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外泌體環狀RNA-100338對血管內皮細胞成管能力的影響研究

2020-11-28 生物谷

 

 

外泌體直徑在30~120 nm,具有雙層膜結構,以細胞胞吐方式分泌到細胞外,是細胞間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肝癌(HCC)源性外泌體中蛋白質、RNA等物質可被其他細胞內吞,影響腫瘤細胞生長、轉移,外泌體源性非編碼RNA在HCC復發轉移中的作用受到重視。環狀RNA(circRNA)區別於線性RNA,很多circRNA由編碼蛋白的基因產生,是一類新型非編碼RNA,通常不編碼蛋白。研究表明circRNA-100338(hsa_circ_0000130)與HCC肺轉移相關,高轉移潛能MHCC97H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促進低轉移潛能Hep3B細胞的侵襲能力與circRNA-100338高水平相關,但circRNA-100338過表達或表達抑制後的細胞外泌體對HCC的作用效果需要進一步研究。

為了觀察人肝癌(HCC)細胞外泌體環狀RNA(circRNA)-100338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血管形成能力的影響,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黃修燕等人提取、純化和鑑定上海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建立MHCC97H細胞來源外泌體,並共孵育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所HUVEC細胞(37 ℃、5%CO2),外泌體示蹤實驗追蹤外泌體能否被HUVEC細胞內化。採用Lipofectamine? 2000轉染試劑轉染MHCC97H細胞,提取幹擾circRNA-100338後的HCC細胞上清液外泌體(1 g/L);增殖實驗用於檢測HUVEC細胞增殖能力變化(測量波長450 nm);血管形成能力實驗用於評估HUVEC細胞成管(×100)。統計分析採用獨立樣本t檢驗。

結果顯示,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到MHCC97H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多數呈圓形或橢圓形,粒徑分布峰值在120 nm,符合外泌體粒徑特徵,蛋白質印跡法(Western blot)檢測到外泌體標誌蛋白。MHCC97H細胞來源的外泌體被HUVEC細胞內化。肝癌circRNA-100338幹擾組和對照組的外泌體分別共培養HUVEC細胞48、72、96 h後HUVEC細胞增殖[吸光度(A)值]分別為0.358±0.005和0.436±0.0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227, P<0.01)、0.661±0.052和0.888±0.0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9.146, P<0.01)及1.191±0.084和1.542±0.0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296, P<0.01),幹擾組血管內皮細胞增殖能力和對照組比較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幹擾組HUVEC成管能力下降,成管結節細小。

本研究發現肝癌外泌體circRNA-100338增強HUVEC細胞增殖能力,進而促進內皮細胞血管新生。(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20(第五屆)外泌體與疾病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20Exosomes?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壓力性尿失禁患者陰道壁成纖維細胞外泌體對血管新生調節作用的研究
    外泌體是一種直徑約30~100 nm,由雙層脂膜包裹的分泌性囊泡。目前已知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在生理/病理條件下可通過釋放外泌體,將蛋白質、mRNA、miRNA等活性分子轉運到靶細胞中,實現細胞間的信息傳遞。外泌體可促進細胞增殖遷移,促進腎小管損傷修復,減少心肌缺血和(或)再灌注損傷,促進卒中後神經功能恢復,提升皮膚細胞存活能力從而促進傷口癒合。迄今,外泌體對SUI病理過程的調節作用尚不清楚。
  • 外泌體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進展
    2.外泌體對缺血組織的保護作用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在受到低氧刺激時能反應性地增加外泌體分泌,這些受低氧刺激分泌的外泌體,可被鄰近細胞攝取,或通過循環傳輸被遠處細胞攝取。研究發現人體多種臟器,如心臟和腦等器官都能通過遠程缺血預處理提高缺血耐受能力。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 非編碼RNA之環狀RNA最新研究進展
    這表明環狀RNA可能通過競爭性結合疾病相關的miRNA在疾病調控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Science:重磅!揭示環狀RNA與大腦功能存在關聯doi:10.1126/science.aam8526環狀RNA能夠影響正常的大腦功能,圖片來自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環狀RNA生物學培訓網絡。
  • 環狀RNA(circRNA)資料庫大匯總,快來看看有沒有你需要的!
    此外,更新後的資料庫包含了人類和小鼠之間環狀 rna 的保守性分析。預測的 ORF 等信息, 可以作為大規模研究人類 circRNA 的寶貴資源。可以根據基因名、細胞類型、pubmedID和蛋白編碼能力瀏覽:
  • 缺氧外泌體對肝癌Huh7細胞增殖、遷移及侵襲的影響
    而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原發性肝癌中佔比接近90%,全世界每年有超過70萬人死於肝細胞癌,僅我國就佔了死亡總數的50%。雖然診療水平不斷提高,但高復發率及轉移率仍嚴重影響患者預後。
  • 外泌體可能是癌症播散的種子
    外泌體因其獨特的生物學特徵,其結構、組成、功能的探索已成為多個學科研究的焦點和熱點,尤其在癌症、心血管、神經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外泌體不僅是細胞向外排放代謝產物的一種載體,而且,不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在不同人體環境下表現出豐富的特徵,與多種疾病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是在腫瘤方面。
  • 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幕後「元兇」鎖定
    小核酸基礎醫學研究獲進展
  • 文獻解讀|環狀RNA的性質和功能
    環狀RNA的功能和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最新研究表明環狀RNA可以作為疾病潛在的分子標記物,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環狀RNA進行了介紹1.環狀RNA可以調控轉錄過程,具體機制存在多種形式,比如circ-EIF3J和circ-PAIP2通過和U1 snRNP蛋白的結合,進一步與RNA II型聚合酶作用,增強父本基因的表達,目前的研究表明,環狀RNA對父本基因的表達具有正調控功能部分環狀RNA可以翻譯蛋白,比如科學家發現並證實了circ-ZNF609在IRES位點的驅動下可以翻譯成蛋白質3.
  • 苗俊英:血管內皮細胞自噬與動脈硬化
    苗俊英,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從事血管內皮細胞凋亡研究工作。在2014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上,苗教授就「血管內皮細胞自噬與動脈硬化」做了精彩分享,該演講視頻已上傳至行雲學院供交流學習。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點(mTOR)在細胞自噬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並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密切關係,因此,調控mTOR的信號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
  • 血管內皮細胞支持生物3D列印建立的體外血管化骨模型的成骨作用
    實時定量PCR定量檢測成骨分化和內皮細胞反應。鹼性磷酸酶和矮小相關轉錄因子2的上調證實了hMSCs的早期成骨作用。即使在條件3下去除OM,他們也觀察到明顯的成骨,明顯伴隨著骨橋蛋白、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和I型膠原的上調。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Hou等學者研究發現腫瘤衍生的外泌體增加了腺樣囊性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能力,而腺樣囊性癌細胞株SACC-83衍生的外泌體被宿主細胞吸收,增強了內皮細胞的滲透性,還證明了細胞連接相關蛋白(claudins和ZO-1)的表達是下調的,這可能與腫瘤衍生的外泌體介導的侵襲、轉移有關。
  • 特定藥物可逆轉血管內皮細胞在衰老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功能改變
    而腦血管內皮細胞是血管最內層的基本結構。它是腦血屏障(BBB)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可同時與多種細胞相互作用而實現不同的生物功能。衰老過程中,這些重要的功能是如何被影響的,卻知之甚少。隨著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通過特徵基因表達譜系,將血管細胞進一步分類。而在新的分類體系下,衰老是如何影響各種內皮細胞亞類的,卻從未被研究過。
  • 外泌體與腫瘤轉移、放化療失敗有關係?證據終於找到了……
    為找到更為敏感且準確的診斷標誌物,近年與乳腺癌早期診斷相關的分子生物學逐漸成為研究重點。研究發現,在腫瘤疾病中,外泌體與腫瘤的發生發展、腫瘤微環境的形成、促進血管生成及調節免疫反應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使其成為乳腺癌早期診斷及預後預測的新型腫瘤標誌物。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近期,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使用由心肌細胞、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混合物自然產生的外泌體可增強心臟的恢復,其再生益處相當於注射人誘導多能幹細胞,而不會增加心律失常等併發症的風險,同時也避免了致瘤風險以及免疫排斥。該研究由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同濟大學以及巴黎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進行,並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通常,DNA被轉化成RNA,然後轉化成具有細胞功能的蛋白質。雖然大多數RNA是線性分子,但當它們的末端循環並附著時,有些會形成圓圈。研究者表示,環狀RNA (circRNA)不編碼蛋白質,而是複雜調控系統的一部分,但其功能仍不清楚。這項在細胞培養和小鼠身上進行的研究,首次證明了一種名為CDR1as的環狀RNA可以阻止黑色素瘤的惡性擴散,而它的缺失則會促進這種擴散。
  • Sci Rep:不同的分離方法影響外泌體的生物活性
    相反,那些通過常規差速超速離心或一步法沉澱試劑盒獲得的外泌體被殘餘基質汙染嚴重。與純淨的外泌體相比,被汙染的外泌體顯示出較低的誘導內皮細胞的NF-κB入核能力,可能是因為這些雜質阻止了外泌體與細胞膜的相互作用和融合能力。這些結果表明,外泌體製備的純度必須仔細評估,因為這會影響外泌體的生物活性。
  • 發現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新機制
    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曉課題組和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劉兵課題組合作,發現哺乳動物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的負向調控機制——內皮細胞Smad4信號通過維持內皮下間質的BMP4表達以及抑制動脈內皮ERK的活化,從而阻止過度的內皮—造血轉化。相關研究在《血液》雜誌在線發表。
  • 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血管疾病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主要討論了有關間充質幹細胞及其衍生的外泌體促血管生成的潛能,以及增強其生物活性來改善心臟組織修復的方法,以增加了人們對血管生成機制的理解,這將有助於發揮間充質幹細胞未來在心血管疾病治療方面的潛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