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環所發現微生物製造的金屬納米粒子在電子傳遞中的作用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微生物製造的金屬納米粒子在電子傳遞中的作用機制

近期,國際權威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報導了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趙峰研究員與英國薩裡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微生物製造的鈀納米粒子在生物電子傳遞中的作用(A role for microbial-palladium nanoparticles in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1002951),引起了廣泛關注。

研究學者近年發現,微生物可以利用自身的生理功能製備金屬納米材料,但對於其形成機制、具體功能和作用仍然處於探索階段。趙峰等利用脫硫弧菌將廢水中鈀離子吸收後還原,得到分散在細胞膜上的鈀納米粒子,然後對菌種的活性進行了原位電化學監測。實驗顯示,鈀金屬粒子可能在脫氫酶和細胞色素酶的協同作用下參與了細胞膜代謝反應的電子傳遞過程,並對氫氣和甲酸等物質呈現出很強的催化活性。結果表明,微生物在適應環境中可能「有目的」地利用和改變周圍環境中的一些物質來進行生理活動。

該成果提出了採用電化學技術檢測微生物細胞膜上金屬納米粒子功能的方法,拓寬了生物納米材料的研究領域和應用前景技術,並將進一步推動生物電化學系統在環境領域的研究和發展。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發現取向生長金屬納米粒子新方法
    編者按:傳統製備金屬離子的方法包括等離子體法、雷射加熱蒸發法、惰性氣體蒸發冷凝法、液相法製備納米金屬粒子等等。日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在氧化物基底上原位、取向生長金屬納米粒子的新方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材料化學》雜誌。
  • 俄制出超高納米粒子含量銀液 有助於製造3D列印墨汁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科學研究中心新聞辦通報稱,俄科學家製造出超高納米粒子含量的銀液,屬於全球首次。這種新工藝有助於製造3D列印墨汁和抗微生物藥物。3D列印、生物醫學、光電子學、複合納米材料合成等很多現代工藝都需要大量尺寸和外形可調製的納米粒子,但是經濟上高效、生態上安全的製造方法卻不多。
  • 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影響
    在目前的研究中,急性高濃度的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暴露對微生物的脅迫被廣泛研究,同時低濃度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的長期脅迫作用也被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以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作用效果及其影響機理。
  • 【納米】超長金屬納米線
    但是,由於熔融金屬的低黏度和高界面能,目前的製造工藝難以實現工業級超高長寬比的金屬納米線材料。在極限情況下僅能實現1釐米長、200納米直徑的金屬線製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團隊利用高效的納米複合材料合成技術,利用納米顆粒在熔融金屬內的自散性質,將碳化鎢納米顆粒合成入金屬鋅基體內,以增加液態金屬的黏度及降低界面能,從而抑制了在納米線製備過程中高概率出現的流體不穩定性,大大減少了液態金屬在製備過程中因Plateau-Rayleigh不穩定性形成液滴造成納米線斷裂的機率。
  • 【技術前沿】納米材料對汙水生物處理的影響
    ,JarvieH.P.等研究表明TiO2 NPs、ZnO NPs、Ag NPs、Cu NPs、和SiO2 NPS等納米粒子已經被發現存在於地表水以及城市汙水處理系統中。納米粒子對汙水處理過程的影響規律和機制、納米粒子的環境影響等問題,仍未得到普遍的共識。
  • 選擇的基因轉錄是蛋白質在細胞內表達的區域中電子傳遞的基本方式
    傳統納米技術公司正在迎來挑戰,因為它必須擺脫大型生物物理學資料庫,並通過通信通道或成像來交換必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專注於更高精度和潛在的最終設備,而非生物科學的公司則依靠大型生物細胞系。因此,單一的納米技術選擇被視為圖像引擎的一個關鍵部分。最近發表在《免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表明,利用現有的納米晶體包裹特定基因轉錄本的現有方法不會轉化為其最終的蛋白質。
  • 科學家首次觀測納米粒子中23000個原子精確位置
    ,發現了其中23000多個原子的精確位置。在相關會議上,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物理學家麥可-法爾勒解釋說,「在納米層級,每一個原子都是看得到數得清。在一個鐵鉑納米粒子中,只需改變少數幾個鐵和鉑原子的相對位置,就有可能引起該粒子屬性產生重大變化,比如粒子對磁場的反應。」研究人員介紹了實驗的經過。在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下,一束電子束穿過一個物體的表面並形成顯微圖像。
  • 中國製造!半金屬高導體,導電率是銅的3倍!
    物理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對導電的新材料非常感興趣,不僅因為它們可以用於基礎研究,而且因為它們可以用於製造新型電子設備。博科園-科學科普:薩瓦索夫致力於理論凝聚態物理學,和其他人一起,他在2011年提出了Weyl半金屬的存在。中國研究小組能夠製造並測試砷化鈮的納米粒子,證實了理論的預測,納米粒子非常薄,基本上是二維的。
  • 科學家製造出了一種晶片大小的粒子加速器
    在論文中,科學家們解釋了如何從矽中雕刻出納米級通道,將其密封在真空中,並通過紅外光脈衝將電子通過該腔體—矽是矽像玻璃對可見光一樣透明-通過通道壁傳輸以加快電子的運動。這種在微小晶片上的加速器只是一個原型,其設計和製造技術還可以擴大規模,以提供足夠加速的粒子束,從而進行化學、材料科學和生物學發現方面的前沿實驗,而不需要大型加速器的動力。晶片上加速器技術可能導致新的癌症放射療法。如今,醫用X射線機體積龐大並發出難以聚焦在腫瘤上的輻射束,要求患者佩戴鉛罩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附帶損害。
  • 【光明日報】中科院金屬所:納米金屬強度或可大幅度調控
    這一結果表明,晶粒尺寸相同的納米材料,其硬度可以通過調控晶界穩定性而大幅度變化。這一發現揭示了納米材料中軟化和硬化行為本質,澄清了過去三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同時表明在納米金屬中硬度不僅依賴於晶粒尺寸,也受控於晶界穩定性。晶界穩定性可成為納米材料中除晶粒尺寸之外的另一個性能調控維度。  記者了解到,納米金屬中的不同硬度變化源於不同的塑性變形機制。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2019-04-02 金屬研究所 【字體:  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在拉伸、壓縮、壓痕等變形條件下均有大量實驗和相關計算模擬結果的報導。
  • 『納米 應用』國外上市公司中的六個頂級納米技術應用領域
    市場研究公司認為納米技術「是一種快速發展的技術」,末來幾年,全球納米技術的年增長率預計將達到約17%。國外資本市場中,納米技術應用目前已發揮巨大作用的有六個主要領域。納米技術的應用包括從效率更高的藥物傳輸系統到微型電晶體(允許更小、更強大的計算機晶片)。毫不奇怪,未來幾年,納米技術應用將大幅增長。
  • 粒子加速器粉碎粒子,是如何製造新粒子的?
    在物理學的發展中,從過去自然界中的觀測到今日使用強大的粒子對撞機來尋找尺度更小的粒子,一直是物理學家的目標。但粒子到底是如何被製造的呢?粒子對撞機製造新粒子的機制是什麼?新粒子的產生是質、能交互的過程人類為了發現比原子更小的新粒子,早期大多藉由觀察來自於宇宙射線與大氣層作用後的產物,例如μ介子、正電子等;而質量較大的粒子,由於它們容易衰變,生命周期短,因此不易觀測。
  • 阿根廷周刊:黃金納米粒子可治療癌症
    新華網消息:阿根廷《21世紀趨勢》周刊網站7月17日發表文章,題目是「用雷射照射的黃金納米粒子可用於發現和治療癌症」,摘要如下。  法國科學家羅曼·基當剛剛獲得由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2009年菲涅耳獎,這是一項名為「血液腫瘤學」的抗癌戰略的領導者之一。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納米足球烯分子C60中正電子的形成特徵
    當電子與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碰撞時,不穩定的粒子對會形成,這兩種粒子會相互環繞。物理學家們用各種各樣的正電子靶——從原子氣體到金屬薄膜——製造出了這個有趣的結構。然而,他們還沒有從納米粒子的蒸汽中得到同樣的結果,納米粒子的獨特性能受到它們所包含的在明確定義的納米區域內的自由電子的「氣體」的影響。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Paul-Antoine Hervieux和美國西北密蘇裡州立大學的Himadri Chakraborty在EPJ D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首次揭示了足球形狀的納米顆粒C60中正電子的形成特徵。
  • 我所發現希瓦氏菌釋放具有電子穿梭功能的溶解性細胞色素
    異化金屬還原微生物可以通過胞外電子傳遞的方式將胞內氧化有機物產生的電子,傳遞至胞外的末端電子受體,此過程對環境中有機汙染物的降解以及重金屬的遷移轉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已知的胞外電子傳遞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外膜與電子受體之間的直接接觸,電子穿梭和納米線介導的電子傳遞,而希瓦氏種屬的微生物主要通過穿梭體介導胞外電子傳遞,是否存在其它電子傳遞方式仍不清晰。
  • 納米器件中量子力的悖論「卡西米爾之謎」被科學家解釋
    彼得大聖彼得堡理工大學(SPbPU)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描述金屬與電磁波動(即電場和磁場的隨機爆發)的相互作用。所獲得的結果在基礎物理和製造各種用途的納米器件方面都有巨大的應用潛力。這篇文章發表在國際期刊《歐洲物理期刊C》上。
  • 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手性零聲效應!
    外爾半金屬是被發現不久,儘管赫爾曼·外爾早在1929年就預言過它們的存在。外爾半金屬是拓撲材料,其中電子激發態表現出無質量行為。先前研究表明,在某些固體中,遵循外爾定理的費米子是準粒子——這些固體的電子能帶在費米能附近交叉。值得注意的是,它們與金屬中的電子行為不同——表現出手性磁效應。
  • 繼傳導、對流、輻射,科學家發現熱能的第4種傳遞方式:量子波動
    科學家在幾十年前發現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它指的是,真空中的物體會通過虛粒子產生交互作用力。物理學家開始思考,虛粒子可以傳遞力量,它們是否也可以傳遞熱能?而且這種傳熱方式必須在納米尺度下才觀測得到,在這種距離下,靜電與其它作用會產生幹擾,因此很難觀測聲子在真空中的傳熱效果。加州大學設計實驗,成功測量傳熱效率因此,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展開聲子在真空中傳熱的效率測量實驗。
  • 科學家發現藉助黃金納米粒子可治療癌症
    健康一線(vodjk.com)訊:美國最新的幾項臨床試驗顯示,藉助黃金納米粒子可有效治療癌症。該療法可準確將黃金納米粒子投送於癌細胞上,不傷及其他細胞。科學家利用光線激活黃金納米粒子殺死癌細胞而不破壞人體健康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