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rain》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研究:帕金森氏症其實是兩種疾病,根據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的不同起源,可以分為腦優先型(自上而下)和身體優先型(自下而上)。
帕金森氏症的特徵是存在異常的神經內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它可能以一種類似朊病毒的方式在細胞間傳播。然而,仍不確定初始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起源於何處。最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狀之間有非常大的差異,這引發了科學家的猜測:帕金森氏症是否包括不同的亞型?
近日,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核醫學和PET系的科學家在《Brain》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研究:帕金森氏症其實是兩種疾病,根據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的不同起源,可以分為腦優先型(自上而下)和身體優先型(自下而上)。
https://doi.org/10.1093/brain/awaa238
腦優先型的α-突觸核蛋白病理最初出現在大腦中,然後擴散到周圍的自主神經系統;身體優先型病理起源於腸或周圍的自主神經系統,然後擴散到大腦。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先進的PET和MRI成像技術來檢查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該研究還包括尚未被診斷出但有高風險患該疾病的人群。結果發現,一些患者的損傷首先發生在大腦的多巴胺系統,隨後腸道和心臟才發生損傷;而在另一些患者中,掃描顯示大腦和多巴胺系統受損之前,腸道和心臟神經系統的損害已經發生。
圖(A)在x軸上描述了FDOPA特異性結合比率(SBR)值,在y軸上描述了後期圖像123I-MIBG H / M比。健康的老年對照數據(HC)顯示在右上角。患有孤立性REM睡眠行為障礙(iRBD)的帕金森氏病前驅患者最初會喪失心臟MIBG信號,而他們的多巴胺系統卻相當完好。由於多巴胺系統逐漸受損,因此iRBD患者會轉變為新的伴有REM睡眠行為障礙(RBD)的帕金森氏病(PDRBD +)。相比之下,沒有RBD的新帕金森氏病(PDRBD–)最初表現為黑紋狀體多巴胺系統受損,後來僅表現為心臟交感神經系統受損。這兩個iRBD異常值可能代表多個系統萎縮病例。
圖(B)FDOPA特異性結合率值在x軸上顯示,結腸11C-donepezil SUVs在y軸上顯示。儘管數據差異較大,但仍明確表明先走身體,隨後走腦。
腦優先型帕金森氏症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這種變體疾病前期可能相對沒有症狀,直到運動障礙出現後患者才被診斷出患有帕金森氏症。但那時,患者已經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多巴胺系統,這對與疾病的早期治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在此之前,許多人都認為該疾病是相對均勻的,並根據經典運動障礙對其進行了定義。因此,這一發現挑戰了迄今為止對帕金森氏症的理解,為基於個別患者的疾病模式提供針對性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End
參考資料:
[1] Parkinson's disease is not one, but two diseases.
[2] Brain-first versus body-first Parkinson’s disease: a multimodal imaging case-control study.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