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耀生物:非病毒CART療法在臨床試驗取得重大進展

2020-11-27 美通社

上海2020年9月25日 /美通社/ -- 2020年9月25日,聚焦於基因治療和細胞藥物研發公司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邦耀生物」)宣布,首次對外公布了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合作開展的「PD1敲除非病毒定點整合CD19-CART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PD1位點實現定點整合的CART治療,也是全球首例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的臨床試驗。同時,最新研究成果已於2020年9月23日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公布,由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和上海邦耀生物共同完成。

PD1定點整合的CD19-CART是邦耀生物利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Quikin CART™平臺技術,在不使用病毒載體的情況下,一步製備獲得的CART產品。該產品將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和CART腫瘤殺傷功能合二為一,起到了PD1免疫治療與CART療法聯合應用的效果。

2例患者在治療3個月後完全緩解

該臨床研究計劃入組患者15例,目前已可評估的4例患者在1個月時均達到了部分緩解(PR)的效果,已經達到3個月評估時間的2例患者獲得完全緩解(CR)。

首例獲得完全緩解的患者於2018年診斷為瀰漫大B淋巴瘤IVBE期,經多次放化療治療後,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入組前影像學顯示左下腹小腸走形區繫膜間隙大小為3.6*3.5cm的病灶,放射性攝取異常增高。2020年5月入組進行PD1敲除非病毒定點整合CD19-CART細胞的回輸治療,治療後28天PET-CT影像學即顯示FDG代謝較前明顯減低,達到PR,治療90天後的PET-CT影像學顯示病灶全部消失,FDG代謝未見增高,達到CR。

在整個CART治療過程中未發生3級以上藥物相關不良事件,包括細胞因子風暴和神經毒性。回輸後,CART在體內擴增良好,持續時間較長,D90流式檢測發現外周血中的CART細胞仍維持在一定比例。目前2例患者已經痊癒出院,仍在接受長期隨訪。

患者治療前後影像學檢查對比

該項臨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PI)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黃河院長說:「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針對難治復發的患者缺乏有效治療手段。今年我們開始探索基於基因編輯技術的非病毒定點整合型CART的臨床研究,我們非常高興的看到患者經過治療後迅速達到完全緩解狀態,我們期待這一新型的CART技術會為難治復發患者帶來更加便捷、安全和確切的長期治療效果。」

邦耀生物CART升級2.0版,更有效,更安

邦耀生物的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技術(Quikin CART™),可以在不使用病毒載體的情況下,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將CAR元件定點插入到基因組的特定位點,一步實現基因敲除和CAR的穩定整合,屬於邦耀生物2.0版CART的管線產品。 

PD-L1/PD1是抑制T細胞功能的重要免疫檢查點,目前針對PD-L1/PD1的抑制劑已經在多種類型的惡性腫瘤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也有不少研究報導了PD1敲除可有效增強CART細胞的功能。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種原發於淋巴組織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佔所有淋巴瘤80%-90%,雖然患者在初次治療後疾病得到緩解,但之後往往出現復發。雖然已有CART產品獲批用於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治療,但是總體療效依然有限,而有研究提示抑制PD1通路可能會帶來更好的臨床效果。

因此,邦耀生物利用Quikin CART™平臺開發了非病毒PD1定點整合CD19-CART細胞,開展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治療。該產品具有CAR均一性穩定表達、PD1基因敲除的兩大優勢,相當於PD1抑制劑和CART細胞的強強聯手。在目前已經開展的多例臨床試驗中,該CART產品體現了出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傳統CART產品的製備主要使用病毒載體,對病毒製備工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大大增加了CART細胞的製造成本和難度,阻礙了CART治療的大規模臨床應用;並且價格十分昂貴,如目前上市的CART產品,諾華的Kymriah定價為47.5萬美元,Kite的Yescarta定價為37.3萬美元;此外,由於病毒採用隨機插入的方式將CAR元件整合到細胞基因組中,可能會改變正常基因的表達,存在癌變的安全隱患。Quikin CART™技術無需採用病毒載體進行細胞製備,極大減少了CART產品的生產成本,同時避免了隨機插入的癌變風險。 

Quikin CART™技術只需一步即可同時實現T細胞內源基因的調控和CAR的持續性表達。相比於其他CART技術,具有工藝簡單、生產環節少、製備時間短、產品均一性高等優點。該技術平臺可以用於多個免疫檢查點敲除增強型CART細胞的製備,可以快速生產通用型CART細胞,可以開發動態調控的安全型CART產品等,為今後CART細胞的多樣化改造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邦耀生物首席科學家,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明耀教授表示:「與傳統的自體CART技術相比,Quikin CART™ 技術可以在不使用病毒的情況下,一步實現CAR元件在基因組的定點整合和T細胞內源基因的調控幹預。這意味著CART細胞的製備工藝、生產環節、製備時間都會大大簡化和縮短,因此極大降低了CART細胞的生產成本,同時減少了病毒隨機插入引起的致瘤風險,也提高了CART產品的均一性。目前結果顯示我們製備的非病毒PD1定點整合CD19-CART細胞具有巨大的治療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了很好的安全性和緩解率。」 

該項目主要負責人、論文第一作者,邦耀生物創新CART研發總監,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張楫欽博士說「近年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讓我們萌生了將其應用於CART治療的想法。通過對現有CART技術存在問題的深入剖析,我們意識到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來製備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細胞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方向。通過大量的方法嘗試和條件摸索,我們建立了成熟的Quikin CART™技術平臺。該技術不需要使用任何病毒,只需一步即可製備出CART細胞,具有現有CART技術不可比擬的諸多優勢。期待今後利用這一技術平臺能開發出更多成功的CART產品,在臨床治療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除了正在開展的非病毒PD1定點整合CD19-CART臨床研究,邦耀生物也正在布局針對實體瘤的其他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產品,以期在CART療法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地中海貧血,邦耀生物基因療法在臨床試驗取得進展
    億歐大健康7月22日訊,聚焦於基因治療和細胞藥物研發公司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邦耀生物」)宣布,在邦耀生物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合作開展的「經γ珠蛋白重激活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臨床研究」的臨床試驗取得初步成效。
  • 美國中止禮來抗體療法臨床試驗:對住院患者效果很小
    因此,該抗體療法在住院患者中的臨床試驗中止。據Biospace網站報導,禮來的中和抗體療法LY-CoV 555是一種IgG1單克隆抗體,可以針對新冠病毒的S尖峰蛋白進行攻擊。該公司於九月中旬宣布臨床試驗二期結果,並開展臨床三期試驗。
  • 血液病專家:CAR-T細胞療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最新的好消息是,該院血液內科正在進行的多項針對各種惡性血液腫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的新療法臨床試驗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這一新療法就是CAR-T免疫細胞治療。被改造後的T細胞能獲得特異性識別和攻擊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相當於T淋巴細胞的「武裝」裝備升級換代,戰鬥力大大提高,戰鬥目標精準地指向腫瘤細胞,比以前的生物治療效果有了進一步提升。今年4月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做CAR-T細胞治療的整體臨床試驗有160多項,和美國持平,整體的有效率也很不錯。
  • CART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臨床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
    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與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聯合江蘇省人民醫院、上海長徵醫院,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靶向B-細胞成熟抗原的雙表位CART治療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的探索性臨床試驗」學術論文。
  • 全球首例逆轉衰老基因療法臨床試驗獲批
    Libella Gene Therapeutics, LLC (Libella)近日宣布該公司的抗衰老基因療法已通過哥倫比亞IRB的臨床試驗審批,公司宣稱此基因療法可以逆轉衰老
  • 年度盤點-國內細胞免疫療法企業大放異彩
    國內細胞免疫治療類型1、CAR-T療自體CAR-T療法目前,細胞治療藥物類型以CAR-T療法佔主導地位,且大多數公司開發的CAR-T細胞一般是對每個癌症病人自身的T細胞進行改造,並在擴增後重新回輸到病人體內,屬於「量身定製」的自體CAR-T療法,這種個性化的治療方式已在血液腫瘤疾病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比如不能保證T細胞的質量
  • 深圳CAR-T細胞療法臨床試驗取得新突破
    20日,CART療法細成功治療復發/難治白血病和淋巴瘤隨訪交流會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CAR-T技術在該院開展的難治復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B細胞淋巴瘤臨床試驗中,已治療的3例患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其中1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達到分子生物學上的完全緩解,也就是白血病腫瘤基因完全轉陰,而2例淋巴瘤患者也達到完全緩解,體內找不到癌灶。
  • 已有疫苗遞交臨床試驗申請,國內新冠病毒藥物疫苗研發進展如何?
    這場發布會披露了國內當前新冠病毒疫苗、藥物研發的最新進展。據介紹,已有疫苗研發較快的機構向國家藥監局滾動遞交臨床試驗申請材料、並且已經開展臨床試驗方案論證、招募志願者等相關工作。這被形容為「重要進展」。有參與疫苗評審的專家向南都透露,一款以腺病毒為載體的新冠病毒疫苗已於昨日(3月16日)進行臨床前評審,「評審結果很好」。
  • 全球大型新冠病毒臨床試驗開啟 世衛為何「欽點」這四種療法?
    據《科學》雜誌22日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於19日宣布正式啟動名為「團結」(SOLIDARITY)的大型全球新冠病毒臨床試驗,以尋求治療方法。
  • 美國國立衛生院啟動適應性2期臨床試驗,探索新冠病毒潛在療法
    根據BioCentury的數據統計,目前有超過400項治療COVID-19的療法處於臨床試驗階段,處於臨床開發階段的新冠候選疫苗也超過40款。研究人員還在不斷探索新的治療和預防方法,下面是COVID-19研發方面的最新進展。
  • 未來5年 帕金森病療法將有重大研究突破
    MJFF執行長Todd Sherer博士說,該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於帕金森病研究的非營利性資助者」,他預計未來五年在開發帕金森病療法方面將取得重大進展「以減緩或阻止疾病進展」。事實上,MJFF在研究帕金森病的療法方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Sherer博士說,帕金森病的病因被認為是遺傳傾向和環境觸發因素的綜合作用,研究揭示了該病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聯繫。
  • 2020一季度細胞療法臨床進展大盤點
    細胞療法在2019年一度成為免疫腫瘤學領域數量最多的在研藥物。2020年已過半,疫情之下,細胞療法產業受衝擊程度如何?全球臨床進展有哪些更新?中國又在該領域佔據什麼樣的地位?
  • 盤點:國內CAR-T產品最新進展
    目前為止,單單就臨床研究數量而言,我國在世界各國名列前茅。全球CAR-T臨床試驗數量已高達718項,截止今年3月,中國已正式開展臨床試驗148項,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共涉及CAR-T細胞治療產品131個。
  • 世衛組織開啟全球大規模臨床試驗 四種療法非雙盲隨機分配
    為尋求阻擊新冠病毒感染更多的人,世衛組織正式啟動了一項空前的全球性臨床試驗。這項被命名為「團結」(SOLIDARITY)的項目正準備在全球數十個國家招募成千上萬名患者。截至3月24日的數據,新冠病毒已經導致全球38萬人感染,死亡人數超過1.5萬。
  • 火石研究院 │ 國內又一CAR-T臨床試驗獲批 全球CAR-T細胞療法臨床...
    6月27日,CNDA批准明聚生物CAR-T產品JWCAR029的IND申請,這是國內首個獲準臨床的CD19靶向CAR-T產品。藉此機會,筆者簡單梳理了當前CAR-T療法的臨床試驗情況。
  • 細胞免疫療法CTL-019獲推薦 抗腫瘤藥物市場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細胞免疫療法CTL-019獲推薦 抗腫瘤藥物市場取得重大突破   抗腫瘤藥物市場取得重大進展。
  • 年終盤點 | 2020年全球十大熱門生物技術|蛋白質|DNA|生物|疫苗|...
    隨著各國加大疫苗研發力度,目前,我國的滅活疫苗已有三種進行了III期臨床試驗,其中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兩種滅活疫苗在國外獲批上市,在國內接受上市申請,科興生物的滅活疫苗也將於15日後發布III期試驗數據,其餘各類疫苗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mRNA疫苗:在諸多候選疫苗中,除了滅活疫苗外,mRNA疫苗研發進展最快,上市數量也最多。
  • 神經系統疾病生物療法研究進展
    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仍迫切需要開發能夠治療疾病或提高目前使用的CNS藥物療效的治療藥物。為此,生物藥被視為極具前景的藥物。阿爾茨海默病(AD)AD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始於記憶喪失逐漸進展為嚴重的認知障礙,AD佔所有痴呆症的70-80%,其神經病理學特徵主要表現為:澱粉樣斑塊(Aβ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NFTs)。
  • CAR-NK療法新進展:首個靶向NKG2D療法已完成首位患者給藥
    (NASDAQ:NKTX;以下簡稱 「Nkarta」)宣布在 NKX101 的 I 期臨床試驗中已完成首位患者給藥。NKX101 用於治療復發 / 難治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或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該臨床試驗旨在評估 NKX101 的安全性,藥代動力學特徵和初步抗腫瘤活性。
  • 解藥|中國首個獲批臨床試驗的CAR-T免疫療法進展如何?
    創新政策導向下,中國企業在針對難治性腫瘤的CAR-T細胞治療的進展頗受關注。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生物藥研發領域的進展可期,但生產短板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掣肘。  目前,中國已經有多家企業的CAR-T療法走上了藥物臨床審批流程,其中南京傳奇生物的LCAR-B38M是國內首個獲得CFDA批准開展註冊臨床試驗的CAR-T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