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小江豚鑽進漁民大網 岸上一日遊後被放歸錢塘江

2020-12-06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12月04日訊很多人都知道,錢塘江裡自古以來就有江豚。但到了現在,真正能夠看到江豚的人卻少之又少。

  就連天天去江邊釣魚的老師傅也說,很難再看到大江豚躍出水面撒歡的那道風景了。

  不過,前天晚上7點多,濱江區的漁民馮師傅和老婆在江上收網時,卻撈上了一條「怪魚」。昨天一早經過辨認,這正是已經多年沒有在江上現身的江豚。

  昨天上午,杭州漁政部門及時找回了這頭小傢伙,並給它做了體檢。

  中午時分,小江豚回到了錢塘江的懷抱中。

  漁民江中網到「江豬」帶回了家

  前天晚上7點多,天早已黑了。錢塘江江面上北風凜冽。

  濱江區的漁民馮師傅兩口子的漁船還停在復興大橋下遊幾百米處。他們正準備拉起最後一網,等第二天一早拉去家附近的農貿市場出售。

  「我們撒下的網是新的,比較平整,上面沒有纏著比較尖銳的東西。當時我和我老婆一起在拉網,她眼睛尖,看到網裡有東西。」

  馮師傅向江面看去,網裡有個黑影,長度大概有一米左右,「當時我以為撈上什麼大魚了,心裡一陣高興。」

  不過隨著漁網的上升,馮師傅夫妻倆心裡都咯噔了一聲。

  「這玩意好像是海豬(當地漁民自古稱江豚為江豬或者海豬)啊?」馮師傅的老婆嘀咕了一句,「這東西我們不要,不敢賣,又惹事,還是放掉吧。」

  馮師傅說,自己當時沒同意,「單獨拿個大點的箱子,放些乾淨的水,先帶回去看看情況。」

  而昨天下午,他也向漁政部門人員解釋了自己那麼做的原因。

  「一是因為在江上打了一輩子魚,這樣和『海豬』面對面還是第一次。而且,我怕萬一這江豚在網裡有個傷病,責任就是我們的。」

  當天晚上,這頭長80釐米的江豚就在他們家的水箱裡過了一夜。昨天一早,馮師傅把它帶到了濱江區的繽紛農貿市場,想請市場裡的漁戶們一起鑑定鑑定。

  「當時大家圍過來一看,都說是江豬,有點學問的就管他叫江豚,說是保護動物,還說我攤上大事了。」這下,馮師傅沒了主意,馬上把事情告訴了市場的管理人員。

  小江豚身體健康無外傷

  杭州市漁政漁港漁船監督管理總站資源增殖科的副科長童奇烈,是在昨天上午9點半收到這條消息的。

  「當時我正在外面開會,挺遠的。但聽說這個消息後,實在忍不住,直接就趕過去了。我們站裡的領導也全都趕了過去。」

  為什麼漁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如此緊張?這主要還是和他們近年來的工作經歷以及江豚的珍稀程度有關。

  「我是2005年參加這項工作的,8年時間裡,我們經常去江上做搜集採樣工作,但真正的江豚只見過三次。」童奇烈說。

  第一次是在2008年,當時童奇烈他們趕到現場時,那頭江豚渾身是傷。後來,經過漁政部門的救治,最後成功放生。

  第二次是在2011年,當時有市民發現江豚擱淺,童奇烈再次趕到現場,但讓他心痛的是,兩頭江豚早已經沒了生命跡象。「其中有一頭體長1.8米,屬於比較少見的大傢伙了,很可惜。」

  而昨天,是他第三次真正和江豚面對面接觸。

  昨天上午10點30分,他一路趕到繽紛農貿市場,擠進了圍觀人群中。

  蹲下來仔細看了一圈後,他的心裡感到一陣激動。

  「這是一條幼年的長江江豚,全國可能還有不到千條。體長80釐米左右,全身皮膚無外傷,精神也很好。可能是水箱太小,讓它覺得有點彆扭。」

  他一邊用手機拍攝,一邊記錄下了眼前的情況。

  漁政部門把小江豚放歸自然

  隨後,漁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再次仔細確認小江豚身體健康,屬於可以立刻放生的狀態。

  考慮到大船放生難度大,可能還會傷到小江豚,昨天中午12點,漁政部門的快艇趕到現場。

  童奇烈等四名漁政工作人員緩緩將裝有小江豚的水箱平放在快艇上,一直開到了較少有船經過的錢江九橋處。

  重新回到江中後,小江豚一個翻身就沉了下去,接著又緩緩向上浮了一些,最終消失在江面上。

  這時候,童奇烈看了看表,已經是中午12點半了。

  「可能因為它還屬於未成年,好奇心重,所以會鑽到網裡去,幸好沒有受傷。」把小江豚重新送回自然,童奇烈的心情也很好,和我們聊起了今年來錢塘江上發現的那些「奇珍異獸」。

  「現在媒體對於動物保護的宣傳多了,我們也經常製作一些宣傳冊交到漁民手裡,並定期請他們來開會。」

  前不久,童奇烈他們接到漁民打來的電話,說抓到一隻海龜。

  「我們趕過去一看,是一隻玳瑁,應該是從大海裡衝過來的,身體狀況不錯,我們對它檢查後,進行了放生。」

  而今年上半年,還有漁民給漁政部門打電話,主動上報捕獲了一隻綠海龜,童奇烈他們也及時進行了放生。

  「更多的是松江鱸魚的發現和上報放生。這種魚和江豚、海龜之類相比,特徵並不明顯,但現在也有很多漁民在捕獲後主動給我們打來電話,我們感到很欣慰。」

  最後,童奇烈也再次提出希望漁民、市民在發現受傷、擱淺的保護動物能及時跟漁政部門聯繫,而捕獲的保護動物即便沒受傷,也要及時報告漁政站爭取時間放生。

  漁政部門相關聯繫電話:0571-86085571 0571-86085846

相關焦點

  • 漁民在錢塘江捕到「怪魚」 確認為「國寶」江豚後放生
    漁民在錢塘江捕到「怪魚」 確認為「國寶」江豚後放生 2013年12月03日 22:08:16   浙江在線杭州12月3日訊(見習記者劉永拓)今天6時許,杭州錢江4橋附近的繽紛農貿市場圍了一群看熱鬧的人。
  • 杭州灣海塗發現江豚漁民老施埋了它 心情蠻沉重·都市快報
    老施說,這跟海洋被汙染關係很大,「近海魚蝦都快沒了,江豚當然也就少了。」另外,每年4到10月份,海塗上到處都是漁網,老施說,這也影響了江豚的遊動。  老施七八年前曾買回一隻江豚放養在自家魚塘裡,「江豚很聰明,不怕人,對人是有感情的。」老施說,他穿著防水服下到魚塘,江豚就會遊過來,用嘴巴不斷蹭他的小腿。  江豚的食量蠻大,以魚蝦為主食。「養了幾天,魚塘裡的魚少了很多。」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安徽省安慶市漁政巡護員 張賢敏: 那時候捕魚好捕,工具也簡單,就搞點自己做的小網。那時候捕魚的工具得自己做,包括鉤、打魚的網都是自己做,自己加工。長江水資源賦予了兩岸產業經濟迅速崛起發達的優勢,也引來了越來越密集的人口,和對水產品無止境的需求。捕撈工具在不斷升級出新,各自力求著對江魚的一網打盡。最有名的捕撈工具,在當地被稱為「迷魂陣」。
  • 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原標題: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核心閱讀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 ——洞庭湖漁民的江豚「情緣」
    ——洞庭湖漁民的江豚「情緣」新華社記者史衛燕初夏,洞庭湖水位逐漸上漲。和往常一樣,何大明開著船在江豚的主要活動區巡護。「這個季節,小江豚會跟著媽媽一起活動,它們需要換氣,經常露出水面。」在他的記憶中,童年時被漁民稱為「江豬子」的江豚和其他魚兒在洞庭湖裡自由嬉戲。近年來,無序採砂破壞了湖灘、江岸,破壞了魚類的產卵場,大噸位的船舶航行、停泊擠佔了魚類洄遊的通道,洞庭湖漁業資源持續減少,江豚的難覓蹤影成為刺眼的標誌之一。江豚的處境也反映著人類的窘境。
  • 密雲水庫現巨型野生娃娃魚 漁民及時保護放歸水庫
    由於健康狀況良好,目前,它已被重新放歸水庫。  「19日夜裡,我們划船進入庫區起網,突然發現上來一個黑乎乎的『大塊頭』。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條大鯰魚,但仔細一看,它沒有魚鰭還長著爪子!」穆家峪鎮鹼廠村的漁民趙全利是第一個發現這條野生娃娃魚的人。他打了20多年魚,這樣的四腳怪魚還是頭一次見。  怕傷到這條怪魚,趙全利趕緊用刀削開漁網,把它救了出來。
  • 漁民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
    從2020年元旦開始,在「長江大保護」的總體戰略下,我國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漁。這意味著,中華母親河將獲得極為關鍵的休養生息期。與此同時,長江流域28萬世代以捕魚為生的專業漁民,將背江而行,上岸謀求新生活。
  • 救救長江江豚
    進入現代後,捕撈技術發展迅速,還出現了電魚、炸魚、毒魚、密眼拖網、迷魂陣等等不可持續的捕魚方式,導致江豚經常吃不飽飯,甚至連江豚也被誤捕。高壩工程、圍湖造田則直接破壞了野生魚類的產卵地,野生魚群數量急劇下降。最直接的傷害來源於過往船隻,特別是類似挖砂船這樣噪音大、和快艇這種運動速度快的船隻。
  • 寧波漁民捕到兩條虎鯨 智商和15歲的人不相上下
    透過圍觀的人群,一大一小兩條虎鯨靜靜躺在碼頭上。很遺憾,它倆都沒了聲息。大的有1噸重,小的不到1000斤,都有4米多長,除了肚皮和尾鰭一面是白色的,別的部位都是漆黑。「看上去像是一對情侶誤闖漁網。」奉化林老闆說。這兩條虎鯨,就是他名下漁船在東海捕撈到的,距離奉化有40個小時的船程。
  • 科普∣江豚、海豚和豬到底是什麼關係?
    大者得膏三四斛,若用照書及紡織則暗,若以會眾寡歌舞則明。其中瘡痕或指江豚脊背上許多的小疣突。而且它脂肪很多,可以做燈油用。這燈油晚上讀書學習、紡織做活,用它照明,燈光很昏暗;但要是搞宴會、歌舞等「不務正業」的娛樂活動,這個燈光就非常明亮了。所以懶婦化成「魚」了,依然好逸惡勞。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在《夜航船·卷十七 四靈部》中就很明確的告訴人們了,「江南有懶婦魚,即今之江豚是也。」
  • 江豚,滅絕還是保護?
    江豚的危機,漁政部門要負很大責任。漁政部門經常上演的「捉放曹」,使漁民有恃無恐,濫捕濫撈  擺在江豚面前的,有多道難以逾越的死亡線。只要你深入洞庭湖暗訪,就經常可以看到矮圍、迷魂陣、海網、電捕魚等毀滅性的捕撈場面。一天早上6時,記者在洞庭湖麻拐石水域看到,一條冬季運蘆葦的運輸船也引進了南海的海網在湖裡「拖」魚。
  • 大鯢發奇叫聲被捉引圍觀 四川南充好心漁民放歸嘉陵江
    大鯢發奇叫聲被捉引圍觀 四川南充好心漁民放歸嘉陵江2015-02-25 16:4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四川新聞網        瀏覽量: 3951 次 我要評論 [email]
  • 岸上新生活丨從野生魚館到曬魚長廊 六門閘上岸漁民撐起新產業
    在隔壁的自家後院裡,劉靜的父親劉平帶領3個上岸漁民,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剖魚、醃製、晾曬等各項風乾魚工序,母親則在門店口招待往來遊客選購商品。遊客們現場選購漁民製作的魚乾。今年58歲的劉平,在2019年底正式終結了30年的漁民生涯,靠著出色的風乾魚手藝,每天早上到海鮮市場購買新鮮魚,開始了新的「曬魚人」生活,女兒也從外地回家當起「網紅」。
  • 「捕魚人」轉型「護豚人」,只為留住江豚的一抹微笑
    在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有這麼一批江豚觀測員,他們曾經世代在長江捕魚為生,「退漁上岸」後,從原來的江邊「捕魚人」轉型成了「護豚人」,參與到保護長江江豚繁衍生息的工作中來。45歲的楊金龍告訴我蘇特報記者,自己祖上三代都是長江漁民,20多年前他剛開始捕魚時,江豚在長江裡其實很常見:「從我打漁的那幾年來說,有時候最多一網能網到十幾頭江豚,那時候江面一眼望去,幾乎都能看到江豚,不管什麼天氣時都有。」圖片來源:南京江豚保護協會但近年來受到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壞的影響,長江漁業資源數量銳減,以江中雜魚為食的江豚也受到影響,瀕臨危機。
  • 漁民誤捕300斤達氏鰉,已放歸黑龍江
    漁民誤捕300斤達氏鰉,已放歸黑龍江 2020-06-29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千年原生態風貌再現 麋鹿、江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荊州11月13日訊(記者 魏金金) 荊州石首市是麋鹿故裡,也是江豚之鄉。作為長江大保護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石首奮力打造荊江生態保護示範區,積極繪就「萬裡長江、美在荊江」新畫卷。
  • CCTV經濟半小時:誰汙染了錢塘江的生命之水
    韋東英說:「以前放汙水後魚就在那邊翻白肚,現在都沒有了。」   據當地環保局監測,這些被偷排的汙水,其COD含量都嚴重超過國家標準,有的甚至超標50倍。   韋東英:「看著這樣我們就心疼,到處都是汙水,錢塘江都讓他們糟蹋了。」   韋東英習慣性地舉起隨身攜帶的相機,拍下了眼前的一切。
  • 其實是江豚
    N海都記者 廖慶升 海都訊 前日上午,福州的寧先生到連江縣苔菉鎮北茭的海邊玩,碰巧碰到漁民靠岸卸貨,其中一個漁民在叫賣「海豬」,但寧先生覺得很像海豚。寧先生花100元錢購買後準備放生,卻發現它已經死亡,最後不得不丟棄。
  • 採砂致鄱陽湖保護區江豚不可逆的傷害
    新京報記者 孫瑞麗 攝  保護區的十裡砂島  11月15日,天色漸漸大亮時,漁民朱宏生駕駛一艘滿載小魚仔的船,又在瓢山水域擱淺了。漁船被卡在一個砂島邊緣,兩米外是一條大型運砂船。他驚出一身冷汗,趕緊熄滅發動機,跳下船查看。  「挺危險的,要是把發動機弄壞就麻煩大了。」他知道,又是砂島惹的禍。
  • 廣西一網紅漁村發生大變化!這裡全部的漁民都將要…
    華僑村是企沙的一個漁業行政村,村裡多數漁民以船為家。近年來,這裡的漁民生活發生了大變化,他們幾十年以船為家的漂泊日子將成歷史,而這得益於防城港港口區實施漁民上岸棚戶區改造工程。  全會精神送上漁船  1月6日,海風變大,已經在海上漂了多日的漁民回到企沙漁港避風,難得大批漁民在港,趁此機會,防城港市宣講團成員、防城港市中級法院研究室主任何文強來到港口區企沙鎮華僑村文緣號漁船上,用當地白話通俗易懂地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送進廣大漁民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