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它拿下諾貝爾獎:細胞自噬機制究竟是什麼?

2020-12-01 中關村在線

科學家常常會在研究中突然發現,一些原本以為不重要的分子或細胞活動,其實對人體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分子或細胞活動不僅普遍存在於人體中,而且正因為普遍存在的特性,才在各種正常及病理狀態下發揮作用。


圖為自噬作用(autophagy)

自噬作用(autophagy)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細胞活動,字面上也很好理解:自己吃自己。總體上看,動物細胞是一個三層結構:最外面是細胞膜,中間是細胞質,細胞核被包裹在最裡面。大部分功能性細胞器和生物分子都懸浮在細胞質中,因此,很多細胞活動都在細胞質中進行。由於生理生化反應多而複雜,經常產生大量殘渣,致使細胞活動受到影響甚至停滯,在這種情況下,自噬作用就非常重要:將淤積在細胞質中的蛋白質等代謝殘渣清除掉,恢復正常的細胞活動。

清理細胞質能讓細胞重獲新生,對於神經細胞這類不可替換的細胞來說,這個過程尤為重要。神經細胞一旦分化成熟,就會保持當前狀態,直到母體生物死去,它們沒有其他方式來恢復和維護自身功能。細胞生物學家還發現,自噬作用還能抵禦病毒和細菌的侵襲。任何躲過細胞外免疫系統,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質的異物或微生物,都可能成為自噬系統的攻擊目標。

不論自噬過程啟動過慢還是過快,或者出現功能障礙,都將導致可怕的後果。數百萬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一種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患病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自噬系統出現缺陷,無法抑制腸道微生物的過度生長;大腦神經細胞自噬系統的崩潰,則與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和細胞衰老有關。即使自噬系統運作良好,它仍可能對人體不利。當癌症病人接受了放療及化療後,自噬系統可能救活奄奄一息的癌細胞,使癌症無法根治。有時,自噬系統會為了生物體的整體利益,將病變細胞去除,但它偶爾又會熱心過度,去除一些重要細胞,完全不理會這樣做是否符合生物體的整體利益。

過去10年,研究人員對自噬作用的機制已有了深入了解。基於這些認識,我們對細胞的運作機理更為了解,科學家也可能因此設計出控制自噬作用的藥物。如果能人為控制自噬作用,很多醫學難題也許就能迎刃而解,延緩衰老也不再是一個夢。

細胞中的清潔工

生物學上,多種生理過程都與「自噬」相關,但我們這裡所講的,是迄今研究得最清楚的一種自噬作用——巨自噬(macroautophagy)。當細胞質中的蛋白質、脂肪分子形成一片一片的雙層膜結構,巨自噬過程就開始了。膜結構會自動捲曲,形成一個具有開口的小球,把周圍的細胞質「吞」進去。此後,小球的開口逐漸封閉,成為自噬體(autophagosome),並向溶酶體(lysosome,細胞的廢料處理工廠)靠攏,與之融合,把包裹著的分子倒入溶酶體的「消化液」中。經過消化,尚可利用的分子碎片將被送回細胞質,循環利用。

作為一種時刻都在進行的細胞活動,科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便注意到了自噬作用。當時,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克裡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等科學家開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細胞自噬過程。本文作者克利昂斯基和其他研究者(特別是日本國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的大隅良典及其合作夥伴,可惜他本人沒給《環球科學》寫文章)則在10年前,利用酵母研究自噬過程的分子機理。與高等動物相比,用酵母研究自噬作用要容易得多,因為在酵母中,很多參與或調控自噬作用的蛋白質,在進化過程中變化很小,與人體中的同類蛋白相差無幾。正是憑藉這種研究策略,科學家對自噬過程的機理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進化之初,自噬作用可能是細胞在養分不足時作出的反應,也可能是最原始的免疫反應,或兩者皆是。但是,細胞為什麼需要飢餓脅迫反應?試想一下,缺乏食物時,生物體會有怎樣的反應:它的生理活動肯定不會立即停止,而是開始分解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最先被分解的是脂肪細胞,如果一直沒有食物供應,肌肉細胞最終也會被分解,為基本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同樣,當細胞缺乏養分時,它們也會分解自己的一部分,維持基本的生理活動。不論細胞的養分是否充足,自噬體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也就是說,它一直在一點一點地吞噬細胞質,不斷更新細胞質中的各種組分。但是,如果遇到養分不足、缺氧、生長因子缺乏等特殊情況,細胞就會組裝更多的自噬體。因此,當細胞缺乏養分時,自噬體的活動就會增強,將細胞質中的蛋白質和細胞器(不管其功能正常與否)分解成可利用的養分和能量。

如果自噬作用確實是從飢餓脅迫反應進化而來,那麼在很早以前,它可能就是細胞不可缺少的一種功能。細胞有時會錯誤地裝配功能性蛋白質,使這些蛋白完全喪失功能,造成更嚴重的功能障礙。因此,在出現故障之前,細胞就會把異常蛋白質除去——正是持續進行的自噬作用,讓異常蛋白的濃度始終處於較低水平。

自噬體不僅能將受損蛋白從細胞中去除,還能除去比蛋白質大得多的細胞器,如線粒體。在細胞中,線粒體是能量工廠,它會向細胞的其他部分發出信號,引發細胞凋亡(即細胞自殺)。

雖然細胞會因為多種原因發生凋亡,但通常是為了顧及整個生物體的利益。如果機體內細胞過多,多餘細胞就必須被清除;不能發揮功能的衰老細胞也必須自我毀滅,給更年輕、更健康的細胞讓出位置;當一個細胞從正常狀態轉變為癌細胞時,也可能被誘導自殺,因此細胞凋亡是人體內最重要的抗癌機制。由於細胞凋亡受一系列複雜細胞活動的調控,而這些細胞活動又受到多種蛋白信號的嚴格調控,因此細胞凋亡又叫做細胞程序化死亡。

然而,如果線粒體出現異常,在錯誤時間誘發細胞凋亡,則會帶來一場災難。發揮正常功能的過程中,線粒體會產生很多副產物:活性氧、氧離子及其他氧基分子片斷。這些副產物極不穩定,受到它們的影響,線粒體可能洩漏一些信號蛋白,引發細胞調亡。換句話說,細胞中一個「零件」上的小瑕疵,也能在不經意間導致細胞死亡。偶然「犧牲」幾個皮膚細胞也許沒有太大影響,但如果記憶神經細胞死亡,就會造成不小的麻煩。

自噬體就是細胞中的保險裝置,專門阻止上述「失誤」的發生。一旦有細胞器受損,自噬體就會將它們吞掉,送至溶酶體,確保不會發生非正常細胞凋亡或壞死。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能與很多分子發生反應。在健康細胞中,活性氧的水平由抗氧化分子控制。然而,美國新澤西醫學和牙科大學(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的金勝侃(Shengkan V. Jin)認為,當線粒體遭到破壞時,它們釋放出的活性氧會比平時多10倍,遠遠超出解毒系統的處理水平。大量的活性氧可能導致癌症,因為進入細胞核後,它們會引發基因突變。在這種情況下,自噬作用會清除異常線粒體,恢復細胞內的正常秩序。美國羅格斯大學的艾琳·懷特(Eileen White)認為,自噬作用還能減輕癌細胞中的基因損傷,有助於預防新腫瘤的形成。

自噬的「正反面」

弄清了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後,細胞生物學家不久又發現,細胞還能通過其他方式自殺。自噬作用立即成為首要關注對象。一個稱呼的變化就反映了這段歷史:細胞凋亡也叫I型細胞程序化死亡,而自噬作用有時被稱為II型細胞程序化死亡(對於這種命名方式,科學界還存在著爭議)。

自噬作用能通過兩種方式導致細胞死亡:一是自噬體不斷消化細胞質中的組分,直至細胞死亡;另一種則是直接激發細胞凋亡。為什麼防止細胞非正常死亡的生理過程,有時又會導致細胞死亡?在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背後,很可能藏著一個絕妙的答案。細胞凋亡與自噬作用聯繫緊密,兩者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如果細胞器的損壞程度過於嚴重,超出自噬作用的控制範圍,細胞就不得不死亡,以維護整個生物體的利益。隨後,細胞可能以程序化死亡的方式結束生命:自噬過程一直進行,直到細胞死亡;或者發出信號,直接引發細胞凋亡,並把自噬作用作為誘導細胞死亡的備用系統。目前,最受關注但又極具爭議的兩個研究領域是:自噬作用與細胞凋亡如何關聯;自噬作用本身是否應該被看作細胞死亡的一種途徑。

那麼,自噬作用到底是保證細胞健康的途徑,還是誘導細胞死亡的方式?科學家對自噬作用分子機理的研究,或許能解答這個問題。細胞中,一種叫做Beclin 1的信號蛋白,能誘發細胞的自噬作用,還能與抗凋亡蛋白Bcl-2結合。這兩種蛋白質的結合或分開,決定著細胞的生死。其他科學家還發現,一個名為Atg5的蛋白對於自噬體的形成至關重要,它一旦進入線粒體,就能將一個自噬反應轉變成凋亡反應。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自噬作用也不例外。很早以前,我們就注意到,癌細胞偶爾能激發自噬作用,達到「自救」的目的。通常,抗癌療法會誘導惡性細胞自殺,但在治療過程中,放療和化療會誘發超常水平的自噬作用,賦予癌細胞抵抗治療作用的能力。

癌細胞還能利用自噬作用,解決養分不足的問題。一般來說,只有很少的養分能進入腫瘤內部,但養分缺乏會誘發自噬作用,讓癌細胞分解生物大分子,延長自身壽命。科學家因此提出了一種抗癌策略:在放療或化療期間,抑制腫瘤內部的自噬作用。目前,用於這種療法的藥物已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抑制自噬作用的同時,也可能使癌細胞內的基因突變增多,提高癌症復發的機率。要使這種療法奏效,可能還需要對治療策略做一些更精細的調整。

激發自噬作用

由於能清除細胞質中的殘渣和失常細胞器,因此對於神經細胞這種長壽細胞,自噬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自噬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就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頓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這3種疾病造成的大腦損壞都是不可修復的。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痴呆症,僅僅在美國,就有450萬患者。

人體衰老過程中,脂褐素(lipofuscin)會在大腦細胞中累積。這種褐色物質是脂類與蛋白質的混合物,就像老年人皮膚上出現的黃褐斑。美國內森·S·克萊恩精神病學研究所的拉爾夫·A·尼克森(Ralph A. Nixon)認為,脂褐素的累積其實是一種信號:衰老的大腦細胞已無法有效清除細胞內的異常或受損蛋白。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軸突上,一種黃色或褐色色素(蠟樣質,ceroid)也會不斷累積。在蠟樣質集中的部位,軸突會變得腫大,而阿爾茨海默病特有的澱粉樣斑塊則會在腫大的軸突周圍形成。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沒有完全弄清楚,蠟樣質或它的前體物質是如何損害神經細胞的。但最新研究明確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早期發揮作用,促使澱粉樣斑塊形成的酶就存在於自噬體的外膜上。尼克森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澱粉樣斑塊是由不完全的自噬作用造成的,正因為自噬作用不完全,神經細胞無法消化那些本應該被分解的物質(見下圖)。利用電子顯微鏡,科學家拍攝到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的斑塊照片,證實了尼克森的觀點:在最靠近斑塊的那些神經細胞中,積累了大量「發育不良」的自噬體。這些斑塊究竟是如何聚集在神經細胞周圍的,科學家還沒有定論。

從這些結果來看,只要是促進自噬作用的措施,似乎都可能緩解阿爾茨海默病。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人知道,假如一種療法不能保證自噬體與溶酶體融合,而僅僅是激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體內的自噬作用,是否會對病人有好處。不過,這樣的療法可能對亨廷頓病患者有效。科學家發現,一種用於抑制移植器官發生免疫排斥的藥物——雷帕黴素(rapamycin,也叫西羅莫司)也能誘發自噬作用。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測試,雷帕黴素能否有效激發自噬作用,去除亨廷頓病患者體內的一種有害蛋白質。

吞掉病原體

既然自噬體能捕捉、銷毀受損線粒體,它們是否也能以同樣的方式,對付侵入細胞內部的寄生生物呢?科學家給出了肯定答案。最近,本文作者德雷蒂奇和兩個日本研究團隊(大阪大學的吉森保研究組與東京大學的笹川千尋研究組),幾乎同時發現自噬作用能清除多種病原體:每年導致200萬人死亡的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導致肺結核的病原體)、腸道病原體(如志賀氏菌及沙門氏菌)、A型鏈球菌(在人體內釋放毒素,侵蝕身體組織)、鮮奶和乳酪中的李斯特菌(可引起腦膜炎和敗血症)、被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列為生物恐怖製劑的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主要以愛滋病患者為宿主的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等。

然而,和癌細胞一樣,一些微生物也有對付自噬作用的辦法。嗜肺性軍團桿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是導致軍團病的病原體,它很容易侵入人體細胞。如果嗜肺性軍團桿菌被自噬體吞噬,它就會延遲甚至阻止自噬體與溶酶體融合。這樣一來,被感染的自噬體不但不能幫助細胞去除病原體,反倒成為了細菌繁殖的場所,而且它包裹著的細胞質也成為了細菌的養料。細菌表現出的這種巧妙的進化策略,恰好證明自噬作用是人體阻擋病原體入侵的主要屏障,而且已在人體中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因為病原體必須闖過這道屏障,才能存活下來)。

HIV病毒則能利用自噬體,消滅人體免疫細胞。法國病原體及衛生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的馬丁·比雅德-皮埃查克孜克(Martine Biard-Piechaczyk)和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的帕特利斯·科多諾(Patrice Codogno)的研究顯示,健康免疫細胞(主要是CD4+ T細胞)也可能被HIV病毒間接殺死。HIV病毒進入細胞時,它會褪去外殼,而構成外殼的蛋白質會誘使附近細胞進行過度自噬,直至發生凋亡。就這樣,通過激發周圍細胞的自噬作用,HIV病毒快速殺死人體內的健康CD4+ T細胞。最終,免疫細胞大量死亡,愛滋病全面爆發。

聯手免疫系統

科學家還發現,自噬作用不僅能直接清除病原體,還會參與免疫反應(見下圖)。為了幫助細胞消滅病原體,自噬體會把病原體或與病原體相關的物質,送至細胞膜上的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調控先天性免疫應答的蛋白質分子)。正常情況下,Toll樣受體與病原體的結合位點要麼在細胞外,要麼在某些細胞器內,因此在細胞質中,病原體不會接觸到Toll樣受體。但自噬體卻能把病原體及其組成部分,運載到結合位點,讓Toll樣受體與這些有害物質結合在一起,刺激細胞釋放一種叫作幹擾素(interferon)的化學物質,抑制病原體增殖。人體內的這種先天性免疫應答反應,能在第一時間抵抗感染,細胞根本不需要再做其他準備。

自噬體也能參與特異性免疫反應,即獲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當病毒侵入細胞質,「哄騙」細胞製造病毒蛋白時,自噬體就會吞噬某些病毒蛋白,將它們送到另一種細胞器(膜上具有一種叫做MHC II型分子的抗原呈遞分子)中,進行部分銷毀。MHC II型分子與病原體碎片結合後,就會被運送到細胞表面,刺激免疫系統作出獲得性免疫應答。與先天性免疫應答相比,雖然獲得性免疫應答所需的時間較長,但針對性和有效性卻高得多。

延緩衰老

自噬作用可能還決定著人類的壽命。很多人都認為,許多疾病(包括癌症和神經性疾病)的發病機率,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這可能是因為,年齡增大後,自噬作用的效率降低了。按照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安·瑪麗亞·庫爾沃(Ann Maria Cuervo)的說法,包括自噬作用在內的細胞系統,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喪失功能,尤其是負責清除異常蛋白及細胞器的系統。它們的工作效率降低,會導致有害物質大量累積,最終引發疾病。

庫爾沃認為,如果自噬作用效率降低,確實是造成年老體弱的首要因素,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限制熱量攝取,能延長多種實驗動物的平均壽命了。動物攝取的食物越少(在保證基本營養供給的前提下),壽命就越長,人類可能也是如此。限制養料的供給(起始飢餓),細胞加速自噬,因此,當個體衰老時,限制熱量的攝取,也許能提高自噬作用的效率。最新研究顯示,如果能阻止自噬作用的效率降低,實驗動物體內就不會有受損蛋白或細胞器的累積。

我們曾以為,自噬作用只是細胞在養分不足時產生的應急反應,但現在已經意識到,它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對於自噬作用,很多科學家開始從多個角度進行研究,對認識也在不斷深入。了解如何控制自噬作用,對於治療疾病甚至延緩衰老進程,都具有重大意義。不過,能否利用好自噬作用,還取決於科學家對它的了解程度。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607/6074520.html report 12714 科學家常常會在研究中突然發現,一些原本以為不重要的分子或細胞活動,其實對人體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分子或細胞活動不僅普遍存在於人體中,而且正因為普遍存在的特性,才在各種正常及病理狀態下發揮作用。圖為自噬作用(autophagy)自噬作用(autophagy)是一個非...

相關焦點

  • 那個得諾貝爾獎的「自噬作用」有啥用?它能救命
    但對於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來說,這是個很關鍵的疑問,一點兒也不KY。,但是一旦條件允許,它就會迅速反彈,導致再次惡化。  如果我們能夠抑制癌症細胞的自噬,那麼癌細胞就會因為缺營養而死掉。Nature的一篇review就講了這個問題: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19/n8/full/nm.3232.html  阿爾茲海默症的話則剛好相反,它需要抑制自噬機制。研究發現阿爾茲海默患者腦細胞的自噬過於活躍,因為想要吃掉老年的β-澱粉樣蛋白。
  • 獲得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是什麼?如此重要
    2016年度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獲獎者為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獎勵他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據報導,當大隅良典接到得獎通知時感到很驚訝,他說:「我很驚訝,我正在我的實驗室。」朝日新聞報導,由於網絡直播聲音不太好,大隅良典沒能聽到頒獎的瞬間。細胞自噬是什麼?
  • 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不過,同時提名的還有美國密西根大學生命科學教授 Daniel Klionsky和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Noboru Mizushima,他們三人的研究推動了對自噬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以及自噬的生理功能的認識。不過,今年的諾貝爾獎卻被大隅良典獨攬。 「細胞自噬」從字面上看並不難理解,就是細胞「自我吞噬」。
  • 細胞自噬的機制
    vid=406020細胞自噬的機制 細胞自噬在腫瘤的生成和癌症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般情況下,自噬功能的不全或缺失會導致腫瘤等疾病的發生,而對於因自噬功能超過基準造成的病變則佔極小部分。那麼,我們應如何看待「細胞自噬」這種現象呢?主講人:劉偉: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 南大專家:細胞自噬是把"雙刃劍" 要合理駕馭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大隅良典通過利用常見的酵母進行一系列實驗後,發現了對細胞自噬機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因。基於這一研究成果,他隨後又闡明了自噬機制的原理,並證明人類細胞也擁有相同的自噬機制。   評選委員會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細胞如何實現自身的循環利用。
  •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原標題: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昨日,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今年獎項授予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 讓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作用是什麼?
    長期以來,我們對這個方面知之甚少,使得對自噬作用的研究一直充滿難點。直到20世紀90年代,大隅良典利用釀酒酵母確認了編碼自噬作用的關鍵基因。然後他進一步闡明了釀酒酵母中自噬作用的機制,並進一步指明,我們的細胞裡也有類似的複雜機制。大隅良典的發現讓我們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細胞是如何回收自身的組分的。
  • 什麼是細胞自噬呢?
    細胞自噬雖是一個很生疏的名字,但它或許會給腫瘤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細胞內的分解代謝機制。因為體內已變性或受損的細胞不但對身體沒貢獻,而且還可能產生毒素,損害我們體內正常的細胞。所以細胞自噬不但可以抵制病原物的入侵,而且還可以維護細胞免受細胞內毒物的損害。反之,一旦細胞自噬的調控機制失調,過多或過少的細胞自噬都可能會造成細胞損害,甚至致使細胞死亡。
  • 細胞自噬到底是什麼?
    細胞自噬,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並回收利用的基本過程。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
  • 細胞自噬,可能是一種減肥新方法
    細胞的自我吞噬作用是一種自然的再生過程,能夠減少罹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並延長人們的壽命。 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其在細胞自噬的工作機制上的突破性的實驗,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研究成果促進了人們對帕金斯和痴呆症的了解。
  • 生科院舉行「諾獎解讀-細胞自噬」科普活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登文)近日,由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天津市細胞生物學學會、南開大學科協主辦的解讀諾貝爾獎「細胞自噬」科普活動在生命科學學院舉行。來自清華大學的俞立教授帶來了主題為「細胞自噬」的報告。
  • 諾獎級別的抗衰老新領域:細胞自噬和亞精胺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其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為啥細胞自噬可以得...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其「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required for autolysosomeformation」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SARS-CoV-2病毒編碼的輔助蛋白ORF3a通過阻斷HOPS複合物介導的SNARE複合體組裝,從而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 科學網—首次發現m6A修飾調控細胞自噬重要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劉豔玲)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雋和任間課題組研究發現,m6A去甲基化酶FTO能夠去除自噬相關基因修飾
  • Cell:揭示一種引導細胞垃圾進行自噬的新機制
    2019年4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通常很擅長識別不會正常發揮功能的組分。它們不斷地進行自我清理---從它們自己的東西中挑出不再有用的東西,比如受損的或多餘的細胞器,不能摺疊的蛋白。但是,當細胞無法識別垃圾時會發生什麼?
  • Plant Cell | 硫化氫調控植物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責編 | 逸雲細胞自噬是一種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物質降解機制,參與自噬過程的蛋白被稱為自噬相關蛋白已有研究表明H2S通過獨立於活性氧的方式負調節擬南芥細胞自噬,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Abscisic Acid-Triggered Persulfidation of the Cysteine Protease ATG4 Mediates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by Sulfide 研究論文,揭示了H2S通過過硫化修飾抑制ATG4a蛋白酶活性,從而負調控細胞自噬的機制
  • Cell: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
    由管坤良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在惡劣條件下確保其生存的一種基本應激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AMPK的酶,不僅參與了細胞的傳感和能量調控,而且在細胞自噬酶作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7日的Cell雜誌在線版上。
  • 解讀:「自噬機制」帶來了對抗衰老的新希望
    此外,自噬還是清除入侵微生物和有毒蛋白聚集體的關鍵細胞過程,因此在對抗感染、衰老和許多人類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雖然自噬在上世紀60年代已獲得確認,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對其機制和生理意義仍然知之甚少。大隅良典的工作顯著改變了人們對這一重要細胞過程的理解。1993年,大隅良典發表了他在酵母15個基因中的開創性發現。
  • 斷食多久,才能激發細胞自噬?才能有效果
    但它的的確確在發生,這就要說到神秘的『細胞自噬』了,它是一個機體自我更新的過程,不只可以讓你煥然一新,還能讓你比同齡人更年輕,甚至長壽……(公眾號回復自噬,了解自噬被發現的過程) 很多人斷食,並不是為了減肥,而是為了更健康,長壽,主要的原理就是細胞自噬
  • 【中國科學報】泛素化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機制獲揭示
    美國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具有腫瘤抑制活性的泛素連接酶HACE1通過介導細胞自噬受體蛋白(OPTN)的泛素化修飾,促進細胞自噬受體複合物形成,「激活」細胞自噬,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