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TS16科考航次返航,這次任務的最大發現之一,科考船搭載的「深海勇士」潛水艇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一處「鯨落」,這是我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它在深海生物圈意義上非常重大!
南海鯨落
這個鯨落位於南海中部的海底山脈上,是一頭齒鯨屍體,初步判斷是一頭鳥嘴鯨,附近有數十隻白色鎧甲蝦、紅蝦、蠕蟲以及數隻鼬䲁魚,隨著鯨的屍體方向分布,似乎周圍還有大量海底生物正在趕過來!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謝偉副教授仔細觀察了這個鯨落,發現其尾部仍然存在有機組織,因此謝偉副教授判斷,這個鯨落的降解時間並沒有很長!
1987年夏威夷大學的科考人員乘坐潛水器首次發現海底的鯨落生態系統,此後科學家開始研究這個深海罕見的生物聚居區域,1998年時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個種類的12490個生物體是依靠鯨落生存的,其中一些海洋生物——包括蛤蚌、蠕蟲和盲蝦中的稀有品種,它們會在屍體旁一點點吃掉殘餘物。
鯨落的很多生物都能化能自養的,它們會通過化學反應產生自己所需的能量,因為在如此深度,太陽光無法穿過厚厚的水體到達海底,這些生物演化出了化能自養的能力,這有些類似植物的光合作用!
全球發現的鯨落不超過50個,它在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和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
鯨落的幾個階段
經常有新聞聽到哪裡的鯨擱淺死亡,腹中發現大量塑料垃圾,還有鯨在海岸線上擱淺,引發了大爆炸的新聞,當然這個大爆炸得解釋下,主要是鯨死後體內有機物腐敗產生了大量氣體,超過鯨肌肉組織承受的極限,就會引發大爆炸,所以當一頭鯨腹部高高鼓起時,千萬別靠近,以免爆炸傷人!
地面上鯨腐敗分解大家即使沒見過,大概也能了解一二,畢竟動物屍體腐敗還是見多了!但在水中又是個什麼過程呢?一般鯨落的降解會有幾個過程:
第一階段:鯨屍沉到海底
鯨其實並不會立即下沉到海底,BBC的紀錄片中經常見到鯊魚撕咬鯨的屍體,吞食鯨脂等,鯨死亡時大部分都會在水面上浮一段時間,隨著鯨脂這些比重比較低的部分被撕咬,脫離,漸漸比重將會大於水,此時則會慢慢沉入海底!
小鬚鯨被鯊魚分食
鯨屍在海底的第一階段開始了,海底的第一批動物就會「聞訊前來」,來分一杯羹的動物包括睡鯊、盲鰻,以及被稱為端足目動物的極小蝦狀甲殼動物,它們會將鯨屍中90%柔軟組織分解至只剩鯨骨,這些動物每天都能吃掉數十千克鯨屍,但如果是一頭藍鯨的話,這個時間會持續很久!
第二階段:無脊椎動物開始登場
這些動物包括甲殼類、軟體類動物,以及多毛綱動物,它們將佔領前面那些海洋動物遺留的殘羹冷炙,其中第二階段的物種,還可能是某個鯨落的特有物種,比如在1989年發現的鯨落中,生物學家觀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蝸牛,這是水生蝸牛中全新的一科,被命名為了Osteopeltidae。
第三階段:細菌佔領鯨落
第二階段大約會持續兩年左右,最後細菌將佔領整個鯨落,這個時期的細菌以鯨骨中的油脂為食,它們會將油脂轉換為硫化氫,成為親硫生物,這個階段持續的時間可能會超出各位的想像,達到50~100年之久!
和海底熱泉和冷泉不一樣的是熱泉提供的時間幾乎不會在短期內結束,但鯨落生物群體存續時間仍然無法和這些海底煙囪媲美,但對於貧瘠無比的海底來說,這就像是沙漠中的綠洲!
一鯨落,萬物生,大自然的物質循環就這樣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生,這是生態循環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重要依託!