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八大水系 尋稀客身影丨消失20多年的苦花魚 重回遂昌垵口安家

2021-01-10 浙江日報

編者按: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近些年,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方向,浙江以「五水共治」碧水行動,建設美麗河湖,持續推動環境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得以保護和修復。近日,記者跟隨專家分赴錢塘江、甬江、苕溪、甌江等八大水系尋訪:那些曾經絕跡的鳥兒是否重新翩躚在江南水鄉?幾近消失的珍貴魚類是否已然遊回清清溪流?繼續來看記者尋訪路上發回的一線報導。 

夏天石倉源裡的苦花魚。

麗水遂昌,有一種當地百姓口中的「苦花魚」,已經絕跡了20多年。

苦花魚對水質要求極高,一般生活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澗溪流中,也被稱作「清流女王」。

最近,聽說消失多年的苦花魚回來了。冬日,記者來到遂昌垵口鄉。地跨錢塘江、甌江兩大水系的垵口,是遂昌的飲用水源保護地。儘管是冬季,苦花魚的蹤跡難覓,我們還是驅車來到該鎮石倉村碰碰運氣。

站在村口的壩上,只見水面波光粼粼,水從三四米高處一瀉而下,激起白色的浪花,繼而向下遊流去。

石倉村的村民,對苦花魚有著特殊的感情。上世紀70年代,穿村而過的溪流石倉源裡活躍著苦花魚。春夏之交,它們都要溯遊產卵,村口三四米高的壩上,上百條苦花魚一同向上飛躍的壯觀景象,曾引得村民紛紛趕來觀賞。

然而,上世紀80年代,村裡出現電魚、毒魚之風,河道裡的生物日漸稀少;人們的環保意識並未隨生活水平一同提高,河道裡的垃圾開始泛濫。到了上世紀90年代,溪水變色,成群的苦花魚也消失了。

「苦花魚是臺灣鏟頜魚的俗稱,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和臺灣等地,個頭不大,但是對環境變化很敏感。」浙江師範大學特種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頡志剛深諳這種魚的習性,他說,苦花魚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這也是其在遂昌絕跡20多年的原因。

村民翁永其幾年前和苦花魚有過一次「偶遇」——在山頂人跡罕至的溪流裡,他發現了苦花魚。那次,翁永其專門帶了幾條魚下山,留作魚苗。

現在還能在溪裡找到苦花魚嗎?「這種魚性子很烈,除非一流的水質和高溶氧量,否則輕易不下山。」頡志剛說。

如今的石倉村已不同往日,「這些都是山泉水,能直接喝嘞!」說話間,垵口鄉人大主席應文軍用手舀了一捧溪水喝了起來,記者也嘗了一口,清冽中帶著甘甜。

好水不是一天養成的。2013年,石倉村作為鄉裡的垃圾分類試點之一,所有垃圾實行定點投放收集。為了改善河道水質,當地還成立了巡河護衛隊,投資3100萬元,整治了長達12.8公裡的河道。「不僅苦花魚回來了,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也大量定居此地,我們的河,活了!」看著眼前的清流,應文軍感慨萬千。

聽說在有陽光的天氣,山澗水流湍急,苦花魚銀白色的身體一閃一閃的,煞是好看。可惜記者在村口的壩上守了半天,只看見了水花沒看見苦花魚。

「苦花魚已經在這裡安家好幾年了,你們等天暖和了再來!」看出我們的遺憾,加入尋魚隊伍的村民發出了邀請,「苦花魚怕人,再加上天冷,它們都躲到大石頭下面了,現在找它們是有點難的。」

「就是它,臺灣白甲魚,也就是我們要找的苦花魚!」來到翁永其家的後院,同行的遂昌縣水產站站長周海東激動地叫了出來。苦花魚嘴小、身長、肉多,主要以矽藻、蜉蝣的幼蟲或石蠶為食。一年的小魚長不過三四寸,之後越長越慢,五年魚才可生長至30公分左右,在清澈見底的養殖池裡,翁永其的苦花魚已經長成幾兩重的「大魚」。而這些,正是6年前他從山頂帶下的魚苗,經過培育現在已有了幾十尾。

前不久,有個上海客人花了500元買了5條魚。這讓翁永其萌生了一個想法——養殖苦花魚:「以前是沒條件,現在村裡的水質好了,好山好水好風景,組合到一起,不就是一個致富門道嘛!」

這一思路也在垵口鄉鋪展開來。這幾年,鄉裡依託良好的生態河道環境,借力工商資本,發動群眾自主創業,開發了神龍谷漂流、小水電等項目,發展水域養殖業,著力打造十八裡翠沿河美麗經濟帶。

「對我來說,苦花魚是一個象徵,那是我兒時的玩伴回來了。」對於生性活潑的苦花魚,翁永其打心眼裡喜歡。所以,不管是治理河道還是垃圾分類,他總是第一個打頭,為的就是環境好一點,苦花魚能循著好生態找到回家的路。如今,他的願望成真了。

科學顧問點評

浙江師範大學特種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頡志剛:臺灣鏟頜魚,又稱臺灣白甲魚,主要棲息於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高海拔山澗溪流。該魚對水質、溶解氧和水溫的要求極高,對水環境汙染物非常敏感,因此可作為判斷溪流生態系統水質優劣的重要生態指示物種,它們對高海拔溪流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的維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臺灣白甲魚種群有所恢復,這說明當地相關部門對水環境和漁業資源的保護取得了較大成效。

相關焦點

  • 訪八大水系 尋稀客身影⑤丨尋找浦陽江中的水質指標「三巨頭」
    近日,記者跟隨專家分赴錢塘江、甬江、苕溪、甌江等八大水系尋訪:那些曾經絕跡的鳥兒是否重新翩躚在江南水鄉?幾近消失的珍貴魚類是否已然遊回清清溪流?繼續來看記者尋訪路上發回的一線報導。 李欲如又去浦陽江找蟲子了。作為浙江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省內治水方面的專家,找蟲子似乎有點「不務正業」,但這一次是受記者所託。
  • 茶葉為何苦? 安農大實驗室:酯型兒茶素是主因
    原標題:茶葉為何苦在這裡找到了「根」 該實驗室夏濤和高麗萍教授課題組還進一步探明了多酚類物質的合成方式,找到了影響茶葉苦澀味的關鍵酶和基因。 安農大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由科技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聯合共建。目前已形成了茶樹生物技術與蛋白分析、分離與結構鑑定、細胞分析、生理與營養、代謝組學、實驗動物、品質控制和質量安全檢測等八大技術平臺。
  • 水質改善魚變多,長江裡的「稀罕魚」安家懷柔水域
    「原來,我們以為北京的環境,不適合它們生存,但是那年春夏秋各去了一次,每次都採集到了一定數量,說明它們安家了。」作為中國屈指可數的魚類分類專家,一般魚類,趙亞輝通過肉眼就可辨別。但出於科學的嚴謹,經過兩年多仔細研究,甚至DNA比對,最終在近日,趙亞輝確認這些外地客人就是河川沙塘鱧。
  • 巖茶出現苦澀味,主要是這兩個原因作祟!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巖茶課堂丨作者:李麻花在麻花認識的茶友裡,有30%的茶友對武夷巖茶的第一印象不好,甚至可以說差到家。這種不好的第一印象,不亞於在餐館裡遇到一位摳腳大漢,額……影響食慾。
  • 闊別20多年,「長江第一鮮」——刀魚,重現浙江蘭溪!
    為辨真偽,浙江日報記者開啟了一段尋魚之旅,並在今天的浙江日報頭版刊發。冬日的蘭江,碧藍而寧靜,江水緩緩流淌。清晨6時,天蒙蒙亮,蘭溪南門溼地公園附近的江面上,漁民陳池新站在漁船上,用力撒下一網,然後敲擊著木頭「趕」魚入網。「師傅,你見過這種魚嗎?」陳池新的船一靠岸,記者連忙將手機上點開的一張照片遞了過去。
  • 細蟌現身白琵鷺安家 深圳生態資源「家底」喜人
    ▲華僑城溼地公園迎來「稀客」白琵鷺。受訪單位供圖 ▲瀕危物種細蟌現身華僑城溼地公園。 溼地環境向好 迎來「稀客」白琵鷺 「來了,它終於來了!」2020年5月14日下午,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發現,溼地灘涂上出現了一隻從未見過的白色鳥兒,只見它時而翩飛起舞,時而在溼地灘涂覓食。經專家觀察鑑別,最終確認其為白琵鷺。
  • 巨魾,我國最接近「水怪」的魚,最大幾百斤,卻悄然消失
    如果它張開巨口,你會被它嘴裡的獠牙嚇住,這已經不是一般掠食魚的那種細碎磨牙,而是貨真價實的、一根根的「獠牙」,仿佛陸地猛獸,可以輕易撕扯、咬斷獵物的軀體....並且巨大有力的體型,能讓巨魾在瀾滄江最湍急的江流中自由穿梭,幾乎沒有任何江中水族,能逃過它們的掠捕。
  • 四面絕境,難覓生路:白鱘消失前經歷了什麼?
    丨Wikimedia 過去人們捕到的白鱘體長大多在1.5~3米左右,體重可達150千克;而據魚類學家秉志先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到一尾體長7.5米長,體重達908千克的白鱘極大個體。龐大的身形使得白鱘甚至可以直接吞食四大家魚等大型淡水魚類的成體。
  • 青草鰱鱅,四大家魚
    漁業者只得從事其他品種的生產,這就產生了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青魚青魚,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青魚屬。頭寬平,口端位,無須,下咽齒1行,呈臼齒狀。棲息中下層,主食螺螄、蚌、蝦和水生昆蟲。分布於中國各大水系,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長江以北較稀少。青魚是長江中、下遊和沿江湖泊裡的重要漁業資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養殖對象。4-5齡性成熟,在河流上遊產卵,可人工繁殖。青魚個體大,生長迅速,最大個體達70kg,體長達1m餘。
  • 稀客!紅嘴巨鷗首次在綿陽出現
    「一是看尾巴,紅嘴巨鷗的尾巴像燕子一樣是岔開的,而紅嘴鷗是扇形的;第二就是看抓魚,紅嘴巨鷗是直接俯衝到水裡面去抓,而紅嘴鷗要輕一些,它就在水面抓。」張建寧說。稀客的到來,讓不少鳥類攝影愛好者來到三江半島捕捉它們的身影,尤其是綿陽市愛鳥協會的成員們,大家一邊拍攝美麗的鳥兒,一邊做著宣傳、保護鳥兒的工作。
  • 廣西「魚王」遭獵殺事件調查:被獵殺花鰻鱺並非野生
    花鰻鱺「魚王」遭潛水愛好者獵殺  凌晚湖位於廣西南寧市武鳴區鑼圩鎮,由於這裡水質清澈,近幾年吸引了不少潛水愛好者。在這些潛水愛好者眼中,湖裡有一條看上去像花鰻鱺的大魚與他們和睦相處了多年,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魚王」。但就在最近,「魚王」被獵殺的照片在網上傳開。接到消息後,廣西南寧市武鳴區農業局漁政部門立即介入調查。
  • ...珠江水系 研究發現 珠江出海口 鰣魚 中華鱘 產卵場 赤眼鱒...
    (資料圖片)  林立的大壩、過度的捕撈、水體的汙染,令珠江中近七成的水生資源正遭遇生存危機:中華鱘、鰣魚等珍貴物種早已在珠江中消失多年……  不少魚類十年內或滅絕  東方網4月2日消息:珠江水產研究所的辦公室內,生物技術專家李新輝打開一張珠江流域地圖,上面標示著已建、在建、計劃要建的水電站,只見過萬個水電站將珠江幹流及支流分割成無數段
  • 消失多年的魛魚回家了,生命誠可貴,重要的是生命背後的生存條件
    消失多年的魛魚回家了,消失多年的魛魚回家了,生命誠可貴,重要的是生命背後的生存條件根據消息,近日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本來已經絕跡的生物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世界裡,重要的不是魚本身,而是因為本來消失生命的背後掩蓋的真相。上世紀90年代末。因為黃河斷流還有水質的變化,影響了魛魚的生存環境,再加上人們無節制的捕撈。終於有一天魛(dao)魚消失了,直到現在它已經消失了20多年。本來已經絕跡了的生命就這樣重新出現了,怎麼不讓人激動。
  • 空間種田文:她重回末世前,在空間裡養雞鴨魚,大口吃肉饞哭仇人
    空間種田文:她重回末世前,在空間裡養雞鴨魚,大口吃肉饞哭仇人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明凱七醬來辣,小說已經成為眾多書迷打發時間的娛樂方式了,看到有喜歡的小說就會投入進去,有人說看不同的小說就像是在經歷不同的世界,下面我給大家推薦四本小說!
  • 「面瓜魚」在瀾滄江消失了?
    所以被當地人俗稱「面瓜魚」。懷頭鯰、大口鯰等鯰科魚類那一嘴密密麻麻的小細牙不同,巨魾嘴裡的牙齒相當粗壯,可以狠狠的咬緊較大的獵物,乃至把大型哺乳動物屍體上的肉撕扯下來。在中國,分布於怒江、瀾滄江、元江諸水系等,多見於主河道以及常伏臥流水灘覓食,也分布於印度恆河、印度河、湄公河等流域。
  • 清朝一男子婚後妻子失蹤,苦尋二十多年,妻子已和他人兒女雙全!
    新婚妻子失蹤,何錦苦尋 一天晚上,何錦出門辦事,任氏被她的舅舅任顯周偷偷帶到了新安縣,被賣給了一個楊姓商人做小妾。 但她這種日子沒有過很長時間,就因為這位楊姓商人的病逝而消失了。
  • 安家結局是什麼 安家結局是什麼意思
    安家結局近日由孫儷、羅晉、張萌、王自健、田雷、孫佳雨、楊皓宇、張曉謙、王藝哲等主演的都市劇《安家》正在熱播中,很多觀眾想要知道安家最終結局是什麼?方似錦最後和誰在一起?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結局劇情解析。
  • 尋魚探釣系列之二:團頭湖炮竿擒板鯽
    漁夫上次發布了《尋魚探釣系列之一:巨物難覓其蹤影,鰟皮鯽魚玩「雙飛」》文章後,很多釣友紛紛索要釣點位置圖。漁夫當然慷慨而給,因為都是同道中人,那種迫切的心情,漁夫深表理解。漁夫攝影拿到釣點定位圖後,家住望城的釣友「漁夫和魚」,在10月25日下午趕往釣點,試釣了三個小時左右。據他說,趕到釣點時,已是下午2點半左右。
  • 世界罕見八大怪魚
    世界罕見八大怪魚2017年阿根廷捕獲奇特魚,據英國《鏡報》8月29日報導,阿根廷漁民勞爾席爾瓦在捕魚時發現奇特魚類,長有方形的類人牙齒,快來一起看看還有哪些罕見怪魚。毒鮋暖水性底層魚類毒鮋屬暖水性底層魚類。常陷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巖礁間,背鰭棘被有厚皮,基部有毒囊,刺傷後疼痛難忍。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區,我國僅見於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