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學家羅曼·基當剛剛獲得由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2009年菲涅耳獎,這是一項名為「血液腫瘤學」的抗癌戰略的領導者之一。
基於他的理論,可將黃金納米粒子引入癌細胞,隨後使用雷射對這些粒子進行加熱,直至病變細胞完全被燒毀。
納米粒子這種金屬結構的直徑只有百萬分之一米,比髮絲還要細1萬倍。其新用途在於,可以設法將納米粒子有選擇地引入患者體內,即只進入病變細胞。這樣的話,在治療過程中就只會對腫瘤組織產生影響,而不會出現目前在化療和放療過程中經常傷及健康細胞的情況。
這種療法的關鍵在於,研究人員必須精通納米工程學,為此他們首先要能識別病變細胞,其次還要掌握納米加熱技術。第一步是在納米粒子表面上覆蓋能夠找到和進入病變細胞的分子。第二步要設法使納米粒子能夠對外部雷射的照射作出反應,使後者產生的熱量得到充分利用。
該項目尚處於研究階段,還有待於在醫學和生物學專家的合作下,得到進一步發展。研究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是使納米粒子能夠選擇進入病變細胞,以及儘可能降低其毒性。黃金具有生物相容性,體液可輕易將其排洩出體外。但是研究人員必須確保在治療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不會對細胞產生影響。
光與黃金納米粒子之間的反應不但能起到治療癌症的作用,還在預防癌症的領域大有用途。基當正在研製一種晶片,該晶片將集成多種一旦遇到癌症標誌物就能發送光信號的金屬結構。這種「納米實驗室」將能對一滴血同時進行多種平行分析。每個納米粒子表面上都覆蓋著能識別和捕獲特定癌症標誌物的分子。如果沒有捕獲到癌症標誌物,納米粒子就會對外界的雷射照射產生不同的反應。
基當的科研小組已經製造出一個能在血液中檢驗出類固醇等興奮劑的納米傳感器模型。這種設備的優點在於,其體積小巧,靈敏度很高,能夠檢測出癌症標誌物很難發現的早期癌症。
基當預計,這種檢測器將在未來10年內投入使用,其用途將擴展到在農產品當中檢測危險的工業化學物質。 (編輯:劉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