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蘭溪漁民捕獲不知名小魚的照片在朋友圈流傳。魚類專家分析,這種小魚為刀魚,意味著刀魚重現蘭江。為辨真偽,浙江日報記者開啟了一段尋魚之旅,並在今天的浙江日報頭版刊發。
冬日的蘭江,碧藍而寧靜,江水緩緩流淌。清晨6時,天蒙蒙亮,蘭溪南門溼地公園附近的江面上,漁民陳池新站在漁船上,用力撒下一網,然後敲擊著木頭「趕」魚入網。
「師傅,你見過這種魚嗎?」陳池新的船一靠岸,記者連忙將手機上點開的一張照片遞了過去。這張照片上,3條銀色小魚躺在漁船甲板上,魚形側扁狹長如刀,一條細長的臀鰭猶如極薄的裙邊。
「看著有點眼熟,好像在哪裡見過,但一下子喊不出名字。」陳池新琢磨了半天說。
在蘭江畔詢問多位漁民無果後,記者來到蘭谿市農業農村局漁業中隊,這裡有一位在蘭江邊工作了30多年的老漁政人梅新貴。「絕對不會錯,這肯定是刀魚!」看到照片的一瞬間,梅新貴興奮得一下子站了起來。
刀魚,又名刀鱭,有著「長江第一鮮」之稱,正瀕臨滅絕。梅新貴介紹,錢塘江刀魚和長江刀魚其實是同一魚種,「老底子說的錢塘江土著魚,刀魚名列其中,可見當時這種魚之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刀魚是錢塘江裡最主要的經濟魚種,魚市上隨處可見,蘭江也是如此。然而隨著水質下降,刀魚一度不見蹤影。
蘭溪地處金華江、衢江、蘭江交匯處,擁有發達的水系和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本世紀初,受環境汙染、挖沙濫捕等影響,該地區的魚類資源快速減少。為了治水,蘭溪通過黃砂整治、汙染治理、生態修復等方式,令蘭江水質實現了從Ⅳ類到Ⅲ類的逆轉,部分斷面水質達到Ⅱ類。水質變好了,當地人最明顯的感受就是魚變多了。
作為蘭江中的「新寵」,刀魚是何時出現的?在梅新貴的幫助下,幾經周折,記者終於找到了最近在家休養的漁民楊清松。「這照片是我2020年9月拍得,我也是幾番求證後才知道,原來是它。」楊清松說。
楊清松是蘭江上的一位職業漁民,這碗飯吃了30多年,沒想到差點在刀魚身上「走了眼」。那一天,他在三江口一帶捕魚,一網下去撈上來3條刀魚,每條20來釐米長、半兩重。「蘭江上,刀魚差不多快絕跡20多年了,一下子沒有認出來,差點當成雜魚賣掉。」楊清松回憶說。
「現在還能見到刀魚嗎?」記者追問。
「難哦,冬季幾乎很難見到刀魚,反正我是沒再抓到過。」楊清松搖著頭說,刀魚屬於洄遊性魚類,每年春季才會溯江而上,夏秋季又陸續回到大海。
水清則魚歸,這並非偶然,近些年,「重現江湖」的魚類在蘭溪還真不少。前兩年,有人在蘭江邊捕蝦時,發現了一條長相怪異的針魚,上嘴唇短,下嘴唇猶如繡花針一樣又尖又長。這種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必須達到Ⅲ類以上水質才能存活。「自從蘭江水質變好之後,多年未見的一些魚類都開始出現了,比如針魚、娃娃魚、花鱸等,這些都不是人工放養的。」年過六旬的老漁民陳金法說。
然而,相比其他魚類,刀魚的出現意義更大。曾在蘭江水域做過漁業資源調查的省農業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劉金殿告訴記者,刀魚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歷來嚴格,很難穿過不符合生存條件的受汙染水面,導致洄遊線路一再縮短,這也是錢塘江刀魚漸漸銷聲匿跡的重要原因。「如今,在錢塘江中上遊支流出現野生刀魚,不單單是水質變好這麼簡單,更主要的是傳遞出整個錢塘江流域水系生態改善的信號。」劉金殿說。
水系生態改善並非一朝一夕,經過多年治理,蘭江流域再現天藍水清、水產豐饒,生物多樣性正在逐步恢復。
「怎麼彌補斷裂的水生生物鏈?我們一方面在蘭江階段性禁漁,另一方面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既改善了蘭江水質和生態環境,又能促進漁民增收。」蘭谿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每年,上千萬隻(尾)蘭江蟹、花鰱、白鰱、黃尾密鯝等被投放到蘭江之中,它們不僅可以淨化蘭江水質,更豐富了該水域的漁業資源。
唐代詩人戴叔倫曾乘船路經蘭溪,留下這樣的詩句: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如今,水清、岸綠、魚肥的蘭江美景重現。
來源:浙江日報記者 金梁 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