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魚、巖原鯉
厚頜魴、華鯪……
近700萬尾魚苗搖頭晃腦
從江津米幫沱碼頭遊進長江
好奇了吧?
這是江津在舉行增殖放流活動
11月27日,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生態修復和法制教育協作框架協議》籤訂儀式暨2020年增殖放流活動在江津舉行。
活動中,江津區人民法院與市魚保處、江津區林業局共同籤署協議,以生態修復為核心,以宣傳教育為手段,共同推進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及其生境的保護修復。
這個協議到底說了些啥?
看重點!
共建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收容救護中心
根據協議,三方將共建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收容救護中心,對傷病珍稀特有魚類,和其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救治暫養,康復後即時放歸長江。
同時,每年建設2萬平方米以上的人工魚巢,優化提升珍稀特有魚類的產卵場,提高其自然繁殖成功率和早期資源量。
此外,三方還將共同組織開展長江鱘、胭脂魚等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活動,促進野生漁業資源的恢復、種群數量的擴大、群落結構的改善和長江生態的修復,並廣泛開展環境資源巡迴審判和法治宣傳活動,進社區、進校園開展科學知識普及和政策法規宣傳。
據悉,此次協議的籤訂,更有利於創建「司法保護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多方參與統籌推進」的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聯動機制,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積極倡導生態文明「人人有為,人人有責」。
看起來就很有意思對不對
後面還有更厲害的
對1.6萬尾苗種進行標記
以開展增殖放流科研監測及效果評估
在隨後的增殖放流活動中,放流了胭脂魚、巖原鯉、厚頜魴、華鯪等4種珍稀特有魚類,以及黃顙魚、中華倒刺䰾、長吻鮠、鰱、鱅等5種常見魚類,總計近700萬尾。
此舉將會進一步幫助保護區重慶段珍稀特有魚類種群數量的恢復和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完善。
不光如此,在西南大學水產學院專家的指導下,採用剪鰭標記、掛牌標記、鰓蓋標記、耳石標記等方法,對其中1.6萬尾苗種進行標記,以開展增殖放流的科研監測及效果評估。
西南大學專家表示,放流的濾食性鰱、鱅,數量大,將有助於消解部分水域富營養化問題,可淨化水體,改善水質,對築牢長江上遊重要水生生態屏障,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具有重要意義。
當天,多部門還聯合在我區米幫沱碼頭開展了以「關注魚類保護,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和宣傳教育活動。
為江津點讚!!!
最後,別忘了保護生態,人人有責哦!
綠樹環抱,陣陣鳥鳴~江津有個地方,讓你坐擁整座山林……
軌道5號線一期南段通車時間公布!未來江津人如何換乘?
@江津人 養老保險等三險繳費基數出爐 如何調整看這裡
記者:李婉齡 王浩然
視頻編輯:賴 婧
編輯:羅 梅 編審:吳 剛
值班副總編輯:袁孝椿
總編輯:羅玉江
聲明:凡江津區融媒體中心所屬平臺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覺得不錯,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