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理系肥胖與代謝研究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Lipolysis response to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adipose cells」的文章,發現不同的內質網應激誘導劑,均可有效地刺激大鼠脂肪細胞的甘油三酯分解,這為肥胖和糖尿病等內質網應激狀態下血脂紊亂及脂毒性和胰島素抵抗的發生提供了新的細胞生物學依據。相關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期刊JBC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肥胖與代謝研究室徐國恆教授,其2002年底歸國,任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系, 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分子心血管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任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研究員。徐國恆教授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是脂肪分解和脂肪酸運動的分子調控機制,以及肥胖、胰島素抵抗、泡沫細胞形成的細胞生物學機制。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鄧敬娜。
據報導,脂肪組織是機體最大的甘油三酯的儲存庫。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細胞內甘油三酯水解為甘油和游離脂肪酸的過程,即脂肪分解。脂肪分解反應釋放游離脂肪酸,一方面為全身組織提供能量,另一方面調節血中脂肪酸水平和全身能量平衡。脂肪分解過度會導致血中脂肪酸濃度升高,這是肥胖和糖尿病發生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內質網也是細胞合成甘油三酯和形成油滴的場所。新形成的小油滴帶著一層內質網膜及蛋白質,以出芽的方式轉運到細胞漿中。之後,有證據表明內質網與油滴的結構仍然有比較密切的聯繫,例如內質網通常圍繞在油滴單層磷脂膜的外圍,並且可能有膜性結構的相互交換。因此,考慮到甘油三酯和油滴生成於內質網,而且轉運到細胞漿後依然與內質網關係密切,徐國恆教授的實驗室研究了油滴的脂肪分解與內質網應激之間的聯繫。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不同的內質網應激誘導劑均可有效地刺激大鼠脂肪細胞的甘油三酯分解。這一反應的分子機制是,內質網應激活化了參與脂肪分解調節的兩種蛋白激酶信號,增加脂滴包被蛋白和脂肪酶的磷酸化及其活性,由此增加脂肪分解。
近年來有報導稱肥胖和糖尿病時胰島細胞、肝細胞和脂肪細胞均發生很強的內質網應激。徐國恆教授認為,內質網應激時脂肪分解增加,可能是機體產生的一種適應性調節能量平衡的反應機制;但如果內質網應激持續存在,將使脂肪分解和游離脂肪酸釋放入血持續增加,最終會導致血脂紊亂、脂毒性和胰島素抵抗的發生。更嚴重的是,持續升高的游離脂肪酸會進一步加重內質網應激,後者可繼續刺激脂肪分解和脂肪酸釋放,陷入惡性循環反饋。因此,這一研究有助於加深對肥胖和糖尿病等內質網應激狀態下發生的複雜病理現象的理解。
徐國恆教授自回國後取得了不少中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其研究組曾對阿司匹林等水楊酸類非甾體抗炎藥物的新作用及其機制進行了研究,闡明了水楊酸類藥物直接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脂肪分解即甘油三酯水解效應,這表明,脂肪組織是水楊酸類藥物作用的有效新靶點,有助於加深對其複雜的藥理作用和機制的理解。(來源:生物通 萬紋)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