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14」調查船啟航赴南海北部開展斷面調查

2020-12-06 環球網

2月20日,「向陽紅14」船啟航,赴南海北部開展斷面調查,這是自然資源部南海局2020年第一單海上作業。本航次將完成南海北部2條西北—東南的主斷面調查任務,其中主斷面站20個,輔助站5個,共25個測站。

據了解,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自1975年開始對南海北部陸架鄰近海域進行斷面調查,調查範圍覆蓋了整個珠江口海域和北部灣海域,包括海洋氣象、海洋氣象、海洋化學等多個學科。通過40多年不間斷的觀測,為海洋預報、防災減災、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資料。同時,基於這些觀測資料,可以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南海北部溫鹽和環流特徵以及季節、年際和年代際變化規律,南海北部海洋環境質量現狀及其變化規律。

南海局為做好此次調查工作,結合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要求,制定了相應的防控措施和應急預案。(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相關焦點

  • 為何渲染緊張氣氛 臺艦機雷達緊盯「向陽紅14號」
    「向陽紅14號」海洋科學調查船「有可能」是「試圖截收中科院設在蘭嶼的飛彈遙測系統數據,搜集武器系統的鏈結、雷達等電波參數」。臺海軍解釋說,因為「向陽紅14號」沒有武裝,所以海軍不便以武力驅逐,只能由「海巡總局」艦隻前去「驅離」,並由「拉法耶」艦封鎖水道,迫使大陸考察船離去。
  • 「向陽紅52」與「向陽紅08」起航執行海洋調查任務
    新華社青島2月18日電(記者張旭東)「向陽紅52」船與「向陽紅08」船18日從自然資源部北海局青島海洋科學考察基地碼頭起航,分別赴黃渤海和渤海海域執行海洋調查任務。2月18日,「向陽紅52」船緩緩離開碼頭。
  • 中國監測人員赴呂宋海峽執行放射性預警監測任務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5月17日,南海分局下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16名監測人員搭乘「向陽紅14」號船從汕頭起航,赴呂宋海峽及周邊海域執行放射性預警監測任務。這是國家海洋局提出加強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後,南海分局派出的第一個專項航次。
  • 「向陽紅09」船 特殊年代應運而生
    渤海遭劫浴火重生1981年12月13日,一個普通的冬日,「向陽紅09」船奉命駛入渤海執行一項普通的任務——黃渤海斷面調查。這是一項常規的調查任務,對於「向陽紅09」這艘4500噸級的遠洋科學調查船,這是一件簡單得沒有什麼壓力的任務。然而就在「向陽紅09」船出航的第二天晚上,在已經完成黃海區域的海洋調查,準備進入渤海作業的時候,一場劫難正悄無聲息地逼近。
  • 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出徵 赴南海作業科考
    中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郭淼 王偉)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搭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9」試驗母船昨天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遠赴南海和太平洋開展為期113天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14位科學家將首次搭載下潛。
  • 中國海洋調查船市場冰火兩重天 急需加強頂層設計
    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大背景下,作為海洋調查基礎條件平臺,造價動輒數億元的海洋調查船我們到底需要多少艘?  冰火兩重天的海洋調查船市場  2017年,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已發布了13條成員船動態信息,「向陽紅08」船在航「執行調查任務」的信息只在1月、6月、9月出現了三次。記者粗略估算,該船全年在航時間僅約百天。
  • "向陽紅14號"科考船深海觀測收穫眾多重要數據
    中新網2月13日電 日前,執行中國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前期研究專項「中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任務的中國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向陽紅14號」科學考察船,在圓滿完成各項預定科學考察作業後安全返抵廣州港。
  • 「向陽紅18」返回即墨:南海科考60天,一次遠行完成25個項目
    近日,在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任務後,「向陽紅18」科考船返回位於即墨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向陽紅18」在南海進行CTD採樣。這是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首次在南海組織和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圍繞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生態響應」和「物質輸運和沉積過程、沉積記錄」兩個方面,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遙感和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歷時60天,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
  • 國外海洋調查船發展歷史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1 國外海洋調查船的發展歷史歐洲人在15世紀至18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用當時的船舶開展一些海洋調查活動,其中主要代表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海、詹姆斯·庫克航行至澳大利亞、達爾文隨船環球探險等。
  • 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3」正式下水 將建1.2萬噸破冰船
    目前大部分老型號向陽紅系列考察船或已經報廢解體,或已經更名改作其他用途。據稱,老「向陽紅3號」被改作海監船,但尚未得到證實。原「向陽紅10號」改成「遠望4號」後,在一次事故中報廢,成為反艦彈道飛彈靶船。「向陽紅」系列為了我國海上科學研究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目前,老「向陽紅」中僅有「向陽紅9號」還在服役,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母船。
  • 2011年8月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通告
    擬開展或鼓勵開展研究的內容:南海北部主要流系的演變規律,包括環流與陸架-陸坡相互作用,流系動力學等;東沙群島海域黑潮入侵水體影響區的海洋環境要素特徵;南海北部跨陸架物質輸運和中尺度過程;海洋混合和不同尺度的能量轉換;生物-物理相互作用。
  • 「向陽紅03」船獲取豐富海底生物樣品
    7月14日,「向陽紅03」船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布放了我國自主研製的6000米級深海底棲撬網影像系統,獲得了豐富海底生物樣品。這是該設備首次開展試驗性應用。未來,該設備可應用於國家深海礦藏資源開發的環境調查、深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深海大洋領域,可滿足國家深海大洋極地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研究需求,進一步提升深海科考能力和裝備水平。
  • 澳媒:美國最先進核潛艇來訪之際,中國「向陽紅01號」海洋調查船...
    據澳大利亞ABC新聞3月2日報導,中國「向陽紅01號」海洋調查船被發現在西澳大利亞海岸附近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海域進行製圖,該地區經常有潛艇過境。在西澳大利亞海岸附近發現「向陽紅01號」的同時,美國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德克薩斯」號到達珀斯郊外的HMAS斯特靈海軍基地,計劃進行港口訪問。澳大利亞邊防部隊發言人表示,知道這艘中國船隻的存在,並確認它停留在國際水域內。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浙江在線8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陳斯音)8月12日,「向陽紅10」緩緩抵靠舟山長峙島科考碼頭。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0」科考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於8月12日回到母港——舟山長峙島5000噸級科考碼頭。
  • 「向陽紅18」凱旋!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航次順利完成
    △作業現場記者從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了解到,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由該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此前「海洋地質九號」2018年12月完成入列首年調查科考任務,「海洋地質八號」同年8月赴南海北部海域,首航執行海洋資源調查任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6日在此間表示,三條船成功實施首航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初步建成。
  • 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大背景下,作為海洋調查基礎條件平臺,造價動輒數億元的海洋調查船我們到底需要多少艘?冰火兩重天的海洋調查船市場2017年,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已發布了13條成員船動態信息,「向陽紅08」船在航「執行調查任務」的信息只在1月、6月、9月出現了三次。記者粗略估算,該船全年在航時間僅約百天。
  • 「向陽紅18」返航回青,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 南海科考60天:一次遠行完成25個項目
    ■「向陽紅18」在南海進行CTD採樣。近日,在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任務後,「向陽紅18」科考船返回位於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這是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首次在南海組織和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圍繞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生態響應」和「物質輸運和沉積過程、沉積記錄」兩個方面,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遙感和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歷時60天,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