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

2020-12-06 人民網

拿國家的補貼只能解一時之困,上岸漁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謀一個新的出路。但他們也說「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顯而易見

「我們希望自食其力,不給國家添負擔。讓我們當『護魚員』,發揮水中特長,是最好不過了!」

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全世界無可借鑑經驗的生態保護行動。從2020年元旦開始,在「長江大保護」的總體戰略下,我國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漁。這意味著,中華母親河將獲得極為關鍵的休養生息期。與此同時,長江流域28萬世代以捕魚為生的專業漁民,將背江而行,上岸謀求新生活。

即將離水的漁民

元旦前幾天,天空斷斷續續地下著冰雨,53歲的洞庭湖漁民羅友連和妻子還在船上忙活。對他們來說,2020年元旦,將是新人生的起點。

公元1046年,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為謫守巴陵郡的好友滕子京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文中寫到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而「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此刻,羅友連的船就停在飛簷盔頂的嶽陽樓對岸。如果他不那麼焦急,像往常一樣,坐在船頭拿出一壺酒打發無聊,被登樓的遊客看見,很可能生出「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感慨。

文人的江湖和漁民的江湖完全不是一回事。羅友連感覺到,漁民已處於風口浪尖,到了該上岸的時候了。

就在長江全面禁漁實行前夕,2019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的一篇論文說,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中國特有物種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而滅絕的原因之一,科學家明確劍指長江流域的濫捕濫撈。

漁業是非常古老的行業,世界古代漁業史源頭,可以追溯到距今約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先秦時期就有對漁業經濟的詳細記錄。千百年來,漁民追隨著江河湖海生活,魚、水、人之間保持著平衡和諧的關係。

然而,進入20世紀,隨著長江邊工廠的不斷興建,各色汙水直排河中,挖沙船江面轟鳴,大小涉水工程橫亙江面,魚明顯減少了。為了生存,漁民開始使用迷魂陣、滾鉤等非法捕撈工具,電魚、炸魚、毒魚等違法捕獵行為一時泛濫。

來自農業農村部的信息顯示,近年來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惡化,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鱘、鰣、鯮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江若無魚,人何以漁?近年來即使大規模增殖放流,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也不足10萬噸,約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和以往的春季禁漁不同,這次禁漁期長達十年,在部分水域,還將實行永久禁漁。

根據《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等的安排,禁捕範圍包括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省市。包括羅友連在內,長江流域近30萬漁民和11萬條漁船,將徹底告別長江。

沒有故鄉的鄉愁

雨後初霽,金粉色的陽光透過散淡的雲層落在水面上,羅友連不說話,只看著湖面的雲來了又走。

羅友連家的船是一艘典型的連家船,船中昏暗窄小的吊床一年四季都掛著蚊帳,其他家具就是一張木桌子、幾條小板凳。船上十分溼冷,他和妻子凍得不行時就窩在被子裡取暖,渴了就用鐵桶在湖中取水,簡單用明礬沉澱後飲用。

除了電燈和一些塑料製品,船中的一切看上去和千年前的漁船沒有太大區別。

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生老病死也在水裡。時間在這裡幾乎是靜止的。魚販子與漁民定好接頭時間地點,把錢或生活用品給漁民,捕魚人完全可以不上岸。有的人說,自己不願意上岸,因為「暈岸」,一上去頓時天搖地動,回船了才覺安定平穩。

然而,捕魚人的日常生活充滿著風險與無常。羅友連的祖上是在長江幹流嶽陽河段捕魚,經過一段時間的苦心經營,生活慢慢有所改善。1998年長江大洪水,所有的東西都被大水衝走,一家人又漂泊到了洞庭湖中打魚。

生活雖然艱辛,在羅友連看來,漁民就是屬於江湖的。

「漁民喜歡水,和農民喜歡土地是一樣的。整個洞庭湖,就算小小一個灣灣,地名、水性、特點我都一清二楚。」羅友連說。

岸上無房,家中無地,上無片瓦遮日月,下無寸土可安家。四海為家的漁民沒有故鄉,卻對江湖懷有深深的鄉愁。

「漁民肯定是故水難離,但江湖裡的魚越來越少了,禁漁恐怕是大勢所趨。」年過七旬的洞庭湖漁民唐代欽說。

在他的記憶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洞庭湖每年三四月份都有「魚汛」,白花花的魚兒隨著流水而來,給漁民帶來豐厚的饋贈。

「吃魚不用提前準備,鍋裡放上油,等油熱了,魚也就捉上來了。」唐代欽說。然而,那個時候的魚並不值錢,所以漁民捕魚更多是填飽自家的肚子,並換來一些生活必需品。

等到魚越來越值錢了,漁民們卻發現用傳統方法打不到魚了。

「水洗白沙生白銀,絲絲白銀是佳餚。」這首洞庭民謠唱的就是洞庭湖裡最為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銀魚。到2010年後,除了沅江十八灣,洞庭湖的其他地方,基本上打不到銀魚了。

事實上不僅是銀魚,洞庭湖最豐富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也在不斷減少,個頭也越來越小。1968年,唐代欽結婚婚宴用魚最大的一條有70多斤,最小的都有40多斤,現在這樣大的魚根本見不到了,等他兒子結婚時,用的最大的魚只有不到20斤。

斜風細雨不須歸

2019年12月25日下午,位於長江中遊的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鎮長江捕撈村陰雨綿綿,起重機、挖掘機、切割工具發出的轟鳴聲不絕於耳,57歲的漁民夏明星看著他祖祖輩輩謀生的傢伙什——一艘10多米長的鐵製漁船被拆解,久久不願離去,眼裡不自覺地泛起了淚花。

根據政策規定,對退捕漁民將給予臨時生活補助、社會保障、職業能力培訓等,兜底保障漁民退捕轉產需求。以長江捕撈村為例,56戶專業漁民全部退捕上岸,漁船被拆解,政府給予漁民6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補償。

事實上,長江捕魚人群體構成複雜,捕撈者中不少是在岸上有田有土的兼業漁民,有一些持證的長江漁民早已上岸謀生,要確保補償安排精準穩妥,並不是一件易事。

按照湖南省相關方案,持證專業捕撈漁民要滿足捕撈收入佔家庭總收入60%以上、無田無土、非農戶口、擁有合法合規漁船網具、持有有效內陸漁業船舶證書這五個條件。

這些看似特別簡單明確的標準,在操作中依然有不少難度。

如「無田無土」這一條,為了滿足條件,有的把自己的田土退掉,有的還用到離婚的法子。漁業部門無奈,最後只好去財政部門找糧補記錄,再找土地確權辦證記錄,有信息登記的就證明有田土。

漁船登記核實也不簡單,剛登記好一艘船的相關數據,到下一個漁民那裡又發現一模一樣的船,細細一問,原來是借來的,想多要點補助。漁政最後只好給船用油漆編號,並讓船主站在船前面照相,留下「證據」。

「我們只用信息數據說話,人不說話。」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負責人郭智高說,必須公平公正,讓漁民心服口服,不然以後會有無盡的問題。

儘管遇到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但長期和漁民打交道的漁政工作人員認為,「漁民們很困難,他們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

拿國家的補貼只能解一時之困,上岸漁民更希望通過雙手謀一個新的出路,但他們也說「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對適應陸地生活很擔憂。

穿行風雨,逐魚而動,漁民有兩個相互衝突的性格特點,一是吃苦耐勞,二是自由散漫。

「幹活的時候很拼命,但沒事的時候我就要玩。」羅友連的朋友楊善柏說得直接。漁民們常舉的例子是,東洞庭湖有60多位漁民多年前在政府引導下上岸打工,結果堅持最久的一位也就呆了15天就跑回了船上,「我們受不了八小時呆坐著,還要被人管。」

五十歲左右的漁民對自己的未來最為憂心。他們從一出生就學打魚,無需與外界交流,往往「認識的字還沒有魚多」,體力和年輕人沒法比,也還沒到享受社保的年紀。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將加大服務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為大齡、生活困難的漁民提供公益性崗位安置。如引導退捕漁民參與巡查監督工作,建立「護魚員」隊伍,配備必要執法監管裝備。

「我們希望自食其力,不給國家添負擔,讓我們當『護魚員』,發揮水中特長,是最好不過了!」楊善柏說。

希望還在下一代身上。近年來,各地陸續推出了一些漁民解困的政策,相當一部分漁民的後代因此接受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在長江捕撈村,村裡45歲以下的人大都外出打工,或者在附近的工廠找了工作,年輕漁民比較適應上岸後的生活。

現在漁民們湊在一起聊天時還是喜歡「顯擺」曾去過多遙遠的地方。

「我去過幾次鄱陽湖,順著長江下去,到江西有個口子,可以直接開船進去,那裡的魚和洞庭湖的又不一樣。」羅友連談起往事依舊興奮,對今後的生活也有無限憧憬,「上岸了,等生活安穩後,找機會坐火車再去看看。」

相關焦點

  • 一條龍為什麼會嫁給一條蟲?
    那麼在《西遊記》中為什麼會有一條龍嫁給了一條蟲的情節呢?真的是吳承恩亂配鴛鴦嗎? 那麼如果按照原著來說,為什麼一條龍要嫁給一條蟲呢?
  • 啪前一條龍,啪後一條蟲
    正所謂「啪前一條龍,啪後一條蟲」,男人在交合前,往往急不可耐、血脈噴張,極度的興奮饑渴,好似出水蛟龍,猛撲、猛吻、猛啪,恨不得直接將女人活吞了。然而,一旦啪完洩精後就直接癱軟了,雙腿無力、手趴腳軟,大腦也好似被抽空,啪前啪後判若兩人,一條蛟龍秒變毛毛蟲…之前的激情蕩然無存,身為男人的你肯定為此苦惱過。
  • 驚現海底民族,能在海底正常行走,卻無法適應陸地生活
    今天介紹的這個民族比較可憐,並不被任何一個國家所認可,更被稱為世界上唯一的海底民族:不適應陸地生活,卻在海底正常行走!由於生活的環境在海上,故而他們沒有先進的電子產品,更加用不了網絡、看不了電視,迄今為止過著「古人」一般的生活,平日裡只能靠捕魚為生,久而久之他們就更加適應不了陸地,他們也不需要上學只要會捉魚就行,這裡的每個人都是遊泳的高手,並且可以沒有任何設備就在海底 裡長 時間的潛水和行走。
  • 世界上最神奇的魚類,不僅能在陸地上生活,還擅長爬樹!
    導語:世界上最神奇的魚類,不僅能在陸地上生活,還擅長爬樹!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內容,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魚類如果離開了水,即使短時間能夠生存,也終究免不了死亡。因為他們需要大量的水分,維持身體正常。一些兩棲類動物可以做到切換生活場景,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地上居住。
  • 4歲孩子「在家一條龍出門一條蟲」,不是因為認生,都是家長慣的
    在家好似一條龍,出門秒變慫,成了一條膽小蟲。回家後就請教了一下在幼兒園當園長的侄女,侄女青青耐心地聽完爺爺闡述,告訴他:「童童這叫窩裡橫。」 窩裡橫的孩子有這些特點:1、在家我行我素,蠻橫霸道,不服家長管教,對家長呼來喝去,玩具隨地亂扔,你讓他收拾起來,他一點也不聽還和家長對著幹。
  • 岸上新生活丨從野生魚館到曬魚長廊 六門閘上岸漁民撐起新產業
    在隔壁的自家後院裡,劉靜的父親劉平帶領3個上岸漁民,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剖魚、醃製、晾曬等各項風乾魚工序,母親則在門店口招待往來遊客選購商品。遊客們現場選購漁民製作的魚乾。今年58歲的劉平,在2019年底正式終結了30年的漁民生涯,靠著出色的風乾魚手藝,每天早上到海鮮市場購買新鮮魚,開始了新的「曬魚人」生活,女兒也從外地回家當起「網紅」。
  • 長江禁漁十年,洞庭湖「連家船」漁民上岸覓新生
    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2019年的最後一晚,49歲的東洞庭湖漁民胡存庫不到9點就睡了,這是多年漁民生涯養成的習慣。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晚,他睡在岸上借的房子裡,而不是生活了幾十年的漁船上。 在洞庭湖,有很多漁民和胡存庫一樣,吃住都在湖上,在岸上沒有房子,身份證地址一欄顯示的是某「漁業組」,被稱為「連家船」漁民。
  • 恐龍體型那麼巨大,怎麼在陸地上生活的?其實水裡才是它真正的家
    恐龍是地球生物史上出現過的龐然大物,很多種恐龍都比如今的大象的個頭還要大,特別是蜥腳目中的梁龍類和泰坦龍類,比如震龍、阿根廷龍、易碎雙腔龍等,其身軀動輒幾十米長,有的體重達100多噸,比十頭大象還重,比一輛重型坦克還重不少,這麼巨大的恐龍是如何在陸地上生活的呢?比如它們的腿如何支撐起巨大的身軀?如何站立和行走?
  • 大黃魚,我家就在岸上住
    對於資深老饕來說,沒有一條鮮活生猛的黃魚,整桌菜就似乎缺少了靈魂。無黃魚不歡,這就是調性。一條未冷凍過的黃魚,下鍋清蒸,水開後蒸7分鐘即熟。配以金華火腿、慶元香菇,以薑片為佐料,口感極佳。野生大黃魚可遇而不可求。上好的海養黃魚,品相不錯也可以接受。
  • 《未來水世界》冰川消融,所有的陸地被淹沒,地球到處都是水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陸地不存在地球變成一片汪洋,倖存下來的人們只能在船上生存。女孩兒背上的一幅圖引發了一場生存的戰爭。今天帶了一部科幻冒險電影《未來水世界》。在未來世界,由於溫室效應劇烈導致兩極的冰川迅速消融,所有的陸地被淹沒。
  • 世界最「奇怪」的魚,曬成魚乾能活著,但在水裡卻會被「淹死」
    我們都知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現在這個世界上擁有著許多奇奇怪怪的東西,而且許多東西都讓人摸不著頭腦,而且在如今這個旅遊業發達的時代,外出旅遊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也有許多人出國旅遊,有些人也喜歡去非洲,而對於非洲相信大家都是知道這是一個十分富饒的地方,但由於某一些的原因,導致了非洲如今是非常的落後,但正是因為落後才導致了在非洲能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就比如在非洲就有一種魚類,它被拆成魚乾還能夠或者,但是生活在水中卻容易被淹死
  • 江蘇漁民捕獲「六角恐龍魚」 身上六隻腳四條腿
    食品夥伴網訊  據貴州衛視報導,日前江蘇漁民抓到一條怪魚,俗稱"恐龍魚"。該魚全身精黃,腮上有六隻腳,身上還長著四條腿。    記者看到,這條"恐龍魚"兩邊突出有羽狀鰓,腮上有六隻腳,腳上還有棕毛,而讓人驚訝的是魚身上還長著四條腿。
  • 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海底民族:不適應陸地生活,在海底卻能正常行走
    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海底民族:不適應陸地生活,在海底卻能正常行走!世界那麼大,總會存在一些你所不知道的奇聞趣事。雖然我們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將近數百萬年之久,而人類的足跡也早就遍及全世界,像什麼崇山峻岭的地方、熾熱的沙漠地區、以及貧瘠的高原苦寒地,都有我們人類族群生存的影子。
  • 江蘇漁民退捕轉產見聞:告別「水上漂」,打魚變護魚
    收繳處置船舶只是禁捕退捕的第一步,「上岸後人往哪裡去」成為保障退捕漁民轉得出、穩得住的「後半篇文章」。在洪澤湖打魚24年的唐真洲如今已經住進岸上的新家。「岸上居住環境好,敞亮,到泗洪縣城或者鎮裡辦事也方便多了。」他說。  泗洪縣臨淮鎮勝利村村民段廣玉打小就生活在水上,靠捕魚為生,和妻子劉銀結婚時,簡陋的船艙就是婚房。如今一家人上岸住新居,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 天上掉餡餅,地震過後,菲律賓漁民海邊撿到一條130斤重的月亮魚
    據外媒8月26日報導,菲律賓薩馬島的居海漁民,在當地一次6.6級地震後,意外發現了一條重達65公斤的巨型深海月亮魚。65公斤的月亮魚可以賣出相當一大筆錢,漁民們對此都十分驚喜,差點不相信有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 日本福井縣碼頭突現地震魚,漁民們擔憂起來
    地球位置顯示,日本一個島國,位於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接洽邊緣,而太平洋板塊每年以數十釐米速度俯衝到歐亞板塊下面,之導致日本每年都出現數十個地震,而福井縣曾經也出現過地震,所以漁民們看到地震魚,自然有些擔憂,正所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要知道地震魚是深海魚類,生活在1000米以下深海,突然出現在水面,的確有些奇怪。
  • 中國廣電總臺講述:漁民三姑娘改名背後的故事~
    薛家窪漁民三姑娘回憶:「當時光漁民船有200多條,一排靠著一排停在岸邊。住家船就定在這個地方不動,後面全是小船綁在大船旁邊。那麼多漁民生活在那裡,水面上一天到晚就漂浮垃圾。我家兒子那是從小都穿救生衣,也掉過水,他有時走路走一腳踩空了,就掉下去了。」
  • 好奇小江豚鑽進漁民大網 岸上一日遊後被放歸錢塘江
    不過,前天晚上7點多,濱江區的漁民馮師傅和老婆在江上收網時,卻撈上了一條「怪魚」。昨天一早經過辨認,這正是已經多年沒有在江上現身的江豚。  昨天上午,杭州漁政部門及時找回了這頭小傢伙,並給它做了體檢。  中午時分,小江豚回到了錢塘江的懷抱中。  漁民江中網到「江豬」帶回了家  前天晚上7點多,天早已黑了。
  • 蛇頭魚引起美國的恐慌,陸地上能生活幾天怪魚,建議一律捕殺!
    蛇頭魚引起美國的恐慌,陸地上能生活幾天怪魚,建議一律捕殺! 在美國外來武清的種類裡,亞洲鯉魚已經成功地入侵美國五大湖了,危害當地的生態環境,可以說是被譽為最成功的入侵。外來物種除了亞洲鯉魚,還有一種魚引發了北美的恐慌,甚至這種魚被認為魚斯拉!
  • 盤點全球巨型生物:以死鯨為食的大王具足蟲
    一般叫做「非洲巨蛙」,這種巨蛙的生活環境十分特別,只有在這一地區的森林裡才能生存,年平均溫度在25攝氏度至29攝氏度之間。但是,近30年來,由於附近的村民砍伐森林和開荒種田,致使巨蛙生活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在另外一些地區,河水也受到了汙染。尤其是人們的大肆捕殺,非洲巨蛙正面臨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