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農民靠天吃飯,意思就是說氣象與農業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那個刀耕火種的年代,農業生產幾乎完全是「聽天由命」,但隨著人類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氣象接上了地氣,反倒成了為農服務的重要推力。
25日,記者前往象山縣,在那兒深切體會了氣象為農漁業生產服務的點點滴滴。
老漁民改聽本地海洋天氣預報
有40年出海捕魚經驗的林永法當過31年的漁老大,5年前他上岸後就不再出海捕魚了,如今林永法是象山縣石浦鎮石浦漁村的村主任。從1967年到2007年這40年裡,林永法出海捕魚最遠北至韓國濟州島,南至越南。「漁民出海捕魚一去就是20天以上,我最長在海上待過45天。」
林永法告訴記者,早年他們在海上捕魚,如果想知道未來幾天海上的天氣如何,比如風有多大、浪有多高、能見度如何,通過收音機,後用單邊帶(一種無線電通訊方式)收聽舟山海洋氣象廣播臺,自從1996年象山縣建立了海洋氣象臺後,漁民收聽海洋氣象的渠道又多了一個。
林永法對記者說,現在像石浦漁村這樣的重點漁村,也都有負責海洋氣象的工作人員,漁民如果漏聽了來自單邊帶的海洋氣象信息,可以通過衛星電話或簡訊向象山海洋氣象廣播臺的播報員進行諮詢,也可以直接諮詢村裡的工作人員。
記者了解到,象山海洋氣象廣播臺每天播送兩次未來5天的海洋天氣情況,每次重複兩遍播報內容,每天固定播報時間分別是9點15分和16點15分,如果遇到颱風等特殊天氣,還會增加播報次數。
陳紅就是這兒的海洋氣象播報員,這個土生土長的80後象山姑娘,她的父親也是位有30多年出海經驗的老漁民。自從女兒播報海洋氣象後,在海上次次不落收聽氣象播報的父親總會給她提一些意見,比如語速別太快、語調不要太平。
去年9月1日,陳紅正式上崗播報海洋氣象,在她之前是一位山東籍的播報員。「有時候出海漁民打衛星電話過來問天氣,之前的播報員聽不懂方言,交流起來比較困難。」陳紅說,現在她播報天氣用的是普通話,不過有時候接到出海漁民打來的中衛星電話,基本都是用象山方言交流的。
陳紅說,廣播臺正打算恢復用「雙語」播報海洋天氣,普通話播兩遍,象山話再播一遍。
非氣象專業科班出身的陳紅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目前已經考出了氣象測報人員資格證。她說,有時候出海漁民打衛星電話過來問天氣,她希望自己的回答能更全面,更有針對性,而不是照著播送稿子再讀一遍。
普通話象山話「雙語」播報海洋氣象
漁民出海捕魚需要了解海洋氣象變化,而在陸地上的水產養殖戶、作物種植戶們也同樣對氣象信息有著很大的需求。
在位於象山縣新橋鎮的石昌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內,象山縣氣象局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氣象自動站。這個自動站除了能監測到普通的氣象數值,如氣壓、氣溫、降雨量、風力等信息外,針對水產養殖戶的特殊需求,還在養殖南美白對蝦大棚內外的水池中分別安裝了探頭,實時監控水溫、鹽度、PH值、溶解氧等信息,並且通過養殖基地外的氣象電子顯示屏每小時更新一次數值,養殖戶可以及時了解氣象和水環境的變化情況。
採訪中,象山縣氣象局副局長黃裕火給記者講了一個他遇到過的故事。
今年5月,一位種糧大戶給他打電話要求提供氣象信息服務,黃裕火覺得奇怪,氣象局已給所有種糧大戶都發了氣象簡訊,難道系統出錯,漏發了這位種糧大戶?後來黃裕火才知道,原來這位陳姓種糧大戶眼睛看簡訊不方便。自那以後,黃裕火每遇轉折性和關鍵期天氣都會主動打電話給這位種糧大戶,種糧大戶也經常來電諮詢。
為農漁業提供個性化氣象服務 培養通曉氣象和農業的複合型人才
據了解,象山縣有490個行政村,擁有氣象電子顯示屏304塊,村落覆蓋率達60%以上,而防汛重點村則是百分之百覆蓋。據工作人員介紹,象山縣目前有32個氣象自動站,除建在鄉鎮街道和海島上的,還有一個建在出海漁船上的移動氣象自動站。這艘漁船行駛到哪兒就能測到那個海域的氣象信息,而這些信息可以對氣象局做出的預報進行更正,讓海上大風預報更加精準。
另外,今年8月全國首座現代海島大風預警塔在象山縣石浦港正式投入使用。這座預警塔矗立在海拔128米的東門島炮臺山上,面向石浦中心漁港,通過塔頂圓球燈光的轉換,提醒漁民注意出海風況。象山縣氣象局局長張榮飛告訴記者,這座預警塔由塔身和頂端直徑為3.6米的圓球組成,按照預警信號的相關規定,塔頂圓球顏色有藍白、黃、紅三種,每種顏色代表不同的沿海風力情況,提醒漁民注意出海風況。
「以前新的預報員來氣象局工作,我們都會帶著他們去田間地頭、漁場水庫看看。做預報不僅僅需要了解氣象,還要具備一定的農業知識,現在我們也正在培養這樣既是氣象科班出身,又懂農業生產的複合型人才。」象山縣氣象局副局長蔡春裕說。
(來源:中國寧波網 記者:陳勝男 責任編輯: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