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改善魚變多,長江裡的「稀罕魚」安家懷柔水域

2021-01-07 北京日報客戶端

花開水暖,懷柔水庫上遊的懷沙河-懷九河水生生物保護區內,魚兒們活躍起來,其中,有一種黑褐色的小魚叫河川沙塘鱧,它們的家原本在長江中下遊。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亞輝,通過DNA測序確認,河川沙塘鱧種群在懷柔水域生存下來。他告訴北京晚報記者,目前還無法確認這種對水質要求較高的魚類是如何遊到北京的。對北京土著魚類來說,這是一種入侵魚類,通常會帶來不利影響,而具體會產生多大影響,還需持續跟蹤監測。但好消息是,隨著近年來環境綜合治理,北京水質逐年改善,北京野生土著魚種類正在增多。

趙亞輝桌上的標本,沒標籤的是新發現未命名魚類

很意外長江「客人」住下了

在趙亞輝的辦公室裡,放滿了浸泡著魚類標本的瓶瓶罐罐。辦公桌上,是他不久前剛剛在廣西喀斯特洞穴中發現的新魚類,目前還沒有命名。「你看這魚的眼睛,已經全部退化,為的是適應洞穴裡的黑暗環境。」趙亞輝說,中國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洞穴魚種類。而作為魚類分類學專家,他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發現魚類物種,因此他每年都會去西南地區,那裡存在大量人跡罕至的洞穴。在北京,趙亞輝的工作,更多是從保護角度出發,關注魚類多樣性的變化,「北京,包括整個中國北方地區,同南方相比,魚類物種多樣性還是相對比較簡單」。所以,河川沙塘鱧的出現,完全是一個意外。

沙塘鱧是東亞特有魚類,在中國,有四種沙塘鱧,分別是長江中上遊的中華沙塘鱧、廣東海豐縣附近的海豐沙塘鱧、鴨綠江的鴨綠沙塘鱧、長江中下遊的河川沙塘鱧。江南地區曾有一道功夫菜,就是取河川沙塘鱧腮幫上的兩塊肉烹飪而成,因腮幫肉形似豆瓣,而得名「豆瓣湯」。如今,這種對水質要求較高的肉食性淡水魚,即便在水網密集的江南,也成了小眾魚類。北京,原本不在沙塘鱧的分布地圖中。2009年,趙亞輝第一次在北京見到河川沙塘鱧,「一個市民在頤和園昆明湖,釣到一條罕見魚類,送到我們動物所,經鑑定為河川沙塘鱧。」當時只有一尾,沒有形成種群。2016年,趙亞輝前往懷柔的懷沙河—懷九河水生生物保護區,發現了河川沙塘鱧種群。「原來,我們以為北京的環境,不適合它們生存,但是那年春夏秋各去了一次,每次都採集到了一定數量,說明它們安家了。」

作為中國屈指可數的魚類分類專家,一般魚類,趙亞輝通過肉眼就可辨別。但出於科學的嚴謹,經過兩年多仔細研究,甚至DNA比對,最終在近日,趙亞輝確認這些外地客人就是河川沙塘鱧。

1937年在大紅門發現的中華多刺魚標本

太神奇北京水域還曾有過海馬

工作還沒有結束,趙亞輝下一步要分析出這個入侵物種的進京路徑。「現在有幾種猜測,包括是不是放生的等等,但都沒有確定下來,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有機會去江蘇或者安徽,採集那裡的種群,跟北京的做DNA比對,才能確定北京這些河川沙塘鱧,來自於哪兒。」

從遙遠的長江流域來到北京,這些江南「稀客」,已經足夠讓人驚奇,但北京的水域中,曾經還有更神奇的存在,「比如海馬」。

海馬?對一個內陸城市來說,在北京發現野生海馬,似乎是天方夜譚。

為了證實所言非虛,趙亞輝帶記者走進了動物所的標本館——動物進化與系統學所級重點實驗室魚類分館和兩棲爬行分館。「這裡面百分之八九十吧,都是魚類標本,剩下的是兩棲爬行類。魚類標本大約在40萬件以上,物種有4000種以上,是中國最大的魚類標本館。」

推開厚重的櫃門,趙亞輝找出一件標本,罐體上略有些發黃的標籤上寫著——1930年,房山區琉璃河,冠海馬。「北京屬於海河流域,而在以前,北京的水體與海河是貫通的。像海馬這樣洄遊性、河口性的魚類,會偶然從海河口過來,分布在北京水域。」比較可惜的是,這件標本是唯一一件,只有它能證明,北京的水域曾經生活著野生海馬。「河流斷流,水庫大壩,都讓海馬不再能夠到達北京水域。」類似的例子,在北京還不止一件,對魚類分類學家來說,這無疑讓人感傷。

在懷柔發現的河川沙塘鱧

存遺憾「高原鰍」消失「北極魚」減少

標本館的深處,還有一個小房間,被稱為模式館,進入其中,參觀者必須被拍照留證,這裡珍藏著的模式標本,是魚類的標尺。「就像長度一米也有個標準物一樣,發現魚類,用來比對所依據的標本,就是這裡的模式標本。」

模式館有一件標本叫「尖頭高原鰍」,也是1930年的老標本。這是一種中國特有的魚類,它們最後的棲息地,就在北京門頭溝的三家店。「尖頭高原鰍生活在山澗溪流中,動物所一位老專家,在三家店發現了它們的棲息地。後來,棲息地消失,這個物種也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城市建設、人類活動、環境改變、水體變化,都在影響著北京的野生魚類。曾經稀有的魚類消失了,曾經常見的魚類變稀有了。在北京曾廣泛分布著一種中華多刺魚,這種環北極分布的魚類,是少有的會築窩的魚類,它們將北京作為活動的最南限。中華多刺魚曾出現在昆明湖、大紅門,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慢慢退出城區,現在只在北京零星分布。

過去在野三坡拒馬河畔的魚谷洞,每到穀雨節氣前後,魚群就像泉水一樣湧出。這是一種多鱗白甲魚,它的所有「親戚」都生活在長江以南。依靠山洞裡的溫暖環境,魚谷洞附近的多鱗白甲魚成功留在了北京附近。遺憾的是,它們的自然種群後來也消失了。

多鱗白甲魚

有驚喜野生土著魚類在增多

「我們這裡的標本,最遠有一百年前的,統計之後得知,那時北京的野生魚類大約有85種,2010年前後,我們做調查,只發現了41種。就連最常見的四大家魚——青草鰱鱅,北京也沒有自然分布了,現在都是放養的。」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人類的生產生活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魚類的棲息。令人欣喜的是,各級主管部門近年來一系列的綜合治理措施,讓北京的水域又重新煥發生機。

「2004年,在懷沙河—懷九河水生生物保護區,我們做過詳細的調查,每個月去一次,冬天也去,只發現了22種魚類。2016年,春夏秋分別只去了一次,調查力度比2004年低多了,但是卻發現了33種魚類。」趙亞輝說,過去保護區附近的虹鱒魚養殖場,很容易讓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藻滋生,使魚類缺少足夠的氧氣。現在,不但養殖場被清理,河道也得到治理,生活垃圾被統一處理。環境改善後,野生土著魚類恢復了活力。

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2018年3月,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印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的通知。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組織制定了海河、遼河、松花江和錢塘江等流域禁漁期制度,從而實現了我國七大重點流域禁漁期制度全覆蓋。「北京的大小河流邊,曾經有許多農家樂,捕魚的情況很常見,現在禁漁,就好多了。」趙亞輝開玩笑說,市民的環保意識普遍增強,看見有人隨便捕魚,會立刻舉報,自己去做科研,也一定要帶著介紹信。

今年4月,趙亞輝將再次前往廣西,研究他的洞穴魚。在那裡,有高山、深谷和神秘洞穴,就像紀錄片裡的探險家一樣,他和同伴們要深入秘境,探尋未知魚類。在中國,這樣專門研究魚類分類的科學家,已經是鳳毛麟角了,而且目前還特別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每次在西南地區的洞穴裡發現新魚類,興奮之餘,趙亞輝會想起他的家鄉北京,想起在北京還有很多魚類保護和科普工作要做。「中國的魚類分類學家,已經是『瀕危物種』。儘管人手不夠,但科學家的工作不只是科研,也有科普義務。」小時候,趙亞輝喜歡跟著大人去水邊釣魚、捉蝦,而「現在的孩子,雖然會彈琴、繪畫、跆拳道,但可能連四大家魚都分辨不清」。每次去做科普,趙亞輝被問到最多的三個問題是——這魚能吃嗎?好不好吃?怎麼做好吃?「好在,情況在改善。我們研究的只是魚,但通過魚,能得知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在變化。我們國家,從上到下,環保意識都在加強。在這個星球上,人和魚、人和生物,在環境面前是平等的。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河川沙塘鱧

中華多刺魚

相關焦點

  • 廣東多地出現「蛇頭魚」,難道因水質變好重新出現?
    我國疆域遼闊,有著眾多山河湖泊,在這些水域裡面生活著各種各樣的魚類,我國發現過的魚類都有記錄在冊,對引進的品種國家嚴格把控,那些不知名的外來物種也不會肆意進入中國,只是在廣東多地曾出現「蛇頭魚」入侵事件,大家猜測紛紛,或是因水質變好了?
  • 蛇頭魚入侵,廣東多地現「蛇頭魚」,竟是好事?
    就單是魚類,我國已知曉的種類數量就多達3000多種,而不同的魚類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對於其生存的水資源也是不同的。近來,有網友爆料發現,蛇頭魚入侵,在廣東多地都發現了「蛇頭魚」,而當地人卻認為這是好事,因為這可能是因水質變好才出現的!這種魚呈現長圓筒形,頭較大,和「蛇頭」較為相似,因而首批發現者將之稱為「蛇頭魚」。
  • 入侵物種,廣東多地現「蛇頭魚」,或因水質變好出現?
    前段時間,有人反映,廣東多地出現「蛇頭魚」入侵的情況。大多人不認得這種外來入侵物種,而這種魚的魚頭長的尤其像蛇,所以被稱作「蛇頭魚」。光看這魚的外形,就有不少人把它誤認為黑魚(又稱七星魚),掠食魚等。雖然,它的頭比較尖長,頭型也與蛇相似,但是,黑魚大多分布於熱帶的非洲和亞洲等的淡水水域,生性兇猛,且繁殖速度快。
  • 蘭江水質持續改善 瀕臨滅絕的刀魚「重現蘭江」
    刀魚,又名刀鱭,有著「長江第一鮮」之稱。據梅新貴介紹,錢塘江刀魚和長江刀魚其實是同一魚種,「以前說的錢塘江土著魚,刀魚名列其中,可見當時這種魚之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刀魚是錢塘江最主要的經濟魚種,蘭江也是如此。然而隨著水質下降,刀魚一度不見蹤影。蘭溪地處金華江、衢江、蘭江交匯處,擁有發達的水系和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本世紀初,受環境汙染、挖沙濫捕等影響,魚類資源快速減少。
  • 「家」魚沒有「野」魚鮮?不一定哦!
    老人在江邊長大,從小喜歡吃長江裡的野生魚,2016年退休後,幾乎每天都到江邊從漁民或垂釣者手中購買。但近些年,他常撲空。「以前長江裡的魚好多,現在越來越少了。」老人感嘆。喜好野生魚的市民很多,不過持有另一種觀點的市民也不少,在他們看來,食用野生魚不安全。市民齊先生曾經也很喜歡吃長江野魚,8年前的一次經歷卻讓他斷了念頭。那一次,他慕名到江邊一家長江野生魚餐館吃魚,進廚房時廚師正在殺一條10多斤的鯰魚,「魚的腸子裡有寄生蟲在蠕動,嚇了一跳!」
  • 蛇頭魚捲土重來,入侵廣東多地,或是水質變好徵兆
    最近廣東佛山各地都有網友反映,當地有許多地方出現了一種名叫「蛇頭魚」的生物,難道是一種外來物種?它頭大且寬扁,身子短小有力,腹部呈灰白色,魚的邊緣為黑色或是灰黑色,喜好吃魚,生性兇猛,是一種底棲魚。因為它個頭更小,魚鱗較大,全身擁有多行珠色亮點,這也正是它名字的由來。七星魚肉質鮮美,在藥用方面可以活血化瘀,生肌養肺,特別時候手術後患者服用,也正是因為它有這麼多好處,所以暢銷華南,東南亞等國家地區。但是七星魚對水質要求很高,所以這種魚在珠江地區幾乎已經滅絕了。
  • 長江已經沒魚了,四大家魚要絕種:國家終於出手了,這次下狠心了
    眾所周知,長江曾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但由於漁民的長期過度捕撈,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很多魚都面臨著滅絕,而以魚為食的長江生物鏈頂層江豚的數量已經減少到一千多頭。長江江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鯨類物種,而食物匱乏,是影響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魚為食的長江頂層生物鏈,是最先感知長江無魚之困的。據《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魚類有424種,其中170多種是長江特有,而如今卻面臨著多種稀有資源急劇衰退的問題。
  • 引進清道夫魚造成物種入侵,現在卻妄圖讓它來改善水質?那可真行
    談到清道夫,很多魚友的臉色馬上就變。有人說:清道夫能夠清理魚缸,那麼放生清道夫,可以使水質得到改變,可以使水域環境變好。先不說淨化水質的問題,我們來了解一下生態系統物種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為了什麼?最早最早,地球還是一片荒蕪。而現,地球則是一片生機。
  • 過去在農村野外水域裡很多見的刀鰍,為什麼現在看不到了呢
    過去的農村野外環境好的沒得說,天空湛藍,空氣新鮮,晚上的夏季都愛在房頂睡覺,記得那會的夏季雖然白天也是很炎熱,但在房頂上面睡覺,到了深夜還使要蓋被子,村邊都有一條條的小河或者使溪流,裡面的魚兒也是豐富多彩,各種各樣的魚兒品類齊全,現在的小河不是乾涸,就是水質汙染,有的甚至使臭烘烘的,過去常見的很多種的魚類,現在也早已經看不到了。
  • 廣東多地現「蛇頭魚」,是我國水質變好了?網友:別高興的太早!
    在廣東地區,就出現了一個新物種,這種魚的頭部長得很像是蛇,很多人都猜測,難道是因為廣東的水質突然變好的原因,這種魚才會出現的嗎? 這種魚剛出現的時候,很多人以為它是黑魚,確實這種魚和黑魚是有點那麼相似,但是黑魚身軀整體來說要偏長一些
  • 訪八大水系 尋稀客身影丨消失20多年的苦花魚 重回遂昌垵口安家
    上世紀70年代,穿村而過的溪流石倉源裡活躍著苦花魚。春夏之交,它們都要溯遊產卵,村口三四米高的壩上,上百條苦花魚一同向上飛躍的壯觀景象,曾引得村民紛紛趕來觀賞。然而,上世紀80年代,村裡出現電魚、毒魚之風,河道裡的生物日漸稀少;人們的環保意識並未隨生活水平一同提高,河道裡的垃圾開始泛濫。到了上世紀90年代,溪水變色,成群的苦花魚也消失了。
  • 南通長江段,多人釣獲「無眼怪魚」,似魚似蟲
    近日,有多位江蘇南通的讀者反映,在長江南通段沿岸垂釣時,碰到一種「無眼怪魚」——魚身扁平似木板,一邊黃色一邊白色,魚頭部分更是魚眼魚嘴分不清......甚至看起來有幾分像是「蟲子」,長江裡還有這種似魚似蟲的怪魚?
  • 野生魚喜歡往裡鑽,長江邊上成片的「竹架架」是什麼?
    其實,這些「竹架架」是長江裡很多野生魚的育幼場和庇護所,被稱為「人工魚巢」。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重慶市林業局獲悉,截止今年3月,在江津區和永川區的楊家沱、鼎鍋浩、丁家沱、二梁子等9個魚類產卵場已建設人工魚巢638個單元(6.37萬平方米)。今日(1日),記者帶你到長江上看看這些人工魚巢長啥樣。
  • 長江無魚之困:再不保護「四大家魚」基因庫,中國人將無魚可吃
    青、草、鰱、鱅「四大家魚」曾是長江裡最多的經濟魚類,但如今的繁殖數量卻越來越少,已經不足上世紀60年代的10%。野生種群數的減少,會帶來長遠的隱患。著名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是最早提議「禁漁十年」的學者,他解釋,魚類在人工養殖時,必須不斷補充野生的魚卵資源進行繁殖飼養,而長江魚是四大家魚不可或缺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而面臨「無魚可吃」的,不僅僅是人類,還有長江裡的珍稀水生生物。
  • 「四大家魚」分別是哪四種魚?又如何區分?
    「四大家魚」分別是哪四種魚?日常俗稱的「四大家魚」分別為青魚、草魚、鰱、鱅四種魚類,人們冠以「青草鰱鱅」的稱號。
  • 這魚有幾百個名字,以前每年春季就泛濫,如今都躲進深山
    在各地野生魚種群大不如前的如今,竟數量如此之多?甚至比羅非魚還瘋狂?是不是外來物種?其實,這種小雜魚,許多人都很熟悉,有人叫它「沙裡趴」,有人叫它「麻殼魚」,有人叫它「麻古弄」,以及「老頭魚」、「沙虎魚」、「蛤蟆魚」、「肉麻魚」等等等等....據長江君對我國水生物種的了解,這種「有幾百個名字」的小雜魚(趴地虎),其學名叫「子陵蝦虎魚」,屬於我國的特有原生魚種之一。
  • 長江禁漁,魛魚出現在黃河
    而最近,黃河口近海水域,就驚現了一條野生的成年黃河魛魚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相對而言,人們更熟悉與它同屬的另一種魚———鳳尾魚,這是鳳鱭的俗稱,和刀鱭一樣,作為近親的兩種魚,平時棲息於中國東部接近江口的淺海,每年春夏間溯水而上產卵,是典型的洄遊魚種。
  • 江蘇漁民退捕轉產見聞:告別「水上漂」,打魚變護魚
    告別「水上漂」,打魚變護魚  昔日捕魚者,今朝護魚人。長江禁捕退捕以來,江蘇在嚴格落實禁捕要求的同時,多渠道推進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積極幫扶職業漁民「轉業」,推動「生計漁業」向「生態漁業」轉變、「打魚」向「打工」轉變。
  • 偏口魚,滑口魚,輕口魚,傻傻分不清?詳解這三種魚口的應對方法
    魚是水中的精靈,正是有了魚的存在,一處水域才變地靈動起來,君不見,群魚遊於水面之下,讓整片水域熱鬧不凡,雖沒有蛙鳴鼎沸的氣勢,卻暗湧著生長的瘋狂;君不見,鯉魚勁躍於陽光之下,濺起萬道磷光,雖不能越過龍門,卻是一處奪目的風景。
  • 宜賓漁民捕獲大體型長江鱘:全長1米多重約11斤魚齡3歲
    肖慶紅告訴記者,9月9日晚,他在長江水域下網捕魚,10日一早收網時,發現一條體型碩大的魚。因其體型和相型與鱘魚極為相似,肖慶紅立即通知了江安縣畜牧局水產漁政部門。經過畜牧水產局工作人員現場識別,並拍照請專家鑑定後,確認這尾鱘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