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 任君/圖、視頻
這段時間是魚類的產卵繁殖期,在100餘公裡的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如今出現很多由竹竿紮成的成片的「竹架架」,「竹架架」上還長著青草,讓很多市民好奇。其實,這些「竹架架」是長江裡很多野生魚的育幼場和庇護所,被稱為「人工魚巢」。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重慶市林業局獲悉,截止今年3月,在江津區和永川區的楊家沱、鼎鍋浩、丁家沱、二梁子等9個魚類產卵場已建設人工魚巢638個單元(6.37萬平方米)。今日(1日),記者帶你到長江上看看這些人工魚巢長啥樣。
▲長江上建立的「人工魚巢」
很多長江野生魚蹦出水面
今日下午,記者乘船從江津油溪出發,來到油溪鎮長江對岸的回水沱鼎鍋浩。回水沱本身水流較緩,不像長江其他水域水流湍急,魚類喜歡在這樣的水域棲息。
記者看到,平靜的水面上鋪滿了竹竿紮成的矩形網格,每個網格近2米寬,竹竿上種滿了從當地山坡上移植過來的油草。網格裡,時有野生魚蹦出水面,打破水面的平靜,這就是魚產卵的表現,漁民經常稱為「魚擺子」。
長江重慶江津段護漁志願隊隊長劉鴻在長江邊長大。他告訴記者,我們看到的鼎鍋浩這個回水沱的人工魚巢有9000平方米,這種竹竿紮成的人工魚巢在他小時候就有很多漁民在做,爺爺父親輩通過這種方式獲取魚苗,只是當時規模較小,人們獲取魚苗一般拿去餵養或出售。
這種人工魚巢一般在元月底到二月初就要紮好放到水中,因為二月至四月是魚產卵的時間。劉鴻高興地說,「這段時間尤其早上四五點那會,很多長江野生魚蹦出水面擺子,尤以鯉魚和鯽魚居多。由於實行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今年魚的數量和質量都比較高,好多年都沒有看到這種現象了。」
▲長江上建立的「人工魚巢」
人工魚巢節約成本成活率高
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李雲介紹,魚類產卵喜歡在有水草和青苔的地方,產的魚卵附作在植物上。而水流湍急的青苔上,魚卵容易被衝走,大片的水草在長江裡也不多,人工魚巢不僅給產卵的魚和魚卵提供了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還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記者了解到,珍稀特有魚類的增殖放流和人工魚巢、魚礁建設是修復長江(重慶段)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李雲說,這種人工魚巢方式不僅比魚類的增殖放流要節約成本,而且,長江內野生魚的魚卵孵化出的魚苗適應性強,成活率也高。
為此,今年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根據魚類繁殖習性,採用替代材料人工模擬魚類產卵環境,在保護區重慶段建設人工魚巢。截止2020年3月,在江津區和永川區的楊家沱、鼎鍋浩、丁家沱、二梁子等9個魚類產卵場已建設人工魚巢638個單元(6.37萬平方米)。
▲「人工魚巢」內的魚苗,該網格裡的魚苗供專家取樣研究。
可增殖近4000萬尾魚苗
李雲定期會對人工魚巢裡面魚的種類和數量進行取樣研究,主要了解魚類在人工魚巢中的適應程度和遺傳多樣性。而劉鴻和他的志願者隊伍則開著快艇在長江上負責對這些人工魚巢進行保護。
據初步測算,每平方米人工魚巢可產魚卵1萬粒,本次人工魚巢建設可產魚卵共計6.37億粒,按照6%的孵化率計算,可增殖近4000萬尾魚苗。這次人工魚巢建設是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後的首次開展。通過人工魚巢建設,有助於保護區內產粘性卵的鯉、鯽、魴、鯿、鮊、鯝、鯰、黃顙魚、棒花魚、麥穗魚等多種魚類繁殖,更有利於保護區內魚類資源的不斷豐富和發展。
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保護區將根據水生生物保護和水域生態修復的實際需要,進一步加大水生生物保護工作,修復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和關鍵生境的生態功能,努力促進保護區內水生生物資源有效增加。
▲長江上建立的「人工魚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