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丨解密內皮細胞向造血幹細胞轉變的「sugar code」

2020-12-05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胡小話

責編 | 酶美

在脊椎動物的發育過程中,最早一批的造血幹祖細胞(HSPCs)是由血管內皮細胞(ECs)轉分化而來,這一過程也被稱為EHT(endothelial to hematopoietic transition)。目前只知道EHT是在一類具有造血潛能的內皮細胞(hem ECs)內發生,但其中的分子機制卻並未研究清楚。而這其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在於:在EHT的發生過程中內皮細胞與造血幹細胞相關基因的表達究竟是如何被調控的?

2020年12月4日,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研究中心的Stefania NicoliKaren K. Hirschi研究團隊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The N-glycome regulates the endothelial-to-hematopoietic transition」的研究文章,揭示了由miR-223介導的糖基化修飾在EHT轉化中的關鍵調控作用。

該團隊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發現, miR223的敲除會使得斑馬魚體內HSPCs數目大大增加【1】,但是miR-223是否參與到EHT轉化過程在當時並不清楚。因此這篇文章中,作者對miR-223的功能展開了深入探究。通過在斑馬魚中構建一個轉基因的報告系統,他們發現miR-223在處於EHT轉化的內皮細胞中是高表達的,這提示miR-223可能參與到內皮細胞的EHT轉化過程。進一步的實驗結果表明:miR-223會抑制hem ECs的EHT轉化,並減少HSPCs的生成。

為了探究miR-223如何抑制內皮細胞的EHT轉化,作者對WT和miR-223Δ/Δ內皮細胞進行了轉錄組學分析,他們發現一些參與糖基化修飾(N-glycosylation)蛋白的轉錄水平發生了顯著改變,提示這些調控糖基化修飾的代謝酶可能是miR-223的靶基因。於是作者對此展開驗證,他們發現miR-223可以通過結合到alg2 和st3gal2的3』UTR區域來抑制這兩個基因的轉錄,同時在miR-223Δ/Δ胚胎中敲低alg2 和st3gal2的表達能夠有效逆轉HSPCs的異常增多。這些實驗結果提示miR-223可能是通過調控alg2 和st3gal2介導的糖基化修飾來控制內皮細胞的EHT轉化。

糖基化是一類在蛋白加工成熟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翻譯後修飾,並且對蛋白質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調控作用。那麼,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是:糖化修飾是如何來影響EHT轉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分析了WT和miR-223Δ/Δ內皮細胞的糖基化組,他們發現miR-223的敲除會使得細胞內的糖基化類型由高甘露糖(mannose)向唾液酸(sialic acid)修飾轉變。最終,作者在糖基化組中找到一個他們非常感興趣的蛋白—金屬蛋白酶Adam10a,並且該蛋白的甘露糖修飾水平在miR-223敲除之後改變最為明顯。Adam10a參與很多細胞生長因子的切割與成熟,如Notch,Vegfr2以及TNF-α,而這些細胞因子在之前的研究中被報導調控EHT的轉化【2,3】。這說明miR-223是通過降低Adam10a的高甘露糖修飾與功能,從而抑制了內皮細胞的EHT轉化。

綜上,該研究團隊基於前期的研究結果,找到了胚胎發育過程中調控內皮細胞向造血幹細胞轉變的關鍵調控因子—miR-223,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改變細胞內的糖基化組以及關鍵蛋白Adam10a的糖基化修飾狀態來實現的。這一發現揭示了「sugar code」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關鍵作用。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az2121

參考文獻

1. D. M.Kasper et al., Dev. Cell40, 552–565.e5 (2017).

2. G. vanTetering et al., J. Biol. Chem. 284, 31018–31027 (2009).

3. A. Hikitaet al., Biochem. Cell Biol. 87, 581–593 (2009).

相關焦點

  • 造血幹細胞標誌物:造血細胞學的關鍵因素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內皮細胞選擇性粘附分子(ESAM)是造血幹細胞(HSC)和血管內皮細胞(EC)的表面標記,在小鼠造血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成人型紅細胞生成的發展中。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幹細胞報告》上。
  • 中國科學家在造血幹細胞領域獲歷史性突破
    通過這些數據的挖掘,有望為造血幹細胞體外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認識。  這是全球造血幹細胞發育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19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線發表這一重大發現。這是中國血液學工作者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
  • Nat Cell Biol:研究揭示造血幹細胞的形成過程!
    這項發現為在實驗室創造造血幹細胞提供了線索,最終可能有助於改善骨髓移植現狀。「這項研究可能為幹細胞生物學和血液發育學研究提供了新途徑,也為實驗室骨髓幹細胞移植提供了線索。」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血液科助理研究員、論文通訊作者Wilson Clements博士說道。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造血幹細胞可以產生體內任何種類的血細胞。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新研究破解調節造血幹細胞體內和體外產生的糖密碼doi:10.1126/science.aaz212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將上皮細胞轉變為造血幹/祖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HSPC)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關鍵的生物環節。
  • 無血清單層細胞誘導法培養豬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
    :在基質包被的培養板上單層培養幹細胞,並且在不同的時間點將不同的化學分子或細胞因子添加到培養液中對細胞進行處理,促使細胞向中胚層分化後再進一步分化為內皮譜系。背景: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是一種新型的幹細胞來源,具有多向分化潛能。豬作為人類心血管及代謝性疾病研究的良好模型,對其多能性細胞向血管內皮細胞定向分化體系的建立,將為創建心血管疾病模型提供保障。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於造血幹細胞從哪裡來,如何轉變以及如何發育成熟,如何保持穩定的數量這一發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和調控機制缺乏系統性的科學認識。   此前,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造血幹細胞主要產生於胚胎時期的血管內皮細胞,並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前體」中間狀態,最終發育成熟。這一系列過程,完全實現了「蛹化成蝶」的命運蛻變,是一個質的飛躍。
  • 造血幹細胞表面標誌物
    在受到適當刺激時還分化為其他非造血組織(如脂肪細胞、心肌細胞、內皮細胞和胰腺細胞)[1]。造血幹細胞具有調節體內平衡、免疫功能、抗微生物、抗炎症等生物學功能。它在血液病、遺傳性血液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1. 造血幹細胞類型2. 造血幹細胞的來源3. 造血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4. HSC和免疫系統5.
  • 「糖衣」告訴細胞何時造血
    造血幹細胞(如圖所示)來自於排列在血管中的細胞。胚胎發育時,血液幹細胞是從血管內皮細胞變化而來的,這些血管內皮細胞排列在發育動脈的血管壁上。從內皮細胞向血液幹細胞的轉化受到高度調控,並且只在一小部分內皮細胞內發生。科學家對調節這一轉變的機制知之甚少。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7期)
    新研究破解調節造血幹細胞體內和體外產生的糖密碼doi:10.1126/science.aaz212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將上皮細胞轉變為造血幹/祖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HSPC)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關鍵的生物環節。
  • 表皮生長因子或可促進造血幹細胞再生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者表示,表皮生長因子可以在個體暴露於輻射後加速造血幹細胞的恢復  研究者John Chute表示,目前表皮生長因子刺激造血的作用機制還不清楚,血液組分的形成來源於造血幹細胞。研究者的研究闡述了表皮生長因子可以促進損傷後的造血幹細胞的生長以及再生。
  • 發現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新機制
    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曉課題組和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劉兵課題組合作,發現哺乳動物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的負向調控機制——內皮細胞Smad4信號通過維持內皮下間質的BMP4表達以及抑制動脈內皮ERK的活化,從而阻止過度的內皮—造血轉化。相關研究在《血液》雜誌在線發表。
  • 我國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10000例!這個數字 與生命有關
    15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京發布,我國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1萬例。從1996年首例捐獻以來,我國281萬志願者加入造血幹細胞捐獻隊伍。2012年,我國加入世界骨髓庫,為28個國家的360名患者捐獻了造血幹細胞。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 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於造血幹細胞從哪裡來,如何轉變以及如何發育成熟,如何保持穩定的數量這一發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和調控機制缺乏系統性的科學認識。 此前,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造血幹細胞主要產生於胚胎時期的血管內皮細胞,並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前體」中間狀態,最終發育成熟。這一系列過程,完全實現了「蛹化成蝶」的命運蛻變,是一個質的飛躍。
  • 向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致敬 ——開封市紅十字會舉行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1月13日下午,開封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座談會在開封市紅十字會舉行。開封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馬繼宏,開封市抗癌俱樂部副會長袁玉玲、李佩珍,開封市紅豹救援隊隊長尚棟偉以及開封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等人參加座談會。
  • 研究發現造血前體細胞重要分子標記
    近日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Nancy Speck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發育胚胎中發現了造血前體細胞的一個重要分子標記,這一研究發現對推動研究人員實現操作前體細胞生成造血幹細胞具有重要的意義
  • Cell Research:精準解析造血幹細胞的內皮起源及特化路徑
    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位於成體造血系統的最上遊,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可產生所有類型的血液細胞。目前研究認為,HSC起源於胚胎發育中期的生血內皮細胞,主要定位在主動脈-性腺-中腎(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區的背主動脈腹側【1】。
  • 港城90後姑娘許雲捐獻造血幹細胞!
    ,港城姑娘許雲正在捐獻幹細胞。許雲是連雲港市定點採集醫院的首位幹細胞捐獻志願者。    許雲是家住海州區的一位「90」後姑娘,在花果山景區園林管理處上班,是一名普通的景區講解員。多年來,她一直積極參與公益活動,自2015年第一次無償獻血至今,已經成功捐獻全血2400毫升,2016年主動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成為中華骨髓庫一名志願捐獻者。
  • Nature:科學家首次揭示RNA表觀修飾在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其中,所有的血細胞都來源於造血幹細胞。這群幹細胞不僅可以維持血液系統的長期穩定,也是骨髓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核心組分。目前,造血幹細胞來源仍是制約臨床惡性血液疾病治療的瓶頸。因此,造血幹細胞的體內發育和體外誘導擴增已成為當今科學界的熱點課題之一。
  • 捐造血幹細胞像獻血一樣簡單
    相比北京、山東、廣東等地而言,雲南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處於國內中等發展水平,至今已成功捐獻232例,造血幹細胞的成功捐獻需要太多緣分和幸運。」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雲南省分庫黃杰說。  現在捐造血幹細胞不再抽骨髓  「捐獻造血幹細胞到底是抽骨髓還是抽血液?」
  • 關於造血幹細胞增殖和調控機制的研究——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在機體的一生中來自骨髓的數量極少的造血幹細胞(HSC)持續的產生血液細胞以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HSC可重建受者的造血系統,這充分體現了HSC 作為幹細胞應具備的兩種特性,即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