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是什麼?如此重要

2020-12-01 驅動之家

2016年度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獲獎者為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獎勵他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據報導,當大隅良典接到得獎通知時感到很驚訝,他說:「我很驚訝,我正在我的實驗室。」朝日新聞報導,由於網絡直播聲音不太好,大隅良典沒能聽到頒獎的瞬間。

細胞自噬是什麼?

細胞自噬這是細胞組分降解與再利用的基本過程。「自噬」(autophagy)一詞源於希臘語前綴「auto-」,意為「自我」,以及另一個希臘語單詞「phagein」,意為「吞食」。因此,自噬作用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自我吞噬」。

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上世紀1960年代,當時研究人員發現細胞能夠消滅自身內部物質,方式是將其包裹進一個膜結構中,從而形成小型囊體並被輸運至被稱作「溶酶體」的回收機構進行分解。對這一過程開展研究非常困難,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對其知之甚少。

直到上世紀1990年代,在經過一系列出色的實驗之後,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利用麵包酵母找到了與自噬作用有關的關鍵基因。隨後他開始致力於闡明酵母菌體內自噬作用的背後機制,並發現與之相似的複雜過程也同樣存在於我們人類的細胞內。

大隅良典的研究更新了我們關於細胞物質循環的舊有觀點,他的研究開啟了理解自噬作用在許多生理過程中關鍵作用的嶄新道路,如生物體對於飢餓的適應或者機體對於感染的反應。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自噬作用機制在一些類型的疾病,如癌症和神經疾病等病症中也發揮了作用。

突破性的實驗

大隅良典活躍於多個研究領域,但在他於1988年最初建立自己實驗室的時候,他主要致力於對液泡內的蛋白質降解進行研究,液泡的地位就類似於人體細胞內的溶酶體。酵母細胞相對比較容易開展研究,因此它們常被科學家們用做人類細胞模型。

它們對於鎖定複雜細胞機制背後的特定基因尤其有效。但大隅良典正面臨一項挑戰:酵母細胞很小,在顯微鏡能夠下它們的細胞器並不容易分辨出來。因此此時的大隅良典甚至還不能確認在這種細胞內部是否存在自噬現象。

他推理認為,如果他能夠打斷正在進行中的細胞物質自噬降解過程,那麼液泡內部就應該會聚集大量的自噬小體,從而在顯微鏡下變得可見。於是他培養了經過改造,缺乏液泡膜降解酶的酵母菌並通過飢餓的方法激活細胞的自噬機制。這一實驗得到的結果是驚人的!在短短幾小時內,細胞液泡內快速聚集起大量未能被降解的小型囊體。

在酵母菌體內(左側)存在一個巨大的細胞器,名為液泡,其功能與人以及其他哺乳動物體內細胞內的溶酶體相類似。於是他培養了經過改造,缺乏液泡膜降解酶的酵母菌並通過飢餓的方法激活細胞的自噬機制。此時,當這些酵母菌遭受飢餓時,吞噬小體開始在液泡內部大量聚集。大隅良典的實驗證明酵母菌內部存在自噬現象。此後,大隅良典教授對數以千計的酵母菌變異樣本進行了核對,並從中找到了據信與自噬作用密切相關的15組基因。

這些小型囊體是自噬小體。大隅良典的實驗證明在酵母菌內部同樣存在自噬作用。但更加重要的是,他現在有了一種方法去識別並觀察在細胞自噬機制背後起到關鍵作用的基因。這是一項突破性的進展,大隅良典在1992年發表的文章裡相信進行了報告。

發現自噬基因

大隅良典開始利用其所克隆的酵母菌。在酵母菌被餓死的過程中,自噬體就會被積累。但如果自噬基因是滅活的,該積累過程就不會出現。大隅良典將酵母細胞暴露在一種化學物質下,隨意引入多個基因的突變後,開始誘導自噬。這種做法奏效了!在發現酵母自噬現象後的一年內,大隅良典又發現了導致自噬的第一個基因。

在後來的一系列研究中,由這些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也被從功能層面上被識別。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自噬由一連串的蛋白質和蛋白質複合物所控制,每一個都掌管著自噬體的萌生和形成的不同階段。

自噬—人類細胞的一個重要機制

在發現酵母自噬機制後,一個核心問題油然而生:在其他生物體中是否也有一個相應的機制來控制這一過程?很快就有了答案,在人類細胞中也運行著幾乎同樣的機制。如今,用於研究人體自噬重要性的工具也已經誕生。

得益於大隅良典及後來者的貢獻,我們現在知道,自噬控制著重要的生理功能。自噬能快速地為體內能量(energy)提供燃料,因此對「細胞對飢餓的響應」、及其他類型的壓力至關重要。

被感染之後,自噬能消滅掉入侵的細胞菌和病毒。自噬還影響著胚胎的發展和細胞變異。此外,細胞還利用自噬來消除受損的蛋白質和細胞器。這是一種高質量的控制機制,對抵抗年老所所導致的不良影響至關重要。

被破壞的自噬還與帕金森症、Ⅱ型糖尿病和其他一些老年疾病有關。自噬基因突變也可能導致遺傳病,而自噬機制被幹擾還可能導致癌症。如今,已經研究人員在根據不同疾病的自噬來研發藥物。

自噬已經被發現了50多年,但直至20世紀90年代大隅良典公布其研究結果後,其在生理學和醫學領域的功能重要性才被意識到。正因為該發現,大隅良典被授予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相關焦點

  • 讓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作用是什麼?
    這一發現為我們理解在多種生理過程,比如忍耐飢餓或是對抗感染中自噬的重要作用指明了道路。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疾病,在一些癌症或精神疾病中都有自噬過程的身影。降解——活細胞都具有的關鍵功能20世紀5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胞器。這種含有消化蛋白酶、碳水化合物和脂類的細胞器被稱為溶酶體,能被用於降解細胞內部物質。
  • 靠它拿下諾貝爾獎:細胞自噬機制究竟是什麼?
    科學家常常會在研究中突然發現,一些原本以為不重要的分子或細胞活動,其實對人體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分子或細胞活動不僅普遍存在於人體中,而且正因為普遍存在的特性,才在各種正常及病理狀態下發揮作用。清理細胞質能讓細胞重獲新生,對於神經細胞這類不可替換的細胞來說,這個過程尤為重要。神經細胞一旦分化成熟,就會保持當前狀態,直到母體生物死去,它們沒有其他方式來恢復和維護自身功能。細胞生物學家還發現,自噬作用還能抵禦病毒和細菌的侵襲。任何躲過細胞外免疫系統,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質的異物或微生物,都可能成為自噬系統的攻擊目標。
  • 南大專家:細胞自噬是把"雙刃劍" 要合理駕馭
    評選委員會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細胞如何實現自身的循環利用。在適應飢餓或應對感染等許多生理進程中,細胞自噬機制都有重要意義,大隅良典的發現為理解這些意義開闢了道路。此外,細胞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引發疾病,因此幹擾自噬過程可用於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等的治療。
  • 生科院舉行「諾獎解讀-細胞自噬」科普活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登文)近日,由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天津市細胞生物學學會、南開大學科協主辦的解讀諾貝爾獎「細胞自噬」科普活動在生命科學學院舉行。來自清華大學的俞立教授帶來了主題為「細胞自噬」的報告。
  • 細胞自噬,可能是一種減肥新方法
    細胞的自我吞噬作用是一種自然的再生過程,能夠減少罹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並延長人們的壽命。 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其在細胞自噬的工作機制上的突破性的實驗,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研究成果促進了人們對帕金斯和痴呆症的了解。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細胞自噬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功能研究發現,mTORC1-p300通路在自噬起始和脂質生成的過程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提示該通路在協調細胞內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蛋白的乙醯化參與調控細胞代謝的眾多環節,提示乙醯轉移酶/去乙醯化酶在細胞代謝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 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劉偉告訴記者,他們前幾年一直期待這個領域獲得諾貝爾獎,「今年得知大隅良典一人獨立獲得,真是非常興奮」。 清理垃圾的細胞「吸塵器」 每年,湯森路透的引文分析師們都會挖掘其研究平臺Web of Knowledge中的權威數據進行評估,識別各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研究者,對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預測,並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了26位諾貝爾獎得主。 大隅良典正是2013年「引文桂冠獎」獲得者。
  • 細胞自噬到底是什麼?
    細胞自噬,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並回收利用的基本過程。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
  • 什麼是細胞自噬呢?
    細胞自噬雖是一個很生疏的名字,但它或許會給腫瘤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細胞內的分解代謝機制。簡單來說,細胞自噬可以讓細胞重組,修復和再生,以達到細胞的再循環和再利用,這對人體抗衰老的意義非常重大。
  • 那個得諾貝爾獎的「自噬作用」有啥用?它能救命
    但對於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來說,這是個很關鍵的疑問,一點兒也不KY。這個自噬現象對製藥或者治療有用處麼,還是說是個很基礎的研究 目前說不好有什麼直接應用?  李子李子簡訊 回答  現有的關於自噬的報導和 feature 也還蠻多的,自噬算是非常基礎的生理學研究,但是前景還是蠻廣闊的。
  • 斷食多久,才能激發細胞自噬?才能有效果
    (大隅良典,自噬原理,諾貝爾獎) 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在此領域曾經獲得諾獎,這個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才能獲得顯著的細胞自噬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特殊的因素,會縮短從斷食到自噬激發的時長…… 如快進入開啟細胞自噬?
  •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獲得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綜合外媒報導,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其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大隅良典是第6位出生於日本的諾貝爾醫學獎獲獎者,也是第23位出生於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71歲的大隅良典現任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是細胞自噬研究的先驅,曾獲得京都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及日本人第2座威利獎。大隅良典是細胞自噬研究的先驅,專長生物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領域。最知名的成就,是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
  • 科學網—首次發現m6A修飾調控細胞自噬重要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劉豔玲)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雋和任間課題組研究發現,m6A去甲基化酶FTO能夠去除自噬相關基因修飾
  • 神奇的細胞自噬
    什麼叫"細胞自噬",通俗一點講,通過輕斷食0-12小時,12-24小時,24-48小時,48-72小時,還有更長的時間,到了明年春天夏天,我們會引導大家,甚至是14天,28天,49天…更長時間的換食清潔身體!
  • 細胞自噬的機制
    vid=406020細胞自噬的機制 細胞自噬在腫瘤的生成和癌症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般情況下,自噬功能的不全或缺失會導致腫瘤等疾病的發生,而對於因自噬功能超過基準造成的病變則佔極小部分。那麼,我們應如何看待「細胞自噬」這種現象呢?主講人:劉偉: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 細胞自噬……咋回事兒?
    1自噬的概念自噬是細胞消耗其自身組分的一個簡單的過程,也是細胞清除異常的蛋白質斑塊和去除受損細胞器的一個途徑。細胞自噬是由Ashford和Porter在1962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吃自己」的現象後提出的,是繼細胞凋亡後,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又一熱門研究方向。
  • 細胞自噬與腫瘤關係研究獲進展
    ,為進一步深入了解自噬與腫瘤發生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她還獲得了美國衛生研究所(NIH)頒發了的NIH主任先驅獎(Director's Pioneer Award)。2000年起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2004年被復旦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委員會批准為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外客座教授。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繼細胞凋亡(apoptosis)後,生命科學領域的又一熱門研究方向。
  •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院長程金科教授解釋,細胞自噬,是把細胞內「壞掉」的一些成分進行「清道夫」式的清除,是細胞內一些成分和結構更新的正常途徑,「細胞應對外界的一些壓力比如營養缺乏時,自噬通過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從而維持細胞的生命。
  • Cell:蛋白Mcr調節相鄰細胞中的自噬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6.0182017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等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果蠅相鄰細胞之間部署的一種免疫相關蛋白在一種被稱作自噬的細胞降解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分子化合物   清華新聞網12月27日電(通訊員 萬剛)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健康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張雅鷗教授和許乃寒副教授團隊近期在《自噬》(Autopha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