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性旅遊從陸島旅遊向海洋擴展延伸,觀光旅遊向體驗型、競技型旅遊轉變,以海洋、海島為主體,以海釣、遊艇等海上活動為主題的休閒,成為最具吸引力的一種旅遊方式。為儘快適應這一休閒發展趨勢,威海市開始著手制定《威海市海洋遊釣基地布局規劃》,全面描繪威海發展海洋遊釣產業藍圖。發展海洋遊釣,威海有哪些優勢,將如何布局?記者為此進行了採訪。
■自然條件
這裡是天賜的海釣天堂
海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人類資源寶庫,也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據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王傳良介紹,威海海岸線全長986公裡,有大小海島168個,其中面積在500平米以上的島嶼98個,島岸線全長105公裡,有居民島6個。北、東、南三面為黃海環繞,海岸線總長約佔全省的33%、全國的6%。威海市海岸線曲折,岬灣交錯,沿海有大小港灣30餘處,岬角20餘個,並有眾多優質沙灘分布。
本規劃主要策劃人、全國遊艇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王依欣告訴記者,作為黃渤海灣的明星城市,威海是我國北方最適宜發展海洋遊釣產業的濱海城市。王依欣說,威海海岸類型屬於港灣海岸,海底的底質分布特點是:南部沿海以沙、泥質為主,東部多為基巖底質,北部沿海沙泥與基巖交叉分布。整體海底形狀為大陸架的合理延伸,坡度走向北部沿海由南向北漸深,東部沿海由西向東漸深。垂直岸線與等深線基本平行。這種海底底質,正是開展遊釣階梯式綜合利用的優選垂釣之處。
根據相關海洋生物資源綜合調查報告分析,威海海域有生物資源779種,其中動物647種,是黃海地區海洋初級生物生產力較高的海域。動物中,洄遊性魚類主要有帶魚、鮐魚、真鯛、魷魚等,主要的區域性常規魚種有石鰈、梭魚、紅娘、河豚魚、褐牙鮃等100餘種,均高出全省水域平均生物保有量水平。
除了生物資源優勢,威海市近海水域海冰期較短、洋流影響較大,也是發展海洋遊釣的一大優勢。威海近海水域的水溫變化與黃渤海沿岸流、對馬海峽寒流、臺灣暖流等三支海流的強弱變化有較大關係。威海灣表層水溫累年平均12.5℃,最高水溫在8月份,平均為24.1℃。沿岸因受北上暖流及南下寒流的交替影響,表層水溫的降溫比氣溫降溫推遲20天左右,充分延長了遊釣時間。這些規律都是威海發展遊釣產業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
■獨特優勢
威海遊釣資源得天獨厚
王依欣告訴記者,遊釣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海洋遊釣,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海洋遊釣者不以漁獲為目的,而是憑藉對海洋魚類、海域環境的了解以及對自身安全風險的控制能力,配合魚的棲息洄遊習性、季候氣象等因素,以不同的釣具和餌料將魚釣獲的過程。
宜釣魚種30餘個
據市海洋與漁業局統計,目前我市宜釣常見魚種達30餘個。而且,不同地形、底質擁有不同的遊釣種類。如泥沙底質的白姑魚與海鰻主要集聚在南部廣大海域,大瀧六線魚與許氏平鮋等戀礁性魚類主要集中在北部及其他基巖海域。根據魚種的廣泛性和我市特定的半島區域位置,溫暖帶魚種與寒溫帶魚種在此交集,形成較好的全年性遊釣條件,冬春季低溫期間仍可開展鱈魚、許氏平鮋等魚種的施釣。由於海域水深的局部不規則變化,在沉船及深水處有鱈魚、海鰤王等金槍科魚種的釣獲機會。
目前,以海釣遊艇、漁事活動、漁村體驗、海島探險為主要特徵的新興海洋休閒產業體系正在我市加速形成。海釣也走出賽事活動的局限,衍生、培育出全新的經濟增長點。
海釣遊有市場
發展海洋遊釣,威海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威海市全年出釣時間在20天左右的海釣愛好者約2.5萬人,初涉體驗者超過5萬人,其中主城區海釣愛好者就佔40%。同時,作為享譽中外的濱海旅遊城市,境內外遊釣客源潛力巨大。據不完全統計,僅2011年就有來自國內外近2000萬人次遊客造訪威海。在每年的夏秋兩季,國內大中城市的遊客紛紛選擇來威海度假,而海洋遊釣作為親海旅遊的一項內容,有著磁力般的市場需求。
釣魚愛好者、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和威海釣魚QQ群中的很多朋友經常出去釣魚,除了海冰季節外,他們基本每月都會出海一到兩次。「每年3-11月份,來自全國的客戶只要到威海來就要求租船出海釣魚,尤其是北京的客戶,基本上只要有空就會坐飛機前來釣魚。」王先生說。
來自哈爾濱的冷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選擇在退休後來威海定居,就是迷戀威海遊釣的便利。冷先生說,以前他經常拜託朋友在威海購買魚竿,可是哈爾濱冬天冰凍時間太長,退休後他索性全家定居威海,一年到頭都可以釣到鮮美的海魚。
遊艇釣竿引客來
對一個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城市來說,缺少了遊艇,大海就像烹製的佳餚少放了一種調味品一樣,讓遊人難以盡興。遊艇的存在且能規模發展,則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不僅能載著遊客出海觀光,宣傳推介城市形象,還能帶動餐飲、娛樂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威海市遊艇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已擁有遊艇加工生產企業27家,這些企業大多屬於加工貿易企業。據威海海關統計,僅2009年,威海市就出口遊艇76960艘,出口量佔全省遊艇總出口量的72.65%,成為山東遊艇出口第一市。
5月4日,在威海西港遊艇俱樂部所在的碼頭上,記者看到,散落在碼頭的大多是白色的遊艇,也有廢棄漁船改造的「海上酒樓」。據威海西港旅遊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畢經理介紹,簡易浮碼頭附近停泊的遊艇都是他們公司自己生產的。
除了遊艇外,釣具是海洋遊釣業最直接的關聯產業,也是遊釣產業鏈延伸的支撐性條件。威海是釣具及遊釣配套件的主產地,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素有「世界釣具工廠」之稱。
■發展前景
重點打造七大遊釣基地
「威海海釣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不僅可以促進漁業結構從捕撈、養殖向包括休閒漁業在內的現代漁業及海洋經濟的轉變,還將全面提高近海養殖以及人工魚礁所營造空間的使用效率,為轉產轉業漁民及其家庭創造更多的就業選擇。」王依欣說,《威海市海洋遊釣基地布局規劃》初步確定將發展七大海洋遊釣基地。這一規劃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與「藍色休閒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有機融合起來,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威海市海洋遊釣基地布局規劃》將分3期,直至2020年全部完成。實施該規劃,威海市將以形成功能互補的海洋遊釣基地群為基本目標,構建全年性、多樣化、層次型的遊釣產品發展格局,形成以大眾遊釣為主體、以專業遊釣為輔助、與國際高度接軌的產業化的海洋遊釣服務體系。建設成為北方遊釣資源品種最為齊全、遊釣方式最為完整的常年釣場,打造國內海洋遊釣資源生態保護示範區。
規劃早期至2015年底前,威海市將完成對近岸人工魚礁、近海沉船、深水拖釣互為補充的遊釣資源格局調整,以營造特色遊釣資源為目標,形成功能互補、區域特色顯現的保護性利用環境,並使之成為海釣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支撐。通過對七大遊釣區域規劃布局的實施,使資源的格局化更為清晰。中期2017年前,以近岸、近海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恢復項目建設為基礎,實施重點海域、海島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實現海洋生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恢復。完成以遊釣資源立體性增殖為切入點的海洋牧場建設,實現部分珍稀海洋生物資源的有效增殖與瀕危重要海釣魚種的明顯恢復。遠期至2020年前,建設可釣魚種齊全、本地常規遊釣品種穩定增長、特色品種明顯增長、遊釣環境優美、服務功能齊備的高度國際化海洋遊釣產業基地,實現名副其實的「黃渤海第一釣場」戰略目標。
■相關連結
規劃中的七大海洋釣場
○威海北遊釣區
西自與煙臺市牟平區交界處的初村,東至東山賓館,包括陸岸的高角、帽角、影視城、煙墩山、國際海水浴場、遠遙中心漁港、靖子咀、山東村、王家村、江古咀至合慶-東山賓館,海島包括雙島、小石島、褚島、黑島、黃島、青島、牙石礁、連林島等。陸域與島嶼岸線全長約65公裡。
○威海灣遊釣區
北自東山賓館西側沿整個威海灣沿岸到皂埠北,陸岸沿海濱公園、威海公園、海上公園、南港區碼頭至趙北咀西到皂埠北,海島包括劉公島及附屬島礁、日島等。陸域與島嶼岸線全長約50公裡。
○市區東南遊釣區
西自皂埠南延伸至虎頭角西,陸岸包括皂埠漁港、衛家灘、沙龍王家、德明養殖公司、泊於漁港碼頭、茅子草口等,海上島礁包括雞鳴島及附屬礁嶼。陸域與島嶼岸線全長約42公裡。
○榮成遊釣區
自港西鎮與經區交界處向東、向南到靖海灣東側,陸岸包括朝陽港、榮成灣、桑溝灣、石島灣等,海上島礁包括雞鳴島、鏌鋣島、蘇山島等。海岸線長度約487公裡。
○文登遊釣區
自靖海灣西側向西南到浪暖口,陸岸包括靖海灣與五壘島灣等,海上島礁包括二島、裡島、牛心島等。海岸線長度約176.9公裡。
○乳山遊釣區
自與文登交界的浪暖口西側向西南到乳山口,陸岸包括銀灘、白沙口、乳山口等,海上島礁包括宮家島、南黃島、竹島、東小青島、匯島等。海岸線長度約185.6公裡。
○沉船及深水遊釣區
主要包括成山頭以北、劉公島東側以及靖子咀、褚島以西以北的本市管轄海域,也包括中韓專屬經濟區中方一側的70海區水域的深水淺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