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藥新方法-ReS2納米粒子用於活體CT成像和光熱治療

2020-12-07 騰訊網

天津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院孫少凱博士、張雪寧教授課題組最近報導了老藥新用新方法-ReS2納米粒子用於活體能譜CT成像和光熱治療。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8年影響因子8.456,5年影響因子8.694),題目為「Rhen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 as a Biosafe Spectral CT Contrast Agent fo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maging and Tumor Theranostics in vivo」。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放射科碩士生王笑一和天津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院碩士生王嬌嬌為共同第一作者,天津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院孫少凱博士和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放射科張雪寧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能譜CT是一種先進的CT成像技術,在精準醫療中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及應用前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CT對比劑——碘基對比劑的靈敏度較低,近年來飛速發展的重金屬基CT對比劑引起了很多生物安全性方面的關注。因此,發展生物相容性良好和性能優良的能譜CT對比劑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老藥新用是藥物研發的一種重要策略,顯著縮短研發時間、降低研發成本,並且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臨床毒理學評估結果。ReS2納米材料是一種在基礎和臨床研究得到廣泛應用的放療增敏劑。考慮到高原子序數的Re元素具有較強的X線衰減能力以及ReS2納米材料的強烈近紅外吸收,因此,本研究探索了ReS2納米粒子在能譜CT成像和光熱治療方面的新應用。ReS2納米粒子製備過程簡易,在室溫下即可完成,粒徑小於10 nm,具有良好的單分散性,優良的水溶性和強X射線衰減能力。此外,ReS2納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優越的能譜CT成像能力和光熱轉化性能。成功應用於活體消化道能譜CT成像和腫瘤光熱治療。本研究基於老藥新用策略挖掘了ReS2納米粒子的新潛能,降低了能譜CT對比劑的研發和毒理學評估成本,具有較好的臨床轉化前景。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來源 天津醫科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9b10479

喜歡就點「在看」,開啟價值時刻!

點擊播放 GIF 0.1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新方法合成共軛聚合物用於腫瘤的光熱治療
    光熱材料能夠利用陽光並將其轉化為熱能,從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開發光熱材料顯得格外有吸引力,其中碳基納米材料和共軛聚合物都是前景廣闊的光熱材料。同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光熱材料輔以光熱療法可能會從脫落的腫瘤細胞殘留物中生成腫瘤結合劑,從而產生抗腫瘤的免疫效應,有力增強了光熱療法的癌症治療效率。然而,光熱材料的便捷合成仍然是一項挑戰,目前用於合成共軛聚合物的單體種類相當有限,特別是具有良好光熱性能的共軛聚合物非常少。
  • 中國科學家合成新型仿生納米材料 集核磁、CT成像和光熱治療於一身
    中國科學家合成新型仿生納米材料 集核磁、CT成像和光熱治療於一身  Winnie Lee • 2019-12-29 10:
  • 核-衛星納米結構組裝用於細胞內光熱治療
    然而miR-21的低豐度特性和複雜的細胞內環境使得在細胞內同時進行miR-21的成像和絕對定量仍然具有挑戰性。,提出了一種集診斷與治療為一體的靶標誘導的核-衛星納米結構(CS nanostructure)組裝策略,用於對細胞內的miR-21進行原位螢光成像和拉曼定量,並且能夠在螢光指導下對腫瘤進行光熱治療。
  • 中國科大在增強活體腫瘤的光熱治療效果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文章報導了一種有機小分子染料在細胞內同時發生分子內和分子間螢光猝滅的「智能」策略,在增強活體腫瘤的光熱治療效果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Adv. Funct. Mater., 2019, DOI: 10.1002/adfm.201908073 )。
  • AM:超高光熱轉化效率的光熱試劑用於癌症光熱治療
    癌症是全世界高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之一。目前臨床上採用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等治療效率低下,缺乏對癌症組織的選擇性或存在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具有高選擇性和低副作用的新型腫瘤治療手段—光熱療法(PTT),正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點。
  • 治療慢性炎症有新方法!澳利用納米微粒摧毀細菌生物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先給氧化鐵納米微粒裹上一層特殊的聚合物,以保證這些微粒保持分散狀態,不會聚成一團。然後科學家將這些微粒注入由綠膿桿菌形成的細菌生物膜,再外加磁場,使納米微粒升溫5攝氏度以上,導致曾經頑固的細菌生物膜土崩瓦解。 參與研究的西裡爾·博耶說,一旦細菌生物膜解體,細菌就變得容易對付。新方法有望在醫學和工業領域發揮重要應用。
  • 富勒烯可作為光熱療法的光熱試劑治療腫瘤
    近年來,光熱療法(PTT)尤其是基於納米材料的PTT是一種很有前景的癌症腫瘤消融治療方式和技術。基於納米材料的PTT是一種新型的納米技術,利用納米材料的光熱轉換能力,將光能轉化為熱能來殺傷腫瘤細胞。
  • 我校生物納米課題組在近紅外光熱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光熱治療是利用光熱轉換效率高的近紅外吸光材料,在外部光源(一般是近紅外光)的照射下將光能轉化為熱能從而殺死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新型治療方法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開發性能優越並且生物可降解的納米材料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
  • 【材料】中科院固體所梁長浩研究員課題組及其合作者製備出適用於腫瘤細胞成像和熱化療的納米硫化銅材料
    可視化治療作為精準醫療的一種輔助手段,近年來在抗腫瘤治療研究中受到廣泛關注。通常的研究思路是分別合成具有成像或治療功能的納米材料再形成複合體系,但是這些策略的製備工藝相對複雜,不利於廣泛推廣。近年來,集成像與治療為一體的多功能單一納米材料,因其具有製備工藝簡單、潛在副作用小等優點,在生物醫藥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其中,銅的硫族化合物由於其光熱轉換效率高,是典型的光熱治療試劑。
  • 放大率3.3倍,發現細胞內天然生物放大鏡,可用於亞波長成像!
    該技術為無機械或光熱損傷的生物納米材料光學成像、傳感和組裝提供了一種高精度的工具。光學成像技術在醫學診斷、生物傳感、細胞探索、分子訓練和材料組裝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鑷子和顯微鏡是對從幾納米到幾微米的微小樣品進行非接觸成像和操作的標準設備。然而,由於光學解析度被限制在照明波長的一半左右,在納米尺度上使用這項技術進行成像是具有挑戰性的。
  • 中科大新型磁共振納米造影劑 讓腫瘤化療療效評價有了新方法
    近日,中科大梁高林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鍾凱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發明一種能在化療腫瘤內「智能」自聚集的磁共振納米造影劑,並在患有腫瘤的小鼠體內驗證了其優異的腫瘤成像效果。成果3月31日發表在著名期刊《納米快報》上。
  • 解讀納米醫療:納米藥物正在成為製藥領域的新寵
    納米金因其在可見光到近紅外(NIR)波長的強光學活動而聞名,並且正在積極研究光學成像模式的對比劑。特別是750到1300nm之間的NIR光譜為通過組織的光學吸收提供了「生物學窗口」,因為血紅蛋白、生物色素和水減弱了其餘的波長。新一波研究金納米粒子的熱潮,部分原因是由於各向異性 (anistropic) 金粒子的可擴展合成工序 (scalable synthesis) 有了新進展。
  • 深圳大學在基於AIE分子對腫瘤光熱治療及抗菌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一些NIR-II AIEgens還可以實現螢光-光聲雙模態成像以及螢光成像引導的光熱治療。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內容:(1)金屬催化的AIE骨架衍生新方法;主要包括鈀、銠、釕、銥或者3d金屬催化劑。(2)非金屬促進的AIE骨架衍生新方法。主要包括鹼、酸或者光促進的合成方法。最後,作者對進一步豐富AIE骨架面臨的挑戰和前景進行了分析展望。(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6191.)
  •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可減少內源性氧消耗,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該論文說的是南京大學管文賢教授團隊研究成功地製備了P-P-I-M納米粒子,並證實其能夠有效抑制腫瘤乏氧微環境,進一步發揮抗腫瘤作用。
  • 單一波長雷射觸發的近紅外二區螢光/光聲雙模態成像指導的腫瘤光熱...
    ,同時還可以作為光熱(PTT)/光動力(PDT)聯合治療試劑;其次利用有機相轉變材料實現有機小分子染料 DPP-BT 及化療藥物 DOX 的負載製備得到具有熱敏性質的 All-in-One 光學納米診療粒子 P(DPP-BT/DOX) NPs。
  • 菁染料標記多肽-X光激發 | 凝血酶激活的納米探針用於活體大鼠血栓形成早期診斷和進展監測
    目前血栓形成的早期影像診斷仍然存在瓶頸,因此迫切需要高靈敏度的分子成像技術用於血栓形成的精確和及時診療以及治療期間的成像。近年來鑭系元素摻雜的閃爍體納米晶體(NCs)由於其強X光吸收及可調XEL性能而被使用,與紫外-可見和近紅外光激發相比,提高了體內組織穿透性並降低了背景螢光,可用於體內無背景X光激發發光(XEL)成像,因此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成像和治療工具。
  • 黃金納米粒子有助腦部腫瘤成像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6日(北京時間)報導,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一種黃金納米粒子能在腦部腫瘤「安家」,同時對3種不同的成像方式可見,精確顯示腫瘤的輪廓
  • 《自然—方法學》重磅綜述:納米測溫學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
    圖1 不同納米溫度計的典型測溫工作機理納米溫度計用於細胞內和活體溫度檢測除了基於小分子的納米溫度計外,大多數納米溫度計都需要進行表面修飾,以克服其在尺寸、生物相容性和表面親水性方面的限制。然後通過雷射或藥物刺激進行局部加熱以改變外部介質的溫度來驗證其功能。納米溫度計在活體內的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在動物模型中對納米溫度計的概念驗證演示包括溫控光熱療法,腫瘤、炎症事件和心血管疾病的診斷。
  • 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但64Cu還原電位較低,因此64Cu標記產生放射性標記納米材料通常需要高溫和長時間的孵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放射汙染的風險。其他用於直接合成納米粒子的核素111In和109Cd也面臨著嚴苛的合成條件這一問題。
  • 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標記原理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 ① 螢光蛋白標記:螢光蛋白適用於標記細胞、病毒、基因等,通常使用的是GFP、EGFP、RFP(DsRed)等; ② 螢光染料標記:螢光染料標記和體外標記方法相同,常用的有Cy3、Cy5、Cy5.5及Cy7,可以標記抗體、多肽、小分子藥物等; ③ 量子點標記:量子點(quantum dot)是一種能發射螢光的半導體納米微晶體,是由數百到數萬個原子組成的原子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