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幕後「元兇」鎖定 |
小核酸基礎醫學研究獲進展 |
中南大學麻醉醫學研究所教授徐軍美領導的課題組,近日在由歐洲心血管學會主辦的《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上撰文指出,一種被命名為miRNA-23a的小核酸可通過調控靶基因的表達,進而控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並成功揭示了其致病機制。研究人員稱,這是國際上首次用小核酸專門針對血管內皮細胞凋亡的系統性研究,有望對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產生積極作用。
人體血管內壁猶如一道天然屏障,起著重要的免疫防禦作用。一旦內壁上的內皮細胞死亡,這道屏障就有被破壞的危險,直接威脅機體平衡,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敗血症休克等頑症。如何防治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已成為近十幾年來研究的熱點。
「這項研究全部得益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研究人員說。據介紹,細胞凋亡不同於細胞壞死,是受基因調節的一種主動的、程序性的生理過程。科學家已經獲知,腫瘤壞死因子TNF-α是迄今發現的抗腫瘤活性最強的細胞因子,在誘導血管內皮細胞凋亡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針對這種誘導介質,目前已有一系列抑制凋亡的TNF-α單克隆抗體或溶解性受體問世。但由於誘導介質複雜,這種單一防治的辦法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研究者們一直寄希望於能找到一個對內皮細胞凋亡進行總體控制的全新方案。小核酸miRNA的發現為深入研究開闢了道路。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麻醉科的研究人員利用了小核酸新技術,並運用於TNF-α介導的細胞凋亡研究。他們從860多種已發現的小核酸中,經過大量比照測試和篩選,將目標鎖定為對內皮細胞凋亡影響最明顯的miRNA-23a。進一步的研究對其在細胞中的表達進行了成功幹預,結果發現:當miRNA-23a的表達水平下調時,靶基因Caspase-7和STK4的表達水平提高了,從而導致更多的內皮細胞發生凋亡。這表明,上調miRNA-23a的表達水平是抑制內皮細胞凋亡的有效途徑。
研究人員表示,miRNA-23a這一新靶點的發現,對治療諸如動脈硬化等血管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較大的潛在臨床價值。不過miRNA-23a在體內很容易降解,下一步研究如能使其穩定下來,其價值將不可估量。(來源:科學時報 成舸 張曼芝 王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