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療法在2019年一度成為免疫腫瘤學領域數量最多的在研藥物。2020年已過半,疫情之下,細胞療法產業受衝擊程度如何?全球臨床進展有哪些更新?中國又在該領域佔據什麼樣的地位?近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盤點了該領域管道及臨床試驗的最新信息,並將當前(截止到2020年3月)與自2019年3月以來的數據進行了對比。
全球細胞治療管道布局
從總體增長趨勢來看,當前的全球癌細胞治療產品線包括1,483種活性藥物,比去年多472種。在不同的細胞療法類型中,CAR-T細胞類別增幅最大(今年為290種,2019年為164種),而新型T細胞方法(如CRISPR工程改造的T細胞或γδT細胞)和其他細胞療法(例如CAR巨噬細胞)已分別增加至49種和56種。▼
2019年3月和2020年3月管線變化對比(TAA,腫瘤相關抗原;TCR,T細胞受體;TIL,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SA,腫瘤特異性抗原)
從細胞來源來看,大多數正在開發的細胞免疫療法(667種)都屬於自體。然而,與去年報告的相比,同種異體療法的臨床前和臨床I期的增幅最大,分別為73.8%和90.9%。對於大多數正在美國以外國家及地區開發的療法,則沒有披露是自體還是同種異體。▼
同種異體、自體及其他未被公開活細胞療法的比較
全球細胞療法的分布格局及發展階段
從適應症及主要靶點來看,CD19仍然是針對血液瘤的最主要靶點,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來,靶向B細胞成熟抗原(BCMA)和CD22的活細胞藥物的數量幾乎增加了一倍。就實體瘤而言,腫瘤相關抗原T細胞療法(TAA-T)佔比最大。前十大靶點中,變化最大的是PSMA和GPC3,這種增加可能與GPC3在兒童胚胎性實體瘤和成人肝細胞癌中的表達、以及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達得到充分證實有關。▼
血液和實體瘤細胞治療的前十個靶點分布
從臨床進展來看,根據已發表的資料,在I期或II期試驗中,針對實體和血液瘤的主要終點被更頻繁的報導,負面報導鮮有出現。有趣的是,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或NK細胞療法在I期或II期實體瘤中顯示出積極的結果,而其他細胞療法,例如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一種體外誘導的NKT細胞類型)在III或IV期試驗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另一方面,基於異體移植的新型T細胞療法在血液瘤早期比在實體瘤中具有更積極的結果。▼
細胞治療種類臨床試驗分布情況
中國研究緊追美國
近年來,中國細胞療法產業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速發展。此前,中國的細胞療法大部分是由學術機構牽頭開發,但在過去一年中,生物公司開發的細胞療法已經遠超學術界。最新這項數據顯示,中國正在開發的藥物數量已達508個,僅次於美國的600個,且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數量為871例,多於美國的718例,其中I期和II期同比增長近50%,這一增幅與美國持平。無疑,中美在癌細胞治療管道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2018年-2020年腫瘤細胞療法管線的增長情況
隨著臨床前和臨床開發中的細胞療法的數量不斷增加,該領域在努力探索同種異體(即用型)療法作為更廣泛患者群體的商業可行性選擇。儘管這種療法有望實現,但是它們的有效性是否與自體療法相媲美還有待觀察。迄今為止,大多數同種異體藥物都處於臨床前和早期臨床開發中,對於獲得廣泛的臨床驗證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回到中國,各種新的細胞療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未來,從學術界向製藥業發展的轉變也許會推動該療法的研究走向更嚴謹化。過去一年,在臨床前研究方面的喜人成績,使得中國逐漸成為開展腫瘤細胞療法試驗的領導者。受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2020年,這種勢頭或許會受到全球所有治療領域臨床試驗中斷的影響,但我們仍期待,在後疫情時期,中國細胞治療行業發展能夠突破重圍,逆勢生長,繼續輝煌。
參考資料:Cancer cell therapies: the clinical trial land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