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水上漂」,打魚變護魚
昔日捕魚者,今朝護魚人。長江禁捕退捕以來,江蘇在嚴格落實禁捕要求的同時,多渠道推進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積極幫扶職業漁民「轉業」,推動「生計漁業」向「生態漁業」轉變、「打魚」向「打工」轉變。
上岸:告別「水上漂」 漁民住新居
記者近期來到宿遷市泗洪縣龍集鎮尚嘴漁港看到,船隻拆解工作正有序進行。龍集鎮黨委副書記許昌軍介紹,該鎮收繳了823條捕撈船、156條住家船,全部分類處置。
收繳處置船舶只是禁捕退捕的第一步,「上岸後人往哪裡去」成為保障退捕漁民轉得出、穩得住的「後半篇文章」。在洪澤湖打魚24年的唐真洲如今已經住進岸上的新家。「岸上居住環境好,敞亮,到泗洪縣城或者鎮裡辦事也方便多了。」他說。
泗洪縣臨淮鎮勝利村村民段廣玉打小就生活在水上,靠捕魚為生,和妻子劉銀結婚時,簡陋的船艙就是婚房。如今一家人上岸住新居,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過去,臨淮鎮近九成村民為漁民,總數超過1.5萬人。他們世代棲居水上,「廚房連臥室,也僅四五平」。記者此前在洪澤湖畔走訪看到,一條水泥船起風就晃,漁民全家吃喝拉撒都在上面。一條船一張網,他們以此為生,部分船沒有接通自來水,洗澡、如廁十分不便。漁民「以船為家」也給洪澤湖流域生態環境增加了壓力。
當前,宿遷正有序推進境內洪澤湖、駱馬湖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許昌軍表示,漁民上岸沒有住房的,當地專門建了一個安置小區,安置房有65平方米、80平方米、109平方米等,價格在每平方米1680元。「住家船和捕撈船收繳有補償,多的能拿到30多萬元,多數漁民搬進來沒有什麼壓力。」
位於泗洪縣半城鎮的穆墩島,是洪澤湖中唯一有人居住的湖島。穆墩島村共有500多戶2000多人,其中職業漁民1100多人,目前大半漁民已在岸上安家落戶。
「泗洪縣退捕漁船4359艘,約佔全省20%;住家船整治船隻2804艘,約佔全省40%。」泗洪縣委書記李愛華介紹,泗洪退捕漁船協議籤訂、捕撈權證回收註銷、漁船網具收繳全部完成。
記者從江蘇省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江蘇將長江禁捕退捕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作為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約束性任務,納入河長制考核體系。聚焦民生需求,儘可能實現「同湖同策」「同湖同步」。
轉業:打魚變護魚 「玩轉」新業態
有的漁民「離湖不離水」,從打魚人轉身為護魚員;有的轉崗就業,開網店銷售農副產品……漁民退捕轉產,「退得出」還要「穩得住」。考慮漁民歷史生產生活習慣,江蘇多地積極開發護魚員、護堤員、藍藻打撈員等漁民上手快、適應性強的公益性崗位。同時,多渠道推進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力爭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常州市武進區的滆湖水域已完成國有公司組建,於2020年8月啟動增殖漁業試點,先期在規划水域建成800畝增殖區,投放鰱鱅夏花近80萬尾,吸納退捕漁民近30人從事管理養護等工作。
泗洪縣臨淮鎮勝利村67歲的漁民王兆發和老伴朱慶萍上岸後,在當地政府指導下,做起了編織小方籃等簡單手工活,加上合作社分紅和政府補助等,日子越過越舒心。
「政府給我們每戶補貼三萬塊錢用來購房,還幫我們尋找岸上的養殖塘口。」段廣玉說,他帶著妻兒上岸之後開了家淘寶店,賣些當地的水產品,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還有一些漁民在淘寶、快手等平臺搞起了電商直播,以前住在湖上想都不敢想。」
老漁民趙押寶住在泰州市高港區永安洲鎮東江社區——一個蘇浙皖三省漁民集聚形成的老村落。今年初,高港從上岸漁民中挑選10人成立護魚隊,趙押寶被推舉為隊長。他們晝夜開展長江巡護,緊盯長江幹流及保護區等重點水域,嚴打「電毒炸」「絕戶網」等違法犯罪行為。「哪片是偷捕『重災區』,哪個時間段是高發期,哪些『小記號』說明水下有漁網、地籠,我們心裡『門兒清』。」他說。
告別漁船,退捕漁民成為廠裡新工人。走進宿遷市泗洪縣一家服裝企業的生產車間,42歲的田豔正在忙活著,當了半輩子漁民,她如今已成為一名縫紉工。「船拆解了,鎮裡介紹我們來服裝廠上班,學技術的時候每個月大概2000塊錢,熟練以後多勞多得。」
揚州高郵市菱塘回族鄉龔家村漁民楊宏文選擇創業。「銀行工作人員上門服務,給我辦了15萬元的政府貼息創業貸款手續,幫我實現創業夢。」楊宏文說,他以前捕魚時養過螃蟹,有養殖經驗,禁捕退捕後,他投資70萬元,承包了百餘畝蟹塘。政府還給他和母親交了社保,解決後顧之憂。
除了繼續從事特色水產業,高淳還把退捕漁民全部納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幫扶710名漁民轉產就業,有的漁民當上護魚員、護水員,從「靠水吃水」的漁民轉變為「養水淨水」的生態保護者。「高淳滿足政策標準的565名退捕漁民,勞動年齡段人員納入城鎮企業職工社會保險,養老年齡段人員納入被徵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高淳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發展產業安置一批,務工就業轉產一批,支持創業幫扶一批,公益崗位解決一批……江蘇統籌退捕安置和禁捕監管任務需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助力漁民退捕轉產,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兜底:養老「全覆蓋」 吃下「定心丸」
江風習習,江水滔滔,江岸樹木林立;水鳥低空盤旋,魚兒不時偷偷探出頭來……船行長江六合段,秀美的江景圖令人陶醉。然而,過去這裡是一幅漁船「排排坐」、漁網相連接的場景。
長江六合段的變化,與漁民退捕上岸密不可分。年過半百的漁民謝長江說,大家算清了「經濟帳」和「生態帳」,191戶漁民全部上岸。根據政策,上岸漁民勞動年齡段人員納入城鎮企業社會保險,養老年齡段人員納入被徵地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江蘇率先出臺《國有漁業水域佔用補償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失水漁民參照失地農民參保,助力上岸漁民託底安置。
除了一次性買斷漁船、漁網,泰州市高港區還給予勞動年齡段每名漁民兩年生活補助。無房漁民由社區統一規劃安置,危房漁民也可享受拆遷安置。漁民上岸視同徵地,政府統一辦理養老保險,引導大家就近到企業上班。
過去,揚州高郵市菱塘回族鄉龔家村漁民劉付田每天夜裡一兩點鐘下湖捕魚,第二天中午才回來將魚出售給魚販,十分辛苦。「上岸之後不僅每個月都有生活補助,政府還給介紹工作,社保問題也解決了。」
「南京市高淳區淳溪街道漁業社區306條船,40到55歲的漁民200多人,60%還從事螃蟹魚塘養殖。」石臼湖漁民竺年喜稱,這次退捕,夫妻兩人社保帳戶有了25萬多元,還有漁民退捕現金補償12萬元。「養老有保障,心裡踏實了。」
江蘇聚焦「應轉盡轉、應幫盡幫」「應保盡保、應補盡補」「應救盡救、應助盡助」,參照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對退捕漁民進行安置,出臺了社會保險、失業登記、生活保障、醫療救助等政策,確保符合參保條件的漁民全部參保登記、參保繳費、落實社保待遇。
記者了解到,江蘇全省退捕漁船21623艘、漁民41937人,分別佔全國的19.4%、18.2%。其中,列入國家考核任務的長江幹流1827艘漁船、湖泊保護區5565艘漁船以及14887名漁民已於10月中旬全部完成退捕。截至目前,轉產就業率和社保安置率均超過99%。(記者 趙久龍 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