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279期|鄭民華教授發現微衛星不穩定狀態影響III期胃癌患者新輔助治療的腫瘤退縮及臨床預後

2021-02-13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Background: We assess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MSI-H) and tumor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 as well as its prognostic relevanc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tage Ⅲ gastric cancer (cStage Ⅲ GC).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NAC + surgery and the control cohorts consisted of 177 and 513 cStage Ⅲ GC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MSI-H (n=57 (8.3%)) and microsatellite stability o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low (MSS/MSI-L) (n=633 (91.7%)). Rad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response to NAC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and tumor regression grade (TRG) systems, respectively. The log-rank test and Cox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rvival associated with MSI status as well as tumor regre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both NAC + surgery and the control cohorts.

Result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MSI-H and poor histological response to NAC (p=0.038). Significant survival priority of responders over poor-responders could only be observed in MSS/MSI-L but not in MSI-H tumors. However, patients with MSI-H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better survival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MSS/MSI-L in both the NAC + surgery (hazard ratio=0.125, 95% CI, 0.017-0.897, p=0.037 ) and the control cohort (hazard ratio=0.479, 95% CI, 0.268-0.856, p=0.013).

Conclusion: MSI-H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er regression and better survival after NAC for cStage Ⅲ GC. TRG evaluation ha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MSS/MSI-L but not in MSI-H.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value of NAC for cStage Ⅲ GC patients with MSI-H phenotype.

【中文摘要】

目的:探究臨床III期胃癌患者接受新輔助治療(NAC)後的腫瘤退縮及臨床預後與高頻微衛星不穩定 (MSI-H)之間的關係。

方法:NAC組和單純手術組分別有177和513名臨床III期胃癌患者。其中MSI-H佔8.3%(57/690)。分別比較MSI-H與MSS/MSI-L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病理特點、腫瘤退縮程度(採用RECIST分級和TRG分級)及生存分析之間的差異。

結果:MSI-H與較差的腫瘤病理學退縮顯著相關(p=0.038)。病理退縮程度僅在MSS/MSI-L組中具有預後價值,而在MSI-H組中沒有。然而,無論在NAC患者中還是在單純手術患者中,MSI-H均表現為顯著的積極預後因素,風險比率(HR)分別為0.125(p=0.037 )和0.479(p=0.013)。

結論:MSI-H與較差的腫瘤退縮與較好的生存預後顯著相關。TRG分級對MSS/MSI-L患者存在預後價值。MSI-H患者行NAC治療是否存在生存獲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結直腸癌與微衛星不穩定的10個臨床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無論家族史和發病年齡,對CRC患者進行林奇綜合症(LS)的篩查有助於發現更多的LS患者,而MSI/MMR檢測是篩查的重要手段;對於Ⅱ期CRC預後、高危Ⅱ期輔助治療的選擇,以及Ⅳ期CRC免疫治療均有明確的指導作用。
  • 結直腸癌與微衛星不穩定的十個臨床問題
    目前在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診療中已常規開展微衛星穩定性檢測,但其對CRC的臨床指導意義部分尚存在爭議。以下我們將提出並回答十個結直腸癌與微衛星不穩定的臨床問題,以期能引發一些思考並提供臨床參考建議。
  • 微衛星不穩定性或可預測胃癌治療效果
    最近一篇關於腫瘤微衛星不穩定性( MSI )與 PD-L1 狀態對胃癌影響的研究發表在 Annals of Surgery 上,為 II/III 期胃癌的治療提供了更好的指導及臨床意義。 MSI 狀態和 PD-L1 表達的臨床結果因腫瘤類型而異。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十四期|朱正綱教授胃腺癌新輔助治療新進展
    【中文摘要】背景:化療聯合靶向治療用於局部進展期胃腺癌新輔助治療目前證據尚不足,因此我們開展了一項單臂II期臨床研究,探索了靶向藥物VEGFR 抑制劑阿帕替尼聯合新輔助化療SOX方案(SOXA)治療局部晚期胃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從微衛星不穩定- 深度了解錯配修復基因(MMR)
    不影響),(其他化療藥/靶向藥呢?對奧沙利鉑似乎不受影響,伊利替康:dMMR更敏感/不明確;貝伐單抗?可獲益/不明確)。④關於預後:與DNA修復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MMR功能缺陷的患者的腫瘤具有復發率低、緩解期長、低轉移和存活率較高等特點。MMR缺陷患者預後相對較好。(轉移後呢?
  • 微衛星不穩定:癌症個體化治療的又一個關鍵指標?
    兩者不同之處只是在於dMMR需要通過免疫組化來檢測(蛋白水平),而MSI微衛星不穩定需要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來檢測(基因水平)。微衛星狀態DNA的檢測主要是應用PCR,通過檢測腫瘤組織中DNA擴增的微衛星位點,然後與對應的正常DNA進行比較。
  • 別再搞不清楚 MSI 了,快收下這本《微衛星不穩定百科全書》
    微衛星不穩定(MSI)在結直腸癌、胃癌、子宮內膜癌等多個實體瘤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子生物標誌物,並且具有多個臨床意義。☟☟☟微衛星不穩定(MSI)是腫瘤中常見的第 5 種突變類型。與正常組織相比,腫瘤組織中由微衛星重複單元的插入或缺失所導致的微衛星長度的改變,被稱之為微衛星不穩定。在腫瘤基因檢測中,點突變、插入/缺失、融合、擴增是相對簡單的 4 種突變類型,而 MSI 是更加複雜的突變類型。
  • 微衛星不穩定:這個腫瘤指標你絕對不能忽視
    上面 4 個蛋白出現異常時,引起 MMR 缺陷(deficient MMR, dMMR),不能發現和修改微衛星複製錯誤而造成瀰漫的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雖然大部分微衛星位於非編碼區,但是錯置的突變會導致移碼突變,引起腫瘤相關基因出現異常,進而誘導癌症發生。
  • 一文讀透結直腸癌PD1免疫治療神預測指標-微衛星不穩定(MSI)!
    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 結直腸癌作為全球發生率排名第二,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惡性腫瘤,而且腫瘤的異質性很強,可謂是癌症家族中的「豪門」了,近些年,它跟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的糾葛已經不吸引大家眼球了,免疫治療後來居上,特別是「微衛星不穩定」的介入,這其中的愛恨情仇還是掀起了一層層的波浪啊,想知道其中的緣由,請聽我細細道來-------一、微衛星不穩定的家族大起底
  •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報導:中國消化道腫瘤領域年度進展
    04:胃癌轉化研究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發現,胃癌組織微環境中STING可通過調控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的功能進而發揮抗腫瘤作用。STING是細胞內質網膜上的一種跨膜蛋白,研究發現,STING高表達於TAMs,且STING高表達與胃癌患者較差的預後相關。
  • 哪些腫瘤需檢測MSI?這6類患者必須檢測!
    微衛星不穩定(MSI)是指由於在DNA複製時插入或缺失突變引起的MS序列長度改變的現象,常由錯配修復(MMR)功能缺陷引起。MSI現象於1993年被Jacobs等人在結直腸癌中首次發現,與癌症發生有關,可用於癌症檢測。
  • 結直腸檢測新靶標—微衛星不穩定的中國數據總結
    微衛星,又被稱作短串聯重複序列(STR),重複單元一般為 1~6 個核苷酸構成。若腫瘤細胞中微衛星的重複單元數目較正常細胞發生了變化,則為微衛星不穩定(MSI)。
  • 國內首個微衛星不穩定(MSI)檢測試劑盒註冊證花落桐樹基因
    有觀點,有態度 這是醫業觀察公眾號的第981-2期文章
  • Nat Med | 胃癌患者腫瘤內部異質性的細胞起源並發現譜系組成
    胃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且多伴有腹腔轉移,此類患者預後較差,總體生存時間不足6個月,普遍對化療和免疫治療耐藥。目前,人們對於晚期胃癌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通過多組學分析,TCGA將原發胃癌分為4種分子分型,其中EBV陽性和微衛星不穩定型原發胃癌具有較好的預後【1】。然而,這兩種類型在晚期胃癌中非常罕見。臨床上,針對晚期胃癌患者的合理療法十分有限,因此亟需改善胃癌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況。
  • 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檢測概述
    MSI現象於1993年被Jacobs等人在結直腸癌中首次發現。隨著針對MSI的研究深入,發現MSI現象不止存在於結直腸癌,在子宮內膜癌、胃癌、肝細胞癌、乳腺癌等實體瘤中均有發生。
  • I型糖尿病獲突破性療法 Tecentriq+化療膀胱癌III期試驗陽性
    「IMvigor130 是癌症免疫治療聯合化療針對未經治療晚期膀胱癌的全球首個III期陽性試驗,晚期膀胱癌具有高度侵襲性,相關藥物研發空間大,」羅氏首席醫療官Sandra Horning說,「此次結果支持我們進一步擴大針對膀胱癌的Tecentriq臨床試驗,以及將免疫療法與化療或其他藥物相結合以改善患者預後的思路,我們期待與美國FDA以及歐洲藥品監督管理局討論此次結果
  • 康方生物-B(09926):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公布MSI-H晚期實體瘤的新輔助研究的初步臨床數據
    智通財經APP訊,康方生物-B(09926)發布公告,該公司核心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 (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研發代號:AK104)布局新輔助研究,公布在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晚期實體瘤的初步臨床數據。
  • 腫瘤病人同病不同命為哪般?除分期、分類影響外,還有基因分型!
    影響癌症病人預後的因素比較多,分期早晚或是最、最主要的因素,還有腫瘤病理類型、癌細胞分化程度、治療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等因素。 臨床上也常常發現分期、病理類型、組織分級等等情況大致相同,但,病人或有不同的預後,有的生存時間相差還較很大,這又是為啥?或是基因分型的不同!
  • 熱點|結直腸癌預後,腫瘤間質將與TNM相輔相成
    目前,臨床上尚未發現大規模針對間質成分的靶向治療應用,但是間質成分的靶向治療可能在未來變得更加重要。因此,大量的前瞻性研究將有助於評估TSR在臨床應用中的附加價值,患者在接受新輔助治療前後,根據TSR與預後的關係的研究結果,制定不同的應用於新輔助治療方案具有極大的臨床意義。目前針對腫瘤間質成分中的CAFs的新靶向療法正在研發中,並可進一步提高對腫瘤患者TSR的評估價值。
  • AZ 與和黃醫藥啟動首創 c -MET 抑制劑 savolitinib 臨床 III 期研究
    基於我們 II 期臨床研究的結果,我們相信 savolitinib 有望為 c -MET 驅動的 PRCC 患者群體帶來臨床意義的受益。我們還希望利用我們最新開發的伴隨診斷試劑盒,通過流行病學分析進一步了解 c -MET 改變與患者預後之間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