘留,從而使織物帶有魚腥味。樹脂整理織物上殘留的甲苯還會使織物帶有一定的芳香味。
1.4 塗料印花織物
由於目前塗料印花,仍使用C10-C16的脂肪烴作為印花色漿中的乳化原糊。焙烘不充分,這些脂肪烴會殘留在織物中形成汽油味;同時,印花色漿中的苯乙烯、丁二烯、丙烯酸酯等單體會形成芳香氣味。一些塗料印花織物中還會釋放甲醛。
1.5 塗層織物
聚丙烯酸酯塗層中未反應的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等單體以及溶劑甲苯會賦予織物很強的刺激性;聚氨酯塗層使用的甲苯、醋酸乙酯、丁酮和丙酮會帶有一定芳香味,且溼法聚氨酯塗層中的DMF會使織物帶有刺激性。
2 檢測方法
2.1 異味檢測現狀分析
如GB 18401—2010的規定,嗅覺法仍是當前國內外公認的紡織品異味檢測方法,即通過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以嗅覺評判來檢測。該方法對檢驗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較高,且結果與檢驗人員的身體狀況也有很大的關係,受人為因素的幹擾很大,可信度也備受質疑。在日常檢測過程中,出現異味檢出樣品時,企業都會質疑這種主觀評定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客觀檢測異味的評價方法,完善現行標準的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 客觀評價方法
目前被認定為異味的氣味主要有:黴味、高沸程石油味、魚腥味和芳香烴氣味。產生這些氣味的物質主要有:三甲胺、苯乙烯、丁二烯、丙烯酸酯、甲苯、醋酸乙酯、N,N-二甲基甲醯胺、水楊酸甲酯、氯苯、苯酚、丙酮、二甲萘烷醇[5]、2-異丁基-3-甲氧基吡嗪、己醛、烯醇[6]等物質。通過對這些物質的分類研究測試,利用科學儀器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一套紡織品異味檢測的客觀評價方法,完善異味測試方法體系。
2.2.1 頂空-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
頂空技術作為一種可獨立用於樣品前處理的技術,目前發展已經較為成熟,主要可分為靜態頂空法、動態頂空法(吹掃捕集)和頂空-固相微萃取法。利用頂空技術產生的樣品蒸汽,經載氣的吹掃進入氣質聯用儀,完成整個測試過程。
(1)靜態頂空法
靜態頂空,又稱平衡頂空或一次氣相萃取。該法裝置簡單、操作方便,較高含量的樣品,很少的進樣量即可滿足分析的需要,但是濃縮倍數小,定量分析會存在一定的不足。利用靜態頂空分析時,可以從樣品性質、樣品量、平衡溫度和平衡時間方面來進行條件的優化。目前,該技術與質譜技術的聯用已被用於各方面的研究。M.V.Russo[7]等利用靜態頂空-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測定了人體組織中苯的含量。胡健[8]等利用靜態頂空技術,對黃酒發酵過程中揮發性香氣的成分變化進行了測定。王昊陽、郭寅龍[9]等利用靜態頂空-毛細管氣相色譜-質譜法對天然香精中揮發性化合物進行了分析,對檢出的68種化合物中的45種進行了確認,重現性良好。
(2)動態頂空法(吹掃捕集)
動態頂空,又稱氣相連續萃取。該法不僅適用於複雜基質中揮發性較高的組分,對較難揮發及濃度較低的組分也同樣有效,也可測定沸點低於200℃,溶解度小於2%的揮發性或半揮發性有機物。該法較靜態頂空法和頂空固相微萃取法有更高的靈敏度。孫志梅[10]利用動態頂空-氣質聯用法對菸草中的香味成分進行了分析。鮑忠定[11]等利用動態頂空-氣質聯用法建立了紹興酒中氣味物質的測試方法。
(3)頂空-固相微萃取法
主要是通過萃取頭的塗層對頂空中的有機揮發性物質的吸附和隨後的解吸、脫附來完成分析測試的。該法適用於液體樣品和固體樣品中的揮發、半揮發性化合物,儀器簡單、操作方便,能得到較低的檢測限和精密度。楊莉[12]利用該法對植物揮發性物質進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喬宇[13]等採用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和嗅覺法對血橙汁中的揮發性物質進行了分析,共檢測出46種化合物。李林[14]等利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對水中常見的3種異味化合物。張卓[15]等利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了紡織品中的揮發性有機物,結果證實該法能滿足紡織品中痕量VOCs的快速分析。
2.2.2 電子鼻技術(人工嗅覺系統)
近年來,隨著仿生學的進一步發展,電子鼻技術越來越廣泛地用於揮發性化學成分的分析。電子鼻主要由取樣操作器、氣敏傳感器陣列和信號處理系統組成。具有測定速度快、測定範圍廣的優點,能測定氣態、液態和固態等各種形態的樣品。傳感器信號圖和樣品雷達圖是電子鼻系統的測定結果,因不同物質雷達圖的形狀不同,因此雷達圖可作為異味的指紋圖譜,直觀判斷異味的種類。電子鼻數據處理比較常用的方法是PCA-主成分分析法和LDA-線性判別分析法。
Daniel Haeringer[16]等利用帶有38個傳感器的電子鼻,對棉、羊毛等織物上的一些典型氣味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該法具有良好的定性和定量能力。張良誼、溫麗菁[17]研製了一套測定空氣中甲醛含量的電子鼻,對甲醛的響應專一、抗幹擾能力強,定量結果準確。張覃鐵、孫偉[18]等利用6隻不同摻雜的納米ZnO氣體傳感器組成的電子鼻實現了空氣中乙醇、丙酮和苯的定量分析。York[19]等利用電子鼻研究了13種織物吸附難聞氣味的難易程度,並用GC-MS對織物上附著的氣味物質進行鑑定。
綜上所述,文中引用的文獻僅是針對紡織品使用過程中的氣味的吸附,並未涉及GB 18401—2010以及Oeko-TexStandard 100中涉及的幾種異味。對於紡織品生產加工環節產生的異味檢測,尚未見有相關的研究報告。
3 結論
異味作為國家強制性標準中規定的必檢項目,檢測方法只有主觀嗅覺法,但是由於主觀評判的種種弊端,對檢測人員經驗的依賴性特別大。一旦出現有爭議的情況時,很難真實地再現樣品的信息。綜上所述,應該建立一套先主觀評判、後客觀分析相結合的完整的異味評價的標準體系,提高異味檢測的水平,消除對單一主觀評價方法的疑慮和擔憂。頂空-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和電子鼻技術的應用對引起異味的化合物更能準確的定性、定量,根據檢出物信息,從而驗證主觀評判方法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劉莉,程會英.紡織品異味檢測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纖檢,2011(9):64-65.
[2] GB 18401—2010 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S].
[3] 高維全,何勇,韓冀彭,等.紡織品異味的來源及檢測標準[J].上海紡織科技,2009,37(4):47-48.
[4] 王為諾.羽絨服裝產生異味的原因及異味測定方法的分析[J].中國纖檢,2007(7):28-29.
[5]李竹英,韋順文,王正林,等.紡織品中易揮發土腥黴味組分分析[J].廣州化工,2011,39(18):103-105.
[6] 劉一唯,楊成對,陳培榕,等.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研究蛇油中腥味物質成分[J].分析試驗室,2008,27(12):95-98.
[7] M.V.Russo,Campanella.Tatic. Headspace analysis by GCMS(in sim mode)to determine the benzene in human tissues[J].Analytical Letters,2001,34(6):883-891.
[8] 胡建,池國紅,何喜紅,等.黃酒發酵過程中主要香氣成分的變化[J].釀酒科技,2007(12):60-65.
[9] 王昊陽,郭寅龍,張正行,等.自動化靜態頂空-氣相色譜-質譜對天然香精中揮發性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J].分析測試學報,2004,23(1):9-13.
[10] 孫志梅.動態頂空法分析菸草中的香味成分[J].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5(21):29-30.
[11] 鮑忠定,孫培龍,許榮年,等.動態頂空進樣GC-MS法測定不同酒齡紹興酒的揮發性醛類化合物[J].釀酒科技,2007(1):97-98.
[12] 楊莉.不同頂空分析法對植物揮發物測定的影響[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13] 喬宇,謝筆鈞,張妍,等.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結合嗅覺檢測法鑑定血橙汁中的香氣活性化合物[J].色譜,2008(4):509-514.
[14] 李林,宋立容,甘南琴,等.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測定水中異味化合物[J].分析化學研究報告,
2005(8):1058-1062.
[15] 張卓旻,李攻科,劉麗,等.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紡織品中揮發性有機物[J].分析試驗室,2006,25(1):103-106.
[16] Daniel Haeringer,Joachim Goschnick.Characterizationof smelling contaminations on textiles using a gradient
mi c r o a r r a y a s a n e l e c t r o n i c n o s e [ J ] .Se n s o r s a n d Actuators,2008,132:644-649.
[17] 張良誼,溫麗菁,周鋒,等.用於測定空氣中甲醛的電子鼻[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3,24(8):1381-1384.
[18] 張覃軼,孫偉,謝長生,等.基於電子鼻的空氣中可揮發有機物定量分析[J].傳感器與微系統,2006,25(11):21-24.
[19] York,Roberta Kathleen.Studies on textile stabilizationof environmental malodors for sensory and electronic noseanalyses[D].Canada:University of Manitoba,2005.
(作者單位:廣州市纖維產品檢測院)
(中國纖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