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時間,在同一個地方又發現110多條!」繼10月10日發現42條長江鱘後,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合江赤水河流域進行科研監測時,又發現110多尾長江鱘。
短短5天時間,在赤水河流域多次發現長江鱘的身影,這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興奮不已。15日採集到的長江鱘初步估計有110尾左右,大一點的有1斤,小一點的有1兩。為避免鱘魚因被捕出現傷亡,研究員們第一時間來到現場測量,隨後放生。
發現長江鱘的是轉產漁民李慶餘,接連幾日,「水中大熊貓」帶給他的驚喜還在繼續。「10號那天打了42條,13號那天我又打到六七條,今天早上最多,又打撈了110條。」李慶餘長期以來致力於協助中科院進行科研捕撈,捕魚30餘年的他還是頭一回看到數量如此之多的長江鱘。
剛剛完成了長江鱘測量工作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博士徐椿森表示:「我們沒有確切的證據發現長江鱘有自然繁殖的情況,推測這110尾的長江鱘應該是這兩年宜賓或者瀘州這邊增殖放流的個體。」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從發現第一批長江鱘開始,研究員們都在推測,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量長江鱘聚居到赤水河流域?
徐椿森推測,第一個就是國家政策層面,長江十年禁漁,肯定有一定效果,再就是地方政府對禁漁宣傳、漁民轉產工作這部分做得比較好,再一部分是說明合江長江段赤水河下遊作為鱘魚的幼鱘棲息地的一個重要性,說明它是適應這個環境的,凸顯了赤水河在長江保護的重要地位。
來源:瀘州日報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