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搶救消失的海岸線
本報記者 汪靈犀
在赴臺遊客心中,臺灣的原始海岸線是最美的風景之一,碧海藍天,細沙椰林,柔風拂面,世界忽然安靜下來,心中只剩純淨唯美。然而,想要體驗的遊客如今要趁早了,因為受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臺灣的海岸線大幅後退,海洋生態資源面臨嚴重威脅,許多美景被大海吞噬,不斷消失的海岸線亟待搶救。
「漲潮時就半沉海中」
「全臺海岸線都在退縮。」臺灣高雄市水利局官員說,他們下轄的旗津區原本是旅遊熱門地,但海岸線遭嚴重侵蝕,短短幾年海浪拍到民宅門口,最嚴重時原本離海幾十米遠的房屋都快要保不住。茄萣區也已被列為一級海岸防護區,海岸線10多年來遭嚴重侵蝕,其下轄的崎漏裡大片沙灘退縮上百米。
臺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監測數據顯示,全臺至少12處海灘和沙洲正嚴重流失,過去30年退縮了100到650米,總長約1576公裡的海岸線正在慢慢縮短。島內媒體苦笑稱,不斷消失的海岸線讓臺灣陸地輪廓變了樣,「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嘉義縣布袋鎮好美裏海灘20多年前曾舉辦過風帆船比賽,當時選手必須從堤岸步行約60米才能抵達海灘,如今只要遇到大潮,海水就直逼堤岸。位於布袋鎮與東石鄉交界處的壽島,原本「海岸巡防署」官兵車輛出入島通行無阻,現在漲潮時,壽島就「半沉」海中。
10多年前,臺南黃金海岸夕陽時分的「海天一色」美景讓很多人為之沉醉。可昔日「最美沙灘」在海浪侵蝕下「節節敗退」,如織遊人早已不再,只能聽到湧浪打在消波塊(放在岸邊用來固定泥沙的水泥墩子)上發出「轟、轟、轟」的巨響。
是誰「謀殺」了臺灣海灘
是誰「謀殺」了這些美麗海灘?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林宗儀通過研究得出結論:保護海岸用的消波塊和水泥堤防,其實正是殺手。「離岸堤做到哪裡,下遊就開始侵蝕。」
66歲的王博文,家中世代在臺南市北門區海邊捕魚為生。他說,20多年前北門開發養殖後,在外圍築起堤防,印象中從那時開始,海岸就逐漸倒退。現在堤防加到5米高,海岸「起碼退了1000米遠」。
這頗有些「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意味。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董東璟說,民眾憂心大水衝破堤岸造成淹水,於是築起更高的堤防。護岸水泥化後,從陸地流出的河沙、山沙被阻隔,沙子沒有補充、只有流失,沙灘自然越來越少。
漁港、商港、消波塊和防波堤營造出的人工堡壘,幾乎完全佔據臺灣島西部海岸,從新竹縣市、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到嘉義縣,人工海岸線超過90%。過去三四十年,海岸侵蝕問題日益嚴重,加上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上升、颱風波浪和暴潮增強等,未來狀況估計比現況更糟。
「有些原因我們甚至意想不到,人類活動真是『兩面刃』。」高雄市水利局指出,本意為保護環境而做的水土保持,減少了土石流沙崩落,但山沙是海岸沙灘的沙源,當山沙不再大量隨河川流向大海,沙灘也難以維持。
沙灘美景還能找回嗎
臺灣公共電視曾經做過一期節目,梳理這些年來臺灣本島被侵蝕和吞噬的海岸線,發現十幾年來海岸線被侵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幾乎沒有復原的情況。
「侵蝕已是不可避免,要如何解決?」林宗儀表示,海岸侵蝕導致樹林、沙灘、沙丘、蝦蟹等消失,對生態產生衝擊,甚至危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臺當局對此不得不正視。
最近,臺灣「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大規模開展「養灘工程」,在北門等地用消波塊堆出10條突堤,希望留住海沙。王博文悲觀地表示,幫助不大,而且突堤改變海流,影響了捕撈,今年的鰻苗捕撈季,他幾乎沒有收穫。連臺「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也承認,丟消波塊護岸,「看來是抵不過大自然力量」。
董東璟認為,當局不能再繼續「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思維,要建立長期計劃,留出足夠預算。搶救海岸線不可能立竿見影,重點在「慢慢做,不要停」。
然而, 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以縣政府目前的財力、人力及協調力,要解決海岸線退縮的問題是天方夜譚。」嘉義縣政府綜合規劃處長李明嶽說,搶救海岸線應由臺當局統一制定政策,縣市政府來配合。
然而,在現在的臺灣政治制度下,這談何容易。執政黨只會考慮任期內的、見效快的事情,這些見效長遠但攸關重大的事件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列。靠民進黨,臺灣民眾能等來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