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面禁漁 3000億元小龍蝦產業能拯救長江嗎?

2020-12-05 中國網財經

  2020年全面禁漁,3000億元小龍蝦產業能拯救長江嗎?

  2020年長江流域將實施全面禁漁,沿線數十萬漁民的轉產轉業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爬過「風口」的小龍蝦,這次能否順利爬進漁民的錢袋子?

  從秦嶺南麓奔流而下,至漢口匯入長江,漢江沒有一刻停息。每年汛期,武漢兩江四岸的江灘公園,親水平臺時有淹沒,武漢人會幽默地說,像看海。

  坐鎮江城的近600年間,河口的龍王廟俯視大江大河,看著灘涂退後、碼頭興起,筏排和帆船逐漸被輪船和巨舶取代,順流而下的還有小龍蝦。

  湖北人對「撮蝦子」的熱愛,從武漢滿大街的小龍蝦餐館可見一斑,哪怕在熱門地段,品牌門店數量也可達到30餘家。原農業部2018年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小龍蝦全社會經濟總產值約2685億元,龍頭湖北省獨佔849.9億元,是第二名江蘇省的近兩倍,接近第二至第五名的產值總和。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小龍蝦。

  每年4月,當武漢吹起全城吃蝦的號角,遠在石首市天鵝洲的漁民楊家炎,開始從自家稻田撈起一筐筐青紅色的小龍蝦。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蝦稻共養的蝦子品質好,個頭比吃飼料長大的普遍大一兩釐米,可以達到5錢以上,收購價貴一半,最近是每斤14元。

  養蝦苦,沒有捕魚生錢,當了一輩子漁民的楊家炎說。上世紀90年代,長江漁業豐產,最好的時節,漁民一天可以收成一萬元,早早當上了「萬元戶」。他不曾想到,十幾年的社會高速發展,讓母親河背上了沉重的生態枷鎖——水體汙染,漁獲懸崖式減產,土著物種連鎖消失……「(長江)遲早要禁漁,得想辦法找出路。」楊家炎說。

  窗口期還有半年,2020年長江流域將實施全面禁漁,沿線數十萬漁民的安置和轉產轉業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漁民世代漂泊水上,離開長江,告別熟悉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將何以為生?

  楊家炎快60歲了,一雙紅腫的手,紋路像溝壑深刻,這是漁民生涯留下的印記。他說,自己還是習慣住在能看到江的地方,能時常摸到江水。

  然而,爬過「風口」的小龍蝦,這次能否順利爬進漁民的錢袋子?6月,第一財經記者跟隨「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宣傳系列活動」,走進湖北,實地探訪長江漁民近況,了解全面退捕後他們的出路所在。

  天鵝洲的變遷

  長江裁彎取直,天鵝洲形成21公裡長的故道,留住了長江下遊最完好的一塊溼地。古樸的地形風貌下,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守護著國寶白鱀豚和麋鹿。

  楊家炎所在的村子有三百來人,均以捕魚為生。天鵝洲洲灘縱橫,與長江的連通度不高,獨特的生境延緩了自然資源衰退的速度。楊家炎記得,從前天鵝洲最多的是鰱魚、黃顙魚、鯰魚等,幸運的話還能看到一群白鱀豚。

  他的命運也因為守豚、護豚,走上了與祖輩截然不同的方向。1980年,一隻雄性白鱀豚被漁民誤捕,剛20歲的楊家炎參與其中,看到鐵鉤在豚的背部留下兩個深深的血窟窿,這個年輕人心有不忍。最終,受傷的白鱀豚被中科院水生所救助,取名「淇淇」,在武漢白鱀豚館度過了22個春秋,是最後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鱀豚。之後,這一物種不可避免地滑向滅絕深淵,2007年被宣告功能性滅絕。

  救起「淇淇」之後,楊家炎跟著中科院水生所豚類專家王丁,開始保護長江僅剩的淡水豚類——長江江豚。因為習性相近,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起初捕了5頭長江江豚一同試養,20多年過去,目前種群數量穩步回升至1000多頭,這是楊家炎最自豪的事。

  但不是所有漁民都能理解他的志願,直到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真正落實,天鵝洲故道的捕撈活動才被禁止。老一輩漁民把船拖上岸,收起漁具,開始學著種地。年輕人多外出打工,賺的比捕魚少,工作總做不長。

  楊家炎的日子也不好過。5年前,他借錢租了村裡100畝地,經營蝦稻共養,在稻田裡開挖漁溝,築高田埂,將水稻種植與小龍蝦養殖結合。不過,因為沒有經驗,第一、二年,大水漫進稻田,小龍蝦伺機逃跑;第三年,隔壁楊樹基地打農藥,將農藥瓶棄在田裡,導致小龍蝦折損近60%。

  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淡水項目經理程琳發現,小龍蝦並不像人們想像中「在臭水溝長大」,當水體缺氧、缺食以及受汙染時,它們就會爬出水面。也因為小龍蝦與昆蟲的親緣關係比魚類更近,它們對殺蟲劑很敏感,因此共養小龍蝦有利於控制水稻病蟲害,從而減少農藥用量。

  經營蝦稻共養,楊家炎沒少交學費,刨去物料和用人成本,他虧了3年,直到去年勉強盈利。儘管如此,租約到期後他又續了5年,35歲的兒子在他的支持下,今年嘗試養殖40畝小龍蝦。不少村民看到老楊家的水產養殖紅火,也跟著投錢準備大幹一場。

  從源頭到河口,都在為長江退捕做準備。

  從捕魚到養蝦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原產美洲,作為「最失敗的入侵物種」,它不僅壯大了中國人的餐桌,如今已佔據水產養殖產業中當仁不讓的C位。

  從2007到2017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從26.55萬噸增加至112.97萬噸,增長325%。從地區看,2017年,湖北繁殖了全國55.91%的小龍蝦,產量達63.16萬噸。去年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前夕,十萬隻來自湖北荊州的小龍蝦,通過漢歐鐵路發往莫斯科。

  「轉產後的漁民需要出路,涉及近30萬人,這不是個小數字,肯定有人還沒有找到。在魚米之鄉,搞水產養殖是比較類似的出路,至於養什麼,從經濟效率考慮,利益回報比較高的,也容易轉。」水科院長江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研究了30多年水產養殖,他告訴第一財經,湖北素來是小龍蝦養殖重地,蝦稻共養模式成熟,漁民養殖小龍蝦風險小,收益上更有保障。

  「中國小龍蝦看湖北,湖北小龍蝦看潛江。」2000年左右,潛江成功探索蝦稻連作,開展稻田養蝦,後發展為蝦稻共養。至2017年底,全市蝦稻共養總面積達65萬畝,畝平綜合效益達到4萬元,潛江小龍蝦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30億元。

  漢江和東荊河為潛江帶來豐沛的水土資源,加上人工河網的興修,這裡五裡一渠,十裡一湖,稻田裡幾乎都安裝有生態殺蟲燈,養出的潛江龍蝦尾肥體狀,鰓絲潔白,前螯有力,連蝦殼也能變廢為寶,經過科研轉化增值。

  楊家炎不懂育苗,他的蝦苗就是在潛江收購的。和他一樣,大多數漁民世代生活在長江,靠天吃飯,靠風發財,他們熟悉水文漁汛,對養殖卻很陌生。跟捕魚相比,蝦子發育慢,養殖繁瑣,風險大,收益不夠穩定。

  「有人說漁民懶,其實他們的規律和農民不一樣,資源攫取型的行業來錢快,收入是階段性的、隨機性的,現在一天掙上千甚至上萬元也有,打工這點錢漁民可能還看不上,覺得累。」WWF北京辦事處及長沙項目辦主任蔣勇,曾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十餘年,和漁民打過很多交道。在他看來,漁民群體的心理、習慣,跟陸地上的居民是有差異的,不能強行推進轉產轉業,哪怕這是轉型必經的陣痛。

  2003年起,長江10省市共8100多公裡江段,開始實施為期3個月的春季禁漁;2016年起禁漁期延長至4個月,並覆蓋長江主要幹支流和重要湖泊。禁捕政策逐年升級,2018年10月,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由此,長江沿線漁民整體退捕被提上日程。

  據《農民日報》去年報導,長江流域登記在冊的合法捕撈漁船11.33萬艘,涉及漁民27.83萬人,加上不在冊、不合法者,實際人數近30萬。除了到位的補償制度、人性化的過渡安置,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方案中應配套社會保障和就業指導。

  漁民上岸後,長江有望告別人魚相爭的歷史。「老一輩漁民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退出,二代漁民很少,年輕人不會捕撈,都去外面打工,哪怕販販魚、做個餐館,這個群體本身就在自然萎縮。」蔣勇說。

  小龍蝦產業隱憂

  七月流火,被網民調侃「四大火爐」之一的武漢卻「熄火」了。氣溫難以回升,楊家炎的百畝小龍蝦較去年減產了兩成。他擔心,今年掉量掉價,空忙活一場。

  從前端的養殖到分銷,再進入餐飲及後端銷售,小龍蝦已經締造一輪近3000億元規模的吃貨經濟。無論線上線下渠道,各路資本紛紛入局,融資千百萬元,前有傳統餐飲新辣道和周黑鴨創始人投資的信良記和聚一蝦,後有前華為工程師創立的松哥油燜大蝦,借著小龍蝦自帶的社交屬性,卷福小龍蝦的投資人、褚橙操盤手蔣政文更是喊出,要像賣可口可樂一樣賣小龍蝦。

  更誇張的是,去年荊州一家液氮廠家告訴媒體,因為大量調味蝦需要液氮冷卻,荊州液氮價格從4月開始暴漲,從原先的700~800元/噸,最高漲到1800元/噸。按照一噸蝦用一噸半液氮的配比,2018年該廠家一半的液氮從工業用途轉移到了小龍蝦產業上。

  小龍蝦產業坐上了過山車,它攀得越高,危起偉越擔心,沒有正確引導市場,供應鏈斷裂,結局就是產業崩盤。1984年大學畢業分配至水科院長江所工作的30多年裡,他見證了太多的養殖神話和產業悲劇。1991年左右,湖北開始力推中華鱉養殖,將冷血的鱉放入溫室加速生長,一年就可上市,沒想到供過於求,5年後親鱉從好幾百塊掉到幾十塊,「我們所虧了幾千萬元,很多企業從天上掉到地上。」

  「甲魚、大鯢養殖都是如此。垮了一批之後,市場回到理性的價格,其實造成很大的資源、資金浪費,也導致生態問題。」危起偉告訴記者,小龍蝦掘洞能力強是否破壞堤岸生態、會不會與本地物種競爭資源甚至直接取食?這些問題都需要專業的風險評估來論證。在程琳的研究報告中,她還警示:在沒有小龍蝦分布的區域,要謹慎這一物種侵入,因為相對隔絕的地方往往生態更加脆弱;同時,防止市場無序擴張,導致大量滯留的養殖個體流入天然水體,可能加劇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時至今日,小龍蝦出現在長江流域近90年,已形成野生種群。浩瀚的長江包容、接納,也吐新,它從來不是一成不變。「抽掉一塊磚,建築會有變化。長江生態恢復之後,肯定會有大量新變化,總會有空間讓過去衰退的種群得到修復。」蔣勇認為。

(責任編輯:張倩蓉)

相關焦點

  • 拯救長江水生生物,從2020年元旦開始我國將禁漁十年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十年。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
  • 淺談長江10年禁漁對江豚的影響,瀕危物種是否能因此改變命運?
    通告上說,從今年起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都要進行為期十年的禁漁計劃,使長江能夠休養生息。雖然從現實層面上來講,長江十年禁漁和江豚的出現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假如真的實行了十年禁漁的計劃,那麼對於長江裡的江豚而言,顯然是大有好處的。
  •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實施!對水產人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近期熱點頭條新聞幾乎是被水產行業霸佔,前有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後有「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近日,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噩耗。雖然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這兩年就滅絕的。
  • ...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權威訪談丨「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如是說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 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
  • 長江黃金岸線上的「生態答卷」
    46.5公裡長江黃金岸線上候鳥翩翩起舞,構成了這個季節彭澤最美的風景。近年來,九江市彭澤縣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全域治理保護最美水體、全線修復打造最美岸線、全面升級打造最美產業,實現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  做好水域治理 保護最美水體  「硬度不超過30,弱鹼性,擰開水龍頭水就能喝,在彭澤已有10個社區可以喝上管道直飲水了!」
  • 小龍蝦「紅」了 國聯水產小龍蝦產業想像空間巨大
    2017年小龍蝦供給較少價格走高,小龍蝦熱度攀升,2018年受世界盃刺激,小龍蝦熱度走向巔峰。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測算,2019年小龍蝦產業總產值達3690億元,同比增長37.5%。其中,第一產業產值680億元,第二產業產值284億元,第三產業產值272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0.6%、41.8%、36.3%。其中第三產業佔總產值的73.9%,在小龍蝦產業中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 長江禁捕退捕獲階段性成效 23萬退捕漁民全面完成建檔立卡
    記者 鬱靜嫻 範昊天《人民日報》( 2020年08月21日 第18 版)赤水河禁捕三年,河流得以休養生息,繁殖的魚類增加至近40種天剛蒙蒙亮,謝順友便穿上「宜昌漁政」的工作服,跳上江豚協助巡護船,向下遊駛去。謝順友是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人,家就在長江邊上。祖祖輩輩家裡以捕魚為生。父親五兄弟都是漁民,養活了一大家子人。
  • 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一江兩湖七河」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行10年禁捕。 長江禁捕由農業農村部牽頭抓總,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2個部委共同全力推進。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現在長江禁捕情況如何,漁民們的生活怎麼樣,禁捕的重點難點又在哪裡呢?
  • 「長江魚兒正是回家時(二)」專家展望長江流域10年禁漁後漁業資源恢復前景
    在這條魚的背後,是四川作為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對省內230餘種魚類及其生態系統展開的保護行動,其中包括長江上遊特有魚類80餘種。長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生態河流,保護長江,刻不容緩。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2020年1月起全面開始10年禁捕。
  • 長江禁漁,「甩鍋」釣魚人?釣友說:這個鍋我們不背
    長江已經全面實施,長達10年之久的休漁期,此次禁漁是建國以來,時間最長、執法最嚴的一次禁漁。其實禁漁工作,幾乎每年都有,很多江邊的捕魚者都習以為常,大家都以為和往年差不多,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隨著禁漁的工作全面展開,漁政巡邏執法的力度不斷加大,長江流域巡邏檢查已經成了常態化。
  • 長江流域2020年首次消除劣Ⅴ類水體
    光明日報北京1月6日電(記者劉坤)5年來,長江經濟帶發生了哪些轉折性變化?當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後應如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1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圍繞相關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設施發展司司長羅國三介紹,5年來,長江流域水質發生了顯著變化。
  • 瀕危物種保衛戰:從滇池到長江,10年禁漁任重道遠
    在印度洋的模里西斯島曾經有一種不會飛的鳥,能長到一米高,重20公斤。這種外表呆萌、生活在地面上並且以種子和草莖為食的鳥類就是渡渡鳥。然而在1688-1715年(也有說法是在1681年),渡渡鳥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
  • 2020年第一個噩耗:「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
    當我們還沉浸在踏入新年的喜悅當中 愉快地迎接2020年 殊不知,一個珍稀物種已悄悄離我們遠去
  • 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
    2020年11月17日,肖玉南(後)和李基奎在長江上巡護。2020年11月16日,李慶餘在瀘州市合江縣長江邊餵海鷗。2020年11月16日,王天榮在江邊勞作。2020年11月17日,張霖在廚房中備菜。2016年12月26日,李慶餘在漁船上看電視。2019年12月5日,王天榮在長江中划船。
  • 禁漁!禁漁!禁漁!儀徵又有人船遭處罰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9月12日凌晨摘編《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的信息:2020年1月1日零時起,江蘇長江沿岸實現全面禁捕。目前禁捕工作已經執行整整9個月。
  •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一億五千萬年!
    而它身上最醒目的標籤,無異於曾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及現在的「沒能進入2020年」。而這樣的消息並不只是一個魚類種群的消失,更提醒了人類地球環境的變化。關於長江白鱘的一切,從此刻開始都將成為過往,曾經的水中老虎、中火淡水魚之王、世界十大淡水魚之一,都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