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質網應激誘導劑可刺激脂肪細胞甘油三酯分解

2021-01-14 科學網

 

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理系肥胖與代謝研究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Lipolysis response to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adipose cells」的文章,發現不同的內質網應激誘導劑,均可有效地刺激大鼠脂肪細胞的甘油三酯分解,這為肥胖和糖尿病等內質網應激狀態下血脂紊亂及脂毒性和胰島素抵抗的發生提供了新的細胞生物學依據。相關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期刊JBC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肥胖與代謝研究室徐國恆教授,其2002年底歸國,任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系, 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分子心血管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任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研究員。徐國恆教授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是脂肪分解和脂肪酸運動的分子調控機制,以及肥胖、胰島素抵抗、泡沫細胞形成的細胞生物學機制。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鄧敬娜。

 

據報導,脂肪組織是機體最大的甘油三酯的儲存庫。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細胞內甘油三酯水解為甘油和游離脂肪酸的過程,即脂肪分解。脂肪分解反應釋放游離脂肪酸,一方面為全身組織提供能量,另一方面調節血中脂肪酸水平和全身能量平衡。脂肪分解過度會導致血中脂肪酸濃度升高,這是肥胖和糖尿病發生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內質網也是細胞合成甘油三酯和形成油滴的場所。新形成的小油滴帶著一層內質網膜及蛋白質,以出芽的方式轉運到細胞漿中。之後,有證據表明內質網與油滴的結構仍然有比較密切的聯繫,例如內質網通常圍繞在油滴單層磷脂膜的外圍,並且可能有膜性結構的相互交換。因此,考慮到甘油三酯和油滴生成於內質網,而且轉運到細胞漿後依然與內質網關係密切,徐國恆教授的實驗室研究了油滴的脂肪分解與內質網應激之間的聯繫。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不同的內質網應激誘導劑均可有效地刺激大鼠脂肪細胞的甘油三酯分解。這一反應的分子機制是,內質網應激活化了參與脂肪分解調節的兩種蛋白激酶信號,增加脂滴包被蛋白和脂肪酶的磷酸化及其活性,由此增加脂肪分解。

 

近年來有報導稱肥胖和糖尿病時胰島細胞、肝細胞和脂肪細胞均發生很強的內質網應激。徐國恆教授認為,內質網應激時脂肪分解增加,可能是機體產生的一種適應性調節能量平衡的反應機制;但如果內質網應激持續存在,將使脂肪分解和游離脂肪酸釋放入血持續增加,最終會導致血脂紊亂、脂毒性和胰島素抵抗的發生。更嚴重的是,持續升高的游離脂肪酸會進一步加重內質網應激,後者可繼續刺激脂肪分解和脂肪酸釋放,陷入惡性循環反饋。因此,這一研究有助於加深對肥胖和糖尿病等內質網應激狀態下發生的複雜病理現象的理解。

 

徐國恆教授自回國後取得了不少中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其研究組曾對阿司匹林等水楊酸類非甾體抗炎藥物的新作用及其機制進行了研究,闡明了水楊酸類藥物直接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脂肪分解即甘油三酯水解效應,這表明,脂肪組織是水楊酸類藥物作用的有效新靶點,有助於加深對其複雜的藥理作用和機制的理解。(來源:生物通 萬紋)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謝與脂肪組織重塑
    少量脂肪酸可用FABP穩定,大量的就需要生成甘油三酯,儲存在脂滴中。脂肪酸不能直接與甘油反應,而是用脂醯輔酶A與3-磷酸甘油反應,先逐步將1位和2位羥基酯化,再將3位的磷酸水解,最後酯化成甘油三酯。脂肪細胞缺乏甘油激酶(GK),只能用糖酵解產生的磷酸二羥丙酮(DHAP)經α-磷酸甘油脫氫酶(GPD)還原,生成磷酸甘油。
  • Cell:內質網應激關鍵蛋白調節抗腫瘤免疫
    2015年6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內質網應激應答因子XBP1能夠通過調節脂質代謝影響DC細胞功能,抑制T細胞抗腫瘤免疫,促進腫瘤進展
  • 遺傳發育所在神經元內質網脅迫應激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內質網脅迫應激發生在多種生理及病理條件下,尤其是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綜合症、佩梅氏病等的發生都與內質網脅迫應激息息相關。目前,內質網脅迫應激研究一般以藥物或物理(熱激)刺激引起急性內質網應激反應為模式開展。
  • 綜述: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ER|內質網|腫瘤|-健康界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了腫瘤環境中ER應激的生理誘導因素,癌細胞中致癌信號和內質網應激反應通路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腫瘤中持續內質網應激反應的深刻的免疫調節作用。細胞內活性氧(ROS)的積累是對外界條件的反應,或由各種信號事件引起的,可極大地擾亂細胞內的蛋白質穩定。例如,通過幹擾穀胱甘肽的產生和改變內質網腔內的氧化還原環境,限制穀氨醯胺的水平會加重內質網的壓力。大量的ROS作為電子傳遞鏈(ETC)的副產物,也可在線粒體內膜產生,特別是在脂肪酸氧化(FAO)過程中。
  • 綜述: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了腫瘤環境中ER應激的生理誘導因素,癌細胞中致癌信號和內質網應激反應通路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腫瘤中持續內質網應激反應的深刻的免疫調節作用。細胞內活性氧(ROS)的積累是對外界條件的反應,或由各種信號事件引起的,可極大地擾亂細胞內的蛋白質穩定。例如,通過幹擾穀胱甘肽的產生和改變內質網腔內的氧化還原環境,限制穀氨醯胺的水平會加重內質網的壓力。大量的ROS作為電子傳遞鏈(ETC)的副產物,也可在線粒體內膜產生,特別是在脂肪酸氧化(FAO)過程中。
  • 營養所研究發現內質網應激介導血糖紊亂的新機制
    內質網應激IRE1通路參與肝臟血糖調節的信號機制9月12日,PNAS(《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PKA phosphorylation couples
  •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
    這些變化引發了持續的內質網應激狀態,已經證明這種應激狀態控制著癌細胞的多種促腫瘤屬性,同時動態地重新編程固有免疫細胞和適應性免疫細胞的功能。ER應激傳感器及其下遊信號通路的異常激活已成為腫瘤生長和轉移以及對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TME中ER應激的常見驅動因素內質網蛋白質摺疊和修飾是一個高度調控的過程。
  • 上調miR-133a-3p可調節信號通路介導的內質網應激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上調 miR-133a-3p可調節IGF1R/PI3K/Akt信號通路介導的內質網應激,提高蟾蜍硫堇誘導的GC細胞死亡。Bufothionine已被用於GC的治療,但其內在機制卻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揭示其潛在的作用機制。
  • 內質網應激在大鼠煤工塵肺引發認知功能改變中的作用
    有相關研究發現,內質網功能紊亂,如葡萄糖缺乏、Ca2+穩態改變、自由基損傷等導致蛋白質在內質網中錯誤摺疊和積聚從而引發的內質網應激反應可以導致特異性的細胞凋亡,被認為是繼死亡受體和線粒體途徑之後的第三條細胞凋亡途徑。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腳手架(Scaffold)蛋白RACK1以分子開關的方式,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ER stress)信號通路的動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 Science | 發現全新的決定內質網應激下細胞命運的調控因子
    組織穩態需要多種細胞的協調活動來啟動並最終解決炎症,而內質網應激(ER stress)是炎症的標誌之一,其參與了廣泛的疾病進程。具體來講,當未摺疊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在內質網中大量積累,遠超過分子伴侶輔助摺疊的能力,超出降解系統清除錯誤蛋白的限度時,往往造成內質網的損傷,此時通過內質網應激,細胞可激活下遊包括未摺疊蛋白反應(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在內的信號通路,使得蛋白質摺疊功能恢復或者細胞死亡。
  • Science|發現全新的決定內質網應激下細胞命運的調控因子
    具體來講,當未摺疊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在內質網中大量積累,遠超過分子伴侶輔助摺疊的能力,超出降解系統清除錯誤蛋白的限度時,往往造成內質網的損傷,此時通過內質網應激,細胞可激活下遊包括未摺疊蛋白反應(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在內的信號通路,使得蛋白質摺疊功能恢復或者細胞死亡。
  • 背靠背,清華大學俞立/楊雪瑞首次發現新型的內質網應激反應
    因此,激活了一系列信號通路,稱為未摺疊蛋白反應(UPR),可通過擴展內質網,增加內質網摺疊來緩解內質網應激。 在UPR的這些效應器機制中,最少了解的是ER重塑。該研究發現強大的內質網應激誘導內質網螺旋的形成,其中包含內質網駐留蛋白,如Sec61複合體和PKR樣內質網激酶(PERK)。ER螺旋的形成取決於PERK激酶的活性,並由COPII機制介導,它可促進ER膜出芽形成管狀小泡ER螺旋前體。然後,ER螺旋前體經過Sec22b介導的融合形成ER螺旋。
  • ADI-PEG 20通過擴大早期內質網應激
    聖地牙哥2016年11月9日電 /美通社/ -- Polaris Group今天宣布,據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員在美國放射腫瘤學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簡稱ASTRO)年度大會上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聚乙二醇修飾的精氨酸脫亞胺酶 ADI-PEG 20可選擇性的提高放射對因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
  • 機體應激或能干擾脂肪細胞的分化過程
    2014年7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USM)研究人員使用實驗模型,首次表明當人體處於應激環境下或炎症反應過程中所釋放的代謝產物腺苷,能停止脂肪細胞分化過程(即脂肪幹細胞分化成脂肪細胞)。
  • 全身麻醉藥引發的內質網應激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對阿爾茨海默病影響...
    本文綜述相關文獻並探究全身醉藥引發的內質網應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對AD的影響。 1.AD與麻醉 A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病變,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伴有行為、語言、視覺空間記憶損傷為主要臨床症狀,最終導致個體過早死亡。
  • 研究發現關鍵內質網伴侶蛋白協同自噬途徑負反饋調節細胞應激反應...
    內質網作為蛋白質加工的重要場所,其穩態對於維持蛋白質代謝平衡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內質網內未摺疊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的過度滯留會引起內質網應激。持續高水平的內質網應激與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和進展密切相關,如肥胖、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脂質代謝異常等。因此,維持蛋白質穩態、降低內質網應激水平可作為代謝性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
  • 「AbMole科研」上調miR-133a-3p可調節信號通路介導的內質網應激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上調 miR-133a-3p可調節IGF1R/PI3K/Akt信號通路介導的內質網應激,提高蟾蜍硫堇誘導的胃癌細胞死亡。Bufothionine已被用於胃癌(GC)的治療,但其內在機制卻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揭示其潛在的作用機制。
  • 王志珍院士課題組揭示磷酸化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的新機制
    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 ER)是真核細胞分泌蛋白和膜蛋白的摺疊工廠。細胞內外環境的變化會引起ER穩態(包括蛋白質穩態、氧化還原穩態和鈣穩態等)失衡。當ER的蛋白質摺疊負擔超過摺疊能力時就會造成ER應激,此時ER膜上的三個跨膜「傳感器」蛋白(IRE1、PERK和ATF6)可啟動一系列從ER到核的信號轉導途徑,從而增強ER蛋白質摺疊能力、停滯大多數蛋白質翻譯過程或加速蛋白質的降解等,這些細胞事件被統稱為未摺疊蛋白質響應(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UPR是從轉錄和翻譯水平來調節ER摺疊能力,具有天然的延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