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禁用特定偶氮染料 日方詳細技術標準出臺

2020-11-23 全球紡織網

紡織品禁用特定偶氮染料 日方詳細技術標準出臺

2015-07-22 13:28:27 來源:中國服裝網

  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年4月發布第175號政令,對《家居用品中有害物質管制法》(昭和48年法律第112號)進行修訂,正式把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的特定偶氮染料列為有害物質,禁止在紡織品中使用。

  7月9日,具備詳細技術標準的省令也相繼公布。據悉,日本纖維產業聯盟將於7月底繼續開會討論修改採購標準,之後將正式展開標準宣貫工作。預計從今年9月份開始,出口至日本的訂單將按新的標準執行。

  為避免因該政令的實施給貿易雙方帶來成本增加的不利影響,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日本纖維產業聯盟早在2010年即籤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建立白名單管理體系,實施面向日本的白名單資質認證。獲得白名單資質的企業產品在出口日本時,可被進入該體系的日本進口商認可,免予檢測特定偶氮染料。

  白名單管理體系於2012年開始試運行,2012年3月28日公布首批白名單資質企業,目前已有上百家企業獲得該項資質。詳細信息可登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白名單管理體系官方網站紡織品安全網 www.cntextile.com 查詢。

  【相關連結】

  官報 號外第154號(日文) :

  厚生勞動省令第百二十四號(日文):

  關於省令(日文):

  《家居用品中有害物質管制法》的修訂包括:

  1.根據規定,禁用特定偶氮染料的家居產品範圍為:

  禁用特定偶氮染料的紡織品:尿布、尿布覆蓋物、內衣、睡衣、手套、襪子、中衣、外衣、帽子、床上用品、地毯、桌布、領飾、手帕、毛巾、浴墊及相關產品。

  禁用特定偶氮染料的皮革和/或皮毛產品:內衣、手套、中衣、外衣、帽子和地板覆蓋物。

  2.經氣相色譜質譜儀測試,24種特定的芳香胺含量被限制不得超過30毫克/千克。

  3.修訂檢測含有三苯基錫(TPT)和三丁基錫(TBT)的家具用品的測試方法,用氣相色譜質譜儀替代無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和二維層析色譜法。

  4.修訂檢測含有甲醛的家居用品的測試方法,用醋酸-醋酸銨緩衝液替代吸光度測量過程中的淨化水。

相關焦點

  • 我國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檢測的分析
    隨著歐盟禁用偶氮染料法規的發布實施,我國相繼發布了GB18401?2003《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及GB/T17592.1~17592.3?1998《紡織品  禁用偶氮染料檢測方法》等標準,2006年又重新修訂發布了GB/T17592?2006《紡織品  禁用偶氮燃料的測定》,這些標準對紡織產品在印染加工過程中使用偶氮染料的問題及檢測方法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 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檢測
    1.4 禁用偶氮染料的檢測標準     Oeko-Tex standard 100《生態紡織品標準100》中規定了有23種禁用芳香胺化合物,Eco-label( 生態紡織品標籤)中有22種禁用芳香胺化合物,GB/T18885—2002《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中規定了有23種禁用芳香胺化合物。
  • 淺析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檢測方法
    淺析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檢測方法 2009-08-31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隨著歐盟禁用偶氮染料法規的發布和我國強制性國家標準
  • 解讀「特定偶氮染料」與相關標準
    解讀「特定偶氮染料」與相關標準 2011-06-21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近年來,產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普遍關注
  • 廣東鶴山出口紡織品檢出致癌偶氮染料
    本報訊 (記者嚴建廣 通訊員李天寶、蔣小良)近日,江門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化礦紡織實驗室在對鶴山市某製衣企業申報的1批次出口童裝檢驗時,從中檢出國家禁止使用的偶氮染料成分含量達71.42ppm,大大超過了30ppm的限量。這是該中心近年來首次在紡織品服裝中檢出禁用偶氮染料。
  • 江門局從出口紡織品中檢出禁用偶氮染料
    日前,江門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化礦紡織實驗室在對鶴山市某製衣企業申報的1批次出口童裝檢驗時,從中檢出國家禁止使用的偶氮染料,含量71.42 ppm,大大超過了30ppm的限量。這是該局近年來首次在紡織品服裝中檢出禁用偶氮染料。
  • 【充電】禁用偶氮染料及其檢測標準
    Oeko-Tex Standard 100《生態紡織品標準l00》[2]中規定了有24種禁用芳香胺化合物,詳見表1;Eco-label(生態紡織品標籤2002/371/EC Eco-label)中有22種禁用芳香胺化合物,比Oeko-Tex Standard 100少了2,4-二甲基苯胺和4-氨基偶氮苯
  • 日本紡織服裝市場禁用偶氮染料警示
    目前在歐盟及中國,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制定對紡織品中的化學品種類和含量限定的相關標準,涉及禁用芳香胺類達20多隻、相關染料多達300多隻。近來有來自日本的消息稱,為保護消費者安全,日本紡織業界也開始計劃限制進口和使用含有禁用偶氮染料的紡織服裝產品。之前日本雖無相關法律限制相關有害化學物質,但是為消費者的健康和衛生考慮,對有害物質的選定、限制方法、測定檢測方法都在積極制定之中。
  • 檢測標準提高禁用偶氮染料新舊標準的比較
    檢測標準提高禁用偶氮染料新舊標準的比較 2013-02-16 14:26:46 來源:網上輕紡城 隨著人們對危害身體健康的偶氮染料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其檢測標準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 禁用偶氮染料增至24種
    生意社10月20日訊 我國紡織業強制標準有望近期出臺———  北京青年報訊上周,「富安雅」床品因被發現使用含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存誘發癌症的風險,被市工商局責令退出北京市場。
  • 五千件服裝含禁用偶氮染料從德國被退回
    據了解,這批產品主要是因為衣服中的裡料禁用偶氮染料(AZO)超標而被買家作退運處理。由於服裝款式的特殊性,該批貨物退運後已基本失去價值,企業不僅損失巨大而且還可能面臨違約賠償。之前諸暨辦事處也抽檢出一批出口報檢的服裝面料禁用偶氮染料超標,不合格率超過了40%。幸虧該企業送樣檢測及時,才避免了因耽誤出貨而造成的違約責任。
  • 偶氮染料的禁用與環保型酸性染料的研究進展
    從染料分子結構分析和染色織物實測說明,用致癌芳香胺作為中間體合成的染料,包括偶氮染料和其它染料,如未經充分提純,即使有微量存在,該染料也屬禁用之列. 染料分子結構中,凡是含有偶氮基(-N=N-)的統稱為偶氮染料[2],其中偶氮基常與一個或多個芳香環系統相連構成一個共軛體系而作為染料的發色體,幾乎分布於所有的顏色[3]. 偶氮染料不僅用於紡織品的印染,還用來染皮革、紙張、食品等.
  • 品牌內衣禁用偶氮染料超標,消費者購買須留心
    該染料之所以被很多紡織服裝生產企業應用於紡織品、服裝、皮革製品、家居布料之上,主要因為替代這種染料的綠色環保染料多為進口貨,價格昂貴。其次,偶氮染料具有製造簡單、價格低廉,色種齊全,著色力強,顏色鮮亮持久,色牢度高的優點。然而,有一些偶氮結構的染料會在特殊情況下,通過化學反應分解後產生禁用的致癌芳香胺物質,該類偶氮染料即為禁用的可分解芳香胺類偶氮染料,簡稱禁用偶氮染料。
  • 被禁的紡織品染料:偶氮染料
    致癌的紡織品染料:偶氮染料紡織服裝在使用了含有禁用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之後,在與人體的長期接觸中可能被皮膚吸收,並在人體內擴散
  • 日本紡織品偶氮染料 禁令本月實施
    日本紡織品偶氮染料 禁令本月實施 2016-04-25 08:31:42 來源:全球紡織網   2015年,日本《家用產品有害物質管控法案》正式把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的特定偶氮染料列為有害物質
  • 日本對紡織品偶氮染料含量實行限制
    日本對紡織品偶氮染料含量實行限制 2016-04-15 09:01:15 來源:全球紡織網   福建檢驗檢疫局近日發布消息稱,本月起,日本偶氮染料禁令正式實施,在日銷售的紡織品不得使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的特定偶氮染料
  • 美麗佳人,卻是「隱形殺手」—淺談偶氮染料
    其顯色主要是由於偶氮染料具有順、反幾何結構體,兩者間能量存在差異,在光照或加熱的時候會進行轉換,這時就需要吸收特定的光作為能量,因此就會呈現出特定波長光的反色。裡面的生色基團主要有偶氮基、硝基和亞硝基等。苯環結構、醌型結構、共軛多烯體系等也是重要的生色來源。
  • 布絨類玩具輸歐需警惕「禁用偶氮染料」超標
    【中外玩具網訊】日前,歐盟非食品類快速預警系統(RAPEX)對一款中國產布絨玩具進行了通報,原因為該款玩具面料經檢測可釋放出67mg/kg的禁用偶氮染料(4-氨基偶氮苯),超出歐盟REACH法規對該高關注物質規定的30mg/kg
  • 紡織品領域禁用和限制的十三類化學物質介紹
    自1994年7月15日德國政府頒布禁用偶氮染料法令以來,到目前為止,在紡織品和化學品領域中禁用和限制的化學物質有13類約300個。下面對這13類化學物質作一個基本介紹。  1除用1-EP6/0.311禁用偶氮染料偶氮染料是指含一個或多個偶氮基(-N=N-)的芳香族化合物。
  • 「麥貝爾」時尚繽紛抱枕檢出禁用偶氮染料
    紡織品pH值過高或過低,不僅會對皮膚產生刺激,而且還可能使皮膚受到病菌感染。  質監部門指出,經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產品質量整治和跟蹤抽查,全市服裝行業產品質量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產品抽查合格率偏低,產品抽檢合格率易反彈,質量不穩定等問題,主要原因是行業進入門檻低,生產企業變化快,且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家庭作坊佔相當比例,多為生產低檔次、無品牌產品,企業普遍質量意識淡薄,對國家有關產品標準不了解、不重視,多數企業不具備原輔材料及成品質量把關能力,又不願意增加成本將產品送有資質的檢驗機構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