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6日(北京時間)報導,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一種黃金納米粒子能在腦部腫瘤「安家」,同時對3種不同的成像方式可見,精確顯示腫瘤的輪廓,使小鼠腦瘤的移除提升至前所未有的精度。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4月15日的《自然—醫學》雜誌網絡版上。
研究人員表示,因為其要儘可能地保留患者大腦的正常部分,即使是技藝最精湛的外科醫生也無法保證腦瘤切除後不會遺留癌細胞。這在惡性膠質瘤的移除上表現得尤其明顯,該種癌細胞可沿血管和神經束輕易擴散,使健康組織發生病變。此外,源自原發腫瘤的微轉移,也可在周圍健康組織生根發芽,而這都是外科醫生無法用肉眼識別的。
新技術能藉助包裹了成像試劑的黃金納米粒子,突出小鼠的惡性膠質瘤組織,使手術更易進行。粒子的尺寸約為人類紅血球大小的1/60。科學家推測,這些粒子由小鼠尾部靜脈注射後會優先在腫瘤內「安家」。納米粒子可沿血管抵達周圍的腫瘤組織,粒子的黃金核心塗覆了含有釓的特殊塗層,可使粒子對3種不同的成像方式皆可見,即磁共振成像(MRI)、光聲成像和拉曼成像,每種都能有效提升手術效果。
MRI可在手術前較好地顯示腫瘤的邊緣及位置,卻不能在手術過程中大腦處於動態時完整地描述腫瘤的侵略性增長。納米粒子的黃金核心能吸收光聲成像的光脈衝,並隨著粒子微微升溫,生成可檢測到的超聲信號,並從中計算出三維的腫瘤圖像。由於這種成像方式可深度貫穿,並對黃金粒子的存在十分敏感,其能保證在手術過程中對腫瘤邊緣的實時、準確描述,引導醫生移除大部分腫瘤,提升移除精準度。但上述兩種方法都不能分辨出健康組織和癌變組織的區別,拉曼成像可促使納米粒子的某一外塗層放射出波長不同的難以探測的光,黃金核心的表面能放大這些微弱的拉曼信號,並能被特殊的顯微鏡捕捉到。由於這些信號只會從藏身於腫瘤之中的納米粒子發出,因此科研人員可輕易分辨出每一點殘留的癌變組織,使腫瘤的徹底清除更加容易。
科研人員稱,該技術有望在未來協助對致命性腦癌的預報,並可延伸至其他的腫瘤類型。(來源:科技日報 張巍巍)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