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日前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指出30年後臺灣的野生魚種可能就會消失。究其原因,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是罪魁禍首。而原本魚類資源豐富的寶島到如此境地,也發人警醒。
▲臺灣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魚種組成也有改變,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等,正逐漸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
40多年前臺灣要蓋第一座核電廠,邵廣昭所帶領的團隊負責在核電廠動工前,先行搜集環境背景資料,從而比較電廠運轉後的生態衝擊。該團隊每個月到核一、核二廠進水口收集垃圾,再從中撿拾所有魚類標本,歷經30年時間,前後累積19年採樣資料。
調查發現,以當前的發展趨勢,再加上海洋保育對策的空缺,「臺灣可能會比聯合國預估的2048年更早面臨海中無野生魚的處境」。邵廣昭說,該警訊透露出多樣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來說,30年很短,30年後可能就沒野生魚種可吃可看。
而臺灣的魚源減少原因有很多,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都有可能。因此,臺灣保育團體主張「預防原則」,即以保育為先,包括減少捕撈、避免破壞海岸及海洋天然棲地、杜絕汙染,防範生物入侵等。
基隆市府海洋事務科長蔡馥嚀說,不少俗稱「三腳虎」的臺灣扒網船在北方三島漁區作業,它們通常三艘一組,一艘聚光,兩艘用圍網大面積捕撈,「掃過」的海域,魚群數量幾乎歸零,「非常有效率,也非常可怕」。74歲的漁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魚超過60年,他認為流刺網是海洋殺手,不僅大小魚通抓,一旦流刺網卡在礁石上,魚的家就沒了,整個漁區也死了。當地漁民表示,近幾年生活並不好過,漁獲量少了二三成。而臺灣近海漁業在20年前已經式微,很久之前便只有遠洋漁業與養殖漁業。
甚至在半個世紀前,許多臺灣漁民出海時,就不攜帶用於捕撈的漁具,只要帶上彩電等大陸漁民所需的現代化家庭用品與現金,便可從大陸漁船換得大陸魚貨。在接受《今日海峽》記者採訪時,福建省平潭島的漁民陳武杭也對那段歷史記憶猶新。而他用黃瓜魚等野生魚種換得最多的,就是雨傘和雨鞋等生活用品。
邵廣昭說,臺當局一天到晚辦魚季,鼓勵大家吃魚,卻不知魚源快速枯竭的殘酷事實。5年前他開始印製發送「海鮮指南」小冊子,建議民眾選擇食用經過養殖或沒有生存危機的魚,用「吃」來搶救海洋生態。
(原創版權,歡迎轉載分享,誠請註明出處「今日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