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時間兩回!合江赤水河又發現110多條長江鱘

2020-10-16 二三裡資訊瀘州

「5天時間,在同一個地方又發現110多條!」繼10月10日發現42條長江鱘後,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合江赤水河流域進行科研監測時,又發現110多尾長江鱘。

短短5天時間,在赤水河流域多次發現長江鱘的身影,這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興奮不已。15日採集到的長江鱘初步估計有110尾左右,大一點的有1斤,小一點的有1兩。為避免鱘魚因被捕出現傷亡,研究員們第一時間來到現場測量,隨後放生。

發現長江鱘的是轉產漁民李慶餘,接連幾日,「水中大熊貓」帶給他的驚喜還在繼續。「10號那天打了42條,13號那天我又打到六七條,今天早上最多,又打撈了110條。」李慶餘長期以來致力於協助中科院進行科研捕撈,捕魚30餘年的他還是頭一回看到數量如此之多的長江鱘。

剛剛完成了長江鱘測量工作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博士徐椿森表示:「我們沒有確切的證據發現長江鱘有自然繁殖的情況,推測這110尾的長江鱘應該是這兩年宜賓或者瀘州這邊增殖放流的個體。」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從發現第一批長江鱘開始,研究員們都在推測,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量長江鱘聚居到赤水河流域?

徐椿森推測,第一個就是國家政策層面,長江十年禁漁,肯定有一定效果,再就是地方政府對禁漁宣傳、漁民轉產工作這部分做得比較好,再一部分是說明合江長江段赤水河下遊作為鱘魚的幼鱘棲息地的一個重要性,說明它是適應這個環境的,凸顯了赤水河在長江保護的重要地位。

來源:瀘州日報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發現40多條長江鱘
    近年來,合江縣把長江、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修復保護擺在突出位置,打出系列組合拳,取得階段性成效。赤水河流域作為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生物生存環境不斷改善。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科研監測時就意外發現40多條有著「水中大熊貓」稱號的長江鱘。
  • 赤水河支流習水河發現長江鱘
    國慶節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來到赤水河流域支流習水河,開始漁獲物科研監測中科院進行科研捕撈,在赤水河流域支流習水河裡發現了長江鱘,發現數量如此之多的長江鱘還是頭一回。據悉,是在10月10日,在高洞河的寒沱點,科研捕撈了42條長江鱘起來,
  • 合江縣發現42條長江鱘,轉產漁民驚呆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合江縣赤水河流域,意外發現42條長江鱘。這是2020年實施長江流域禁捕後,首次在合江縣發現長江鱘。國慶節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來到合江縣,開展為期20天的漁獲物科研監測,李慶餘在協助中科院進行科研捕撈,根據不同江段的生境特點,進行魚類採樣。
  • 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
    一艘插著「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鮮紅旗子的衝鋒舟穿過霧氣,從江面駛來,隊員肖玉南和李基奎又開始了一天的江面日常巡護。他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江安縣漁民,在長江捕魚超過20年。2018年7月,熟悉長江水道的他們和其他退捕者加入了長江上遊第一支專注於長江鱘保護的協助巡護隊,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兩年時間裡,他們巡江總裡程超過13萬公裡,解救出了439尾長江鱘。
  • 「最後的長江白鱘」目擊者:準備將人工飼養長江鱘放歸到長江
    「2003年發現的那條長江白鱘是雌性,四五月份就可以交配產卵了,我們很想把它留下來,可惜當時沒有人工飼養的條件。」四川省水產局漁政處處長張志英回憶說,那是他最後一次見到長江白鱘,也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被救助的長江白鱘。
  • 四川瀘州長江邊重現野生鳥類,原來是……
    紅嘴鷗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春季遷到東北繁殖地的時間為3-4月,秋季於9-10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值得一提的是,紅嘴鷗喜歡在水質好、空氣好、綠化植物多的地方生活,上世紀80年代後,這些野生鳥類就鮮少出現在合江城區的江邊,本次紅嘴鷗重新在合江(長江和赤水河交匯處)停留休憩,正是長江、赤水河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的體現,也是合江人與長江、赤水河和諧共處的體現。
  • 合江長江公路大橋主體結構完工
    12日上午跨江大橋最後一片T梁順利完成吊裝意味著大橋主體結構完工實現全橋貫通1合江長江公路大橋主體結構完工12日上午10時許,在合江長江公路大橋施工現場,隨著最後一塊T梁緩緩落入主橋面,標誌著大橋南北兩岸終於貫通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已「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白鱘資料圖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
  • 「聚力重慶·鱘夢長江」阿拉善SEE長江鱘保護項目在渝啟動
    來源:人民網近日,「聚力重慶·鱘夢長江」為主題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重慶項目中心長江鱘保護項目啟動儀式在重慶舉辦。重慶項目中心的企業家會員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會員、知名學者、愛心人士齊聚一堂,回顧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過去一年工作,共同見證長江鱘保護項目啟動,並以「長江鱘保護」為主題,探討如何進一步推動長江上遊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問題。
  • 4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獲解救放歸長江
    日前(7月25日),在四川宜賓長江李莊段水域,有4尾被非法困於地籠的長江鱘,被當地漁政執法人員解救,並放歸長江。經過漁政人員核實,這4尾長江鱘正是今年5月「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增殖放流活動中所放流的長江鱘。為此,工作人員將其全部放歸長江。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長江魚兒正是回家時(二)」專家展望長江流域10年禁漁後漁業資源恢復前景
    赤水河試點成功為長江流域全面禁漁提供經驗與信心記者:赤水河作為長江流域10年禁捕先行試點,目前漁業資源恢復情況如何?劉飛: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漁以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赤水河典型江段設置固定監測樣點,對赤水河魚類資源的恢復情況進行了重點監測與評估。
  • 子一代長江鱘放歸青衣江
    一段讓人揪心的監測:又稱「達氏鱘」的長江鱘,在2000年以後全江段均未發現自然繁殖的幼魚。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在長江上遊收集的野生個體僅存17尾,人工保種的野生個體數量極少,自然種群基本絕跡,物種極易滅絕。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本月初,20尾長江鱘子一代親本被放歸自然。與以往放歸不同的是,這次放歸的是在人工繁育條件下交配過、「已經當過父母」的長江鱘,在全國尚屬首次。
  • 貴州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2019-11-08來源:貴州學習平臺赤水河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長江上遊唯一沒有攔河建築物的一級支流,是國家級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是中國高檔醬香型白酒生產基地,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生態河、美景河、
  • 宜賓漁民捕獲大體型長江鱘:全長1米多重約11斤魚齡3歲
    不管是從漁民捕撈魚類上,還是我們誤捕的魚類上,長江鱘等珍稀魚類的數量都明顯增加,說明長江生態環境在向好的方向改善  9月10日,宜賓市江安縣怡樂鎮漁民誤捕1尾大體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解救放歸。
  • 專家: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專家: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原標題:   長江流域建成小水電2.41萬座,專家稱——  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11月3日至4日在武漢舉行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上,多名專家提到,長江流域水利樞紐項目眾多
  • 我國首次捕獲白鱘 五問「長江活化石」前世今生
    我國首次捕獲白鱘 五問「長江活化石」前世今生   2002年12月16日04:50  北京青年報
  • 長江禁捕退捕獲階段性成效 23萬退捕漁民全面完成建檔立卡
    記者 鬱靜嫻 範昊天《人民日報》( 2020年08月21日 第18 版)赤水河禁捕三年,河流得以休養生息,繁殖的魚類增加至近40種天剛蒙蒙亮,謝順友便穿上「宜昌漁政」的工作服,跳上江豚協助巡護船,向下遊駛去。謝順友是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人,家就在長江邊上。祖祖輩輩家裡以捕魚為生。父親五兄弟都是漁民,養活了一大家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