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民間故事裡,水怪、魚妖的傳說是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甚至在虛無縹緲的傳說之外,長江君認識的許多江邊人家、老漁民,都聲稱自己曾親眼目擊過「水怪」在江河中出沒的身影....
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這些「目擊者」的描述,是如此地活靈活現,比如當時的天氣(大多是暴風驟雨)、周圍的環境,以及自己遭遇時的驚駭反應,都充滿細節而顯得非常真實!
顯然,這些老人們的描述,大部分都是真有其事,長江君相信他們的目擊經歷,因為細節不會說謊。
——不過,長江君推測,這些在暴雨怒濤中出現的「水怪」,很可能都是一些突破了生長極限的「超級大魚」。
比如在我國西南的江河中,就有一種「巨魾」,體型龐大、外形古怪,任何人在水中第一眼看到它們,都會將它當成貨真價實的「水怪」......
長江君在十多年前,首次在雲南親眼看到這種「水怪」時,第一反應是「這怕不是條外來物種」......
確實,巨魾寬大無比的頭部、「囂張」伸張的粗須和魚鰭,處處都顯得跟大家熟悉的「鯉魚、草魚」等淡水魚迥異。
然而巨魾確實是貨真價實的、歷史久遠的「本土魚」(一億年前它們就已出現),毫無疑問,作為一種鯰科魚,巨魾是我國鯰科中的「巔峰」!
巨魾的神秘和陌生,是因為它只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且主要棲息地只有瀾滄江、怒江流域,不為外界所知。
這條巨魾有180斤,是2012年一位雲南小夥釣獲
當地人則對它們非常熟悉,因為它們是瀾滄江毫無爭議的「霸主」,它們極限體長可達2-3米,幾百斤,相對其他江中野生魚,具有數倍的碾壓性優勢!
曾幾何時,瀾滄江到處都有悠哉遊蕩的身影,尤其在捕魚技術、工具並不發達的時代,即使是一船漁民,碰上了它們也毫無辦法....
在幾十年前,沒有天敵,加難以捕撈,瀾滄江裡上百斤的巨魾數量極多。
想像一下,風雨天氣中,一條三米多長的巨魾在江邊浪濤中浮沉遊動,這時如果有人路過,看到它灰黑「畸形」的魚身,在水中時隱時現,震驚之下仔細觀看,結果被其毫無情感的眼珠「回看」一眼,估計再大膽的人都會渾身冷汗,驚叫而逃了,一個水怪的傳說自此產生....
然而,巨魾的「兇名」可不只是靠醜怪外形嚇人嚇出來的——它是真正兇殘且狡猾的頂級掠食者!
如果它張開巨口,你會被它嘴裡的獠牙嚇住,這已經不是一般掠食魚的那種細碎磨牙,而是貨真價實的、一根根的「獠牙」,仿佛陸地猛獸,可以輕易撕扯、咬斷獵物的軀體....
並且巨大有力的體型,能讓巨魾在瀾滄江最湍急的江流中自由穿梭,幾乎沒有任何江中水族,能逃過它們的掠捕。
巨魾還非常的狡猾——它們會將自己埋在江邊的泥沙裡,當發現獵物靠近時,迅猛「躍」起,張開巨口瞬間吞下獵物....
(雖然關於巨魾chi人的傳說,難以考據,不過巨魾捕食水鳥、鴨子,或者落水兇獸的場景,則有許多人承認自己親眼看到過!)
如此神奇、兇猛的掠食魚,為何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麼陌生?
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在近二三十年中,它們數量銳減,如今這種「水怪」級掠食魚,已近乎消失了。
(長江君在瀾滄江,碰到的釣魚愛好者,其中許多都是聽說這種魚之後奔赴幾千天去雲南垂釣的,大多失望而歸)。
——許多人是剛聽說這種魚,卻發現它快悄然消失了,這二三十年中,它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巨魾有很多俗稱,比如「鴨嘴獸、鴨嘴魚」,鷹嘴坦克魚、淡水鯊等。
不過,雲南的朋友大多叫它另一個更被人「耳熟能只」的名字——面瓜魚,因其肉質如南瓜一樣橙紅,且肉質脆香而得名,巨魾是頂級的江鮮食材!
大多數物種消失、滅絕的背後,都有吃客們的影子——那麼,吃客們的饕餮,是巨魾消失的罪魁禍首嗎?
巨魾的肉質極為奇特
根據長江君的判斷,這並不是巨魾消失的主要原因——過度開發和水質汙染才是。
瀾滄江、怒江都是因為江河落差大,都是水流洶湧、水勢能儲備大的江河水系,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是水電站修建的重點地區。
水壩不僅阻礙巨魾的洄遊產卵路線,還會因為蓄水,導致其棲息地水位下降,甚至徹底被破壞。
零幾年,瀾滄江發生過數次巨魾大規模死亡事件——顯然是因為水質汙染
其次,過去幾十年,對於環境保護的不夠重視,也導致瀾滄江因為工業化付出了太多代價......
巨魾的遭遇確實令人唏噓,且放大了看並不是孤例,跟我國長江裡許多大型魚種的遭遇相似。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2013年,巨魾的人工孵化首次成功,這給野生巨魾種群恢復,帶來了一絲希望。
它們能再次在江河中追波逐浪,是長江君和許多關心江河生態的朋友的美好願景,但從現實的角度來講,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需要多方的關注和支持......
也為那些正在為此默默做貢獻的工作人員、學者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