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一網紅漁村發生大變化!這裡全部的漁民都將要…

2021-01-12 網易

2021-01-10 14:53:40 來源: 範瑤娛樂社

舉報

  因為開海節,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鎮成為一個網紅小鎮,每年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打卡,品嘗海鮮,體驗漁民的海邊生活。

  華僑村是企沙的一個漁業行政村,村裡多數漁民以船為家。近年來,這裡的漁民生活發生了大變化,他們幾十年以船為家的漂泊日子將成歷史,而這得益於防城港港口區實施漁民上岸棚戶區改造工程。

  全會精神送上漁船

  1月6日,海風變大,已經在海上漂了多日的漁民回到企沙漁港避風,難得大批漁民在港,趁此機會,防城港市宣講團成員、防城港市中級法院研究室主任何文強來到港口區企沙鎮華僑村文緣號漁船上,用當地白話通俗易懂地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送進廣大漁民心頭。

  

  報告會上,何文強從深刻認識我國「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入手,圍繞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遵循原則、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就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在現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促進共同富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推動綠色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等方面,對全會精神進行了系統宣講和闡釋。

  

  「

  針對華僑村村幹部、華僑村漁民提出的如何更好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如何更好發展漁民和僑鄉的特色產業,提高經濟收入等問題,何文強認為,大家應緊密結合黨中央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抓住防城港市海邊山區域特色,特別是企沙鎮漁港、僑鄉僑眷聚集地等獨到的區域特點,帶動漁民、僑民打造特色民俗文化,帶動地方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同時華僑村漁民要抓住疍家民俗風情、僑鄉風情文化等作為特色打造亮點,提升企沙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漁民上岸買房居住

  今年51歲的華僑村漁民郭亞養聽了宣講報告,對未來生活有了更好盼頭。他是越南歸僑,1978年回國後一直以打魚為生,有三個子女,四個孫子孫女,一家人如今還生活在船上,過去條件困難,他和自己的兒女都沒有讀多少年書,多年來吃夠了文化程度不高的苦頭。

  

  這兩年,村裡有了政府實施的棚戶區改造工程,房子1300元每平方米,為了孫子孫女未來,郭亞養和家人下定決心,把這些年攢下的積蓄,在村裡購買了一套房子,如今已裝修好,準備過了年就搬進新房。

  「

  「以後生產作業在船上,晚上上岸生活,告別幾十年常年海上居住的日子。現在最大心願就是過幾年不打魚了,上岸帶孫子孫女,讓他們讀好書。」郭亞養說。

  今年65歲的村民黃成就也是在1978年從越南返回企沙,幾十年來他見證了華僑村漁業的發展。他說,當年船隻是一艘小小的木排,直到上世紀90年代,海鮮價格慢慢上來,他們的船逐漸更換為更大的發動機漁船,到如今,已有了船體更大、航行更遠的漁船,可到南沙等海域去捕撈。

  

  ▲華僑村的漁船

  黃成就說,打魚住在船上的那些年,苦日子也沒少過,遇到颱風天大風大浪難熬就不說了,光生活必須物品等就很麻煩,還有小孩讀書要找親戚和朋友家寄宿,實在不便。

  2006年,由於上了年紀,黃成就洗腳上岸,加上有些許文化,他在岸上為廣大漁民辦理政府油補登記等手續,從中賺些生活費。2007年,華僑村住宅新小區開始建設,分兩期建設,共300餘套樓房,他和一批漁民在公寓樓買了一套房子,率先在岸上穩定下來。

  漁民上岸工程惠漁民

  漁民生活的變化是華僑村整體變遷的一個縮影。該村的漁民均為1978年從越南回來的歸僑,回來時150多戶人家,沒地可耕,無房可住,只有30多艘小木船,吃喝拉撒全在木船上。

  雖然當時建有十幾幢歸僑房,但遠遠滿足不了不斷增多的歸國僑民,隨著時間推移,該村從1980年1300多人發展到現在4000多人,其中岸上居住510戶2440人,船上居住534戶2020人。僑民長期以船為家,加上當時漁港基礎設施落後,漁船停泊難,漁民一年到頭漂泊在海上,形成了以海為棲的疍家人。

  

  如今,華僑村有大小各類漁船600多艘,其中包括148艘有較遠海域生產能力的燈光漁船及122艘流刺網漁船,佔企沙港捕撈漁船75%以上,直接從事漁業生產人口為2200人左右,佔華僑村總人口50%。

  多年來,港口區委區政府加大力度對該村建設和發展,華僑村逐步形成了一個既有漁民文化又有僑鄉特色的濱海漁村。十三五期間,華僑村變化更為明顯,尤其是為解決企沙鎮華僑村漁民和歸難華僑的住房及生產生活的問題上,港口區政府實施華僑漁業村漁民上岸棚戶區改造項目,該項目計劃建設42棟公寓樓,共852套,項目可安置3780人,工程還包括綠化工程、亮化工程、道路工程及相關配套設施。

  當前,華僑村村委會棚戶區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施工,一棟棟靚麗的公寓樓基本建好。

  

  ▲漁民上岸棚戶區改造項目正在建設中。

  「

  華僑村村支書張振明說,公寓樓還剩一些收尾工程,預計春節前後有5棟可交付給村民入住,42棟公寓樓基本滿足全部漁民上岸居住,「他們即將結束以船為家常年漂泊的日子,可以說華僑村正逐步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幸福村。」

  此條內容為信息推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岸上新生活丨從野生魚館到曬魚長廊 六門閘上岸漁民撐起新產業
    在隔壁的自家後院裡,劉靜的父親劉平帶領3個上岸漁民,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剖魚、醃製、晾曬等各項風乾魚工序,母親則在門店口招待往來遊客選購商品。遊客們現場選購漁民製作的魚乾。今年58歲的劉平,在2019年底正式終結了30年的漁民生涯,靠著出色的風乾魚手藝,每天早上到海鮮市場購買新鮮魚,開始了新的「曬魚人」生活,女兒也從外地回家當起「網紅」。
  • 走進三亞西島漁村裡,百年珊瑚石老屋也能改造成的優雅民宿
    西島漁村與三亞市一海之隔,西島的旅遊開發很早,但是西島漁村卻最晚被人熟知,如今的西島漁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有保存完好的西島老屋,還有原住民特色的如此生活,還有那些被改造以後煥發風採的西島民宿,今天帶你走進西島漁村,感受不一樣的漁村魅力。
  • 掠奪性開採等致廣西沙蟲數量驟減 沙蟲"呼救"(圖)-廣西新聞網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呂海鋒 鍾小啟 陳詩圓 北海銀海區白虎頭、營盤、竹林,合浦沙田鎮、山口鎮及東興市等處,出產的沙蟲質量上乘,遠近聞名。這裡的海水鹹淡適中,海流和緩,灘涂生態良好,可謂沙蟲生存的天堂。據統計,整個廣西海域約有15萬畝以上優質的適宜沙蟲繁育的沙質灘涂。這些灘涂的現狀如何呢?
  • 去了一次越南美奈的漁村,從此我對這裡有了新的認知!
    這裡最有名的景點有3個,美奈漁港、美奈沙丘,還有就是仙女溪。進入美奈,你的第一眼肯定是那裡的大海,朝著那個方向靠近,你就會被眼前的那些密集的捕漁船所吸引。五顏六色的漁船一條靠一條幾百條靠在一起停在河道裡。哪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了。看到這裡你就會覺的美奈絕對對的起美麗漁村這個稱號了。而去白沙丘先要經過漁村。
  • 圖文:海南惡劣天氣給漁民帶來嚴重損失
    陵水(海南),2010年10月6日 海南惡劣天氣給漁民帶來嚴重損失 陵水縣一漁村漁船無一完好 10月6日,福灣村漁民正在奮力將漁船從沙土裡推出來。當日記者在海南省陵水縣福灣村採訪時看到,漁船殘骸在海邊隨處可見,當地漁民正在全力打撈,不少漁船被巨浪衝到岸邊,碎成兩截,有的只剩下一個空殼,還有的漁船、漁網被埋在岸邊的沙裡。據了解,福灣村的30餘艘漁船全部被巨浪和暴雨摧毀,無一完好。
  • 2020青島最火的50個網紅打卡地!全部都免費!|市南區|嶗山區|黃島區...
    ///  01_石老人海水浴場  嶗山區海爾路南端,可定位到花神書咖  免費  /  很多人都不知道,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還藏著一個網紅打卡地,白色房子在這一片沙灘中尤為出彩,像極了文藝清新的濟州島。
  • 香港「小南極」蒲臺島:守護者與漁村鄉愁
    蒲臺島最後的漁民有人和吳音一樣選擇上岸生活,也有人選擇繼續與漁船相伴,比如羅金樹。羅金樹今年70歲,是蒲臺島最後的漁民。他有一間石板房,他把房子的外牆和房間的牆壁都粉刷成藍色,客廳牆上還掛著一朵剛摘下不久的紅色玫瑰花。「平時沿著小島走一圈,碰見的都是那幾個人。」羅金樹打趣說。
  • 長長的鰻魚乾掛滿廊簷 上海「最後漁村」年味足
    長長的鰻魚乾掛滿廊簷,大黃魚攤在門前竹籃裡,這家殺雞,那家宰羊……金山嘴漁村是上海市沿海陸地最早的漁村,也是上海最後一個漁村。新春之際,記者來到這個小村莊,平時遊客熙攘的金山嘴老街冷清了許多,卻年味十足。
  • 寧波漁船上建移動氣象站 象山漁民能收聽精準海洋天氣預報
    老漁民改聽本地海洋天氣預報  有40年出海捕魚經驗的林永法當過31年的漁老大,5年前他上岸後就不再出海捕魚了,如今林永法是象山縣石浦鎮石浦漁村的村主任。從1967年到2007年這40年裡,林永法出海捕魚最遠北至韓國濟州島,南至越南。「漁民出海捕魚一去就是20天以上,我最長在海上待過45天。」
  • 「絕跡幾十年的魚又見面了」——河北環渤海漁村走訪見聞
    「絕跡30年的『渤海刀』、20多年沒見的大黃花,這兩年陸續又出現了,老漁民都覺著新鮮。」從事海洋捕撈四十年的老船長任建生說,「渤海刀」是渤海特有的帶魚,比別處帶魚眼睛小、嘴巴短,肉質更肥嫩,2019年他們合作社出了十幾萬斤。黃驊是黃渤海大型洄遊經濟魚蝦類和各種地方性經濟魚蝦蟹貝類產卵、繁育、生長的重要場所。
  • 泛舟桑溝灣感受漁民生活 青春邂逅海洋迸發創意激情
    7月17日,2019中國威海首屆大學生文化旅遊藝術節精品旅遊線路採風實踐團隊走進桑溝灣海洋牧場,體驗漁村風光、海中採摘和海上餐廳等特色項目。當年輕人的青春、活力、激情與海洋元素的特質相碰撞,激發了他們無限的創意與熱情。一大早,由全國35所高校的近百名大學生組成的精品旅遊線路採風實踐團隊的桑溝灣親海之旅正式開始。
  • 瀋陽人,「大蠔之鄉」向你發出邀請!吃生蠔和中華白海豚親密接觸
    >就讓小編帶你玩轉欽州欽州,古稱安州,地處廣西北部灣沿海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出海通道。2003年7月開發建設,2006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和廣西首位「十佳景區」;2017年三娘灣漁村被國家農業部評選為「全國最美漁村」。這裡不僅有稀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也是美麗的濱海風光旅遊帶。這裡有美麗的沙灘、海水、海島、漁村等,更是影視劇外景拍攝基地。
  • 七裡灘漁村的「喀納斯湖怪」養成記
    在內地的部分省份很早就開始了批量養殖,但在阿勒泰地區,養殖成功並達到種魚產卵標準的目前只有一處,這裡叫七裡灘漁村。七裡灘漁村的由來布爾津縣在近代有著豐富的捕魚經驗和歷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爾津縣是中蘇航運的交通要道,在位於縣城向西20公裡處,有幾個被命名為六裡灘、七裡灘、八裡灘的地方,這裡的很多老人的捕魚記憶也始於這裡。
  • 地震魚的出現是否預示著將有大地震發生?
    在古代的記錄中,曾有記載,在1722年一位漁民下海捕魚看到了長達11米的皇帶魚,1860年,百慕達附近的人們發現一條長約5米的皇帶魚擱淺在海灘邊的碎石中,於是有人特意為它畫了一幅像,人們都稱它為大海蛇。皇帶魚樣貌醜陋,性情兇猛異常,嘴上有兩顆鋒利的大牙,可以咬碎一些動物的甲殼,由於皇帶魚生活在深海中,深海裡食物並不像淺海那樣的豐富,所以皇帶魚有自相殘殺的行為。
  • 廣西一漁民撈起一條重210斤石斑魚 已近乎絕跡
    近日,北海漁民撈起一條105公斤的龍躉,引發人們關注近幾年來,我區漁民多次捕獲此類巨型石斑魚。不過,專家表示過度捕撈 龍躉已近乎絕跡近日,北海漁民在北部灣海域作業時,撈起一條105公斤的龍躉(念「dun」,讀第三聲),長1.7米,之後被北海一家海鮮食府買下。
  • 浙江漁民捕獲的1500多斤野生大黃魚上岸了!價格將近千元一斤……
    昨天(11月29日),奉化蓴湖街道傳來消息,時隔兩天後,11月28日下午近1時,浙奉漁12015、12016號船運載著36箱野生大黃魚,回到中國第一漁村蓴湖桐照村的桐照碼頭。他一得知海上豐收的消息,就和船主商量好,把這批野生大黃魚全部包銷了。「這樣的魚是稀缺資源,沒有統一標價的。按規格大小,一條魚一個價,像個頭大的,價格要貴一點。我們估算了下,總共能賣將近100萬元。」林傑說。
  • 珠海小眾島嶼桂山島旅遊業落後,為何每年還有那麼多網紅來打卡?
    很是愜意除了原生態的海邊風光這裡濃厚的人文氣息也吸引了各路過客海邊的媽祖神廟不僅庇護勤勞的漁民還是在臺灣如今桂山島上的旅遊、商業開發雖不多還遺留著上世紀末的漁村風貌卻吸引了許多有情懷的文藝青年落腳Lily從小在桂山島長大
  • 漁民發現水裡有東西,拿船槳一戳,就這是傳說中的「水鬼」?
    漁民發現水裡有東西,拿船槳一戳,就這是傳說中的「水鬼」?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在生活水平有限的條件下,要根據周圍的自然環境,來儘可能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故事就發生在一個澳洲的漁村,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漁民會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出海打魚,中午便會滿載而歸。這天村裡的一個漁民像往常一樣,頂著太陽回家休息。可就在他將小船停到岸邊的時候,發現了水裡竟然有一隻渾身是毛、體型怪異的東西,就和傳聞中所說的「水鬼」無異。不得不說可以獨自出海的漁民膽子是真的大。
  • 鹽化之都!滁州這裡5年發生大變化!
    鹽化之都!滁州這裡5年發生大變化!>(安徽定遠鹽化工業園)2016年-2020年經過五年的跨越定遠都發生了哪些變化(明天一定會更美好)辦好惠民實事書寫精彩民生答卷提升教育增進人民福祉築牢「老有所養」社會保障網
  • 寧波漁民撈起300斤重骨頭 可能出自巨型鳥類
    象山一位漁民撈起個300斤重的大骨頭  所有看過的人 都奇怪的問  這到底是誰的骨頭啊  長得這麼怪 個頭那麼大  通訊員 金 旭 羅 歡  本報駐寧波記者 尤 暢  這個問題困擾了象山石浦鎮東門漁村謝旭斌有好幾天了,問遍了村裡的老漁民卻沒人能夠給出肯定的答案。  昨天,謝旭斌聯繫了本報記者,希望能通過媒體,來解答他的疑問,這塊超大的骨頭到底是什麼動物的遺骸。  沉甸甸的漁網撈起巨型骨頭  這塊超大骨頭的主人是謝旭斌的表哥張師傅,也是村裡的漁民,從事出海打魚已經8—9個年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