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在紅茶製造過程中的活性變化及作用

2021-01-09 茶童說茶

近年來多數人喜愛上了喝紅茶,特別是每年一到秋冬季節,紅茶的銷量更是翻倍的增長。紅茶紅湯紅葉,香氣濃鬱甜綿,滋味濃厚滑爽,且有著非常明顯著的暖胃功效,深受各年齡階層的人青睞。

我國紅茶的生產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紅茶品類花色也是包羅萬象,讓茶客們得以大飽口福。

紅茶與綠茶不同,屬於全發酵茶類,它包括有工夫紅茶、紅碎茶和小種紅茶等種類。不同種類的紅茶製作工藝由於對外形和內質的要求不同而有所差異,工藝的技術掌握也各有其側重點,但所有紅茶製作工藝都包括萎凋、揉捻(揉切)、發酵、乾燥四個基本工序。

紅茶的製造工藝並不複雜,然而在製造過程中,芽葉中各化學成分的變化卻是十分複雜的。在一定的工藝條件下,紅茶色、香、味的形成,皆終結於這些錯綜複雜的變化。

綠茶的鮮葉加工,必須首先通過高溫殺青,破壞酶的活性,才能形成「清湯綠葉」等品質特點;相反,紅茶的鮮葉加工,則恰恰是充分地利用了酶生物化學作用,在酶促反應下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的品質特徵。破壞還是利用酶在制茶工藝中的主導作用,是綠茶和紅茶品質特性形成截然不同的根本所在。

紅茶製造的第一道工序是萎凋,鮮葉隨著萎凋的進展,葉子的呼吸商漸降,含水量也逐漸減少,新陳代謝水平也降低。但萎凋過程鮮葉對氧的吸取量增加,說明葉子所吸 取的氧,除了用於正常的呼吸作用外,還有著氧的額外消耗,即有一部分氧被利用到正常呼吸以外的物質氧化作用中去,且這種氧化作用隨鮮葉萎凋的深刻化而趨活潑,實驗結果表明,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隨著萎凋的進程會逐漸提高,且與葉組織內部的酸性變化有密切關係。

萎凋中葉子因失水而葉細胞汁濃度相對增大,糖類物質等進一步降解成有機酸,酯型兒茶素的脂解,增加了沒食子酸含量;果膠素的水解,果膠酸含量也增加;葉綠素的水解,有葉綠酸形成。凡此等等,使萎凋葉逐步向酸性化變化。而此種變化正與酶的最適PH值相適應,進而使酶的活性大大提高,加速酶促反應進程。使各種可溶性物質含量大增,這些水解作用及產物,正是構成紅茶色、香、味的主要物質。

萎凋過程中酶的活性變化與萎凋進程及萎凋葉溫度有關,在同一溫度條件下,萎凋時間愈長,酶的活性愈高;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萎凋溫度越高,酶的活性提高越快。

萎凋葉經揉捻後,茶葉內含物的已暴露,從而與空氣中的氧氣充分結合,多酚類的酶促氧化及其後繼的聚、縮合作用得到加強,所以在萎凋過程茶葉內含物以水解作用為主導,揉捻後進入發酵工序的茶葉則以氧化作用為主導,最終形成一系列的氧化還原產物,故紅茶製作時對酶的利用技術把控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紅茶品質特徵的形成。

在紅茶製造的整個工藝流程中,酶的變化主要有以下特點。揉捻葉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比萎凋葉略有提高,但在發酵過程活性逐漸下降,當發酵葉進入乾燥工序,葉溫達到70~80℃時,酶處於熱變性狀態,催化機能停止,一般達到80~100℃時,酶的生物學特性才會徹底毀滅,所以當紅茶到了乾燥工序,我們對酶的利用才徹底終結,此時紅茶質量的高低基本已得以定型。

相關焦點

  • 淺論酶在茶葉初制中的應用
    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蛋白質在高溫環境下空間結構發生改變,當溫度超過80℃時酶可在頃刻之間失去活性。綠茶初制中高溫殺青阻止多酚氧化酶催化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氧化以保證綠茶清湯綠葉這一品質特徵。同時茶葉中的轉移酶類對香氣物質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固殺青時青臭氣褪去,清香顯露!
  • 酶的活性中心
    酶是大分子,其分子量一般在一萬以上,由數百個胺基酸組成。而酶的底物一般很小,直接與底物接觸並起催化作用的只是酶分子中的一小部分。即使有些酶的底物較大,但與酶接觸的也只是一個很小的區域。所以,我們把酶分子中與底物結合併催化反應的場所稱為酶的活性中心。
  • 紅茶的功效與作用 也該注意禁忌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經過一翻化學反應後,紅茶的功效與作用能有哪些呢?一、紅茶的功效與作用1、提神消疲經由醫學實驗發現,紅茶中的咖啡鹼藉由刺激大腦皮質來興奮神經中樞,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進而使思維反應更形敏銳,記憶力增強;它也對血管系統和心臟具興奮作用,強化心搏,從而加快血液循環以利新陳代謝,同時又促進發汗和利尿
  • 酪蛋白體外消化過程中DPP-IV抑制活性的變化規律及其機制分析
    綜上,目前對於牛乳酪蛋白直接消化過程中DPP-IV抑制活性變化規律仍不清晰,從DPP-IV抑制典型結構特徵肽分析DPP-IV抑制活性變化機制的研究鮮少、較新穎。  由此可以看出,酪蛋白本身不具備DPP-IV抑制活性,但經一步消化,胃蛋白酶酶切位點為典型疏水性胺基酸,酪蛋白可能釋放出部分符合DPP-IV抑制特徵結構肽,使活性增加。而在進一步的30~120 min胃蛋白酶消化過程中,DPP-IV抑制率無顯著變化(P>0.05),表明在30 min內胃蛋白酶酶切釋放特徵肽基本作用完全,因此隨著消化時間延長,活性無較大變化。
  • 紅茶的功效作用與禁忌
    紅茶是一種發酵茶,內含有多種維生素,品性溫和,飲用紅茶以身體有很多好處,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知念甜品整理了紅茶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引用紅茶的禁忌,讓我們一起看看紅茶的功效作用與禁忌。 【註解】紅茶屬全發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精製成的茶。
  • 水解作用對於茶葉品質的影響
    水解反應在有機化學中的概念是水與另一化合物反應,該化合物分解為兩部分,水中的H+加到其中的一部分,而羥基(-OH)加到另一部分,因而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的化合物的反應過程。在茶葉生產製作中,水解反應以酶促水解為主,水解酶是催化水解反應的一類酶 ,茶葉中研究得比較多的水解酶主要有果膠酶、纖維素酶、糖苷酶、蛋白酶和澱粉酶等。茶葉加工實質上是一個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的過程 ,其主要技術環節都與酶的控制和利用有關。許多研究表明 ,水解酶與茶葉中的可溶性糖、胺基酸及醇類香氣物質等的形成關係密切。
  • 第四節 酶的作用機理
    第四節 酶的作用機理   一、酶作用在於降低反應活化能   在任何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分子必須超過一定的能閾,成為活化的狀態,才能發生變化,形成產物。這種提高低能分子達到活化狀態的能量,稱為活化能。
  • 紅茶對所有人都適用嗎?
    在《中國茶經》中已將茶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和黑茶6種,其中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綠茶和紅茶了。紅茶屬於全發酵茶,除了含有多酚類物質外,在加工處理時會發生茶多酚酶促氧化的化學反應,導致鮮葉中的化學成分發生較大變化,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
  • 茶葉抗癌排行出爐:烏龍第一;普洱第二,紅茶第三;
    茶葉抗癌排行出爐:烏龍第一;普洱第二,紅茶第三; 很多人都知道茶葉中的茶多酚可防癌,但你知道嗎?不同的茶葉品種也具備不同的防癌效果。
  • 酶的抑制作用與抑制劑(二)
    專一性不可逆抑制劑只與活性部位的基團反應,與其它基團不反應,所以抑制劑與酶以固定的比例反應,即所謂有化學計量關係。同時,酶與抑制劑作用後會完全失活,抑制劑與失活的酶也不再發生反應。因為抑制劑需要進入活性中心才能起作用,所以當有大量底物存在時,底物先與酶的活性部位結合,抑制作用就會減弱,稱為底物保護作用。專一性的不可逆抑制劑,又可以分為Ks型和Kcat型兩類。
  • 沸石與金屬酶中的鐵、銅活性位點的關係
    無論是含鐵、銅沸石還是鐵、銅金屬酶,兩者都有較強的M-O共價鍵,都是因為高價態的中心金屬離子以及配體氧原子的強供體作用導致。對於含鐵沸石和鐵金屬酶,兩者的活性都與其高自旋態有關。②    Second-Sphere Effect。這種效果其實是一種活性中心周圍的原子環境對其活性有著重要影響的現象。
  • 【生化】近紅外光動態調控酶的活性
    ‍‍‍‍酶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精確調控酶的催化活性對研究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 Nature | 減數分裂過程中核酸內切酶的活性調節
    為了揭開MLH1-MLH3(MutLγ)內切酶信號通路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同源重組中的作用,近日,瑞士提契諾大學Petr Cejka研究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另外作者們還發現ATP的加入則能夠大大提高內切酶的活性(圖1),該實驗結果說明ATP的水解作用對於MLH1-MLH3異源二聚體複合物的DNA切割活性最大化是非常關鍵的。
  • 還喝斯裡蘭卡紅茶?這次工廠被曝光了
    抵達工廠停車之後,茶廠的工作人員就會很熱情的來迎接,並且詢問是否要參觀製作紅茶的工廠,因為也有遊客來只是為了品茶、買茶。如果需要嚮導帶領,一般只需等幾分鐘,就會有人帶你上工廠二樓,從最開始的「萎凋」步驟開始看起。所謂萎凋,是紅茶製作的第一道工序,鮮葉經過一段時間失水,讓硬脆的梗葉轉變為萎蔫凋謝的過程。
  •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檢測食品中的酶活性
    【酶活測定】採用-聯(二)茴香胺分光光度法。在有氧存在條件下,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脫氫產生H2O2,在過氧化物酶(POD)作用下,氧供體即鄰一聯(二)茴香胺(DH2)被氧化成棕色產物。於436nm處測量吸光率的變化,即可換算為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  【酶活定義】一個酶活性單位定義為在26℃下每分催化釋放一微克分子H2O2所需的酶量。  5.
  • 油脂在貯藏加工過程中的變化
    1 水解在油脂水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的過程。甘油三酯不溶於水,在高溫、高壓和有大量水存在的條件下可加速反應,常用的催化劑有無機酸(濃硫酸)、鹼(氫氧化鈉)、酶、Twitchell類磺酸,金屬氧化物(氧化鋅、氧化鎂)。工業上一般用Twitchell 類磺酸和少量濃硫酸作為催化劑。
  • CCS Chemistry | 西南大學鄭鵠志:你不知道的ATP——雙酶活性催化...
    細胞內H2O2的過量積累會引起細胞損傷,西南大學鄭鵠志課題組通過研究證實了ATP具有pH依賴的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雙酶活性,可發揮催化作用消除過量H2O2,協助維持細胞穩態。
  • Nature發現一種前所未知的機制調節分離酶的活性
    在每個單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上的遺傳信息必須在新形成的子細胞之間平均分配。分離酶在該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 百草枯對木質素降解菌產酶及其生物化學變化的影響
    生物工程學報 25 August 2009, 25(8):1144~1150百草枯對木質素降解菌產酶及其生物化學變化的影響趙芸晨1,2, 李建龍1, 陳育如3, 黃海霞1, 餘醉11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 國家醫藥重點實驗室, 南京
  • 城環所發現微生物製造的金屬納米粒子在電子傳遞中的作用
    微生物製造的金屬納米粒子在電子傳遞中的作用機制近期,國際權威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報導了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趙峰研究員與英國薩裡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微生物製造的鈀納米粒子在生物電子傳遞中的作用(A role for microbial-palladium nanoparticles in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Ang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