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是鯨偶蹄目鯨河馬亞目鯨下目鼠海豚科江豚屬的3種動物的統稱,也就是說,江豚是一種特殊的海豚。在我國主要指長江江豚,是極危物種。另外兩種東亞江豚和印度洋江豚都是易危物種。
長江江豚又叫窄脊江豚,體長為120-190釐米,體重100-220千克,貌似海豚。壽命約20 年,唯一全生活在淡水的亞種。中國是長江江豚的故鄉,先後建立了數個保護區:江西鄱陽湖生態保護區、湖北洪湖保護區、安徽銅陵保護區、江蘇鎮江豚類保護區等,2018年7月,科學考察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
古人如何稱呼江豚或海豚?
看似低調的江豚,實際上是古人筆下的常客,而且為它背書的都是很牛的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 ,魚名,出樂浪潘國(今朝鮮沿海)。從魚,掬聲。一曰 魚,出江東,有兩乳。」朝鮮沿海的就是東亞江豚。江東的就是長江江豚,江豚和豬牛羊等偶蹄目成員不同,只有兩個乳頭。
廣東第一位學者,東漢和帝時期的楊孚在《異物志》提到一種「懶婦魚」:昔有懶婦,織於機中,常睡,其姑以杼打之,恚死,今背上猶有杼文瘡痕。大者得膏三四斛,若用照書及紡織則暗,若以會眾寡歌舞則明。其中瘡痕或指江豚脊背上許多的小疣突。而且它脂肪很多,可以做燈油用。這燈油晚上讀書學習、紡織做活,用它照明,燈光很昏暗;但要是搞宴會、歌舞等「不務正業」的娛樂活動,這個燈光就非常明亮了。所以懶婦化成「魚」了,依然好逸惡勞。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在《夜航船·卷十七 四靈部》中就很明確的告訴人們了,「江南有懶婦魚,即今之江豚是也。」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裡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從中可以得知用江豚油點的燈還有個專門的名字——饞魚燈。
東漢末年的魏武帝曹操在《四時食制》中說:「 魚,黑色,大如百斤豬,黃肥,不可食。數枚相隨,一浮一沉。一名敷。常見首。出淮及五湖。」清代厲荃《事物異名錄》在引用此文之後補充了一句:「按,即江豚也」。
江豚 繪者:徐婧林
曹操覺得它像是豬,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介紹:「《南方異物志》謂之水豬,又名饞魚,謂其多涎也......江豚生江中,狀如海豚而小,出沒水上,舟人候之佔風。其中有油脂,點燈照樗蒲即明,照讀書工作即暗,俗言懶婦所化也。」看來江豚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確實又饞又懶,和豬差不多。
因為江豚內臟像是豬的內臟一樣,老南京人習慣把江豚稱之為江豬、江豬子,也是我們最熟悉的江豚別稱。一些古代的圖畫中就直接把江豚畫成一隻黑豬。最著名的就是明代《三才圖會》中對江豚的描繪,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豬八戒是天宮的水軍元帥了吧。
海豚 繪者:徐婧林
而海豚,也被稱為海豬,在古書中不太常見,清代畫家聶璜去海邊考察過,他在《海錯圖》裡畫了「海 」(海豚)並寫了一段記述,前半部分寫了他到海邊看到了真正的海豚,覺得「實為魚形非豬形也」,於是便請教漁民,漁民答:海豚腹內有膏兩片,絕似豬肪,其肝腸心肺腰肚全是豬腹中物,皆堪食,而腹尤美。不過,《海錯圖》裡的這頭「海 」沒有背鰭,嘴也短,疑似江豚,結合聶璜說海 「東海有之」,推測他畫中的原型是生活在我國黃渤海及東海海域的東亞江豚。不過江豚本來就是一種海豚,古時有些記載也經常把江豚海豚包括白鱀豚混為一談,如《本草綱目》中就把它們統稱為「海豚魚」,所以聶璜畫的是江豚也不算「畫錯」了。
江豚有什麼奇特的生活習性?
颳大風下大雨前,江豚和海豚會比較頻繁地朝著起風的方向出水,像拜風儀式一樣。因而也稱之為拜江豬、風豚、湯波太守。唐代詩人皮日休也在詩句中寫道:「濤頭倏爾過,數頃跳鯆 。」鯆 就是 ,和 、 魚、鯆魚、敷魚、浦魚、奔敷等都是江豚的別稱。還有幾個手機上顯示不出來的生僻字都可以代表江豚。因為大風與江豚的聯繫,有人把它當作天氣的「預報員」、保佑行船安全的「江神」,有人卻把江豚當作招來狂風惡浪的怪物。不過在海裡由於大型動物實在太多,海豚就不夠當海神了。
江豚、海豚和其他鯨魚一樣,也會用頭頂的鼻孔噴水。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描述:「井魚,井魚腦有穴,每翕水輒於腦穴蹙出,如飛泉散落海中,舟人竟以空器貯之。海水鹹苦,經魚腦穴出反淡,如泉水焉。」同書另一段描述中說的更詳細:「奔 ,一名瀱,非魚非蛟,大如船,長二三丈,色如鯰,有兩乳在腹下……取其子著岸上,聲如嬰兒啼。頂上有孔通頭,氣出哧哧作聲,必大風,行者以為候。」
江豚並不是可食用的動物,長江的漁民們早就贊同曹操所說的江豚肉不好吃,由於油脂豐富,近代一旦不慎捕獲,只得送肥皂廠 。不過由於水質汙染和船舶幹擾等原因,淡水鯨類越來越少,2007年英國《皇家保護協會生物信箋》正式宣布白鱀豚功能性滅絕,曾經結隊成群的江豚,僅剩千頭左右,數量比野生大熊貓還少,專家預測,若不保護,再過十幾年,江豚會繼白鱀豚之後滅絕。
作者:朱廣思,科普作家,碩士。曾給多個科普新媒體平臺供稿,北京科普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