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認知障礙症:中國阿爾茨海默病人數居世界首位

2021-01-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記憶

每年9月是「世界阿爾茨海默月」。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佔所有認知症的60%以上。《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68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每20年患病人數將翻一倍,到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將突破1.3億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千萬,居世界首位,並且每年以30萬以上的新發病例快速增長。

當前,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人群日益增多。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人們的記憶。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郭燕軍說,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出現健忘、多疑等症狀,但人們往往誤認為這是上了年紀,老糊塗了,並不把此當回事。事實上,這極有可能是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由於人們對該病的認識不夠,且該病起病隱匿,常常到症狀明顯時才被重視,但往往為時已晚,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極大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

因此,提高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識迫在眉睫。儘早發現和診治,對患者的預後至關重要。如果沒能在病程早期及時發現、診斷,可能延誤治療,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早期發現認知障礙意義重大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不是一蹴而就,從認知正常到痴呆這一連續病程中,還會經歷「臨床前期主觀認知下降」和「輕度認知障礙」兩個早期階段。因此,識別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階段,對該疾病的防治意義重大。

所謂前期主觀認知下降,是指個體主觀上認為自己的認知水平較以前有所下降,但是客觀的神經心理學檢查卻沒有達到輕度認知障礙或痴呆的程度。這種認知下降會持續存在,主要特徵以記憶力下降為主、起病時間不超過5年、起病年齡大於等於60歲、對自身認知下降有擔憂、感覺自己的認知能力比同齡人差、記憶減退得到知情者證實、攜帶阿爾茨海默病高風險基因、有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誌物證據,如腦脊液生物標記物、磁共振、PET成像等。這一階段強調了個體的主觀性,而客觀認知檢查仍在正常範圍內。

輕度認知障礙則是隨著病情的進展,一部分有主觀認知下降的個體會逐漸發展為輕度認知障礙症,這是介於正常衰老和痴呆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患者存在超出其年齡所允許的記憶損害、學習或注意力困難,認知功能檢查出現異常,但日常生活能力仍完好,並未達到痴呆的診斷標準。研究顯示,阿爾茨海默病的輕度認知障礙在65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為10%至20%,向阿爾茨海默病轉化的累積概率為33%,因此是痴呆發生的基礎。

郭燕軍說,對於存在主觀認知下降及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需要及時到記憶門診就診,了解認知下降的情況,判斷有無可以治療的病因,評估進展為痴呆的風險。更為重要的是,留下您的認知功能基礎數據,以便今後判斷認知功能有無改變。

需要強調的是,早期重視、提高警惕、及時幹預,從而把防治痴呆的關口前移,不僅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降低家庭的負擔,而且對於整個社會和醫學的發展都有意義。

郭燕軍提醒,阿爾茨海默病需要自我管理。飲食、運動或其他健康生活方式,不但可以促進整體身體機能健康,對預防痴呆或改善認知障礙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建議老年人要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即定期運動、健康飲食、充足睡眠,還可以進行一些社會參與活動和認知功能訓練,這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且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同時,控制血壓、血糖,避免肥胖,都是自我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幫助認知症患者好好生活

在今年的「阿爾茨海默月」期間,一個題為「好好生活」的影畫展在北京向公眾開放,這是首次在中國舉辦的認知症主題展,其目的是希望讓每一個人都能知道認知障礙症,並期待全社會都來關注這類人群。就算得了認知障礙症,也可以好好生活。

早在2016年,記憶健康360工程就與英國阿爾茨海默學會合作,在中國啟動「認知症好朋友」項目,使之成為全球認知症領域最大的社會行動—— Dementia Friends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海航養老和記憶健康360工程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知友健康服務發展中心,這是一家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的社會組織,通過社會倡導和社區服務,為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幫助,推動中國成為「認知症友好社會」的國家典範。

記憶健康360工程主任、北京知友健康服務發展中心副理事長洪立說,目前中國有超過千萬認知障礙症患者,我們有必要立刻行動起來,共同迎接認知障礙症的挑戰。他建議每個人都要掌握一點認知症知識,以此幫助身邊有認知症的人好好生活。

洪立說,本次影畫展展出了全球著名的認知障礙症紀實攝影師凱西·格林布拉特博士的《愛,失去與歡笑》攝影作品。凱西博士曾在多個國家拍攝了認知障礙症人群的生活照片百餘張,這也是她的作品首次被授權在中國展出。影畫展上還有中國認知症家庭照顧者的繪畫作品。作為認知障礙症長輩的「80後」子女,家庭照顧者吳迪(網名屋子)一邊照顧父母,一邊探索自我價值。她說:「繪畫是我在照顧老爸和完善自己之間找到理想的道路。」其中一組《老爸的奇妙世界》的繪畫作品,是吳迪留給父母和自己的一份珍貴的生命紀錄。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馮曉麗以倡導共同《創建一個認知症友好化的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家何瓊爾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我們能做些什麼》等為主題做了演講,並帶來全球首套預防與逆轉老年痴呆的個性化程序;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燕珉從設計角度闡釋如何為認知障礙症長輩打造一個溫暖的家;更有認知症家庭照顧者現身說法,傳遞「得了認知障礙症的那個親人,比認知障礙症更重要」的觀念。

連結

阿爾茨海默病的常見表現

記憶下降: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記憶力下降是持續且逐漸加重的,並逐漸影響患者工作和家庭。他們可能會出現: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表達和提問,並意識不到他們以前曾問過這個問題;忘記談話、約會或其他事件,並且隨後也不記得了;經常把物品錯放在一些不合邏輯的地方;忘記家庭成員和日常用品的名字。

定向力差: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不能準確判斷時刻、日期、季節,不能正確說出所處的地點和位置。

思維與推理能力降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集中注意力和思考方面存在困難,特別是類似數字的抽象概念。例如喪失處理財務、收支、按時支付帳單等工作的能力。這些情況可能會逐漸加重,最終無法識別和處理數字。

做判斷和決定能力下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會越來越不能應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小事故,如爐灶的食物燃燒、意外駕駛等。

規劃和執行熟悉的任務: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一些需要連續步驟的任務,如烹飪食物、玩一些喜愛的遊戲等,都會逐漸變成一項挑戰和困擾。最終,他們可能會忘記如何穿衣和洗澡等。

人格與行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部的改變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與感受。他們可能會出現抑鬱、淡漠、社會退縮、情緒波動、不信任他人、易激惹並具有攻擊性、睡眠習慣改變、被害妄想等症狀。

其他: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還會出現語言障礙,比如理解困難、表達障礙、命名困難等。另外,還可出現視空間障礙,如看不懂時鐘、不能準確地找到門把手等。(記者 喻京英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0月13日 第 09 版)


責編:朱簫

31413745,.關注認知障礙症:中國阿爾茨海默病人數居世界首位,.2018-10-13 05:14:48,.204232,.朱簫

相關焦點

  • 關注認知障礙症(健康關注)
    原標題:關注認知障礙症(健康關注) 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記憶 每年9月是「世界阿爾茨海默月」。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佔所有認知症的60%以上。《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68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每20年患病人數將翻一倍,到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將突破1.3億人。
  • |阿爾茨海默病|認知症|湯彬|陳梁
    湯彬介紹,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65歲以上的人群中約有6-7%患有認知症,另外,關注到了自己記憶下降等現象,並且有所擔憂的人佔到40%以上,我們稱之為主觀認知障礙。在認知症和主觀認知障礙這兩者之間,還有約25%的人,往往是家人發現其有一些早期認知下降,但自己卻沒有主動訴求,也不願意主動尋求外界幫助,我們稱之為輕度認知障礙。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若老人出現這種現象,離老年痴呆不遠了
    >,目前就是關注這種大腦健康的日子。 數據顯示,我國患有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人數已居世界第一,由於而很多人甚至個別醫生對阿爾茲海默症認識不足,導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就診率與治療率非常低。 而對於老年痴呆症,早發現、早預防可以有效延緩病程,一旦家中出現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對於患者以及照料情人更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
  • 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為「老年痴呆」,位列人類十大死因之一。《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1名痴呆病患者產生,其中約60%~80%是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常常被人誤解為「記憶下降」,然而事實卻遠不止如此。
  • 您了解認知障礙症嗎
    您了解認知障礙症嗎 世界痴呆日,又稱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國際失智症日。世界痴呆日的設立是為了關愛失智症患者,預防老年痴呆。
  • 阿爾茨海默病如何幹預? 上海一養老社區打造認知症照護體系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 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2019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中提到,到2019年,中國已經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到2050年預計將有3000萬名患者。
  • 高鹽飲食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障礙類疾病?
    我們課題組主要做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臨床與研究,所以比較關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最近有報導說高鹽飲食可能會導致認知下降甚至阿爾茨海默病,那麼高鹽飲食真的會導致相關疾病的產生嗎?實驗顯示用高劑量鹽(氯化鈉)餵食老鼠後,老鼠大腦的血流量減少了30%,老鼠在識別物體、迷宮等認知任務上出現問題。也就是說高鹽飲食可能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以及認知功能下降。2我們都知道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過程中有一種叫做Tau蛋白的物質參與,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會造成神經纖維纏結,而導致大腦退行性變或腦萎縮。
  • 【社區減壓】認識認知症與阿爾茨海默氏症 --社區減壓項目心理推送系列
    21世紀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加快,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與之相關的很多問題也日益凸顯,比如,許多疾病的發生與老齡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認知症以及更為人們熟知的阿爾茲海默氏症就是其中之一。認知症,也就是常被大家俗稱為老年痴呆症,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10%的人會在有生之年發病。「老年痴呆症」這個名詞因帶有一定的貶義,大家正在漸漸減少它的使用。
  •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於老年人,俗稱「老年性痴呆」。AD一般包含臨床前期(無症狀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與痴呆期三個階段,臨床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AD是最常見的痴呆類型,約佔總痴呆的60-80%。據統計,目前,全球每3秒就新增一例痴呆患者,其中每4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中國人。最新數據顯示,我國AD患者總人數接近800萬,居世界首位。
  • 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原標題:為什麼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大面積斷貨!
    來源:健康時報作者:王振雅王月明正文共:2525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2019年12月29日,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上市售賣。「進了兩批,都賣斷貨了」、「現在需要排號購買」……不足15天,全國藥店均出現斷貨情況,甚至有的藥店開始限購,「由於購買人數較多,每人只能買四盒」。
  • 國內首個「中美合作阿爾茨海默病MCBT預防與治療中心」 在東方綠地...
    該中心的建成使用,填補了國內運用「MCBT療法」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空白,將為江浙滬地區乃至全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福音。中美多家知名醫療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共同組成該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將共同指導該療法用於國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臨床預防與治療。MCBT療法,即Memory & Cognition Boosting Therapy(多維低頻伽馬波)療法,是通過使用低頻的聲、光伽馬波治療,聯合刺激視聽兩個大腦感知區域,有效改善與阿爾茨海默症的腦和神經有關功能的治療方法。
  • 國產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在美國獲批Ⅲ期臨床試驗,去年已在國內上市!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4月3日批准了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在美國開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的申請。2019年11月2日,「九期一®」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上市,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並於12月29日正式在中國國內上市。
  • 遇到阿爾茨海默症該如何用藥?看看指南怎麼說
    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見的一種痴呆,佔所有類型痴呆的60-70%。它是一種慢性神經退行性病變, 常常悄無聲息地起病,逐漸進展,好發於65歲以上人群。這種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顯著增長。
  • 上海正研發「認知障礙服務地圖」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將主題定為「記憶3秒鐘」,因為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個老人陷入認知障礙的困境。當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主辦的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健康論壇上獲悉,上海正在研發「認知障礙服務地圖」,市民可以通過地圖查詢到床位信息、收費標準,以及醫保等信息。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計劃招募大約40名研究對象,根據美國神經系統交流障礙及中風研究所、阿爾茲海默氏症及相關阿爾茨海默氏症協會的標準,這些研究對象在被招募前至少三個月被診斷為因阿爾茲海默氏症引發的輕度至中度痴呆症。
  • 財新|水平面下的阿爾茨海默病
    隱藏的病患 令人不安的是,這些驚人的數字並不是全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如同水平面下看不到的冰山,更多的患者並未去醫院就診,甚至尚未意識到自己已患此病。 在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受診人數遠遠低於實際病患數量,農村尤為明顯。在針對城鎮的調查中,僅27%失智症患者接受過診斷,農村受診患者比例不超過10%。
  • 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診療規範解讀!
    截至2019年,中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全球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痴呆人口的25%。阿爾茨海默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認知衰退、記憶喪失,最終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癱倒在床,因各種併發症去世。近日,國家衛健委對阿爾茨海默病出手了,發布了最新阿爾茨海默病診療規範(2020年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具體看看。國家衛健委結合近年來精神障礙診療理念的變化,以及疾病譜、診療技術的發展,組織四十餘名國家專家牽頭對精神障礙診療相關內容進行了細緻梳理研究,編寫形成了此版精神障礙診療規範,內容涉及16大類、100餘種臨床常見精神障礙,供臨床參照使用。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有條件批准」引爭議:三問「九期一」
    何為「有條件批准」「九期一」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是發生於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徵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數據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位痴呆症患者產生,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預計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52億,其中60%至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阿爾茨海默病吃藥難治?低頻聲音+LED光照效果更好
    忘記過去、忘記家人、忘記一切......這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每天所經歷的痛苦。比如《都挺好》裡面的蘇大強。 近幾十年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患這種「不治之症」的人數在急劇增長。 目前,全世界約有47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且這一數字仍在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