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傑裡米 韋德主持拍攝的《河中巨怪》系列紀錄片的人應該對這種魚不會陌生。
這種魚在柬埔寨語中稱為「水牛魚」 巨魾(學名:Bagarius yarrelli,英文:Goonch Catfish)為輻鰭魚綱鯰形目鮡科魾屬的魚類,因為它的肉質呈橘紅色,就像熟透了的南瓜。所以被當地人俗稱「面瓜魚」。
面瓜魚生活在湍急江水的水中,它有著非常大的腦袋和一張血盆大口,以小魚和水中小型動物為食,而且與歐鯰、懷頭鯰、大口鯰等鯰科魚類那一嘴密密麻麻的小細牙不同,巨魾嘴裡的牙齒相當粗壯,可以狠狠的咬緊較大的獵物,乃至把大型哺乳動物屍體上的肉撕扯下來。
因為兇猛能吃,這種水中巨霸能長到幾十上百斤,體長最長可達2米之長。在中國,分布於怒江、瀾滄江、元江諸水系等,多見於主河道以及常伏臥流水灘覓食,也分布於印度恆河、印度河、湄公河等流域。
九十年代我和兄弟在雲南打隧道時見過這種魚,當地釣魚人用車盤配粗線巨鉤,青蛙為餌,鋼筋頭為墜(當地人確實會用鋼筋、石頭做墜釣面瓜魚,因為面瓜魚喜歡生活在激流江心底下),在激流裡作釣,十分考驗釣魚人的技術,中魚後生拉硬拽,不敢懈怠,一米多長的大傢伙,嘴寬牙尖,上岸後用木棒打暈才敢摘鉤。
因為面瓜魚肉質鮮嫩,無小刺。在當時,當地售價就已經高達80元一公斤。所以,也有些人專門捕撈麵瓜魚為生,採取的方法是下「懶鉤」。
"懶鉤"是一種大串鉤,具體做法是用一根粗麻繩長50~100米,每隔20~30釐米拴一個鉤,鉤上掛上面瓜魚愛吃的活餌或者腥餌,並在線的一定距離上固定一個重墜,在末端掛一個重墜,使整個線沉入水底,形成一長串,再將長串鉤另一端綁在一根木樁上,丟入水中後,長串鉤順流而下,不必守著,到時候收魚就是。我見過最大的一條70市斤。
如今由於小灣,漫灣,大朝山,糯扎渡四個水電站建成後,江被截斷和水變深後很少能釣到面瓜魚,連糯扎渡電站、景洪電站大壩下的魚汛也都已經沒有了。因為面瓜魚需要較快水流的刺激來促進性成熟。電站大壩降低了水流的速度,也同時降低了某些魚類的繁殖能力。
早在2014年。因景洪電站關閘蓄水,壩下水量銳減,出現急性缺氧反應;恰巧面瓜魚集中繁殖洄遊密度過大,面瓜魚為底棲魚類,極不耐缺氧,因而大量死亡;這種情況,大壩建成後每年均有發生。
為此,在2006年原國家環境保護局環函[2006]435號《關於瀾滄江中下遊梯級電站環境影響研究和評價報告的審查意見》中就明確要求重點做好支流補遠江服從幹流瀾滄江的開發保護安排,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再開發建設水電站。
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唯一還有穩定自然繁育種群的補遠江,也因為回龍山電站的合攏,將導致大壩底下幾乎所有洄遊上來的面瓜魚全都因為水壩設計問題導致的壩下退水死光了,補遠江是瀾滄江水系本土魚類最後一個庇護所。如今連親本都沒地方捕獲,還談什麼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