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瓜魚」在瀾滄江消失了?

2020-12-15 騰訊網

看過傑裡米 韋德主持拍攝的《河中巨怪》系列紀錄片的人應該對這種魚不會陌生。

這種魚在柬埔寨語中稱為「水牛魚」 巨魾(學名:Bagarius yarrelli,英文:Goonch Catfish)為輻鰭魚綱鯰形目鮡科魾屬的魚類,因為它的肉質呈橘紅色,就像熟透了的南瓜。所以被當地人俗稱「面瓜魚」。

面瓜魚生活在湍急江水的水中,它有著非常大的腦袋和一張血盆大口,以小魚和水中小型動物為食,而且與歐鯰、懷頭鯰、大口鯰等鯰科魚類那一嘴密密麻麻的小細牙不同,巨魾嘴裡的牙齒相當粗壯,可以狠狠的咬緊較大的獵物,乃至把大型哺乳動物屍體上的肉撕扯下來。

因為兇猛能吃,這種水中巨霸能長到幾十上百斤,體長最長可達2米之長。在中國,分布於怒江、瀾滄江、元江諸水系等,多見於主河道以及常伏臥流水灘覓食,也分布於印度恆河、印度河、湄公河等流域。

九十年代我和兄弟在雲南打隧道時見過這種魚,當地釣魚人用車盤配粗線巨鉤,青蛙為餌,鋼筋頭為墜(當地人確實會用鋼筋、石頭做墜釣面瓜魚,因為面瓜魚喜歡生活在激流江心底下),在激流裡作釣,十分考驗釣魚人的技術,中魚後生拉硬拽,不敢懈怠,一米多長的大傢伙,嘴寬牙尖,上岸後用木棒打暈才敢摘鉤。

因為面瓜魚肉質鮮嫩,無小刺。在當時,當地售價就已經高達80元一公斤。所以,也有些人專門捕撈麵瓜魚為生,採取的方法是下「懶鉤」。

"懶鉤"是一種大串鉤,具體做法是用一根粗麻繩長50~100米,每隔20~30釐米拴一個鉤,鉤上掛上面瓜魚愛吃的活餌或者腥餌,並在線的一定距離上固定一個重墜,在末端掛一個重墜,使整個線沉入水底,形成一長串,再將長串鉤另一端綁在一根木樁上,丟入水中後,長串鉤順流而下,不必守著,到時候收魚就是。我見過最大的一條70市斤。

如今由於小灣,漫灣,大朝山,糯扎渡四個水電站建成後,江被截斷和水變深後很少能釣到面瓜魚,連糯扎渡電站、景洪電站大壩下的魚汛也都已經沒有了。因為面瓜魚需要較快水流的刺激來促進性成熟。電站大壩降低了水流的速度,也同時降低了某些魚類的繁殖能力。

早在2014年。因景洪電站關閘蓄水,壩下水量銳減,出現急性缺氧反應;恰巧面瓜魚集中繁殖洄遊密度過大,面瓜魚為底棲魚類,極不耐缺氧,因而大量死亡;這種情況,大壩建成後每年均有發生。

為此,在2006年原國家環境保護局環函[2006]435號《關於瀾滄江中下遊梯級電站環境影響研究和評價報告的審查意見》中就明確要求重點做好支流補遠江服從幹流瀾滄江的開發保護安排,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再開發建設水電站。

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唯一還有穩定自然繁育種群的補遠江,也因為回龍山電站的合攏,將導致大壩底下幾乎所有洄遊上來的面瓜魚全都因為水壩設計問題導致的壩下退水死光了,補遠江是瀾滄江水系本土魚類最後一個庇護所。如今連親本都沒地方捕獲,還談什麼保育

相關焦點

  • 巨型面瓜鯰魚
    暗夜殺手,巨型面瓜鯰魚,印度恆河裡面以水葬屍體為食物,體型巨大,樣子怪異。這種魚在國內除了雲南人比較了解外,其它地方的人都不了解。因為這種魚在國內只是在雲南瀾滄江,紅河水系,怒江一帶才有。這種魚被稱為瀾滄江裡面的怪魚,奇魚。
  • 巨魾,我國最接近「水怪」的魚,最大幾百斤,卻悄然消失
    「霸主」,它們極限體長可達2-3米,幾百斤,相對其他江中野生魚,具有數倍的碾壓性優勢!「水怪」的誕生在幾十年前,沒有天敵,加難以捕撈,瀾滄江裡上百斤的巨魾數量極多。巨魾消失之謎如此神奇、兇猛的掠食魚,為何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麼陌生?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在近二三十年中,它們數量銳減,如今這種「水怪」級掠食魚,已近乎消失了。
  • 雲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對瀾滄江短鬚魚芒、中華刀鯰、叉尾鯰國家級...
    雲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對瀾滄江短鬚魚芒、中華刀鯰、叉尾鯰國家級水產種質開展工作調研2018-06-29 14:1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雲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        瀏覽量: 1543 次 我要評論 作者:&nbsp石永倫&nbsp雲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對瀾滄江短鬚魚芒、中華刀鯰、叉尾鯰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開展工作調研
  • 專家:緬甸地震發生地在怒江瀾滄江地震帶南端
    另有廣東地震專家表示,此次地震發生地大概在怒江-瀾滄江地震帶的南端,屬於歐亞板塊地震帶上。「歐亞地震帶是全球概念的,怒江-瀾滄江地震帶是歐亞地震帶中的局部的、小的概念上的地震帶。」他說,「震中烈度大概有Ⅷ-Ⅸ度。」他說,震中離雷州半島還有1000公裡,「與廣東無關」。不過,離雲南的確比較近。「離雲南最近的地方大概不到100公裡。
  • 麥克阿瑟基金會來我省考察瀾滄江生態保護項目
    根據該基金會每10年調整一次投資方向的慣例,今年確定隨後的十年中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尤其是上遊地區的水源地保護將是該基金會捐助的重點區域。此次考察就是來我省尋求合作夥伴,探討參與三江源生態保護的潛在可能性。  (省林業廳)
  • 工具魚:小猴飛狐資料簡介
    學名: Crossocheilus reticulatus其他中文名:網紋穗唇䰾, 網紋纓魚 自然分布:泰國和瀾滄江 最大體長:15 cm溫度類型: 熱帶魚 食性: 雜食 攻擊性:會同種攻擊小猴飛狐,學名網紋穗唇䰾,是鯉科,野鯪亞科,穗唇䰾屬的一種觀賞魚。因為它的底棲習性和藻食性,常被用來清除水族箱內的藻類。
  • 直擊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
    目前,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正在位於青海省的長江源區有序進行。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長江技術經濟學會等單位機構的多學科科考隊,將對長江和瀾滄江源區的生態環境現狀進行「體檢」。 此次科考延續了歷年路線,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開展綜合考察,包括水文條件、生物指標、水土流失、地形地貌等。
  • 美國派衛星監視瀾滄江水壩,我們的水電站,為何美國要指指點點?
    衛星監測 瀾滄江-湄公河,發源於我國青海省唐古拉山北麓,我國境內稱之為瀾滄江而地處季風氣候明顯的瀾滄江,洪澇乾旱經常發生。為了調控洪澇乾旱帶來的水災旱災我國修建了多個用來調節水資源的水庫大壩,特別是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雲南每年發生乾旱的新聞每年都會有,而這時的水庫調節「補枯「作用對我國以及湄公河流域的國家極其重要。
  • 瀾滄江源區尋豹
    瀾滄江源頭地區是雪豹的棲息地  8月23日,三江源國家公園全國媒體大型採訪來到青海雜多縣昂賽鄉,這裡是瀾滄江的源頭,也是雪豹頻繁出沒的地方。  紅外相機在昂賽鄉拍到的雪豹 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供圖  突然,步話機傳來頭車裡的人的聲音:「注意,前方有雪豹出沒!」  所有的車停了下來。
  • 它是嘉陵江的特產魚「江團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如今很少見
    相信不少在嘉陵江附近居住的朋友們都聽說過江團魚,江團魚是當地的很多常住漁民對長江鮰魚的一種稱呼。這種魚平常可是非常少見的是很稀有的一種魚類,很多人都稱它為江中的極品。別說是我們這些在江邊釣魚的釣友了,就連經常居住在江邊的漁民都很少能捉到野生的江團魚。
  • 10種野生觀賞魚,放進魚缸就是底層魚,有的體色比熱帶魚更好看
    自從對魚缸有分層養魚的概念,底層魚嘗試過三間鼠,黃金鼠,恐龍魚,但總是有一種執念,想養一次中國原產的底層魚,所以開始查找資料,不查不要緊,原來中國原生觀賞魚有這麼多,而且有的花紋比熱帶魚還漂亮。第一個原生觀賞魚就是中華沙鰍,它是中國獨有的物種,作為觀賞魚,在各個方面的表現,都能令魚友滿意,中華沙鰍主要分布在溫州永嘉楠溪江,瀾滄江,四川東部盆地。
  • 這魚有幾百個名字,以前每年春季就泛濫,如今都躲進深山
    長江君在跟一些關心生態的朋友交流時,常常聽他們擔憂表示「河裡的野生魚越來越難看見了」、「去江裡釣魚,一天也釣不上一條」....如今我國江河裡的野生魚資源,確實大不如前,不過,在一些人跡罕至的山澗、溪流裡,卻有另一番景象...廣東釣魚愛好者,深山垂釣,碰到一群泛濫成災的「趴地虎」,一天釣了上百條這趴地虎是什麼魚?
  • 江西五十鈴科考「絕地生靈」 瀾滄江源雪豹行攝之旅完美收官
    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生態學博士黃乘明的帶領下,聯合科考隊重返瀾滄江源,穿越勒巴溝、昂賽大峽谷及白扎林場,翻越海拔4000米的雪線,尋蹤行攝雪豹等高原野生動物,探秘「紅石」地貌奇觀。在mu-X牧遊俠和D-MAX的勘路與保駕護航下,聯合科考隊一路奇遇新境。
  • 「忘不了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淡水魚嗎?
    該種產自雲南大盈江及隴川江流域,是根正苗紅、土生土長的我國原生魚,我們要吃這種魚完全不用和馬來扯上什麼關係。注意,此魚屬於新光唇魚屬/Neolissochilus,不是光唇魚屬/Acrossocheilus,2屬均為鯉科䰾亞科,親緣關係較近。
  • 大理天然溶洞發現野生弓魚 傳說能遊上蒼山
    那個時候,潭子裡的魚很多,有弓魚,也有黃殼鯉魚,村民們自由捕食。後來,弓魚慢慢變少了。」  1988年後洱海再沒見到大理裂腹魚  「民間俗稱的『弓魚』,學名叫做『裂腹魚』。洱海土著魚類中,有4種裂腹魚:大理裂腹魚、雲南裂腹魚、光唇裂腹魚和灰裂腹魚。因這幾種裂腹魚跳動時,身子彎起來,就像一把弓,自古以來,老百姓都統稱它們為『弓魚』。
  • 黑化的江團?上海釣魚人,長江釣起黑色怪魚,三十公分、深黑色
    近日,上海一位釣魚愛好者,在長江釣魚時,釣起一條渾身漆黑的「怪魚」,讓人驚異!   「有人說是江豚,肯定不是嘛,江豚又不是魚...」乍一看似乎有點像是江豚,不過很顯然,這是一條魚,而不是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