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數十萬年前流行人吃人(圖)

2020-12-01 搜狐網


患有庫魯病的弗雷族小孩

 

  根據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數十萬年前的原始人類中間,可能流行著類似庫魯病的神經系統疾病。這一發現表明,「人吃人」現象可能曾經是人類祖先的一種習俗。

轉自搜狐

  患有庫魯病的弗雷族小孩

轉自搜狐

  庫魯病與食人族

轉自搜狐

  在太平洋上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高地,有一個叫做弗雷(Fore)的土著部落。上個世紀初,這個部落流行一種現代人看來無法接受的風俗:吃人。當一個弗雷族人死去後,親友們就會把他的屍體吃掉。

轉自搜狐

  然而,伴隨著這種奇怪風俗的是一種同樣奇怪的疾病。弗雷族人常常會患上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庫魯病(Kuru)。最初病人感到頭疼和關節疼,數周之後出現行走困難,並伴隨著肢體顫抖。「庫魯」一詞在當地的含義就是「害怕地顫抖」。庫魯病發展到晚期階段,病人會喪失記憶,認不出他的家人和朋友。有時候,病人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莫名其妙的笑聲,因此庫魯病也曾經被稱為「笑病」。不過,這種大笑也意味著,病人離死亡不遠了。當時,每年至少有200人死於庫魯病。

轉自搜狐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加德賽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來到巴布亞紐幾內亞,對庫魯病進行研究。最初,加德賽克認為庫魯病是一種遺傳病,因為某些同樣有吃人風俗的部落並沒有庫魯病流行的跡象。但是後來,對庫魯病病人腦組織的研究使他相信,庫魯病應該是一種傳染病。

轉自搜狐

  弗雷族人吃人的習慣是,男人享有特權,吃死者的肌肉,而婦女和兒童只能吃死者的腦等器官。正是這個習慣讓更多的婦女兒童患上了庫魯病,而成年男性患病的機會則較少。當科學家把病人的腦組織給黑猩猩接種後,黑猩猩也出現了類似於庫魯病的症狀。這表明,庫魯病的流行確實應該歸結於吃人時把死者腦組織裡的致病因子也吃進來了。加德賽克因為發現庫魯病是一種類似於人類克雅氏病的傳染病而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轉自搜狐

  普裡昂蛋白

轉自搜狐

  加德賽克最初認為,庫魯病的致病因子是一種慢病毒,但是美國科學家普魯西納(StanleyB.Prusiner)後來的研究表明,變異的普裡昂蛋白(prion protein,也譯為「朊蛋白」)才是庫魯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原體,普魯西納因此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轉自搜狐

  正常的普裡昂蛋白存在於神經細胞的表面,它大約是最小的病毒尺寸的1/100.科學家迄今還不知道它的功能是什麼。

轉自搜狐

  普裡昂蛋白導致庫魯病的原因相當奇特,因為它與通常的細菌或病毒致病模式完全不同。普裡昂蛋白不是病毒,它沒有DNA或者RNA作為遺傳物質。變異的普裡昂蛋白和正常的普裡昂蛋白的區別通常僅僅在於它們分子的三維結構不同。科學家相信,當變異的普裡昂蛋白進入人體特別是腦組織之後,它會「拉攏」其他正常的普裡昂蛋白,讓它們統統變成變異的普裡昂蛋白。這些變異的普裡昂蛋白會聚集在一起,最終導致宿主的腦變得如同海綿一樣充滿空洞。神經系統就這樣受到了致命性破壞。羊瘙癢病、「狂牛症」、克雅氏病,以及人類因食用「狂牛症」肉製品而導致的新型克雅氏病,都屬於普裡昂蛋白疾病。

轉自搜狐

  適者生存

轉自搜狐

  更有趣的結論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米德(Simon Mead)和科林奇(John Collinge)等人的研究成果。科林奇以前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負責製造普裡昂蛋白的一對等位基因(這對基因一個遺傳自父親,一個遺傳自母親)中,如果其中一個基因發生了突變,那麼這樣的人感染克雅氏病的機率,就遠遠小於擁有兩個相同普裡昂蛋白基因的人。換句話說,如果用M表示原始的普裡昂蛋白基因,用V表示突變的基因,那麼具有MV基因型的人,比MM或者VV基因型的人更不容易受到普裡昂蛋白的「毒害」。

轉自搜狐

  為了進一步研究普裡昂蛋白基因的歷史,科林奇等人把目光投向了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弗雷族。弗雷族因為吃人的習慣而容易受到庫魯病———類似於克雅氏病———的感染。不過,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託管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澳大利亞當局發布禁令,終止了弗雷族人的吃人習慣,這個禁令事實上挽救了弗雷族的人口銳減。

轉自搜狐

  科林奇找到了30位年齡超過50歲的弗雷族婦女,這些人都經歷過吃人的風俗。很顯然,她們的年齡足以證明她們沒有受到庫魯病的感染。科林奇發現,30位弗雷族婦女中的23位擁有MV基因型。按照預計,應該大約只有15位弗雷族婦女是MV基因型。科學家把這種MV基因型比MM和VV基因型更佔優勢的情況稱為「平衡選擇」(balancing selection)。

轉自搜狐

  MV基因型的婦女佔大多數,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MV基因型有助於防止庫魯病的感染。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那些MM或者VV基因型的人患庫魯病死掉了,「選擇」出的自然是擁有MV基因型的人。當科林奇的研究小組把對突變型普裡昂蛋白基因的研究轉向整個世界的時候,事情變得更加有趣了。他們從全世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中採集了超過2000份DNA樣本。他們發現,世界各地區的人群都不同程度的擁有突變型普裡昂蛋白基因,一些地區的人擁有與弗雷族婦女相同的突變基因(稱為M129K),另外一些人———比如在日本人的樣本中———擁有功能類似的E219K突變基因。通過與黑猩猩的DNA進行對比,科林奇認為這一突變現象大約發生在50萬年之前。

轉自搜狐

  這種情況讓科林奇推測,人類進化史上有一個時期或許流行著某種類似於庫魯病的普裡昂蛋白疾病。據4月11日的《科學》報導,蘇黎世大學醫院的阿古茲(Adriano Aguzzi)認為「普裡昂蛋白疾病可能在遠古時期給人類種群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那時候,人類的祖先很可能與弗雷族人有著相同的遭遇,即「人吃人」造成了普裡昂蛋白疾病的流行———變異的普裡昂蛋白從被吃者的體內轉移到了吃人者的體內。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那些擁有突變型普裡昂蛋白基因的人被「選擇」了出來———換句話說,他們既能吃同類的肉,又較少擔心染上庫魯病這樣的絕症。現代人普遍擁有這種基因,說明我們的祖先確實可能有吃人的習慣。

轉自搜狐

  科林奇等人的論文發表在4月10日《科學》雜誌的網站上。

轉自搜狐

  其他解釋

轉自搜狐

  在人類學領域一直存在人類是否經歷過「人吃人」階段的爭論。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大概第一個記載了「人吃人」的現象。世界各地都曾發現過「人吃人」的記錄,比如中美洲的阿茲臺克人和古印度人,他們把吃人作為一種宗教風俗。

轉自搜狐

  不過,今天已經很少能見到這一不被現代文明認同的行為了。有些人類學家傾向於把「人吃人」的行為看作偶然事件———比如暫時的食物缺乏導致一些人把同類的屍體作為食物。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的人類學家阿倫斯(William Arens)不太贊同科林奇的結論。阿倫斯堅持認為,並沒有人親眼見過食人的風俗。「科林奇的假設有一個基本的缺陷。」阿倫斯說。

轉自搜狐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現代人的變異普裡昂蛋白基因並不能證明人類的祖先曾經有吃人的習慣。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索列格(Christoph Soligo)領導著一個研究人類起源的小組。據《新科學家》網站報導,索列格認為,科林奇的研究成果也可能有其他解釋。「我們認為有傳染性的普裡昂蛋白可能跨物種傳播,」索列格說,「如果這是真的,吃受普裡昂蛋白汙染的動物也可能導致有保護作用基因的出現。」不過,無論我們的祖先是否真的存在吃人習俗,遠古的飲食習慣在我們的基因中留下了痕跡,這倒是可以肯定的。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誰把十萬年前的北鬥七星刻入龜石?(組圖)
    十萬年前的北鬥七星是什麼模樣?現在很多人根據天體運行規律,推測出了十萬年前的北鬥七星與十萬年後的北鬥七星排列分布,我們在網絡上很容易就能找到這些對比圖。然而,除了運行規律外,還有什麼實際佐證嗎?  而今,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講,在遼寧海城,美麗的遼河流域,十萬年前矗立至今的山石上,鐫刻著遠古的神秘「天象圖」。  海城地方雖小,卻聲名遠播。
  • 資料分享——十萬年前的北鬥七星圖
    其星象年代下限為距今十萬年前,上限為十六萬年前。測得該星圖的基本天文學參數是:其北赤極的天球坐標為黃經 136°,黃緯是 66.5°;春分點的坐標是黃經 46°黃緯 0°(採用公元 2000.0 年曆元)。墓中的蚌塑三角形北鬥魁當然是人類最早的天文觀測記錄,也是人類最早的科學觀測記錄。
  •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怎麼吃?最新研究推薦這種飲食
    在中國,類風溼關節炎已經威脅到了上千萬人(我國類風溼關節炎患病率0.2%~0.4%)。藥物治療是類風溼關節炎的主流方法,但它也有不必要的副作用,而且費用昂貴。因此,對於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來說,改變飲食可能是一種簡單而經濟的幹預措施。
  • 腦電波之謎困惑科學家百年,最新研究稱其很重要
    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最新研究,團隊負責人神經系統科學家Joshua Jacobs提出,行進波在人類的皮質層中是很普遍的,而且會根據大腦執行任務的表現程度顯示不同程度的組織性破譯腦電圖數據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很難確定腦電波活動的位置,而且在大腦中的傳遞會讓信號變得模糊。這項最新研究藉助了一種名為腦皮層電圖學(ECoG)的新技術。這項技術直接將電極放置在大腦表面,讓信號扭曲最小化而且極大的提高了空間解析度。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許多觀點描述腦電波可能扮演的角色。
  • 【遊俠導讀】一項最新研究稱,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小脊椎動物是一隻像...
    比一角硬幣還小的新蛙種Paedophryne amauensis生活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雨林裡  北京時間1月17日消息,據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稱最新發現的這種名叫Paedophryne amauensis的蛙,平均體長只有7.7毫米,比以前的最小脊椎動物世界紀錄保持者——東南亞的印尼露比精靈燈(Paedocypris progenetica)魚種稍微更小一些,後者雌性的體長大約只有7.9毫米。
  • 十萬年前,地球表面一次大火?差點導致所有生物滅絕?
    4月18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Phys.org網站15日發布的消息稱,辛辛那提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科研工作者關於地球地理環境變遷的研究表明,火山噴發導致了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那麼支持該項科學研究的證據在哪裡呢?
  • 一項研究發現,每一個海鮮樣本中都含有塑料
    該研究所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分析了來自澳大利亞一個市場的海鮮中的塑料微粒。科學家們在他們測試的每一個商業海產品樣品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該研究的主要作者Francisca Ribeiro說:「考慮到平均每份海鮮,一個吃海鮮的人在吃平均每份牡蠣或魷魚時可能接觸到大約0.7毫克塑料,而在吃沙丁魚時可能接觸到高達30毫克的塑料。」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
  • 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對環境破壞越大的食物對健康也越不利!
    「植物性食物能夠降低人們患病風險」不同於以往的研究調查,這次研究,科學家們並不是籠統地從植物性飲食、非植物性飲食出發,而是選取了15種日常的食物,研究了它們對於健康與環境的影響。,科學家們研究了這些食物對於四種疾病風險率的影響,這四種疾病分別是:冠心病、二型糖尿病、結直腸癌、中風。
  •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給出了答案
    火星上到底有什麼讓人如此著迷呢?據外媒報導,火星是整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跡象的星球。但是有最新表明,或將推翻這個說法。來自數個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裡面說了,便是微小的可能性,也可能不存在。
  • 最新研究發現:抑鬱了這麼吃,效果超級棒
    但是,這個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吃肉和好的脂肪,少吃糖,可以改善抑鬱,背後的原理雖然複雜,但是卻讓人信服。 可是,臨床數據發現:只有大概30%的患者吃抑鬱藥有效,科學家開始質疑最初的治療理論,我們可能想得太簡單了。
  • 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月亮盈虧影響人類行為-
    據新華社電古人常把精神失常和黴運等一些不幸歸罪於月亮,科學家對此一直嗤之以鼻。但最新研究表明,古人的看法並非全是虛妄之言,月亮對地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我們先前的想像。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在對50多項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後,科學家指出,月亮盈虧不僅影響海洋潮汐,還會影響人體健康,導致痛風突發和膀胱病症等,人體的激素平衡和繁衍也會受到影響。月亮甚至還和車禍和犯罪等有關聯。  英國利茲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滿月時醫生的問診量會加大,預約會增加3.6%。
  • 最新研究發現,月亮正在「生鏽」,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不過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確鑿無疑地表明,我們的月球確實生鏽了,只是鏽蝕得不是那麼嚴重,科學家們也暫時還不能完全確定其生鏽的原因。Fraeman)合作,從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月船1號 (Chandrayaan-1)軌道飛行器的月球礦物製圖儀獲得的數據中,發現月球兩極的巖石光譜裡,有赤鐵礦存在的痕跡。
  •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上空巨大神秘箭狀...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上空巨大神秘箭狀雲層之謎現已揭曉。  科學家指出,這個獨特箭狀雲層結構是由於巨大氣浪漣漪穿過土衛六大氣層形成的。這項發現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地球上類似的現象,尤其是地球氣候的輕微變化。為了理解這種奇特雲層是如何形成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行星科學家喬納森-米歇爾(Jonathan Mitchell)和同事基於一個三維地球氣候模型模擬了土衛六的大氣層。
  • 從酵母細胞入手,耶魯一項最新研究或向達爾文進化論發起挑戰
    上個世紀的科學家發現,面對環境變化,DNA的某些區域不編碼基因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在近期發表於《細胞報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證明了表觀遺傳機制如何實時地促進酵母基因網絡的進化。更準確地來說,在酵母菌繁殖多代之後,酵母細胞可以傳遞研究人員誘導的基因活動變化。「難道基因突變是基因網絡進化的唯一促進者嗎?抑或是表觀遺傳機制也能導致一代又一代維持穩定且可遺傳的基因表達狀態?」
  • 10萬年前的一次交配,讓人類Y染色體完全取代了尼安德特人
    當人類男性在十萬年前與尼安德特人女性交配時,尼安德特人繼承了人類的Y染色體數萬年前,現代人類解開這些群體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科學家們面臨的挑戰。破譯人類史前史的一個障礙,是遺傳記錄中缺少尼安德特人Y染色體的證據。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在10萬到37萬年前,當智人開始與女性尼安德特人交配時,現代人類的Y染色體,完全取代了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
  • 看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
    看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我們都知道,黃石火山在歷史上有過三次噴發,而造成的災害也是難以估計,第一次發生於210萬年前,第二次則是發生在130萬年前,而最後一次噴發則距今已經64萬年了,而這最後一次就形成了如今的黃石火山口。
  • 萬古神帝:十萬年前白皇后和漁瑤的突然出現,就沒有人懷疑身份嗎
    十萬年前,逆神族被滅,一夜之間銷聲匿跡。作為一個被諸神抹去了的古族,在神靈的世界都是禁止討論額話題。而所有有關逆神族的書冊,都被焚燒殆盡。關於逆神族的一切,也是不允許討論,否則便會遭到神罰。十萬年過去,除了老一輩的神靈,已經沒有人記得逆神族曾經存在過。
  • 科學家最新研究揭曉動物的彩色視覺能力
    自然界非常豔麗,難怪科學家數百年以來對於研究動物的顏色非常著迷,即使是今天,關於動物視覺、創造和使用色彩仍是生物學最吸引人的問題。在過去幾年裡,動物視覺仍存在著未解之謎,因為色彩研究人員僅是人類,這意味著他們無法看到其它動物所看到的豐富鮮豔色彩。
  • 一項研究稱人體針對新冠免疫力可持續將近幾年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據福克斯新聞網報導,預印本網站bioRxiv本周一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加州拉荷亞免疫學研究所和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科學家收集了185名19—81歲美國成年新冠病毒感染者數據,他們大多數只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實驗過程中,有些人提供了一次血液樣本,另一些人提供了幾份樣本做互相對照。
  • 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人類為何不是卵生?
    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找到了哺乳動物從卵生向胎生變遷的基因證明,證實了這些改變是在進化史上逐漸發生的。該研究表明,乳蛋白基因出現於所有哺乳動物種類的共同祖先中,而且是在編碼卵蛋白的基因消失之前。這說明哺乳動物都有卵生期。相關論文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