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d | 胃癌患者腫瘤內部異質性的細胞起源並發現譜系組成

2021-01-13 網易

2021-01-10 11:52:39 來源: BioArt

舉報

  責編 | 兮

  胃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高居消化道惡性腫瘤前列。胃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且多伴有腹腔轉移,此類患者預後較差,總體生存時間不足6個月,普遍對化療和免疫治療耐藥。目前,人們對於晚期胃癌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通過多組學分析,TCGA將原發胃癌分為4種分子分型,其中EBV陽性和微衛星不穩定型原發胃癌具有較好的預後【1】。然而,這兩種類型在晚期胃癌中非常罕見。臨床上,針對晚期胃癌患者的合理療法十分有限,因此亟需改善胃癌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況。眾所周知,胃癌患者存在個體差異,胃癌本身具有高度瘤內異質性(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ITH)。ITH是腫瘤細胞存活的基礎,也是導致腫瘤細胞耐藥的首要原因和改善患者預後的主要障礙。然而,人們對腫瘤內部異質性的細胞起源知之甚少。深入了解胃癌ITH的細胞或分子基礎有助於改善胃癌患者的治療策略。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單細胞測序技術為人們更好地了解腫瘤內細胞異質性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021年1 月4日,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王淩華團隊和Jaffer Ajani宋淑梅團隊(第一作者為王瑞萍博士)合作在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dissection of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and lineage diversity in metastatic gastric adenocarcinoma的文章 。該研究對胃癌晚期腹腔轉移病人腹水中的腫瘤細胞做了非常系統的單細胞轉錄組學上的解析,首次揭示了胃癌病人腫瘤內部異質性的細胞起源。通過比較長生存期患者和短生存期患者的腹水腫瘤細胞,發現了腫瘤細胞譜系組成和患者生存顯著相關 。

  

  研究者共收集了來自20名伴有腹腔積液的胃癌晚期患者的腹腔轉移細胞,進行了10x單細胞RNA測序分析。其中10名是長生存期患者(自腹腔轉移診斷起,生存時間12個月以上),10名短生存期患者(自腹腔轉移診斷起,生存時間6個月以內)。經過質量控制後,得到了45,048個單細胞的基因表達數據。研究者應用常用基因標誌識別出了上皮細胞、B細胞、CD4 T細胞、CD8 T細胞、髓細胞、和成纖維細胞, 併集中分析了31,131個腹水腫瘤上皮細胞。

  為了推斷腹水腫瘤細胞的譜系起源,研究者將上皮細胞的表達數據與浙江大學郭國驥團隊建立的Human Cell Landscape (scHCL)資料庫(詳見BioArt報導:Nature | 郭國驥團隊報導首個人類細胞圖譜)【2】進行了比對。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儘管所有腹腔轉移的腫瘤細胞均來自原發胃癌,僅有70%的腫瘤細胞具有與胃上皮細胞相似的基因表達模式,而剩餘將近26%的細胞則表現出了與其他消化道(GI)上皮細胞相似的表達模式,尤其是21%的細胞表現出了與腸道上皮細胞相似的表達模式。為了確定scHCL資料庫比對結果的準確性,研究者首先排除了此類細胞是doublet的可能性和技術上的幹擾等,進一步發現此類細胞確實高表達已知腸上皮的基因標誌。

  研究者運用多種單細胞聚類分析方法從轉錄組水平揭示了決定ITH的細胞譜系組成,細胞表型和細胞狀態的多樣性。通過進一步的單細胞綜合分析發現,腫瘤細胞CNV亞克隆、轉錄組聚類、基因組突變和推測的細胞譜系起源有關。

  研究者還發現腫瘤細胞的增殖周期和增殖狀態以及信號通路均與推測的細胞譜系起源和組成有關。另外, 研究者發現 17q拷貝數擴增是胃源性細胞特有的CNV並且與差預後相關。17q與預後的關係在獨立數據集TCGA和胃癌轉移數據集中得到驗證。

  基於細胞起源組分的不同,研究者將腫瘤樣本劃分為Gastric-dominant和GI-mixed兩種亞型。通過兩組間的生存分析,研究者發現Gastric-dominant組的患者預後較差,而GI-mixed組的患者預後較好。研究者進一步基於兩組間的基因表達差異識別了和患者生存相關的基因特徵(12-gene signature)。最後對該特徵在獨立的胃癌腹腔轉移資料庫和4組公共的原發胃癌資料庫中的預後效能進行了驗證,結果顯示該組基因特徵均具有很強的預後分類效能,且獨立於其他臨床因素。

  綜上所述,該研究對胃癌腹腔轉移的腫瘤細胞的內部異質性及其起源在單細胞水平進行了全面的刻畫, 朝著更好地了解這些腫瘤細胞的單細胞生物學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是我們還有更多工作要做。將來,研究者們期望能夠擴大樣本量,更深入地探究腫瘤細胞起源的多樣性及可塑性的調控機制,識別新的治療靶點,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改善患者生存, 實現胃癌精準醫學。

  

  (左:王淩華博士;右Jaffer Ajani博士)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1125-8

  

  製版人:Kira

  參考文獻

  1.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Nature, 2014. 513(7517): p. 202-9.

  2. Han, X.,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ell landscape at single-cell level. Nature, 20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肝癌細胞的異質性有助於解釋患者腫瘤的進展
    2020年2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西奈山醫院的研究人員報告說,許多肝癌腫瘤含有高度多樣化的細胞群,這種現象被稱為腫瘤內部的異質性,會顯著影響腫瘤生長的速度。免疫系統對這種異質性的貢獻可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Nat Med:液體和組織活檢檢測胃腸道腫瘤的獲得性耐藥和腫瘤異質性
    2019年9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腫瘤異質性可以驅動多個腫瘤亞克隆的進化,這些亞克隆在不同的患者中具有獨特的耐藥機制。以往的病例報告和小病例系列研究表明,液體活檢(特別是無細胞DNA,cfDNA)可以更好地揭示性耐藥的異質性。
  • GUT:劉巖/應曉敏/劉兵團隊單細胞尺度解析胃癌異質性和胃化生細胞...
    由於胃癌的病理特徵受多種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胃腺癌呈現出高度的形態學和分子異質性,給胃癌的精確診斷和精準治療、全程管理、預後評估帶來了一系列挑戰。 研究人員對其中的惡性上皮細胞進行了聚類分析,並構建了一種量化細胞分化程度的計算方法,從而揭示了腫瘤內部和腫瘤之間細胞分化程度各異的現象,並預測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與預後密切相關。 而對非惡性上皮細胞的細胞譜系演進關係的分析則發現,胃化生細胞來源於主細胞的去分化,這一結果有助於闡明胃癌發生的機制。
  • 認識腫瘤異質性,看清廬山真面目
    導讀:在臨床上、在科研的病例隨訪中,我們常常發現患有同樣疾病(如兒童B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的患者有著天壤之別的預後。這都可能是由於腫瘤異質性導致的,認識了腫瘤異質性,我們才能看清腫瘤的真面目。腫瘤的異質性表現在哪幾方面呢?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
    來自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腫瘤中心的研究人員對來自26名患者的原發性乳腺瘤樣品進行3次活組織檢查,並對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HER2受體突變進行遺傳學檢測評估。結果顯示,這26例樣品中有有7例(27%)患者的3次獨立活檢結果之間具有顯著的異質性。另外,來自美國德州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採集了51例乳腺癌患者的活組織樣品。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異質性的發生及研究進展
    2012年,來自加拿大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來自同一遺傳譜系的個體腫瘤細胞克隆在其存活率、生長動態及對某一化療藥物的反應方面存在著廣泛的差異。Vineet Bafna共同領導的跨學科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所分析的40%的腫瘤細胞系中,非染色體DNA(ecDNA)表達驅動腫瘤生長和存活相關的致癌基因的多個拷貝,並且可能有助於腫瘤的異質性和進化。
  • 系統性異質性:一種理解腫瘤異質性的綜合性方法
    所謂系統性異質性,是指細胞、組織、器官以及個體之間或內部存在多水平的差異,如基因序列、蛋白表達譜、生物功能、免疫應答、代謝進程、微環境及轉錄調控等;將系統性異質性應用於腫瘤的研究,可幫助研究者從多維的、多組學的角度分析腫瘤異質性的成因,包括基因和蛋白質表達、表觀遺傳學、測序分析、轉錄、蛋白磷酸化修飾、信號通路及其相互作用等。
  • 免疫治療藥物獲批,晚期胃癌患者有望迎來生存突破
    在中國,胃癌是僅次於肺癌的第二大癌種。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胃癌診療規範(2018年版)》數據估算,我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有近50萬人,相當於每天有近1400人。但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胃癌患者普遍被發現得晚,加之高度異質性,造成治療艱難。免疫治療作為近年來抗癌領域的重大進展,備受醫學界和患者的關注和期待。
  • 呂雪梅教授:腫瘤內部和之間的異質性演化及其醫學意義
    《腫瘤內部和之間異質性的演化及其醫學意義》的演講。呂雪梅教授創造性地運用群體遺傳學模型分析了腫瘤內部和腫瘤之間的異質性,發現腫瘤內部異質性的演化實質上是細胞水平的非達爾文過程,而自然選擇可能在腫瘤間的異質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呂雪梅教授表示,腫瘤發生時體細胞演化的過程,正如自然群體的多樣性一樣,腫瘤異質性的形成也是典型的群體演化問題。
  • 腫瘤細胞的異質性,你了解多少?
    描述這一發現的論文已經發表在《胃腸病學》雜誌上。腫瘤異質性是指同一種惡性腫瘤在不同患者個體間或者同一患者體內不同部位腫瘤細胞間從基因型到表型上存在的差異。這種差異發生在不同個體中可表現出不同的遺傳背景如染色體量與質的差異,不同細胞病例類型、不同臨床階段不同分化程度細胞演進的多樣性,同質腫瘤在分子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比如基因表達譜、網絡調控、突變譜等方面的不同。
  • 淺談乳腺腫瘤異質性
    2013年Kreso等發現後代腫瘤細胞雖然具有相同基因組變異,但腫瘤細胞的增殖能力和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表現出顯著的不一致。由此可見,腫瘤細胞還存在功能異質性。僅了解瘤內異質性是不全面的,還應當分析擴散及轉移的腫瘤細胞,如轉移灶與原發灶是否有異質性?術後遠期患者復發是來自循環腫瘤細胞(CTCs)還是休眠腫瘤細胞(DTC)?它們與原發灶有無異質性?
  • 乳腺癌腫瘤異質性:原發腫瘤和遠處轉移腫瘤的對比
    腫瘤的異質性可能會帶來腫瘤的耐藥和治療的失敗,因此一直是腫瘤治療的挑戰所在。乳腺癌的治療早已進入了分子分型時代,治療決策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分子分型,而異質性的存在,以及取材時的受限,都可能導致對分子分型判斷的不準確進而導致治療決策的不同。本文採用方程對7例患者的原發部位和轉移部位的腫瘤進行了異質性的分析比較。
  • 中國腫瘤基因圖譜計劃暨胃癌課題啟動會在北京召開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呂有勇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呂有勇教授針對腫瘤基因組、蛋白質組、腫瘤生物學等研究進展進行了介紹,同時以胃癌為重點介紹了與腫瘤侵襲、轉移有關的重要分子標誌物,並提示基因變異的高度異質性決定了腫瘤動態演化的複雜性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腫瘤與腫瘤間的異質性以及單個腫瘤內的異質性是目前腫瘤治療的瓶頸之一。具體包括個體的異質性、不同腫瘤細胞類型的異質性、同一腫瘤細胞內的異質性等。腫瘤異質性會妨礙正確的腫瘤治療。如果治療僅僅關注於一小部分特異性的細胞,那就會很容易導致腫瘤的復發。通常,因為腫瘤異質性的存在,針對腫瘤一個受體的治療往往不會有明顯的療效。
  • 分析前因素與腫瘤的異質性
    通過時間和空間模式對腫瘤內部的異質性進行研究。因此,認識和區分真性和假性的異質性非常重要。假性異質性可能與不恰當的分析前條件相關。分析微環境相互作用中不同的異質性克隆是非常正確且必要的。目前看來這些分析猶為重要,不僅僅是因為研究方面需要區別這些克隆,而且診斷方面也特別需要區別。實際上區別不同克隆的重要性在於腫瘤間的異質性變異範圍常常超出了現有的分子分類的定義。
  • Cancer Cell:表觀遺傳的腫瘤異質性
    腫瘤異質性現象很早就被科研人員所關注,最常見的現象比如腫瘤細胞系建立過程中只有一部分細胞能無限繁殖,裸鼠成瘤實驗需要上百萬細胞等,這些都說明存在腫瘤細胞異質性現象。此前也有研究顯示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作用下就有相對耐藥亞群存在,腫瘤細胞群中不同細胞有不同耐藥能力。
  • 【學術前沿】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無縫隙捕捉體內腫瘤轉移...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乳腺癌是女性群體的最高發癌症,嚴重威脅著女性患者的生命安全。原發性乳腺癌患者在進行原位腫瘤切除手術治療後加以適當的放療或者化療,具有較好的預後結果。
  • Nature提出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近日,由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和加州聖地牙哥醫學院的Vineet Bafna共同領導的跨學科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所分析的40%的腫瘤細胞系中,非染色體DNA(ecDNA)表達驅動腫瘤生長和存活相關的致癌基因的多個拷貝,並且可能有助於腫瘤的異質性和進化。文章已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Nature:ecDNA,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經過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細胞往往會呈現出分子生物學或基因方面的改變,這種異質性(heterogeneity)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能力、對藥物的敏感性、預後等各方面產生差異。
  • Nat Med:單細胞技術能夠捕獲隱藏的「頑固」癌細胞
    2017年5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者們最近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技術,能夠幫助他們發現接受治療之後體內殘留的癌細胞的方法。癌症的個體化化學療法是最近的革命性癌症治療進展。然而,儘管這些療法效果顯著,但還是會出現殘留癌細胞的復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