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1、十年磨一劍,I型糖尿病藥teplizumab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Teplizumab的核心研發人員Jeffrey Bluestone
在禮來放棄teplizumab將近十年後,核心研發人員Jeffrey Bluestone成功得讓teplizumab以FDA突破性療法認定(BTD)的身份讓其重新備受關注,並有望獲得FDA加速評審。
Teplizumab是一種能預防或延緩臨床1型糖尿病的發作的實驗性抗CD3單克隆抗體,市場潛力巨大,其研發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十年磨一劍。
在一家名為Provention Bio的小型初創公司收購了長期被MacroGenics遺忘的teplizumab、並將其作為首次公開募股的核心產品的一年後,teplizumab就獲得了FDA突破性療法認定(BTD)。事實上,Jeffrey Bluestone在33年前就開始研究這種療法了,從未放棄teplizumab,不斷開展新的臨床試驗來證明其有效性,說是臥薪嘗膽也不為過了。
據Provention Bio稱,teplizumab能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是基於一項名為「高危(At-Risk)」的研究,該研究證實了其在高危人群中延遲1型糖尿病發病的能力。據Provention Bio的高管們稱,「At-Risk」試驗可為teplizumab的新藥申請(NDA)奠定基礎。這促使Provention Bio股價在周一開盤前上漲8%。
Provention Bio執行長Ashleigh Palmer在一份準備好的聲明中說:「有了突破性療法認定,我們計劃利用此次臨床試驗的標誌性數據以及先前Teplizumab積累的安全性數據,進行註冊申請。」
投資銀行SVB Leerink的Pasha Sarraf非常看好這次teplizumab在沉寂了多年後能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以及後續的新藥申請:「我們正在將技術和監管成功率(PTRS)從41%提高到90%;鑑於製造業管理層缺乏透明度以及CMC(化學、製造和控制)進度的不確定性,我們保留10%的失敗風險,並計劃通過更完善的管理進一步降低風險。此外,我們還仔細研究了Provention Bio針對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的teplizumab III期試驗「PROTECT」,適度地將PTRS增加到50%,比以前增加了約10%。最後,我們將teplizumab的價格預測更新為每一個給藥周期12萬美元,我們認為在這一類亟需有效療法的孤兒群體中,這一估計仍然是保守的。」
「關于堅持研究一種藥物長達30多年背後的原因,」Bluestone說,「如果你相信一種藥物對病人會有幫助,那你就會堅持下去。」
2、全球首發:Tecentriq+化療III期試驗有效延長膀胱癌患者PFS
在羅氏公司的PD-L1抗體Tecentriq作為膀胱癌單一療法的關鍵試驗失敗兩年後,研究人員又通過IMvigor130的III期試驗,證明Tecentriq聯合鉑類化療可延長未經治療膀胱癌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FS)。據悉,IMvigor130 是癌症免疫治療聯合化療治療未經治療晚期膀胱癌的全球首個III期陽性試驗。
在默克的(「K」藥)把百時美曾經獨領風騷的Opdivo(「O」藥)遠遠甩在後面之後,現在羅氏也進入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的激烈賽道。相對而言,市場上其他4種ICI的進展非常緩慢;而近期將有一波全新的競爭對手準備襲擊美國市場,這可能會使ICI二級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
羅氏的Tecentriq第二季度收入接近4.5億美元,這使Tecentriq成為羅氏最具前景的明星產品之一。但與此同時,默克的Keytruda在第二季度的銷售額高達26億美元,遠遠超過了其他領域。默克還計劃把高峰時期的銷售額提高到170億到200億美元。
「IMvigor130 是癌症免疫治療聯合化療針對未經治療晚期膀胱癌的全球首個III期陽性試驗,晚期膀胱癌具有高度侵襲性,相關藥物研發空間大,」羅氏首席醫療官Sandra Horning說,「此次結果支持我們進一步擴大針對膀胱癌的Tecentriq臨床試驗,以及將免疫療法與化療或其他藥物相結合以改善患者預後的思路,我們期待與美國FDA以及歐洲藥品監督管理局討論此次結果。」
3、Guardant血液活檢預測微衛星不穩定準確率高達98.4%
液體活檢因其微創、便捷的內在優勢正在腫瘤診療領域蓬勃發展,但與金標準——腫瘤組織病檢相比,液體活檢結果的一致性和準確性一直是亟待攻克的技術壁壘——畢竟假陽性會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焦慮,而且代價高昂。近日,矽谷的液體活檢明星公司Guardant Health稱其液體活檢設備Guardant360在一項研究中能夠準確地檢測腫瘤的微衛星不穩定狀態(MSI):與金標準腫瘤組織病檢相比,準確率高達98.4%。
MSI是一種用於預測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的關鍵生物標誌物,與腫瘤類型無關。MSI是指發生在某些細胞(如腫瘤細胞)的DNA中的一種變化,其微衛星(指DNA的短重複序列)的重複次數與正常細胞DNA中的重複次數不同。
根據臨床證據,微衛星穩定(MSS)腫瘤比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腫瘤對抗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的反應顯著降低,包括獲批的納武利尤單抗(「O」藥)和帕博利珠單抗(「K」藥)。一項對361例使用帕博利珠單抗治療的實體瘤患者的回顧性分析顯示,有3%實體瘤患者為MSI-H狀態,與非MSI-H /微衛星穩定組相比,MSI-H患者總緩解率(ORR)顯著更高(70% 對12%,p = 0.001)。
研究人員將1145份Guardant360血液活檢的結果與標準腫瘤組織病檢確定的MSI狀態進行了比對。結果顯示,98.4%樣本的Guardant360結果與標準測試一致。在16名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MSI-H胃癌患者隊列中,Guardant360組預測的ICI治療敏感性與組織病檢組預測的結果一致。
「不幸的是,不到一半的晚期結腸癌患者檢測了MSI這一重要的生物標誌物,」三星醫療中心血液/腫瘤科副教授Jeeyun Lee在一份聲明中說,「在所有實體腫瘤中,我們懷疑MSI的檢測率還要低得多,部分原因是腫瘤組織樣本的獲取存在不少挑戰。而兼具微創性以及可靠的一致性和準確性的血液活檢技術的研發,勢必會進一步推廣「MSI」這一重要的腫瘤生物標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